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一):
教学设想:
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当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我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景下,直接“喂给”学生。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到达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本事目标
1.经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经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
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
2.培养进取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与感知
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称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终归隐,退出江湖。今日我们学习的课文作者陶渊明最终也选择了什么?
生:归隐
师:我们来看看文本写了什么?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何归?归向哪?归心何如?
明确:归去原因(见第一段“质性天然,深愧平生之志”)
归向:家、田园[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归心何如:急切、喜悦、后悔、自责、厌恶官场,
二、问题呈现、分享交流
(一)教师PPT呈现学生系列问题并加以表扬,请三个小组长上台交流本组对问题达成的共识。
第一组问题
1:作者辞官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么?
达成的共识: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也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做官,做官只是为了糊口罢了,并且当时的社会是动荡不安,做官的也很难啊,而对于作者来说,与其在人心叵测的官场里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牵挂的家,他的家不仅仅是逃避官场的地方,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寄托。
问题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何种志向?
早已厌恶官场,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回归天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为乐,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逍遥快活的洒脱情怀,与天然界的万物为友,将自我置身天地,潇洒一生。
第二组问题
1:作者身心痛苦为何还要期望任职一年
达成的共识:
1.作者家境贫穷,以至于无法维持生活所需,更何况还有很多小孩需要抚养,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做官。
2.作者做官本质上是为了生计,一年时间虽然无法实现远大抱负,但足以让他维持之后的一段生活,又由于地方官吏爱惜人才,所以作者对于做官还有一丝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对自我为官的最终期许。
问题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为何却不记得回家的路,又为何恨晨光之熹微
达成的共识:
1.作者久不归家,对家附近的事物已经有些生疏,家乡的景物已然与过去不一样。
2.“恨”是遗憾之意。作者遗憾天不亮,不能观赏回家沿途中的风景,反衬作者归家心中喜悦,但这雾茫茫而阴沉,却不应其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略显遗憾。
3.作者做官地方离家仅100里,但却陷入迷途之中,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急切之情,以至于迷失了方向。
第三组问题
1:既然作者思乡如此,怀念家乡闲适安稳的生活,且离家可是八十余日,为何归家途中要向路人问路?这个”路“是否还有别的意义?
达成的共识:大家认为这个路不仅仅只是归家的路,还有陶渊明对人生的追求之路。
这个问路同时也是一种人生之路迷茫,渐循以索明途的讷问。几乎有种近乡情怯不敢靠近的的慌张与彷徨。情何怯处——
一是为官无所成,本想为官以“生生”却八十余日而归,违背了家人对他寄托的初望。
二是有违平生志,志不在此,强扭的瓜不甜。
陶渊明不断向行人问路,从某方面来说也许是他找回了自我的心之所向,找到了他真正归属的心灵家园。
问题2:对于全序最终一句话同学们观点不一,有的认为陶渊明是避世的消极悲观,有的认为他是洒脱的乐天开阔。那么哪一种情绪体现得更多呢,陶渊明归隐的情感有哪些?
达成的共识:最终我们回忆了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一系列文章,又迁移到另外很多读过的诗词中,有过归隐的欲望的诗人很多,如李白、苏轼等人。可是陶渊明践行的比较彻底。
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很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渴望蟾宫折桂,致仕有效。很多人在官场浸淫,文人的玲珑筋骨被玷污,傲立气节被扭曲。他们坚持自我的鲜活特性和独立人格实在太困难,像太白先生这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千百年才出一个而已。
“好男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襟怀千秋的夙愿,是万代难平的期冀。我们相信陶渊明并没有失去这种信仰和斗志,他心中的热流包藏着苦痛,但也揉进了看似恬淡平和的归隐。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证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二)教师肯定学生分享的成果并指出没有在言语形式提问的不足。
三、言语实践,感受表达
1.追问思考:作者在写归家路途中以及到达精神家园后愉悦心境时,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叠词,如“舟遥遥”“风飘飘”,
短句,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有酒盈樽”
押韵,如第三段的四字句押“en”韵。
2.改写:用三字或四字短句选择一处改写,要求与原文情感一致,注意押韵:
1.“引壶觞以自酌,时矫首而遐观。”
2.“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
(1)请一学生上黑板写,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2)学生朗读学生改写的文字并与原文比较效果差异。(板书: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四、供给背景支架,再论归隐情怀
(一)再讨论:陶渊明归隐情怀进取还是消极?教师供给东晋末期战乱和玄学(道家)流行的背景以及陶渊明的家世。
达成共识:
进取的:
①儒家倡导“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东晋末期军阀混战、官场黑暗。这样的时代陶潜选择归隐是生存的智慧;②受庄子等道家思想影响。道家提倡“遵循天然规律而生活”,应对社会的纷乱,道家要告诉我们的是,该如何游刃有余地安身立命。他遵从内心的选择,是人的一种质朴清澈,真实率性。
消极的:
①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总是要承担必须的社会职责,但官场黑暗他选择弃官,这是缺少担当、消极避世的表现②从家庭角度说,他要养家糊口,不会种地的他经济上没有太多来源,缺少家庭职责感。
(二)教师小结:看问题,要学会理性审辩的思维。(板书:归隐:进取消极)
五、提升认识皈依精神
1.周国平的看法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周国平
2.推荐书目:宋杰鹏《我心悠悠》董雁《诗说中国明月松间》
六、教师小结
追求精神明亮我们永久在路上。陶渊明用他的率性、洒脱,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样貌:不为金钱名利而活,只为取悦自我而活。他活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明灯,当世人纷纷成为名利的奴隶时,陶渊明却不留恋、不争抢,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让世人心生向往。
板书:归家、田园精神家园
言语形式:叠词、短句、押韵(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原因:儒家、道家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提议”中强调: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课前做了很多的预习,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经过整合并结合本课教学重点,我补充了言语形式的问题,把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问题来自学生,所以讨论和交流环节学生参与度高,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教学目标到达预期效果。但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似乎能够再调整。当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发现“归隐情怀进取还是消极”的问题讨论不深入、不辩证时,是暂时放一放跳到言语形式的发现上还是继续供给背景资料让学生再讨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备课时想到按照这样的顺序似乎更贴合教学逻辑和学生的思维,但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后再来讨论思想情感可能学生思考得更为全面、深入,这似乎更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也天然地过渡到对陶渊明归隐情怀的深度挖掘上。(本课例获得文学课堂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本事。
3.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天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本事。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供给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经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忙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资料。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梦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梦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日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明确:
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境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ɑ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景。“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天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第2、3段资料,经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由学生结合自我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探究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本文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特点试结合自我的阅读体验、鉴赏心理作简单分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得随意评论,即使有人认为本文手法平平,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出各种合乎情理的评价。
教师能够出示历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投影:
(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
(2)“《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学生思考,领悟。教师点拨: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三、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资料,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种观点: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进取,关键看他有没有梦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梦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能够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我梦想的表现。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①),是追叙和实录之作;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是想象之作。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组员进取发言,组长作总结。然后各组由组长作代表性发言,全班交流。
①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②吴战垒教授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2.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头衔,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学生可查询相关资料,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天然率真,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也可从新的视角思考。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那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
4.确定下头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感激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天然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久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二段写陶渊明乘船回家,请想象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就此写一个片断。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请从陶渊明的描述中推测他妻子的形象,并写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吟诗作赋、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归去来兮辞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讨论为主,体会陶渊明归家的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进取精神,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梦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难点】体会陶渊明归家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分享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导入。
环节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
2.作者
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由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明确: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文意
要求:学生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停顿。
