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一):
《将改革进行到底》一片不仅仅立意高远,彰显出强烈历史使命感,并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解读了改革的新理念。片中出现的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感慨万千。
比如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不仅仅有很多体现习-近-平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还有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在接下来的节目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
在专题片中,摄像镜头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中国改革的重要城市自由切换,普通老百姓也频频露面,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得到的改革红利及对改革的拥护与感受。比如,片中一些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捧着的白板上写着“我们在城里安家了”、“药价降了”、“我有老二了”、“小孩落户了”、“涨工资了”、“不用多跑路了”……这些温馨的画面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二):
近日,全国上下都在组织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当下,要如何在全国深化改革的前行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推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敢为人先、敢于啃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改革的意识,凝聚一切能够凝聚的力气,激发一切能够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是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当前,全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进取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新模式。
二是在改革中敢于啃下“硬骨头”。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坚硬的“牙齿”,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着力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坚定不移地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坚定不移地改革。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应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奋力把机遇牢牢的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三):
《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新中国发展历史为题,不偏不倚,不张不蔓,娓娓道来,中肯诚实,让人信服,给人力气。
经过观看此片不难看出,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每到遇到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都有进行改革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仅有改革才能化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也坚信,在今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都能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各项扶贫政策落地,推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是弯道取直、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各类矛盾集中凸现,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集中表此刻: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三农改革阻力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触发矛盾以及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挑唆串联等。
如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化解矛盾,迎接挑战,促进发展,是党员干部、异常是领导干部应当把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脚踏实地推进、不断总结提高作为当务之急。
只要有一颗改革的心、一颗奉献的心、一颗担当的心,扎实推进以增收为目标、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共享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两个一百年目标必将实现。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四):
我们都明白,一改革就会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一改革总会有人反对,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已不在是单一的改革,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汤圆”。正因如此,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如何改,怎样改,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可盲目改革。
该片反映了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构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几年来,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四个全面”稳步推进,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政策,以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出实招、求实效,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畏困难、坚定信心,不甘落后、励精图治,众志成城、克难攻坚,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落实落地。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五):
近几日,陆续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勾画新的蓝图,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本事现代化。在新中国发展的重要拐点,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异常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礼貌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进一步体现了“全面”二字。[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更加依靠于全面改革的突破。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更要求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奋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各项目标。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六):
《将改革进行到底》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进取作为,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各种体制和机制由此更加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各方面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使世界成为中国之世界。
从点滴做起,把党中央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为国为民谋良策的良苦用心,走出一条信仰之路、光明之路、正党之路、伟大的兴国之路。
当前,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更要求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奋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各项目标。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七):
“中央在追求公平正义方面,不仅仅决心很大,也把追求公平正义的位置放得很高。”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公平正义是体现党的执政本事和执政水平现代化的基本之路,同时也是群众的基本需求。为了到达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追究冤假错案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显著成效。
王四新说,司法改革是确保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工作机制,是通向公平正义的基本方法。经过司法改革,如法官员额制,确立谁审案,谁确定,谁负责的机制,就能够构成对追求公平正义比较清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王四新异常提到,司法改革的成就之一是切实解决“谁审案子谁负责”的问题,赋予法官更多的职权,把有些不作为法官清理出去,让法官肩负起维护每个案件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十八大后,中央还加大了纠正冤假错案的力度,许多看似不可纠正的、所谓的铁案,在此期间都得到了很好解决。
“法治对于其他各项改革有着基础的保障作用。”王四新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法律为各项改革供给了稳定的操作规程和公平合理的程序。王四新同时认为,法治本身要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免走偏,会有“意外”,在此情景下,法律能够起到纠偏,扶正的作用,确保改革各项工作能够稳定有序的进行。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八):
今日的中国人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现代化的工业礼貌,并且奇迹般的只用了几十年,便让世界瞩目,令世人惊叹。在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大事。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礼貌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齐,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如果我们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间,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那么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没有了依托。党中央始终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礼貌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礼貌体制的改革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经济发展和生态礼貌体制的改革,转向了应用全局观、系统观来进行统筹推进,这样更加贴合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诉求。改革,就是要冲破传统的博弈思维,割舍已固化的部门利益,经过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在生态礼貌建设领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有十几部之多,其中新制定和修改幅度较大的法律有6部。能够说,当今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从大开发到大保护,思路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生态礼貌、绿色发展的提高。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九):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我国推进生态礼貌建设的改革实践和巨大成效,资料丰富,针对性强。
