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详解(一):
“双减”的总目的
“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经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到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双减”政策的意义
首先,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其次,“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最终,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二十四条规定,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贴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
总的来说,学生端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除了学科类的成绩也能在别处(德智体美劳)找到自我的闪光点,机构端则是严禁资本运作、从学生和家长中牟取暴利。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详解(二):
简单来说,“双减”政策就是做两大减法,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双减”政策有什么意义?
首先,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其次,“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最终,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二十四条规定,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贴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
总的来说,学生端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除了学科类的成绩也能在别处(德智体美劳)找到自我的闪光点,机构端则是严禁资本运作、从学生和家长中牟取暴利。
“双减”政策落地各省(市)是如何做的?
7月下旬,国家正式颁布落地了传闻许久的“双减”政策。8月11日,国务院发礼貌确“双减”半月通报制度,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景、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景、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景、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景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景等。
《通知》中明确表示,广州市各区不再审批新的校外培训机构。但对于开展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非学科类培训的机构,在贴合标准的情景下,可发放办学许可证等相关证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被重视的此刻,不仅仅是家长们开始重视小孩的艺术培养,小孩们对于兴趣班,也有自我的看法,“觉得对自我有用的就去学”。
“双减”政策的发布已经初见成效,小孩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能够做自我喜欢的事情,深入培养自我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像从前一样只理解语数外课程的辅导。
随着此刻艺术教育培训的需求逐渐增大,艺术教育的热潮已然开启,这也意味着此刻的学生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成为将来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
学艺术,并不必须让小孩成为艺术家,但每个小孩都应当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学习艺术。艺术活动能够更好地启发小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活跃思维。
未来,是小孩增加生命厚度、人生宽度的利刃,也是小孩赖以生存的氧气。以对小孩的未来负责的态度,不要只是盯着小孩考高分、上大学,死读书往往堵死了路,莫不如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接触艺术、学学艺术,让他们天马行空,不定格他们的未来,他们的人生长度也就不受限![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详解(三):
双减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分析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共同富裕
我们所说的富裕,其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因为政策强调“快乐是奋斗出来的”,因而要求优化分配制度;同时,“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去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未来的竞争应当更公平、分配应更合理、社会应更和谐、环境应更清洁、治理应更井然。其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快乐感和安全感。
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上看,我国的分配格局呈城乡差距显着和区域发展不均的现状。教育机构的垄断、资本的无序扩张、市场过度竞争带来的“内卷”,皆是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绊脚石”。加之资本市场的无序扩张,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这一切,都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仅有移除这些不可承受之重,方能让百姓真正享有获得感和快乐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近期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政策逻辑。
所以,再来看“双减”政策。国家的教培新政,致力于帮忙家长和小孩们跳出内卷,将眼光长远的放到教育本身,为小孩带来他们真正需要的、能受益一生的知识。联系“共同富裕”的伟大使命,国家正在为实现,公平,公正,稳定,健康而奋力。
二、拉小贫富差距,为普通家庭创造流畅的教育通道
“双减”政策之前,父母为了让小孩上好学校,花巨资买学区房,上培训班,而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上好学校,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阻碍了普通家庭的正常教育通道。
就拿美国教育来说,在美国公共教育体系每况愈下之际,美国的私立学校却维持极高水准的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各种优越性。虽然大家深知私立学校的学费昂贵,但私立学校的高质量教育绝对“物有所值”。据统计,私立学校毕业生进入常春藤名校的机会是公立学校的五倍。
《大西洋月刊》文章进一步披露,私立学校毕业生也是常春藤名校里优秀生的主体,毕业后成就更大。难怪从克林顿到奥巴马的子女,都是走从私立中学进入名牌大学的路子。而穷人无法受到那么好的教育就成了死循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双减”政策,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杜绝这种教育两极分化。
三、让有天资的小孩展现出优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必须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要以培养小孩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小孩身心和谐活动的操作,健全人格,帮忙大脑潜能的开发,回归本质的教育。
我们明白有的小孩性格外向开朗,喜欢读书,有自信和活力,有的小孩性格内向,喜欢在安静的气氛中画画,全面发展综合本事是此刻教育的主要方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帮忙提高学生的本事,培养素质,更重视人生的长大,回归教育的本质。在报满课外补习班、追求分数至上的今日,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将小孩培养成才的真正含义。成才,在绝大多数父母心里,就意味着考试的名次,这决定了小孩是否能上名校,继而决定了小孩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部分家长心里,可能认为小孩的成才意味着他将来能干一份体面出色的工作,比如当医生、律师等。还有一些父母,将小孩的成才等同于出人头地给自我长脸。至于什么是出人头地,如果问他们自我,他们恐怕也说不上来。
