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故事

孝心故事(精选60篇)

时间:2023-08-20 08:21:21

  孝心故事(一):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我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孝心故事(二):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心故事(三):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心故事(四):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小孩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心故事(五):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心故事(六):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小孩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悲痛,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小孩哭,二老大笑。

  孝心故事(七):

  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心故事(八):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候,人们就把孝放在第一位。甚至还有用孝来判定做官标准的制度。可见“孝”在古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在我们现代,这也毫不例外。我们也经常会听到电视上报道一些感人的孝心事迹,报纸上也会刊登此类的一些事件,那我们自我又是否做过这种事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做过的,因为我们都明白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

  我的父母,他们都很疼我。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比父亲要严厉得多。又加上父亲常年在外,所以对我的管教都是源于母亲的。我的母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她虽然学历不高,却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不管我遇到什么事,母亲总会和我讲道理。

  记得去年,母亲坚持说要去找一份工作,起初我不一样意,母亲在外面工作完还要回家给我们做饭,我不愿意看到母亲这么劳累。可是母亲却坚持着,而我妥协了。每一天看着母亲回到家的时候是那么的疲惫,我心痛不已,却也觉得无能为力遮天,正好放假,母亲同平是一样早早地起了床,给我们准备好了早餐,便出门工作了。我醒来后,看着桌子上的早餐,心中感动不已,于是,我变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做饭给母亲吃。心中有了这个想法,便立马想动了起来。我跑到菜市场买菜。看着这么多的菜,我不明白该买一些什么。况且我是第一次做饭,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菜式。我便买来了一些不难做的菜回了家。回到家,我变淘米煮饭。淘米煮饭我我还是很熟的,因为平时我经常帮着母亲煮饭。饭煮好了之后我便开始了洗菜和切菜。洗菜我

  也是很在行的,可是切菜我就有些为难了。平时我从没有帮母亲切过菜,所以此刻拿到菜刀又兴奋又紧张。过了好久,最终把菜切好了,我看看事件,也应当差不多了,便打开火开始炒菜。因为是第一次做饭,所以我根本就不明白应当放多少的盐,就只能放一点试一下,放一点又试一下。最终,最终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才停止。菜炒好了,我盛好饭放在了桌子上,等着母亲回来。没过好久,母亲就回来了,看着饭菜,她惊讶不已。当明白是我做的之后,她更是开心的笑了。看着母亲开心地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也许这样的事十分的普通和普通,可是却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我想母亲必须会懂得!

  孝心故事(九):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孝心故事(十):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广武(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当时,项羽劫持了刘邦父亲太公为人质,要挟刘邦投降。项羽在城上摆出一张高凳子,让太公站在上头,告诉刘邦说:如果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的父亲。刘邦说:当年我与你一齐理解楚怀王命令征讨暴秦时,已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非要煮了你的父亲不可,那么就分给我一杯肉汤喝吧。由于刘邦镇定自若,项羽最终没有敢对太公动手。

  因为《史记》和《汉书》上记载的这个故事,后世史家对刘邦多有微词,认为他看着自我的父亲被煮,却无动于衷,还要分一杯羹,是不孝之子。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因为刘邦深知,项羽是一个暴虐之人,曾一次坑杀降兵20万,如果此时投降,不仅仅自我不保,父亲也会死的更快更惨。仅有镇定应对,坚持对项羽的军事重压,才能以实力保证父亲的安全。所以,当时刘邦这样做,才是对父亲天大的孝,聪明的孝。

  孝心故事(十一):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我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所以,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心故事(十二):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心故事(十三):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心故事(十四):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心故事(十五):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心故事(十六):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我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小孩,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小孩。

  孝心故事(十七):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心故事(十八):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之后,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我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孝心故事(十九):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孝心故事(二十):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小孩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心故事(二十一):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十分悲伤。他本就十分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向不离左右,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异常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异常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必须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那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我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我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并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向没有在那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父亲,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父亲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父亲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小孩,可你自我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孝心故事(二十二):

  一次聚会,几个老人聚在一齐,嗑着瓜子,说着闲话。不知是谁提到头发的话题,大家的目光瞬间就像探照灯似的,在一圈人里扫射。几乎都是一样的年过古稀,白发苍苍。

  突然,大家的目光都定格在一位一头乌发的老者头上。大家对赋闲在家的他仍然坚持染发,持怀疑态度。上班染发是为了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赋闲之人还逆潮流而动,莫非是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乌发老者立刻解释:“是这样的,我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否则,我早就不染头发了。”