能量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灾害、生态退化、土地沙漠化等浪潮不断席卷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这时环境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的污染"》环境污染问题,而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在一齐,成为一个涉及全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关系到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综合性问题。
将改革进行到底,守住绿水青山是不变的承诺!“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异常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对资源开发不能单纯讲经济效益,不能只顾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是要到达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习-近-平还提出,要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立体种植。2005年,主政浙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吉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他尖锐批评一些干部的错误认识: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习-近-平30多年一路走来,不变的是“绿色”情怀。
守住绿水青山,就必须坚持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作为重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共赢”作为目标。环境一天天的恶化,资源一天天的变少,“雾霾”,“PM2.5”这些词越来越频繁地出此刻我们生活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现状了。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当前,补齐生态短板,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但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还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生活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心中,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实现均衡、节俭、低碳、清洁、循环、安全发展,让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天然是否放任过哪一个国家对环境的破坏工业革命的到来,让欧美国家迅速发展起了资本,并建立起了资本社会,然而很多资本的背后却是惨痛的环境代价,上世纪30年代北美黑沙暴事件、上世纪50年代伦敦雾霾事件、上世纪60年代苏联沙尘暴事件,这些以环境为代价换取资本的案例毋庸置疑。历史的教训总会让我们明白,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的方式搞破坏。
我庆幸我们的国家,我们党,让我们各族同胞看到了国家对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我们的周围悄然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无论走到那,心系生态坏境的心从未放下过,在云南时候,他跟当地的省委书记、省长在洱海边合影时候谈到“期望多少年后再照一张照片,那时候的水比此刻更干净、更清澈,如果不干净了,我要找你们。”在陕西,他强调要尽可能减少对天然环境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习-近-平亲自部署实施中央环保督察,要求严查腾格里沙漠污染等破坏生态的时间。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他要求追究职责,并且应当终身追究。新《环境保护法》的施行以及一项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新的追究职责制将会让各级领导警钟长鸣。
要想构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要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团体的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一):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入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仅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三十几年来的改革,使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人民思想愈发的开放,同时,它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提高和我们党的改革自觉性。改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礼貌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都是改革的题中之义,并且此次改革并非只是细枝末节的修改调整,更注重的则是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经过全面部署、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等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包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光有改革的思想和政策还不够,发展和落实才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所以各项改革任务都是要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了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制定时间表,一项一项狠抓落实,切实保障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所以,要明晰“谁来抓落实”的主体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不仅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景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当然,中央深改组会议已经对各项改革工作的职责主体做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对一些具体改革,要求落实到人。“上下同欲者胜”,这种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职责链条,更有力的保障了改革的落实。另外,督察也是落实的重要手段,改革推荐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应“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中国发展的改革征程,犹如“破茧成蝶”,有着重重障碍,层层痛苦,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继续前行,必定能不辱使命,书写出一份满意的改革新答卷!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二):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近日正在热播。该片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本事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礼貌、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的伟大变革以全景方式展此刻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新在全党拉开帷幕。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改革者“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仅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得更深、悟得更透,把思想共识聚得更牢。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梦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踏得更准、咬得更紧,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改革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犹如在极其凶险的湍流中奋进。行得越深越久,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如此,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始终把牢问题这一原动力,聆听时代的声音,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时时警惕防范老问题反弹回潮。在进取“向前看”的同时,不忘常杀“回马枪”,坚持强烈的自省之心,切实将既有的改革成果巩固好。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把领导职责担得更实。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更是啃硬骨头的改革,需要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是不行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好自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职责。破除地域、系统的界限,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抓好改革措施的组织实施、跟踪问效,确保看准的改革目标一杆到底、不折不扣地推进。
习总书记说的好,改革仅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久都是在路上,应对成绩我们自豪,应对问题我们不退缩,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义务。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三):
近期,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而笔者认为,我国已从以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改革的重大任务不仅仅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且集中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任务更加全面,仅有坚持全面改革,让各项改革综合配套、协同推动,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构成整体协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触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题目。推动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条件,就业保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改革一样需要有序跟进;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是关键,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等改革也是重要支持;总之,越是改革情势扑朔迷离、利益格式盘根错节,越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新阶段全面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本事现代化”。相比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更加全面,涉及领域更多,是一场新的改革大考。考得好,我国就将走上公平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全省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进取、机遇、职责“三种”意识,凝聚一切能够凝聚的力气,激发一切能够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贵州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四):
将改革进行到底!