要明白,每个小孩天资不一样,秉性也不一样,即使一个家庭的同一对父母生养的小孩,从出生到婴幼儿时期,其表现也不尽相同。后天的长大环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别。放到社会上来说,在不一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差别太大,而每个小孩今后的发展,也绝非考名校所能决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于更好的未来,那么在名校毕业后人生跌入低谷并从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
而许多没有读名校的人,可能工作并不光鲜,收入也不高,但过得快乐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所以,教育的本质真的是要培养一个读书机器或考试机器吗?会读书会考试,就必须意味着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会收获快乐美满的人生吗?无可否认,真正优秀的人,各方面都优秀:不仅仅在学生时期学业优秀,成年之后事业有成。
而教育,就是要让小孩们找到适合自我的地方,经过环境的影响,经过教师的指引,更好的认知自我,把自我的天资放到适宜的地方发光发热,更好的为国家发展展现自我的才华。
四、新高考的改革,让专业更加细化和自主化
1、突破传统育人模式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本事水平强的人才,改革之路确实需要更漫长的调整,突破各种局限迎接各种挑战,才会让改革的政策更为合理,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全面激发,天然就会给社会增添更多的人才,让高考发掘更多的综合人才。
2、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经过新高考改革,让考试变得更加公正公开,并且更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还能更深入挖掘综合水平更强的学生,这个对学生来说就会有更多的自主权,在高考方面就能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限,让每个学生应对高考都会有更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在选择高效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条件,给社会挖掘更多的潜在人才。
新高考改革能够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政策落实,也并不单纯是家长和学校要关注的问题,而是要让各界参与到高考这个流程中的不一样个体,都要进取响应新高考的政策落实,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让高考的传统形式发生改变。
3、重视学生综合素质
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在关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同时,更强化对考生的个性考察,力图在尊重高考统一选拔的前提下,实现高校与考生之间的“精准匹配”。
告别“随大流”。这其实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要“埋头苦学”,还要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既要提高竞争力规避“雷区”又要充分激发自我学习的活力。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提高学生升学的“筹码”就是要帮忙小孩们在学习的同时充分展示自我、融入社会。要重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告别标准化、同类化、模式化的培养方式,发掘不一样学生潜能。
三、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学生性格兴趣特点,找到未来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我的兴趣、爱好、本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我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忙个人按照自我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适宜的工作,到达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忙个人真正了解自我,为自我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完全贴合了国家的“双减”政策的目的,其意义为: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
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忙你重新对自我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
②引导你对自我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梦想:
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我的职业目标与梦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升应对竞争的本事。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十分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坚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我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梦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
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根本区别在监管。在西方国家,教育不是不能够盈利,但必须把挣的钱再投入到学校建设中。办更好的教育,这是共识,也是对资本进入教育的主要要求。对于那些完全以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进入教育,西方国家有着严格要求与监管,上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在,这些钱基本成了股东的利润,上市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更多利润,于是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都办成连锁店。人对教育的重视,成为资本眼中充满诱惑的肥肉。
毕竟,对教育的高追求才是“双减”政策背后的最重要动因。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否则,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整顿,很可能为满足这些更高教育追求设置障碍。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资本必然会想尽办法找漏洞去钻,比如已经开始兴起的上门家教服务。
这次轮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市场。在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祭出禁止上市的重拳。教育类上市公司多达20余家,其中市值最高的,几乎都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即便是把教育当服务贸易的西方国家,也很难看到教育类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办学为主的上市公司,更不要说这么高市值的公司。
2019年红黄蓝事件爆发后,资本对教育的扭曲首次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学前教育之前一度被错误定位为完全的市场服务,几乎没有任何约束的学前教育成为资本热衷的市场。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到了教育领域,资本逐利产生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甚至成为一种“恶”。2019年,国家对学前教育政策进行大调整,明确国家需要承担主体职责。在大举增加学前教育投入的同时,为遏制学前教育乱象,学前教育机构被禁止上市。