明确: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第二部分主要写稳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追逐的人生态度。
环节三:深入研读
1.本文主要围绕着一个“归”字,那作者为何归?
明确:一是“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吗,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那作者“归”的心境是怎样的?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指导: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④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明确:归心似箭、自得其乐、怡然自得。
3.结合相关语句语句,分析作者的品格和情感。(小组合作)
明确:“请息交以绝游”再度证明归隐决心,然后写以情话、琴书自娱,以农事为乐表达自我的愤世嫉俗,又细写田园乐趣,触景生情,慨叹生命将尽无所作为,其中隐含着对当时污浊官场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环节四:拓展延伸
活动:用自我的话描述作者归家图。
环节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互动总结作者归家的原因、心境、品格。
作业:选取喜欢的一副图景,结合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四):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资料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资料,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三、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四、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资料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到达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我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经过教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资料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梦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境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资料,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此刻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此刻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能够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头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证明自我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我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明白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证明自我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天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必须的差异,好比梦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完美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经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必须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可是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资料,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之后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坚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这一教学过程,期望以一个
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确定,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语文教学既趣味味又有知识味的目标,采用愉快教学的方式,以朗读为主,经过三读:
一、学生初读,注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经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境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资料,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资料。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并且让学生评判教师的朗读,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十分主动,可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有一点缺陷。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而无从入手,并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头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必须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天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天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经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可是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向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经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我本性天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可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我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天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简便畅快。最终的反问,证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证明其心境很简便。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能够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境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小孩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能够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那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能够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能够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之后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能够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述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天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终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研究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能够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终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天然变化一向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可是我们应当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以往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天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并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仅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天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天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包含必须喻义的景物描述,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那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并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贴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
归去来兮辞教案(六):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资料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梦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此刻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此刻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能够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证明自我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我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天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资料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到达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我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经过教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教案(七):
教学目标: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经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本事。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进取精神,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资料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齐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天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天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述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述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天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天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我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案(八):
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本事: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资料、意境;进取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我的见解;经过教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资料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资料,下头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资料。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
(1)然有归欤之情;
(2)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景:
(1)农家乐、天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
(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我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感情的话。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一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九):
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本事: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资料、意境;进取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我的见解;经过教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一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梦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景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天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资料,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能够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述。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辞官向往田园
自醒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
学习要点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一、解题: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界称呼靖节先生,自我称呼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歌的鼻祖。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天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其实他还有另一些题材的作品,比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少年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不利,直到二十九岁时出仕。其间几次做官因不愿降志辱身和不善于官场周旋,到四十一岁时,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动弃职,过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式的农耕生活去了。事实上,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到他六十三岁去世,终身不复仕。二十多年间虽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坎坷生活的打击,但诗人铮铮风骨依然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即使在难以衣食的困窘时刻,也挚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作为隐士,陶渊明并非故作清高,沽名钓誉。惟有他把归隐视为生命的寄托与归宿;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最高价值。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我。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我来源选择的自由。而平淡天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二、结合注释,翻译并积累重点词句。