正如片中所言:“一场伟大的改革,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场伟大的改革,正在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
而健康正是完美生活的根基,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13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人人健康,人人快乐,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对百姓来说,健康中国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串数字,而是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实惠。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快乐感。
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筹资水平和政府投入逐年提高,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供给了制度保障。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惠及城乡居民超过13亿人。
大病保险从无到有,2016年实现全覆盖,2016年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夯实了基本医保制度网底。
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我国进取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优化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升级转型。目前,我国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本事明显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截至2016年底,家庭医生签约率达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8%。
健康扶贫更是精准发力,变“漫灌”为“滴灌”,新农合覆盖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并实行政策倾斜,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变“输血”为“造血”,组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医院,同时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斩断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链。
“与50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今日出生的中国人预期能够多活30多年。并且,中国只用了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在与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社部“三方五家”发布的报告中盛赞我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已经从‘东亚病夫’变成‘东方巨人’,成就世界最大的人口健康红利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写到那里,身为一名青年医疗卫生工作者,内心已燃起别样的豪情,在自我的血脉中隐约听见了集结的号角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改革进行到底,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奋力,没有止境的追求,于我辈而言,则更多地在于对岗位的恪守,对敬业、乐业、勤业与精业精神的执著。也正是由每一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坚守,铸就“健康中国”的辉煌。
我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使命,更多的是无限的期望!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五):
这是一幅全面描绘当今中国现状与发展的全景图,既展现经济的增长、科技的提高、文化的沉淀,也直面贫穷、污染、腐败;这是一部详细阐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的“说文解字”,追根溯源、深入浅出解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一声让中国梦激荡在每个人心中的集结号,“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我走向胜利”……这就是热播、热议、热评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置身于改革浪潮之中,享受着改革取得的成果,日复一日之间,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模糊了心中的梦想,忘了自我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观看本片的过程正是一次提醒:也许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而我们自当不辜负这个时代!
《将改革进行到底》开篇即提出一个“时代之问”: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随后,该专题片每集围绕一个主题,从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礼貌、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历程,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改革故事。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专题片的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礼貌,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这大概是身为中国人最引以为傲之处了。就像我正在书写所用的汉字,绵延五千年,承载历史,流传至今,而汉字的甲骨文雏形,据考证,更是能够追溯到六千年前。汉字,与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并称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字符号,为整个人类礼貌和社会提高贡献智慧的力气。而老子、孔子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光,时至今日仍然照亮着我们,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当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今日,观看进口影片、享用西餐、庆祝圣诞节、出国旅游、留学……成为中国老百姓普通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享受到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盲目跟风,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以偏概全,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人,据我观察,往往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一知半解,也对西方礼貌历史缺少全面了解,因而缺少了文化自信。
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礼貌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已为我们做了榜样和引领。在众多国际重要场合,习-近-平同志频频使用中国文化经典名句,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在世界上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他所引用,无佶屈聱牙、生僻艰涩之语,均为传世经典、耳熟能详之句,例如,他用“治大国如烹小鲜”阐明治国理政的态度;用“他山之石,能够攻玉”表达开放包容的外交方针,用“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显现中华文化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发展的新机遇;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可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气。
如果说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代,那这个时代也是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共同创造来的,历经风雨沧桑,以深沉厚重而又鲜活生动的面貌传到我辈,而我们自当继续传承发展,并向世界传播展现中华礼貌。
《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已经播完,但改革永久是进行时。传承优秀思想、传播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每一个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之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在今日仍有其时代意义,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展现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六):
近日,十集电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该记录片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非凡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仅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总书记的这一论述,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深谋远虑、职责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本事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时代宣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新觉醒,也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这部纪录片契合时政,贴合大众口味,代表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一向在路上,我们要本着大刀阔斧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七):