  一言既出,让其余的人点头称赞。为了母亲,为了尽孝,将白发染上黑颜色,作为古稀之人,几人能够想得到

  看着儿子老去,一头白发,会牵扯着长辈的心,还有晚辈催着长辈变老的涟漪似的心理负效应。儿子年轻,老人心理天然也年轻。这位老者的细心,真的让人佩服。

  经过头发颜色的改变,到达孝顺老人的目的,它已将孝顺老人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对于孝敬老人,此刻物质条件的满足大多已不成问题,但老人的精神需求有多少人关注乌发老者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孝心故事(二十三):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孝心故事(二十四):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心故事(二十五):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之后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异常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并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之后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孝心故事(二十六):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仅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我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之后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孝心故事(二十七):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可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小孩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

  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孝心故事(二十八):

  前几天,我们在教师的组织下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里面讲述了梁维月、许卓婧、钟岳峰等“最美孝心少年”们孝敬长辈、自强自立的光荣事迹,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令我由衷地佩服,里面的每一件事迹都令我十分感动,可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一个来自甘肃的16岁女孩——梁维月。

  梁维月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5岁时,她母亲因为不能忍受穷苦日子抛弃她们离家出走,不久后,弟弟因为青霉素过敏中毒,成了一个聋哑人,姐弟俩和多病的奶奶全靠父亲照顾。偏偏祸不单行,在梁维月8岁的时候,她父亲不细心摔下了山崖,造成了高位截瘫。照顾亲人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梁维月的身上。平日里,除了上学、悉心照顾奶奶和父亲、忙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儿以外,她还要帮聋哑的弟弟补课,自我经常熬到后半夜才睡觉。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所有的开销全靠乡政府给的低保,为了能给家里多挣点零花钱,维月每逢周末和假期,她都要去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开始,对方不让梁维月干,但最终劝可是她,就只好答应了她,搬一块砖一分半,小维月每次都要搬2000块才肯回家,这样一天下来,她就能够赚到30元。

  看了这个节目,我十分感动。这些少年,他们的家境都不好,大部分都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他们都尽自我最大的本事孝敬长辈、爱护亲人。而我呢?每一天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一点儿不满意,就耍脾气,父母要我们帮忙做一点儿家务事就不乐意。比如有一次,我和母亲在街上看见了一个十分精美的笔筒,我就吵着要买,母亲觉得我已经有一个,不需要再买了,可我就是不听,之后,母亲实在拗可是我,只好买了下来。我们完全生活在蜜罐里,还不明白珍惜,那些小孩和我们的命运,能够说有天壤之别,想到那里,我很羞愧!我想,我以后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付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的孝心。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次观看的《最美孝心少年》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一堂让我受益匪浅的教育课,我以后必须要向这些“最美孝心少年”学习,学习他们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勇于担当的决心以及他们孝敬长辈、爱护亲人的优良品质,做一个孝顺的好小孩,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心故事(二十九):

  母亲节,想起了陈毅元帅孝母故事

  印度有句格言,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在中华礼貌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母爱母教对子女长大的影响之大,在史可鉴,有口皆碑。而子女对母亲的深爱与崇敬,也是刻骨铭心,绵绵如缕。芸芸众生如此,杰出英才亦然,陈毅元帅爱母敬母之情,更是感人肺腑。

  1962年,陈毅任中国外交部长。一次,他率团从国外访问回来,走过家乡,决定抽出时间去探望病重的母亲。陈毅的母亲年高病重,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见到儿子来探望她,十分高兴,正要和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湿的裤子还放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底下。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也十分激动,他连忙走上前去拉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陈毅问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看着瞒可是去,只好说出了真情。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由我去洗吧!”母亲硬拦住,不肯让他洗,并说:“你是国家干部,做大事的,又打老远回来,快歇歇吧!和母亲聊聊。”陈毅说:“我们做儿女的平常不能孝敬您,此刻回来看您,帮您洗几件衣服是很应当的。”说完就把母亲的脏衣服全拿过来泡在盆里,搓洗起来,母子俩,愉快地说着话,直到陈毅把母亲的衣服全洗干净。

  陈毅元帅作为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功勋卓著,位高至极,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至今听来仍然令人感动感慨。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关爱帮忙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子女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识,有的自我成人成家后,拒绝赡养父母;有的不但对父母言语粗鲁,并且在精神和肉体上伤害父母,让社会感到震惊和痛心。试问,一个连自我的父母都不明白孝敬的人,何谈亲情、友情、手足之情?何谈生活、事业、国家大业?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久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长大;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能够说,父母为养育自我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气。所以,我们都要像陈毅元帅那样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快乐,也是我们的快乐!

