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50篇)

时间:2023-12-06 11:56:48

  文明礼仪小故事(一):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5261时一位很有才华的4102才子,南剑州将乐人(1653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一天,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教师家求教。当他来到教师家,见教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教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教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教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之后,“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我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并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先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日尝到苦头了吧!仅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文明礼仪小故事(五):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走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文明礼仪小故事(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教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明白,还请教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那里,“避席”是一种十分文明的行为,当曾子听到教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教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教师的尊重。曾子懂文明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文明礼仪小故事(七):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教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我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教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明白它能飞;鱼儿,我明白它能游;野兽,我明白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能够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能够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能够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明白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文明礼仪小故事(八):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齐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仅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之后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仅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天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期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我的耐心和毅力。

  文明礼仪小故事(九):

  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终一关:总经理。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可是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翻东西,是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父亲母亲下班了,小孩就翻父亲母亲的包。可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明白要尊重别人。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一):

  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所以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我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十分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二):

  尊师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教师陆寅生。陆寅生以前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多岁的陆教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此刻叫张乐平。”陆教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向没有忘记您!”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三):

  待客与做客

  待客和做客是一种日常礼节,不仅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我的修养。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热情接待,帮父母排座、递茶,及时送上饮品或点心,主动陪客人小朋友玩,不打扰大人的谈话,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如父母不在家,我们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主人。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谈吐要文明,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四):

  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样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证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到达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最终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我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异常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之后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之后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适宜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可是此刻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忙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我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之后,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必须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立刻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教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此刻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样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必须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齐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仅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向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终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五):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透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大笨蛋。”林肯应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我的斥责,只说了声“感谢”,毫无怒容。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六):

  骆驼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母亲:“母亲母亲,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母亲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能够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母亲母亲,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母亲说:“这个叫驼峰,能够帮我们储存很多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母亲母亲,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母亲说:“那能够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先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母亲,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此刻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

  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七):

  能够说只是一个动作,那天一位教师看见了一张棒冰包装纸,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可是他的以身作则、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他是教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教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教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经过这几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应当让社会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一个“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还是那句真理:从我做起,仅有你我他都“从我做起”才会到处充满礼仪的“味道”,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八):

  面试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终一关:总经理面试。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可是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方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光,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父亲母亲下班了,小孩就翻父亲母亲的包。可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明白要尊重别人。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九):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之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十分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并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面试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青年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终一关:总经理面试。这些青年人想,这很简单,只可是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青年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青年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青年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头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青年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哎呀,这些青年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父亲母亲下班了,小孩就翻父亲母亲的包。可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明白要尊重别人。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并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一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

  生活就像一个装满蜜的罐子,要想使罐子里的蜜更加甜美,我们就得时时刻刻讲文明,做一个礼仪的使者。

  一天,我和奶奶乘公共汽车去超市买东西。好不容易才等到一处开满“鲜花”。辆车,大家排着长队上车,可下车人少,上车人多,我看看车上所剩但我无几的座位,心里伍很焦急,恨不得拉着奶奶的手跑进车中“抢”座位。又一想:今日的队虽长,但没人往里挤,如果我一旦往里挤,岂不是把一条文明整齐的队伍给打乱了。想到这,我决定与奶奶接次序遵守规则地上车。到了车上,几乎没有空位子了,正在这时,有一个大姐姐主动把座位留给了我们,我们很不好意思,但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们仅有坐到了椅子上。突然,我发现有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拄着根拐杖,慢呑呑地走了上来,尽管排在她前面的人让她先行,但她却感激地说:“感谢,不用,不用,你走,你走”。多好的人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周围开始有人让座位给她,可她依然固执地说:“我站着不累,不碍事。”有人问她:“您去哪儿呀?”“噢,汽车站。”这么远的地方,难道她要一向站着?老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车后,我望着这辆普通的车,心想:车上不仅仅环境优美,乘客也很文明,他们不乱丢果皮纸屑,遵老爱幼,互相谦让,讲礼仪,多么文明的车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文明,做一个讲礼仪的人不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不算难。让我们从今日开始,从我做起,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一):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小孩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小孩,好小孩,真是一个好小孩。”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二):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三):

  文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文明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文明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四):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文明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个性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五):

  近段时间,教师经常对我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所以,我班的文明之风盛行。

  我认为一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应当做到尊敬教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文明,见到教师能主动问好,以前我见到教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有一次,母亲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母亲说刚才阿姨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母亲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文明,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从此以后,看见教师同学,我都主动热情的.打招呼,送给他们一个笑脸,自我也能获得好心境,欢乐是相互的。

  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校内校外应当要一个样,不光自我要做到,看见不文明的行为还应当勇敢地制止。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六):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并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七):

  聪明的报童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一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一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并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一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并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日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嘛,不会为难小小孩。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我的潜在客户。评语:小小的一个卖报生意,就有这么多的技巧,可见,生意经是本永久学不完的书,任何时候,只要有自我独特的想法,就会有独特的收获。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八):

  小红和母亲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小红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貌。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母亲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小红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小红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此刻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天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十九):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教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明白,还请教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那里,“避席”是一种十分文明的'行为,当曾子听到教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教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教师的尊重。曾子懂文明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我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我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我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经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的大笨蛋。”林肯应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我的斥责,只说了声“感谢”,毫无怒容。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并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我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弘不问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先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之后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日不明白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一):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能够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我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简单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务必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十分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二):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母亲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之后,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我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三):

  文明礼仪小故事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样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我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齐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先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四):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五):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六):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教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我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教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明白它能飞;鱼儿,我明白它能游;野兽,我明白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能够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能够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能够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明白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七):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要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八):

  郯子鹿乳献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事已高,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十九):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走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日,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之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十分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并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之后形容尊敬教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一):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小孩!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向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孩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那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样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样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教师了!过十年,天

  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先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

  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之后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齐。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二):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并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三):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就问道:“学习怎样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貌,十分恼火,当下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见此,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能够避免于祸害。此刻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低下的劳役,并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男人放松了自我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也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听后大惊,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毫不松懈,最终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后世有德行的人,都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四):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教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明白,还请教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那里,“避席”是一种十分文明的行为,当曾子听到教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教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教师的尊重。曾子懂文明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五):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齐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仅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之后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仅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天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期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我的耐心和毅力。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六):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教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教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教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教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七):

  2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可是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必须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样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境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之后,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我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很多,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齐。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八):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一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我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齐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之后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十九):

  1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样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证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到达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最终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

  文明礼仪小故事(五十):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教师家求教。当他来到教师家,见教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教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教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教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之后,“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