2017年7月27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人民的获得感为主题作为最终一集收尾,超过一半的篇幅聚焦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党中央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实施,共出台129个政策文件,构成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心怀贫困地区,时刻牵挂脱贫进展,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异常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们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应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而横向比较,同样是贫困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巨大,发展基础不一样、资源条件各异,在各地落实中央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地缘优势,结合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实现多元化复合式的脱贫模式。归根到底,真扶贫、扶真贫要做到让困难群众增强职业本领,具有脱贫致富的本事,才能真正脱贫、永不返贫。
今年6月下旬我参加中央党校博士班现场教学,赴河南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学习,7月下旬赴陕西商洛地区农村调研考察。先后一个月深入两地农村调研考察,同样是农村,贫富差距之大令人震惊、引人深思。这两个地区在天然地理条件上存在必须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临省相依,都处于黄河腹地,但却呈现出先进与落后截然相反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成为我国农村贫富发展不均的两个代表。
新乡模式是以先进群体(刘庄史来贺、京华刘志华、回龙张荣锁、南李庄范海涛等等先进基层村支书)带头干事创业为基础,带动群众实现产业脱贫,改善贫困落后面貌。上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小康的刘庄村,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多元,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退休村民年退休金达7200元,未成年人每月50元生活补贴,每户一套建筑面积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八室四厅三卫两厨一库的精美别墅,全民免费医疗,免费12年义务教育。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2008年当选南李庄社区党支部书记过上后,一心想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2010年集团投资1.3亿元全部建成58栋别墅,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入住,还建造了养老院、学校等等。为了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投资建造建材城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反观陕西商洛两个贫困村——杨峪河镇建华村和闫村镇沙河湾村,属于连片特贫困区,位于秦岭大山深处,农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全村有一半以上人口是贫困人口(陕西省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低于3015元),其中不乏赤贫户。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家庭很多低保户、五保户更是靠政府救济为生。调研所到之处,土坯危房、家徒四壁,老人孤苦疾病,小孩长期留守,让人心生酸楚。我特意到他们的锅里看看,老人和小孩一日三餐就吃玉米面糊糊煮土豆。很难相信,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强国,还有这么多这样一贫如洗的困难群众。年长的领导说,这也就是当年他们经历过的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水平。看到这样强烈的比较,才能够理解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这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影响中国梦实现的重点难题。
河南新乡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陕西商洛的基层干部也正在进取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指示部署,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群众摆脱贫困,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成果。对照两种脱贫形式,一种是团体经济组织领导带头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共同富裕,一种是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底线扶贫。带动型脱贫与投入型脱贫的两种典型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为我国扶贫减贫事业做出经验总结和模式借鉴。
无论什么形式,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要,不怨天尤人,用自我的劳动和奋斗创造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本事的人,依靠自我的双手开创完美明天”。关于顶层设计的视角已经谈了很多,我期望能从群众的视角,从扶贫对象入手,谈谈现有的扶贫工作应当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我想,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第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总结新乡经验时,多数人会发出这样的质疑,这种方式根本不可复制,先进人物仅有一个,不可能把全国的村支书都变成史来贺、张荣锁、吴金印、范海涛。但一个经验的推广和复制并不是复制带头人,而是学习带头人的精神。他们都有为民服务的信念、战天斗地的精神、审时度势的眼光。最关键的是,他们不是让群众暂时富起来,而是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产业脱贫。
投入式扶贫眼前的优势是,上手容易,见效快,能够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迅速产生效益,实现极端贫困户的脱贫。从商洛杨峪河镇书记李文涛处了解到,扶贫局的任务是建华村整村搬迁到镇上的集中安置点。优惠政策有:精准识别的贫困户能够免费住价值20万的房子,不是贫困户的,能够申请生态搬迁,每家补5万;商州区国有光伏发电企业,村里70%的住户能够认领入股,一年收入一万多,所以大家都争相入股。但李书记也道出了他的担心,这些失地农民进了城,如果只依靠国家的救济,还是无法长期脱贫,生活保障也成问题,扶贫不能养懒汉啊。所以,扶贫工作也研究到眼前脱贫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不是房子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所以,经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的长久之策。
第二,政策性与创造性的关系。要着力提高扶贫政策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充分释放政策效应。首先是基层干部充分了解政策,保证中央的政策不打折扣不变味地得到执行。在商洛市扶贫局的协调下,商洛机关干部十人驻一村,一人对口帮扶两家特困户,根据贫困户的需求对接相应的政策,向贫困户讲明白政策资料、标准、申请流程等。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而识别的标准又因村而异。李书记介绍说,由于贫困户能得到政策上的大力帮扶,不少人家争抢贫困户的名额,甚至产生了不少信访问题,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镇里根据实际情景,在年收入低于3015元之外又创造性地设定了九种情形不予评定贫困户:有私家车的、购买商品房的、有财政供养人口的、有村干部的家庭等等不能评贫困户。每家每户情景千差万别,书记说,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吧,实在有难题就摸摸自我的良心。在这场扶贫攻坚战役中,基层干部无疑是一线的战士,是他们敬业为民的精神,成为战斗的坚强堡垒。同时,这也暴露了我们的制度的顶层设计上的缺陷,需要基层干部针对具体的贫困情形实行必须的自由裁量权,将刚性政策的实施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变通。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要吸取教训,精准识别,继续完善扶贫识别机制,能够逐步尝试将基层政府的组织
动员技巧与社会组织的社区参与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民主评议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精准扶贫的群众认同度。
第三,协同与动员的关系。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先进带动还是政府主导,都不能单打独斗完成。要向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主体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建立起政策支持、资源市场、内生增长的扶贫脱贫体系,到达不一样主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关注的健康扶贫模式。深化政府与市场主体在扶贫脱贫的合作机制,如探索政府与企业在扶贫领域的PPP合作模式。
首先,依托社会组织和企业机构培训,把祖祖辈辈的传统种植业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使部分农民成为有文化、有思路的精英农民,甚至成为龙头企业带领人,带领参与合作的贫困户脱贫。
新乡京华村的女书记刘志华,是北京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她的丈夫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北京文化部门工作,她本能够跟着进京改变命运。然而,她心里装着贫困的乡亲,不但自我坚决留下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还把丈夫也带回了乡,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出力。改革开放后,已经拥有十几家实业企业的刘志华已经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她干事创业的脚步并未停止。她敢想敢干,寻找机遇,力排众议,1992年动用三百多亩土地,投资两千万建起了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的一个4A级旅景区——京华园,不到三年就收回成本,此刻经营十分红火,让当地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双丰收。刘庄的华星药厂,需要培训一批高科技生物医学人才,史来贺就在村里办起了学校,请大城市的专家学者来培训农民上岗执业。因为他们明白,人力资源的储备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
