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

时间:2023-09-04 09:45:32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杂技。

  杂技,亦作“杂伎”。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

  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我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杂技”一词,是1950年中国杂技团成立时,由周恩来总理定名的。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二世以往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日的摔跤表演。《列子·说符》还介绍了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述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隋炀帝设立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安端门外天津街举行过百戏演出。杂技到了唐代又有发展,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有描述“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元微之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像古希腊的城邦一样,这些诸侯国在争强称霸的争斗中,都注意笼络人才,这些人才称门客,有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土,有的是武艺高强的武士。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杂技艺术的创造者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他们以一技之长,投身公卿大夫,并不完全为了表演,但关键时候,却往往以其技辅助主人,创造出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业,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供给了技术基础。

  战国四公子及秦相吕不韦养士皆以千计。那里面武士、甲士、力士都为杂技艺术的发展供给了条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力闻名诸侯,曾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保证了公元前563年诸侯征伐逼阳国的胜利。与他同时参加战斗的狄虒弥和秦堇父不仅仅是力士,还有类似杂技的技术,狄虒弥把大车之轮蒙以甲,一手舞动,一手执戟进攻;秦堇父则能蹬着从城堞上悬下的布索登城。叔梁纥的举重、狄虒弥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正是汉代杂技《扛鼎》、《舞轮》、《缘绳》的先声。

  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请到秦国软禁起来,孟欲逃归,他托人向秦王宠妃求情,那妃子要孟送她名贵的白狐皮袄。孟仅有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所以很为难。幸好他带的门客有位善缩身之术者,从狗洞爬进王宫偷出了那件皮袄。这位门客之技可谓后世杂技“钻圈钻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说动了秦王,放了孟尝君,但孟刚走,秦王又后悔了,派兵追杀。孟尝君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天然不会叫,追兵立刻即至,可谓危在旦夕。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战国策》上有记载。正由于有此一段因缘,像京剧界奉唐明皇为祖师一样,中国的口技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就是孟尝君。

  相关阅读:

  杂技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狩猎的过程中构成各项劳动技能和自卫技能,从而创造了武技、锻炼了体能,在休息的时候为表现欢快,就构成了一种自娱的技艺表演,这就是最早的杂技。

  杂技指的是柔术、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舞狮等技艺,那里的“杂”指的是多样的意思,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表演。

  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形式,是随着不一样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而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从先秦杂技初形的出现,到秦汉魏晋唐宋杂技百戏的繁荣,直至明清杂技节目的逐渐成熟,能够说中国杂技艺术总的趋势是项目品种越来越丰富,结构日益完整和系统化,技艺技巧逐步走向成熟。

  明清时期,经过杂技艺人的长期奋力,尤其是很多民间艺人来自社会底层,吸取了很多民间题材,在此基础上又不断融以外来技巧的成分,使中国杂技艺术的体系初步构成。首先,现代杂技艺术中的表演程序、应用道具与技巧结构,多是在明清这一民间技艺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构成。除了带季节性的集中表演方式外,各商埠水陆码头等也有三五成群撂地卖艺的民间艺人纷至沓来,久之便构成了传统的表演区域。

  这样一来,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更为频繁,表演的节目也日趋精细,并逐渐构成了必须的表演程序:表演开始前,往往以锣鼓鸣示,使观众知晓;表演过程中,先进行短小精炼的节目,规模较大或重头戏则放在最终进行。有些大型的杂技演出,除了按此程序进行外,往往还奏以乐曲并穿插有大型的马戏表演,这种演出程序一向沿续到此刻。

  其次,传统的杂技艺术与逐渐兴起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歌舞等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尤其是戏曲中,不论武戏还是文戏,都穿插有杂技技艺的表演。戏曲中加入杂技,增强了效果,丰富了资料,而杂技则借助戏剧得到了艺术处理,有利于向舞台艺术过渡。

  第三,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使流行了数千年的传统杂技形式更为丰富。异常是西方马戏团的连年东来,带入了西方先进的大棚装置、照明技术和服装配饰,开阔了中国观众的眼界。这些先进设施与西方杂技节目和表演技巧不断为中国艺人所吸收,对中国民族杂技起到了刺激作用,激发了中国杂技艺人在竞争中革新,促进了传统杂技与外国杂技的互相补充、结合与融汇,奠定了现代杂技艺术的基础。

  在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在表演程序、应用道具与技巧结构逐渐定型的基础上,经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相借鉴及影响,经过中外杂技的交流,最终初步构成了现代杂技的基本体系。异常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外国杂技团体逐渐涌入我国,播下了新的艺术种子,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土洋结合、新旧交替的杂技形式,构成了现代杂技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