1、重要实词:
役谏、策、憩、岫、景、是、非、亲戚。盘桓、畴、棹、窈窕、行、期聊
2翻译下头句子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问征夫以前路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乐乎天命复奚疑
3、序言中所叙述他求做彭泽令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又辞官归隐
4、阅读正文,依照原文写出出相关语句:
表现归家迫切心境的
表现抵家时的欣喜心境
描述庭院,作者选择的哪些景物
归隐后的生活资料有
5、概括正文部分:
14段的叙事线索:
作者的情感历程:
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四、研究性学习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头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资料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梦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梦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梦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天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最终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样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我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境和归田后的乐趣。经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证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忙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团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天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比较句(能够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仅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比较《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简便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简便畅快。反问,证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证明其心境很简便。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能够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此刻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此刻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能够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境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小孩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能够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能够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趣味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那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能够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天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证明自我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我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天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终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天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研究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能够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终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天然变化一向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终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理解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⑴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貌)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⑵确定“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一样b.①②不一样③④不一样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一样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天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可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⑷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天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3、背诵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二):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必须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经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必须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日,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所以,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资料,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经过表演,提高诵读的本事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贴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境。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经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主角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主角。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经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基本知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2、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资料;
3、、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坚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独立人格的品质;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到达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资料。
2、难点:
经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到达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提出问题、互动解决;
2、自读法。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资料;
3、讨论法。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分钟)
学生团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讲授:结庐在人镜又怎样会无车马之喧闹呢?“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什么真意?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诗歌表达了淘渊明淡薄名利、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经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淘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2、教师示范朗读,进行诵读指导。(10分钟)
教师在背景音乐下示范朗诵,然后进行诵读指导。
辞:一看到辞,我们就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离骚》。辞,也叫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那里我们讲一下辞的节拍问题。
和诗比较起来,辞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韵文,与诗比较接近。
辞,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内,往往置于句末。虚词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能够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后四句,构成一个小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前后两句分别是一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规律,应当朗读为: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读成两拍。如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还应注意句子的语气问题,疑问句一般要读成升调,感叹句一般读成降调。
3、根据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段落和层次,概括每段每层的资料。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6分钟)
活动的具体方法:学生先浏览全文,概括段落。然后一段一段朗诵,再按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层次、概括资料。逐层逐段背诵。(18分钟)
返家之乐愉悦恬静的生活日常生活出游经历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四):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1.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作多描绘天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天然。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经过做官来实现自我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可是4余年。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
2.词语积累
词语①(实)
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g:舟慢行状。熹xī微:天微明。
衡宇:简陋的房子。樽zūn:盛酒器。
觞shāng:盛酒器。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看。
庭柯kē:院中树木。容膝:指简陋的居室。
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景yǐng:日光。
翳翳yì:阴暗的样貌。盘桓huán:徘徊不去。
违:乖悖不合。西畴:泛指田畴。
巾车:有帷布的小车。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状。善:羡慕。
寓形:寄身。委心:顺从心意。
遑遑huáng:不安状。帝乡:指仙境。
皋gāo:水边高地。耘耔:耘,除草;耔,培苗。
乘化:顺应天然变化。
词语②(虚)
载:且,语助词。就:将要,副词。
言:语助词,不译。行:将要,副词。
已矣乎:算了吧,副语助词。聊:暂且,副词。
3.导入
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历代名家评说陶渊明(选录):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天然流出。(《朱子文集》)
4.补入《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也。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我的生活。家中小孩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我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仅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所以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家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天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我本心更使人痛苦。虽然自我以往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当时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五):
教学目的
①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天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天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天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经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资料