其次,运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气,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进先进经营和管理模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主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把风险和成本降下去,使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果能更多惠及贫困家庭。
耶鲁哥秦玥飞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立志改变故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当起了村官。经历过一系列产业扶贫的举措后,他创办的黑土麦田公益组织将留学归国的洋墨水与黑土地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农业和特色产业。湖南湘西的包谷烧是一种烈性的原浆酒,纯天然的发酵工艺,配合上浓浓的乡土情怀,别有一番风味。商洛的中草药种植和香菇种植是当地的传统农业项目,成立了几个大型合作社。在未来,运用这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让传统农产品摇身一变进入了城市的精品货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之,以河南新乡先进群体社会主义新农村与陕西商洛地区精准扶贫为蓝本,深入分析当前带动型脱贫和投入型扶贫两种模式之间的利弊得失,我们不难看到,无论哪种扶贫形式,根本上都要充分激发群众自身的创造力和内生动力,都需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政策性与创造性、协同与动员三对关系,让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充分为扶贫对象这个主体服务,着力建设新型产业布局,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八):
近期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的报道。该片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经过收看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专题片放歌改革,讴歌时代。
全体主创人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生动呈此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历史篇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九):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球,纵览中国,聚焦改革,以高度的政治职责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与时俱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将改革进行到底》这部大型政论专题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观后深感时代的精神激荡翻滚,改革的浪潮澎湃无边,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早已今非昔比。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大为拓展。要把改革推向前进,顶层设计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那些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回答“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样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我们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了深刻而生动的阐述,并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领域改革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本事现代化”,这也让整个民族找到了未来感。这就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奋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没有简便愉快,没有现成答案,没有后退余地,没有徘徊理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前进的号角,改革的前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涉险滩”“啃硬骨头”。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坚持定力、勇于担当,抓改革、促创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卫生计生工作尤其如此。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我们要鼓起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精神,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以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继续发扬既往“走遍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付出千辛万苦”的优秀工作作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按政策生育,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天下大事,莫不如是,改革亦是如此。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抓住民生这条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深化医改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普惠型、兜底型民生建设相继推开,医患双方的获得感逐步增强。实行计划生育贴合我国国情,全面两孩政策顺应群众期待,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持续改革完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可是的坎。要发挥人民的发挥主体作用,尊重首创精神。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已逐步推广全国,560个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正引领计划生育创新发展。无论卫生还是计生,任何国计民生都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求得真知,从而更好地执政为民,为民谋利。
“改革开放仅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是快乐的。我们幸运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我们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们幸运地从事着卫生计生这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我们快乐地见证着越来越多的好政策持续落地生根。幸运的我们应当更加奋力,奋力让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更加快乐。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是国家公务员,既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委党组的部署,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任务,进取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撸起袖子加油干,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二十):
扛起改革攻坚的“职责担当”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近日,全国上下各大新闻媒体都在热播《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这本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
《孙子兵法》有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时下,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深化改革的各项重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哪一项能够简便跨越,任何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都可能面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关键是要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何况决定中国命运关键一招的改革大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职责”,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改革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把改革措施抓实、抓实、再抓实。应对改革深水区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百分之百的奋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敢为人先、敢于啃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改革的机遇意识、职责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把机遇的抓在手上,先行一步,加快一拍,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磐的决心,敢下深水、敢涉险滩,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凝聚一切能够凝聚的力气,激发一切能够激发的活力,全力推进改革之舟乘风破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美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