  孝心故事(三十):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孝心故事(三十一):

  一位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女孩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不吃,在仅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的很模糊了。有一个熟悉的背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难地支撑起一个家。她就是小女孩的母亲。小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于是,她用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留意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让她的母亲尝尝啊!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小女孩最终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母亲,您尝尝……”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孝心——不必须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从我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

  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小孩。

  孝心故事(三十二):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孝心故事(三十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心故事(三十四):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我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所以,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心故事(三十五):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孝心故事(三十六):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齐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明白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一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孝心故事(三十七):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心故事(三十八):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心故事(三十九):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我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小孩,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小孩。

  孝心故事(四十):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孝心故事(四十一):

  吴猛,是晋朝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吴猛家里贫穷,家里空荡荡的,可谓是家徒四壁。甚至连一个便宜的蚊帐都买不起。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一群群的蚊子咬得他父亲,不能入睡。吴猛看着不能入睡的父亲,很难过。于是,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蚊子叮他,他也不驱赶。因为他担心蚊虫离开自我后,会去叮咬父亲。

  孝心故事(四十二):

  王祥,是琅琊人。他很小的时候,自我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重新结了婚,为他找了一个继母。继母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多次打骂王祥。渐渐地,父亲也不爱他了,对他很冷漠。

  之后,他继母生了重病。继母想吃活鲤鱼。那个时候呀,正好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要把冰融化,下河捉鱼。冰慢慢融化融化,他很快地便两条鲤鱼。继母吃了鲤鱼后,病很快好了。继母对他很惭愧。王祥长大后,做了大官,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孝心故事(四十三):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我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我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孝心故事(四十四):

  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中国人的目标,民以孝为天。

  教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懂孝道、有孝心的好小孩,我把教师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记得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夏天,放学铃声一响,我就像出了笼的小鸟跑出了教室。可是,我感到几滴水滴到我头上,随后,倾盆大雨疯狂地下了起来。这时,爷爷赶了过来,撑着一把伞,递给了我。可是爷爷没穿雨衣,我说“爷爷你没穿雨衣,我就应帮您撑着。”说着就撑给了爷爷。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爷爷心疼的说:“你真是孝顺的小孩,不然发烧的就是我了。”我说:“这是我就应做的事,您年龄大了。”

  夜晚,爷爷奶奶出门散步,我感到屋子很脏,就拿出清洁武器——扫把,拖把,抹布,增香剂,杀虫剂,那里一扫,那里一擦。最终屋子变得一尘不染,爷爷奶奶回家后夸我真棒。

  孝敬老人是我就应做的事,为爷爷奶奶做事让我感到很开心!

  孝心故事(四十五):

  在旧社会一个穷苦人家里,女人刚刚死了丈夫,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小孩艰难度日。十二岁的大儿子看到一家人饿得奄奄一息,于是作出一个决定:卖掉自我,以解燃眉之急。他不顾母亲的痛哭和阻拦,硬是跑出去把自我卖给人贩子,然后把一块银元和一小袋粮食塞给母亲说:“母亲,以后儿子不在您身边了,就让这块银元替我尽孝心吧!”说完,磕了几个响头,含着眼泪跟人贩子走了。那一小袋米,救活了全家人,而那块银元,被女人用布层层包好,揣在胸口。

  不久,为了躲避战乱,女人带着两个小孩加入了逃荒的人流。一天,当他们踉跄地走在路上时,忽然枪声大作,不断有人惨叫着倒下,人群顿时大乱。随着几声枪响,女人也应声栽倒在地,两个小孩扑在她身上哭做一团。不一会儿,女人渐渐睁开了眼,摸摸中弹的胸口,竟然不疼,也没有血流出来。当她疑惑地站起来的时候,砰地掉下一个东西,拾起来一看,是那块被她藏在胸前的银元。只见包裹银元的布已经焦糊,银元被子弹打了一个大坑。女人顿时泪流满面,喃喃地说:“儿啊,你变成了一块小小的银元,还在冥冥中保护着母亲呀!”经过那场劫难后,女人更加珍惜这块银元,她总觉得它就是儿子的化身。她叮嘱小孩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动它。一次,女人得了很重的病,小孩们只得把她送到郎中那里。郎中检查后说:“如果不赶快用药就没救了,可药很贵,你们有钱吗?”小孩们咬咬牙,从母亲怀中摸出一块银元。郎中端详了一会儿疑惑地问:“上头怎样有个坑呢?”小孩们讲了它的来历。最终说:“母亲说,这块银元就是哥哥,如果母亲醒着,宁可死也不会用它买药的。”郎中感慨地说:“还是把你们的哥哥交给你们的母亲吧,他的孝心就能够买这些药了!”受到感动的郎中把药送给了他们。女人吃了药果然好转了,当她得知真

  情后,流着泪长叹道:

  “儿啊,你的孝心感动神明,你又救了母亲一命呀!”