一、自由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头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之后,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天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自由;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天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样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简便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境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阳光将落,斜晖脉脉。对天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构成鲜明比较,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应对生机勃勃的天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之后天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终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景下该怎样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我。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明白未来之事(指归隐)还能够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天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能够感知天然是人情感之对象,天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应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我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应对天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境。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一样,并对优劣作出确定。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所以,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能够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期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经过做官来伸展自我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天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天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能够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可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天然的欢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天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确定。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所以,这种消极的思想有必须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头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头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二、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
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2.反复吟诵,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资料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最终桂冠而去。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文中资料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日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进取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我心性不合。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境。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快乐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我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资料的话。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境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此刻“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小孩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天然真切的。而要写得天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我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仅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本事训练
1.下列四组句子中带点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末远
觉今是而昨非
C.实迷途其未远
三径就荒
D.归去来兮
已矣乎
2.写出下头文言句式的名称: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复驾言兮焉求()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这心境是怎样产生的表达了作者(不超过8个字)原因是①②(共不超过20个字)
4.“问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兴之中走错了路
C.不认识回家的路
D.想赶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错了路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松菊(限4个字),提松菊以(限2个字)
6.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含义相近的陶渊明其他诗篇中的两句诗是哪两句这些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性格
两句诗是,表现了、的性格(限8个字)
7.作者一会儿要“息交以绝游”,一会儿又有“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8.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学了本文后,你怎样看陈的话
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二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诗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表现了作者是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在家中是一个强劳力。
B.“引壶觞以自酌”一句,证明作者回到家中畅饮的情状,为了喝个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节,自斟自饮。
C.“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是作者眷爱丘山的具体体现,而“无心”“知还”二语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几句蕴含着浓浓的情趣。这几句如数家常的脉脉含情的话,正飘散着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个热爱天然,热爱生活,厌恶官场,具有高洁志趣的诗人形象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一、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二、古今异义词
1、人事:尝从人事。
古:指做官。今:泛指人和事情。
2、亲戚:悦亲戚之情话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我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3、情话
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4、有事: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古:指农事今:泛指
5、窈窕:既窈窕以寻壑
古:幽深曲折的样貌今:指女子文静而完美
6、是:觉今是而昨非
古:正确今:确定词
7、非古:过错、错误今:不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
文中:行人大多:出征的人。
9、恨:恨晨光之熹微
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
10、扶老:策扶老以流憩
文中:拐杖
《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明白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日“是”而昨日“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天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明白回还。日光渐暗阳光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境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我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应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七):
一.本周教学资料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二.教学重点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陶潜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曾任征西大将军。可是到了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少年陶渊明生活贫穷,却胸有大志,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他刻苦研读儒家《六经》,从孔子的遗训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念。同时又饱读道家著作,构成了他渊博的学问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宏大梦想,但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他的提高的政治梦想难以实现,但其为贫困生活所迫,曾几度出仕,最终远离官场,一向在田园中励志躬耕。他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蔑视权贵、不屈从流俗的精神,固穷守节,淳朴率真的生活态度,给后代有提高梦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后李白和杜甫以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现存诗歌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6篇。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兴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他的辞赋散文都以朴素简洁的文笔描述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宋代朱熹说:“陶潜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天然流出”(《诗源辨体》)。
(二)背景资料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资料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天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天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初归田园时所作。他辞官的原因主观上是本性天然,不喜为官;客观上是急于奔程氏妹之丧。文中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回归田园的乐趣,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心为形役误入尘网的追悔以及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三)关于文体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资料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忙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我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资料。
2.“辞”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有的还能够歌唱。此文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后所作。“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吧、啊,语气助词。清人毛庆番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证明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返归天然的兴奋之情。
(四)资料结构
1.《兰亭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一样之处。
全文共三个天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景,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天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归去来兮辞》:
(1)第一天然段中对全辞具有总括作用的诗句是哪一句?后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诗展开的?
答:对全辞具有总领作用的诗句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着力突出“今是”,并紧紧抓住辞官和归田这两个环节作为全篇的中心资料,进而精心进行结构布局。全篇分为四段:首先以“归去来兮”为挚题,旨在强调“归来”后的种种情趣,证明自我躬耕的坚定意志;其次写归途和到家后的情景,用一连串的画面,表现出自我对自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的欢呼雀跃的情状;再其次写归家后的生活,突出表现自我归后有田中之乐,真正到达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托意深远的境界;最终以“已矣乎”为挚领,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其归来的行动是必然的归宿。
(2)本篇的第二天然段写归途和到家的情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
答:写归来,由水路到陆路,借“舟遥遥”“问前路”点出。到家时,先见“衡宇”,再入“门”,过庭院,步“三径”,然后“携幼入室”,由外到内,由远而近,脉络清晰。又从“室”字,生发出下文的“窗”、“园”。到了“园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写他初归后的日常生活,又反过来由室内写到窗外,由近到远,笔墨变换,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确定本局部的表达特点。比如这一段是记叙性文字,就要按其记叙过程和在这一过程描述中所暗示的作品阶情感进行分析,把握具有资料转换作用的词语,以点带面。)
(3)第一段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答:此四句总写归途景象。天还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晓风吹衣,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向征夫“问”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境写得活灵活现。将“舟”、“晓风”、“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组成的画面与对作者回家过程叙述结合在一齐,一路风光一路情,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天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达自我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的?