在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更需直面家长的现实需求。“双减”政策明确提出,“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也是此次“双减”政策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亟须检讨过去一些不恰当的减负政策,尤其是从思想理论上。比如小学三点半放学的规定。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忽视了家长的现实困难与教育需求,客观上把学生与家长推给市场,推给校外培训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做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资本在逐利本能驱动下搅乱教育市场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阻断逐利资本侵入义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如很多人所预期的,这次的“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下了禁令。但笔者想提醒,禁止上市不等于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国家禁止的是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介入。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整个校外培训机构迎来灭顶之灾。7月23日,教育类股票开始狂跌,比如回港上市不久的新东方港股周五以%的跌幅收盘,美国上市的所有教育类股票也深度下跌。
还值得警惕的是,近期受“双减”政策的影响,资本开始涌入高等教育,很多收购民办高校,有一家民办高校集团已经下辖近20所民办高校。一些民办高校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按人头的补贴或者拨款,资本又会给民办高校带来什么?教育和资本的游戏还没有结束。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时,身为一名教师,就已经认识到党和国家要对教育进行深入改革,而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可能有人认为教育评价是最终一个环节,为什么国家会采取倒序的方式推进教育改革。这实为一种认识误区,正如《方案》中所指出的:“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本事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方案》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长大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奋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的主要原则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目标是经过5至10年奋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从方式更加科学。
《方案》对于教育评价所作出的要求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操作性。具体资料就不在这是详述了。之所以用很多篇幅谈及《方案》,根本目的就是要明白“双减”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为何《方案》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根本原因就在于公众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认为这只是在教育系统的一个文件,认为这个文件和自我关系不大。忽视了教育评价并不仅仅限于教育,而更多的会辐射到社会的评价和用人机制和导向等既长远又根本的问题。“双减”政策涉及到每个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能够说,看似国家在整顿培训机构,实际上是动了学生家庭的钱包,在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天然是切身利益胜出。但如果忽视《方案》这一长远利益而谈论“双减”政策就难免失之片面。
《方案》的各项资料要具体落实,要有更加具体的配套措施。那为什么先向校外培训机构开刀?教培机构破坏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生态;助长了家长的焦虑;加剧了“内卷”的程度,起到了拔苗助长的负面作用,对国家的正规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生培训,会对国家教育评价体系造成严重威胁。国家已经出台《方案》,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重塑教育评价体系,而校外培训机构所倡导的理念严重的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评价体系,干扰了教育的正常生态,教培机构的资本化运营更是有违于教育的公益性质。重新构建新的合理的教育生态系统,就必须清除教培机构这个入侵的“外来物种”。
“双减”政策的出台,令人想到了韩国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历程,韩国在课外培训方面以往有过几次反复—首次兴起、遭遇取缔、再次繁荣。从韩国校外培训机构曲折的发展历史来看,他们经历过思考,也经历了痛苦,还是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当下的韩国依然是家长拼了命的送小孩进培训机构。毕竟,韩国也是处于儒家文化圈,重视选拔性考试。也有人会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会不会再走韩国的老路。“双减”政策会让一些家长选择价格更为昂贵的一对一的家教,从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能够理解部分家长的担忧,毕竟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和韩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一样,所以对于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也是有根本区别的。我们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是经过严格的审议和论证的,也会对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教训,更会经过试点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完善和修改。你想到的国家也会想到,并且想得比你还要多,还要全面。我一向在说,国家是在打组合拳,后续的政策会相继出台。既然国家已经重拳出击对教育领域进行改革,肯定还会有更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而此刻应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教育改革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家庭,更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这方面国家肯定会有长远的研究。《方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来指导教育全过程的改革,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国家会给你丰盛的满汉全席,只是菜要一道道地上,让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品味和消化。
《方案》最终强调,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一句话,就是家长要转变单一的人才模式,不要急功近利。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有必须难度。随着国家教育评价体系的构成和完善,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善。想起了那个比喻:大家都在看戏,有人在旁边站起来了,因为没有影响到大家,大家也没有在意。中间有人站起来,之后又有人站起来了,之后大家都站起来了,于是有人为了看得更清楚,搬来了高脚凳,而有人搬来了梯子。于是大家都忘记了,本来看戏就是要坐着的。此刻,国家经过改革教育评价,就是让家长们重新回到座位上坐着看戏。当然有人会说,已经站习惯了,回不到以前坐着看戏的时代了。关键是,人是坐下了,但气难消,意难平。毕竟以往吃过站着看戏的苦,可也尝到一些甜头,此刻国家取消了校外培训机构,但看着别人能花钱请一对一的家教,心里难免又有些不平。虽然《方案》里针对的是整个教育评价,对于家长仅有一句话,但也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教育评价的改变,但对学校、学生和家庭都会带来影响。
教育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影响面很广。取消校外培训,实际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如何构建亲子关系,如何让小孩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让小孩全面发展,这也成为家长需要研究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教育,是《方案》的目的,也是“双减”政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