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故事(一):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今俄罗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尔基的故事(二):
高尔基勤奋好学的故事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这是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也是他酷爱书籍、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
高尔基出生在沙皇时代的一个工人家庭里,从小失去了父母,年仅十一岁就被抛进黑暗的“人间”社会。他在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的时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穷苦厨师斯穆勒,斯穆勒象对待小弟弟一样地爱护他,面且还常常把自我收藏的一些旧书塞到他手里,说:“你念书吧,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
“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头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辘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着尾巴。”当斯穆勒和高尔基分别的时候,他的最终赠言还是那句话,“念书吧,这是最好的事情。”
厨师那纯朴而热情的话语,深深铭记在高尔基的心上,他渴望着读书。可是,他这样一个穷小孩要能读到书,谈何容易呀!他根本进不了学校的门槛,只能靠自学。没有钱买书就向裁缝太太借一点,再搜集一些破旧了的杂志和图片,甚至“象叫化子似地到处去要。”
当他好不容易弄到一些书籍之后,新的困难又来了:哪里有时间阅读
他当时在一个绘图师家中做佣工,除了一身兼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之外,还要贴设计图,抄工程设计书,复核包工头的细帐,一天到晚忙得连插针的缝隙也没有,他只能拖着疲乏的身体在深夜读书。
即使这样,也还是读不成。绘图师家那愚昧、粗暴的老主妇竭力阻挠高尔基读书,她只要一发现高尔基读书,便毒打痛骂。要不她就在蜡烛上刻记号,以防止高尔基使用。她还到高尔基住的小阁楼上去搜查,找到了高尔基的藏书就拿来撕毁或烧掉。
为了对付这凶恶的老婆子,高尔基想了个办法,他故意去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书来,放在易暴露的地方,让老婆子去糟蹋。这样,虽然能够把好书掩护起来,可是,身无分文的高尔基却所以而欠下了书店老板四十个戈比的一笔重债。
有一回,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偷偷地看书,不料看着看着就入了神,结果把茶炊烧溶了,那老主妇恶狠狠地用一根刺棒将高尔基毒打了一顿。在医院里,医生从他背脊上钳出了四十二枚刺。这种残忍的暴行把医生也激怒了,医生说这是私刑,支持高尔基去法院控告。可是高尔基却说,控告不控告倒无所谓,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允许我看书就行了。
为了能看书,高尔基简直绞尽了脑汁。没有地方看,他就躲到杂物间或是爬到屋顶阁楼上去看;没有油点灯,他就把烛台上的蜡油刮下来,装在旧罐头盒子里,再找一些棉线作灯蕊,自制一盏简易灯,尽管光线昏暗并且烟雾腾腾,他却在灯下看书看得津津有味,双眼被熏得通红,差点都熬瞎了,他也不在意。
高尔基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无论在什么情景下也不能和书分手。
之后,他到了一家而包房工作,每一天要干十六个小时的重活,可他仍然坚持看书。他拣几块零碎的木柴搭成一个书架,将书摊开摆在上头,然后一面揉生面团,一面看书。有一夭,厂主突然闯进来,一眼就看见高尔基正在看书,厂主一把将书抢过来要抛进炉火中去。高尔基肺都差点儿气炸了。要明白,这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名着,高尔基爱不释手,厂主竞然要烧掉,那不简直是要他的命高尔基什么都顾不及了,他猛然抓住厂主的胳膊,愤怒地喊道:“你敢烧掉那本书!”厂主被盛怒的高尔基震慑了,只好把书还给了他。
高尔基由于勤奋好学,刚满十五岁就已经博览群书了。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海涅、狄更斯、肖伯纳、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名着,他都读过。他虽是穷苦的孤儿,却成了博学多识的少年。
高尔基说:“我的一切知识,都是书籍给我的。”他在回忆幼年读书的情景时曾这样写道:“我梦想享受大学生读书的快乐,甚至甘愿忍受任何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学习吧!可是每到星期天,为了你去学习,我们要在尼古拉也夫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大概也能够理解的。”
高尔基的故事(三):[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一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
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
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高尔基的故事(四):
高尔基旅游时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国边界一个小村庄里,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住了,便去敲农家的门要求住宿。
一个老太太在屋里大声问:“你是谁啊”
高尔基说:“阿历克谢·马克希·莫维奇怪。彼什科夫!”