答:这八句总写刚到家时的情景,逼真如画。作者用轻快、急促的节奏,叙写自我刚到家门,狂喜飞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以及自我携子穿堂入室,庆幸松菊犹存,直到举家欢宴,开怀畅饮。这连续转换的画面,表现出他对自我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时的欢呼雀跃情状,也流露出他对子女、家僮的慈爱,对田园景物的关怀,以及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从文字中流溢而出。这是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的绝妙笔墨。
三.教学难点
(一)《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天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终由“是日地”领起描述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境。本文第一天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欢乐的心境和对天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天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一样,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终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天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天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奋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异常的热爱和执著,之后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天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当看作是进取的。
(二)《归去来兮辞》:
1.全篇怎样围绕“归”字来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
答:“归”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处处有点晴之笔。首句言“归”,次句又以反话语气问“胡不归”;第二段写初“归”之乐,也不离归意;第三段又以“归去来兮”开头;最末一段,“聊乘化以归尽”而收束。作者反复申述归田之意,反复抒发归耕之乐,意在表达自我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十一):气贯通,中心突出,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作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感情化和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我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我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既是兴象,又是喻象;既是写实景,也是写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托意深远。
3.本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篇抒情小赋。它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志。全文素怀洒脱,逸气流行,真挚坦诚,可谓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发的情感简单明快,强烈奔放,丰富深厚,有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乐趣。赋中不仅仅表现了作者质性天然、恬淡闲适的襟怀,并且还显示了作者高傲的个性与坚贞的节操。此外,还饱含着作者对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一篇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诗的宣言,可谓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抒发作者弃官归田的简便与喜悦,那是无法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深沉丰富的意蕴的。
(认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要善于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言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要从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们展示阶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关键语句,准确体会,合理概括。)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一样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毕礼而归之
2.下列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不知老之将至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不一样,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一样D.①②不一样,③④不一样
3.对下头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一样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不一样D.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相同
4.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C.沛公欲王关中D.亲贤臣,远小人
5.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一样的两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曷不委心任去留
F.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下列句中省略资料不一样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以经丘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一样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②而绝秦赵之欢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不一样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一样
9.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悟已生之不谏
②复驾言兮焉求
A.①规劝②语助词
B.①挽回②疑问代词
C.①挽回②兼词于+之
D.①规劝②疑问代词
10.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确定准确的一项是()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一样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不一样
D.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相同
11.对下头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实迷途其未远③感吾生之行休
②不知其何许人也④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一样
C.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不一样
12.下头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⑤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文镜督河南严督:督察。
B.鲁为微行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无游目视者游目:左右顾盼。
D.合邑士民焚香送之合:全。
14.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⑤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草冠骑驴入境
B.鲁心敬之而无言
C.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且贤称噪于士民
16.“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齐商量
B.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齐谋划
C.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细心翼翼地在一齐谋划
D.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齐商量
17.“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依照平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依照普通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18.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只填序号)(3分)
①鲁效力麾下
②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与之印,不受
④良久,击水誓曰
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吾暍甚,具汤浴我
19.下列叙述不贴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代替李令。
B.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激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D4.D5.CF6.C
7.D8.D9.B10.C11.C12.A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13.A14.C15.B16.D17.B18.②④⑤19.A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向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我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日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简便地走路。仅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简便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欢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欢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八):
教学目标:
1、经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积累重要实词,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词类活用的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境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景。“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天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第一课时
探究之一:阅读序言,体悟原因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天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探究之二: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
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抵家)-----(室内自酌)------(涉园)----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探究之三:疑问代词
5、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标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小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第二课时
探究之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1、解释下头句子中加点词,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乐琴书以消忧乐夫天命复疑
携幼入室眄庭柯以怡颜
1、名词做动词,拄着;名词做状语,每一天;名词做动词,用桨划;形容词做动词,羡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做名词,儿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翻译下头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为形役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式妹丧于武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乐夫天命复奚疑
2、确定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生活乐趣:①促膝而谈的天伦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自娱之乐——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相关诗句:有“悲”“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证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坚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陶晚年作过很多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证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天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天然,那里“天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梦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所以,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天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天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天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第三课时
探究之一:写作练习
选择自我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述,要写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示例: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我们将第一段进行扩写。
当尘网尘封了以往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资料:
扩写:
探究之二:感受语言之妙,学习写对联。
从文中提取词句组合成对联。看看你能写几则
示例及分析:
上联——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下联——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境。)
①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②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③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那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能够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可是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可是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归去来兮辞教案(十九):
教学目的
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㈠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到达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景)
㈡预习检查:
1、齐读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
(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
(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一天
(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
(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㈢课文资料:
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
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齐读第二天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
↓↓↓↓
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
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这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①请大家找出第二天然段中的韵脚来第一层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②本文还有许多双声词、叠韵词、叠字,找出来双声如“惆怅”“崎岖”等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这样一来,文句就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了)
4、请大家选句读,进一步体会文句的骈偶特点教师说上句,大家读下句(师)。“舟遥遥以轻飏”(生)“风飘飘而吹衣。”(师)“倚南窗以寄傲”(生)“审容膝之易安”(师)“云无心以出岫”(生)“鸟倦飞而知还”(师)“善万物之得时”(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谓“体物写志”即表达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志向?自由诵读第四天然段,哪个是最主要的“乐夫天命”什么意思?“乐于顺从天命或天然”
6、为什么作者只能“乐夫天命”,做官能够兼济天下呀,男生读第一天然段,女生找一句话作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跳读第三四天然段,作者凭什么觉得“昨非”?“世与我而相违”“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今是”在这两段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可概括回答)“悦情话”“听琴书”“春及事农桑”“赋诗舒啸”“乘化乐天”
总结: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本性的扭曲,他有回归田园、崇尚天然的本性,这正可谓“穷则独善其身”。
9、刚开始时那三句话究竟怎样读?
(生作答)“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简便
(师)“已矣乎!”能不能换成“归去来兮,”(生)不能,因为作者虽有些简便但又有些无奈。(师)分析很正确。请大家读出这些语气来。
㈣读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园的原因,我们都懂了吗。请你谈谈对作者“乐夫天命”的看法
陶渊明毕竟是一位刚刚归隐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欢畅和忧思交替涌现,在文中,陶渊明没有把情感单一化,闲居心境愉快中夹杂着沉郁。这种复杂心境也时隐时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哀叹自我的不幸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消极情绪和盘托出,同时也透出不甘心自我的一生就这样也归田而“行休”的伤感。我们虽然不敢武断地说他像我国古代一些隐士(如姜尚等)一样走“终南捷径”或“亦宦亦隐,以待明主”之路以实现宏伟大志,但他那颗不忘世情之心是能够触摸到的。是客观条件限制了陶渊明(“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使他有什么大的作为,因而他愤恨起与他高尚节操不合的社会环境,选择了老庄的“以自隐无名”道家思想来劝慰和强迫自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于现实之外。其实,这有违于他的初衷,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至于以后他“连辟公府不就”又另当别论了,那是他彻底淡忘世情的坚决态度。而作此文时的诗人则受挫官场,其徘徊哀伤之情是真实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真正的隐逸文人形象才鲜活地矗立在我们眼前。而《归去来兮辞》逼真地再现了一代隐士生活的心路历程,是我们了解中
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不可视而不见。
㈤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今日我们进一步体会了陶渊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久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资料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资料,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资料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到达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我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经过教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梦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境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资料,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此刻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此刻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一):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梦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梦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日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明确虽要识记的资料。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完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我恬静闲适心境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梦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资料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天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我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境和归田后的乐趣。经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证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天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天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经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我本性天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可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我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天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貌。归欤之情:回去的心境。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我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我。[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我的生活。家中小孩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我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仅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所以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天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我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我以往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我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我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必须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头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境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天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简便畅快;最终的反问,证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证明其心境很简便。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能够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资料,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境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小孩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能够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基本知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2、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资料;
3、、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坚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独立人格的品质;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到达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资料。
2、难点:
经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到达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提出问题、互动解决;
2、自读法。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资料;
3、讨论法。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分钟)
学生团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讲授:结庐在人镜又怎样会无车马之喧闹呢?“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什么真意?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诗歌表达了淘渊明淡薄名利、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经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淘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2、教师示范朗读,进行诵读指导。(10分钟)
教师在背景音乐下示范朗诵,然后进行诵读指导。
辞:一看到辞,我们就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离骚》。辞,也叫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那里我们讲一下辞的节拍问题。
和诗比较起来,辞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韵文,与诗比较接近。
辞,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内,往往置于句末。虚词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能够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后四句,构成一个小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前后两句分别是一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规律,应当朗读为: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读成两拍。如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还应注意句子的语气问题,疑问句一般要读成升调,感叹句一般读成降调。
3、根据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段落和层次,概括每段每层的资料。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6分钟)
活动的具体方法:学生先浏览全文,概括段落。然后一段一段朗诵,再按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层次、概括资料。逐层逐段背诵。(18分钟)
返家之乐愉悦恬静的生活日常生活出游经历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三):
教学目的
①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天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天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天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经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资料
一、自由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头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之后,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天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自由;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天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样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简便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境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阳光将落,斜晖脉脉。对天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构成鲜明比较,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应对生机勃勃的天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之后天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终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景下该怎样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我。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明白未来之事(指归隐)还能够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天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能够感知天然是人情感之对象,天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应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我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应对天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境。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一样,并对优劣作出确定。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所以,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能够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期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经过做官来伸展自我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天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天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能够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可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天然的欢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天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确定。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所以,这种消极的思想有必须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
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
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
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头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头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四):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资料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资料,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资料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到达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我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经过教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梦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境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资料,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此刻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此刻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能够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头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证明自我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我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明白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证明自我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天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五):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必须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经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必须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日,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所以,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资料,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经过表演,提高诵读的本事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贴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境。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经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主角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主角。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篇》。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经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六):
一、课文悟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久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我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证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我本性的思考和坚持。在那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一样。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能够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能够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完美,自我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完美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理解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可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当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天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普通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天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能够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二、亮点探究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最终重返天然了。他的欢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完美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可是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可是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欢乐而满足的心。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述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么?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能够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小孩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我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天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最终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可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能够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进取,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梦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我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我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能够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我梦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能够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当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此刻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可是“清新”更多地体此刻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天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到达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三、选题设计
1.对于本文的写作时间,有人说是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对于序与辞是否一时之作,也有不一样见解。请你推敲一下,究竟应当如何理解?