“人太多了!”老太太“嘭”地把刚打开的门关上,干脆地拒绝道。
高尔基的故事(五):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齐在外祖父家度过幼年。10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公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做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坚持必须的距离。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养病创作:
1921年夏天,高尔基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经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一样风格的作家做了很多工作。他还奋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我的大学》,描述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2年,发表《我的大学》。1925年,高尔基在病中完长大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该作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述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1928年,高尔基回国后,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情高涨,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
人物影响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提高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变革社会和变革天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刘易斯的《巴比特》对“刻板的市侩”的描绘中,能够看到与高尔基的《苦闷的王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创作中,也能够看到高尔基诸多方面的影响。高尔基充满革命活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品,为中国广大读者所喜爱,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仅有了中译本,并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人物评价
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列宁评)
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没有艺术,那里有的是不比最崇高的艺术价值低的东西:生活。那里有其自我不经意的美,不成形的、混乱但强壮的美,有自我的美学,生硬的、变化无常的、纯艺术的崇拜者不能理解的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充满本事的美学”。(俄国作家、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评)
读高尔基的小说会感觉到,他在用整个的生命和天然一齐呼吸,他热爱天然,熟知天然,所以就借助于自我的艺术、自我的真诚,对它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描述.高尔基的笔触生动形象,文字色彩清新。他所写的每一笔,都没有剩余的字句,没有任何的花言巧语,只要两三笔,他就能传达一幅完整的并且是完全现实的画面。
高尔基的故事(六):
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幼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生平经历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今俄罗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作品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进取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构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
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幼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长大,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活力;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述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奋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阳光的小孩们》和《野蛮人》等剧本。异常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我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长大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到达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他(高尔基)又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进取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幼年》和《在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终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25年回国之后,从1931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着《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很多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之死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高尔基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终两年,高尔基完全成为政府的驯服工具,他不倦地颂扬斯大林,可是后者对他已毫不在意。他提议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恶魔》,《真理报》立刻发表一个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义”。甚至,高尔基看不到报纸,克格勃有几次还专门为他印了一份报纸,高尔基纪念馆就保存着这样一份报纸。
高尔基想去意大利旅游,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锁入囚笼。表面上他的名声仅次于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忆中,谈到高尔基绝望地喃喃自语:“我实在太疲倦了。好像他们把我圈在篱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进退不得!我不习惯这种生活……”
高尔基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度过最终一个春天。法国作家安德列·马尔罗去那里访问他。在苏联秘密警察总部保存的巴贝尔审讯档案证辞中,供给了此次会见的细节。马尔罗问高尔基,苏联文学现是否正处于衰落阶段,高尔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时《真理报》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学形式理论,以及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尔基十分关心,他不一样意那些批评;他心境抑郁而孤独,多次说有人不许他回莫斯科,去从事他热爱的工作。雅果达和克鲁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迹可疑的女人和高尔基一齐彻夜纵酒狂欢,直到高尔基昏昏睡去。克鲁奇科夫控制了高尔基的`日常生活,那些来访者都得经他挑选,使高尔基只能见到雅果达秘密警察圈子里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骗子。
这位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释是一桩罪恶的谋杀,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团庞大阴谋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达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纵,阴谋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权。连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来大做文章。高尔基死后,他的房子被彻底搜查,并且不只一次。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被捕时,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个个切开,寻找他们需要的材料。
高尔基的可悲命运,耐人深思。他顺从于斯大林政权,享受最高的名誉和地位,却付出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代价——人格的丧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参与残酷,宣扬虐杀,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为虐政的工具。
高尔基幼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并已辟为作家纪念馆,当地人依高尔基原姓亲切地称其为“彼什科夫小屋”。他是个很伟大的人,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我的生命,向他致敬。
高尔基的故事(七):
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当时高尔基仅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
从此,10岁的高尔基走向了社会,自谋生计、历尽艰辛。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可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可是是—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仅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于是,他又奔波于伏尔加河两岸,备受沙皇统治下人间地狱的煎熬。他彷徨,苦闷,1887年,他多么想以自杀了结这苦难的—生;然而,—种顽强生存的信念最终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从那时起,高尔基觉得,要生活下去,总要有个奋斗目标。他怀着“想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较长时期的艰苦生活。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穷苦人民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反抗力气。耳闻目睹的丰富见闻及所获得的广博知识,不断地充实着他的心灵,使他愈来愈坚强起来。高尔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我看不起自我,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高尔基对这—段经历曾这样说:“对生活的庸俗和残酷的恐惧,我是深深体验过的;我以往弄到想自杀的地步。之后,在许多年当中,只要—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我就感到—种奇耻并藐视自我。”
若干年后的—天,高尔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讲起自我的流离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吗”卡留日乃提议他说。“我没有把握。”高尔基脸上露出踌躇的神色。
告别卡留日乃后,高尔基就下定决心写诗了,他读过—些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诗。当他动笔时,就抄了其中的—些诗句。他瞒着别人暗暗地写了—本,诚惶诚恐地将它送给作家柯洛连科过目。柯洛连科读了,皱起眉头对他说:“你的诗太难懂了。用你自我的话写点你自我看到的东西再给我看看吧。”高尔基理解了他的意见,忍痛把诗稿投进了火炉里,开始创作小说。1892年9月12日,他在地方报纸《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成功,但高尔基从此树立起了信心。这年秋天,他白天替人抄写,晚上自我写作和学习。在之后回忆这段生活时,高尔基说:“我不断地、拼命地学习,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开始真正地迷上了文学……我已经开始研究,在我的生活中,除了文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可干了。”从此高尔基追求着越来越高的目标,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
没有目标。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标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在某种程度上,—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本事就发展得越快,能够预期的成就就越大。
高尔基的故事(八):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十分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立刻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小孩!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能够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剩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高尔基的故事(九):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进取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于疾病,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
1936年6月18日,68岁的高尔基因病去世。
高尔基的故事(十):
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一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
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
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