研究方法:
(1)能够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一样见解。
(2)能够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能够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当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冠冕,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能够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七):
一.本周教学资料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二.教学重点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陶潜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曾任征西大将军。可是到了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少年陶渊明生活贫穷,却胸有大志,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他刻苦研读儒家《六经》,从孔子的遗训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念。同时又饱读道家著作,构成了他渊博的学问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宏大梦想,但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他的提高的政治梦想难以实现,但其为贫困生活所迫,曾几度出仕,最终远离官场,一向在田园中励志躬耕。他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蔑视权贵、不屈从流俗的精神,固穷守节,淳朴率真的生活态度,给后代有提高梦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后李白和杜甫以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现存诗歌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6篇。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兴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他的辞赋散文都以朴素简洁的文笔描述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宋代朱熹说:“陶潜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天然流出”(《诗源辨体》)。
(二)背景资料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资料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天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天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初归田园时所作。他辞官的原因主观上是本性天然,不喜为官;客观上是急于奔程氏妹之丧。文中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回归田园的乐趣,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心为形役误入尘网的追悔以及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三)关于文体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资料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忙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我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资料。
2.“辞”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有的还能够歌唱。此文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后所作。“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吧、啊,语气助词。清人毛庆番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证明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返归天然的兴奋之情。
(四)资料结构
1.《兰亭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一样之处。
全文共三个天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景,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天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归去来兮辞》:
(1)第一天然段中对全辞具有总括作用的诗句是哪一句?后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诗展开的?
答:对全辞具有总领作用的诗句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着力突出“今是”,并紧紧抓住辞官和归田这两个环节作为全篇的中心资料,进而精心进行结构布局。全篇分为四段:首先以“归去来兮”为挚题,旨在强调“归来”后的种种情趣,证明自我躬耕的坚定意志;其次写归途和到家后的情景,用一连串的画面,表现出自我对自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的欢呼雀跃的情状;再其次写归家后的生活,突出表现自我归后有田中之乐,真正到达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托意深远的境界;最终以“已矣乎”为挚领,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其归来的行动是必然的归宿。
(2)本篇的第二天然段写归途和到家的情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
答:写归来,由水路到陆路,借“舟遥遥”“问前路”点出。到家时,先见“衡宇”,再入“门”,过庭院,步“三径”,然后“携幼入室”,由外到内,由远而近,脉络清晰。又从“室”字,生发出下文的“窗”、“园”。到了“园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写他初归后的日常生活,又反过来由室内写到窗外,由近到远,笔墨变换,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确定本局部的表达特点。比如这一段是记叙性文字,就要按其记叙过程和在这一过程描述中所暗示的作品阶情感进行分析,把握具有资料转换作用的词语,以点带面。)
(3)第一段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答:此四句总写归途景象。天还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晓风吹衣,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向征夫“问”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境写得活灵活现。将“舟”、“晓风”、“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组成的画面与对作者回家过程叙述结合在一齐,一路风光一路情,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天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达自我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的?
答:这八句总写刚到家时的情景,逼真如画。作者用轻快、急促的节奏,叙写自我刚到家门,狂喜飞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以及自我携子穿堂入室,庆幸松菊犹存,直到举家欢宴,开怀畅饮。这连续转换的画面,表现出他对自我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时的欢呼雀跃情状,也流露出他对子女、家僮的慈爱,对田园景物的关怀,以及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从文字中流溢而出。这是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的绝妙笔墨。
三.教学难点
(一)《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天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终由“是日地”领起描述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境。本文第一天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欢乐的心境和对天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天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一样,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终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天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天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奋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异常的热爱和执著,之后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天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当看作是进取的。
(二)《归去来兮辞》:
1.全篇怎样围绕“归”字来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
答:“归”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处处有点晴之笔。首句言“归”,次句又以反话语气问“胡不归”;第二段写初“归”之乐,也不离归意;第三段又以“归去来兮”开头;最末一段,“聊乘化以归尽”而收束。作者反复申述归田之意,反复抒发归耕之乐,意在表达自我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二十一):气贯通,中心突出,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作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感情化和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我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我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既是兴象,又是喻象;既是写实景,也是写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托意深远。
3.本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篇抒情小赋。它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志。全文素怀洒脱,逸气流行,真挚坦诚,可谓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发的情感简单明快,强烈奔放,丰富深厚,有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乐趣。赋中不仅仅表现了作者质性天然、恬淡闲适的襟怀,并且还显示了作者高傲的个性与坚贞的节操。此外,还饱含着作者对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一篇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诗的宣言,可谓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抒发作者弃官归田的简便与喜悦,那是无法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深沉丰富的意蕴的。
(认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要善于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言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要从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们展示阶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关键语句,准确体会,合理概括。)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一样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毕礼而归之
2.下列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不知老之将至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不一样,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一样D.①②不一样,③④不一样
3.对下头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一样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不一样D.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相同
4.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C.沛公欲王关中D.亲贤臣,远小人
5.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一样的两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曷不委心任去留
F.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下列句中省略资料不一样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以经丘
7.下列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②而绝秦赵之欢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不一样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一样
8.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悟已生之不谏
②复驾言兮焉求
A.①规劝②语助词
B.①挽回②疑问代词
C.①挽回②兼词于+之
D.①规劝②疑问代词
9.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确定准确的一项是()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一样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不一样
D.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相同
10.对下头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确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实迷途其未远③感吾生之行休
②不知其何许人也④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一样
C.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不一样
11.下头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⑤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文镜督河南严督:督察。
B.鲁为微行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无游目视者游目:左右顾盼。
D.合邑士民焚香送之合:全。
13.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⑤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草冠骑驴入境
B.鲁心敬之而无言
C.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且贤称噪于士民
15.“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齐商量
B.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齐谋划
C.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细心翼翼地在一齐谋划
D.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齐商量
16.“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依照平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依照普通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17.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只填序号)(3分)
①鲁效力麾下
②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与之印,不受
④良久,击水誓曰
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吾暍甚,具汤浴我
18.下列叙述不贴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代替李令。
B.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激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向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我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日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简便地走路。仅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简便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欢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欢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八):
教学目标:
1、经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积累重要实词,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词类活用的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境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景。“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天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第一课时
探究之一:阅读序言,体悟原因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天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探究之二: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
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抵家)-----(室内自酌)------(涉园)----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探究之三:疑问代词
5、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标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小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第二课时
探究之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1、解释下头句子中加点词,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乐琴书以消忧乐夫天命复疑
携幼入室眄庭柯以怡颜
1、名词做动词,拄着;名词做状语,每一天;名词做动词,用桨划;形容词做动词,羡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做名词,儿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翻译下头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为形役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式妹丧于武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乐夫天命复奚疑
2、确定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
生活乐趣:①促膝而谈的天伦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自娱之乐——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相关诗句:有“悲”“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证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坚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陶晚年作过很多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证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天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天然,那里“天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梦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所以,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天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天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天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那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第三课时
探究之一:写作练习
选择自我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述,要写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示例: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我们将第一段进行扩写。
当尘网尘封了以往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资料:
扩写:
探究之二:感受语言之妙,学习写对联。
从文中提取词句组合成对联。看看你能写几则
示例及分析:
上联——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下联——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境。)
①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②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③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那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能够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可是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可是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十九):
教学目的
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到达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景)
(二)预习检查:
1、齐读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
(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
(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一天
(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
(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三)课文资料:
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
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齐读第二天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
↓↓↓↓
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
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这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①请大家找出第二天然段中的韵脚来第一层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②本文还有许多双声词、叠韵词、叠字,找出来双声如“惆怅”“崎岖”等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这样一来,文句就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了)
4、请大家选句读,进一步体会文句的骈偶特点教师说上句,大家读下句(师)。“舟遥遥以轻飏”(生)“风飘飘而吹衣。”(师)“倚南窗以寄傲”(生)“审容膝之易安”(师)“云无心以出岫”(生)“鸟倦飞而知还”(师)“善万物之得时”(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谓“体物写志”即表达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志向?自由诵读第四天然段,哪个是最主要的“乐夫天命”什么意思?“乐于顺从天命或天然”
6、为什么作者只能“乐夫天命”,做官能够兼济天下呀,男生读第一天然段,女生找一句话作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跳读第三四天然段,作者凭什么觉得“昨非”?“世与我而相违”“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今是”在这两段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可概括回答)“悦情话”“听琴书”“春及事农桑”“赋诗舒啸”“乘化乐天”
总结: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本性的扭曲,他有回归田园、崇尚天然的本性,这正可谓“穷则独善其身”。
9、刚开始时那三句话究竟怎样读?
(生作答)“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简便
(师)“已矣乎!”能不能换成“归去来兮,”(生)不能,因为作者虽有些简便但又有些无奈。(师)分析很正确。请大家读出这些语气来。
(四)读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园的原因,我们都懂了吗。请你谈谈对作者“乐夫天命”的看法
陶渊明毕竟是一位刚刚归隐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欢畅和忧思交替涌现,在文中,陶渊明没有把情感单一化,闲居心境愉快中夹杂着沉郁。这种复杂心境也时隐时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哀叹自我的不幸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消极情绪和盘托出,同时也透出不甘心自我的一生就这样也归田而“行休”的伤感。我们虽然不敢武断地说他像我国古代一些隐士(如姜尚等)一样走“终南捷径”或“亦宦亦隐,以待明主”之路以实现宏伟大志,但他那颗不忘世情之心是能够触摸到的。是客观条件限制了陶渊明(“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使他有什么大的作为,因而他愤恨起与他高尚节操不合的社会环境,选择了老庄的“以自隐无名”道家思想来劝慰和强迫自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于现实之外。其实,这有违于他的初衷,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至于以后他“连辟公府不就”又另当别论了,那是他彻底淡忘世情的坚决态度。而作此文时的诗人则受挫官场,其徘徊哀伤之情是真实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真正的隐逸文人形象才鲜活地矗立在我们眼前。而《归去来兮辞》逼真地再现了一代隐士生活的心路历程,是我们了解中
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不可视而不见。
(五)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今日我们进一步体会了陶渊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梦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久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归去来兮辞教案(三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本事。
4、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天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本事。
过程与方法:
1、过程:诵读理解文章资料,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方法: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1、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号,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作品有等。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导学过程:
(一)、自学问题相互展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2、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资料,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二)、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2、在文中找出“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的例句并分析其用法。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4、确定下头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我的新问题:
学习小结
1、知识:
2、方法:
当堂检测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理解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貌)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确定“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一样B.①②不一样③④不一样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一样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天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天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可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天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