  多少次在最难熬的时候,女人和小孩们就把那块银元捧在手中摸一摸,看一看,就有了力气和期望。就凭着这一块银元的底气,一家人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年老的女人满怀对儿子的思念,寿终正寝了。那时,家境仍然十分贫困,实在没钱安葬。两个小孩流着泪说:“母亲,是该动用那一块银元的时候了。”然后从母亲的怀中摸出那块银元,买了棺木。他们又跪拜苍天说:“哥哥,你能够永久守护在母亲身旁了!”就这样,一个卑微如草芥的儿子,一个只换了一块银元、一小袋米的儿子,用自我的方式,为母亲尽了一辈子的孝。

  孝心故事(四十六):

  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一个儿子。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老了,走不动了,父亲母亲很厌恶,觉得是一个包袱。两人一商量,决定把爷爷奶奶丢进大山里去。一天晚上,他们把爷爷奶奶装进一个大竹篮里,两人把他们抬进大山。当他们正准备把爷爷奶奶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在旁边说话了:“父亲母亲,你们把爷爷奶奶丢在大山里,这个大篮子就不要丢了。”父亲母亲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篮子带回家。儿子回答:“等你们老的时候,我也要用这个大篮子抬你们进山,把你们丢进大山里。”父亲母亲听了,心里慌了,赶紧把爷爷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这天,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其实,新课改并不是一味求新,更多的继承了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我们明白:在学校,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要为学生师表;在家庭,小孩是父母的镜子,家长要为小孩师表;

  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小孩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小孩肯定事事马虎。你迟到,他肯定迟到;你撒谎,他肯定撒谎;你爱发脾气,他肯定爱发脾气;你不认真填反馈表,他肯定不认真写作业;你这天骂小孩,日后小孩肯定会骂你。这天你主动与小孩握手,明天他肯定会主动与你握手;这天你主动与小孩打招呼,明天他肯定会主动与你打招呼。

  新课改有两句话,说得十分好:“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小孩没教育好,

  不能怪小孩”。教育小孩需要言传身教。

  孝心故事(四十七):

  在学习上,从不让家长担心,自我的事情自我完成,因父亲和母亲工作很辛苦,尽量不让他们操心。晚上会和他们分享学校里的欢乐事情,让他们能够笑一笑,放下疲惫的身心,好好放松一下。我会用我自我的方式让自我的父母感到欢乐,感到快乐。

  在生活中,我从未有过多的要求,不挑吃穿,不乱花零用钱。记得母亲有一次把手弄伤了,连端茶倒水都很困难,是我把饭菜端到她面前,吃完后,还帮着收拾。只要母亲有需要,我跑前跑后,都不觉得累。

  我十分喜欢帮母亲做家务,帮母亲分担一点家务能够让母亲不那么劳累,母亲要上班,上班本来就很累,如果再让母亲做一点比较重的活,母亲必须会体力透支,倒下来的。所以,我决定要帮母亲做一点家务。

  我决定洗碗,这虽然是个很轻的活,但只要我做了就必须能够让母亲少一点家务。我来到厨房,把碗放到洗碗池里,然后踮起脚尖把放在高处的洗碗布拿下来,开始洗碗了,我先把水龙头打开把碗接满水,用洗碗布擦一下,把水倒掉加上洗洁精,从里到外认真地擦一遍,再用水清洗一遍就完成了。随后还有两个碗要洗,我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另外的两个碗洗得干干净净,母亲直夸我长大了能够帮母亲做家务事了,我真开心!

  再一次是母亲生病了,又是腰痛又是肚子痛,我急了差一点哭了,我先帮母亲捶背,等到母亲舒服了我才松手,可是母亲的肚子痛该怎样办?想了想母亲要我带她去医院,我说好,我扶着母亲走出了家门,来到医院门口母亲要我等着,我不放心想跟着去,可是我总不能不听母亲的话吧,我只好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母亲出来了,母亲说是肠炎,我很担心可是不是太严重。我和母亲回了家,因为母亲不想吃饭我就煮了一锅的白米稀饭,稀饭好了,我盛了一碗稀饭,轻手轻脚的喂母亲吃,一碗吃完了,母亲说好了点我我才去睡觉。

  我很喜欢帮母亲做事,我也很关心母亲,母亲对我的爱我永久还不完,所以我要好好对待母亲,不要母亲为我操心。

  尊师也是孝顺的一种,尊敬教师就像尊敬自我的父母亲一样,教师讲课,我能认认真真地听;布置的作业,也能认真细致地完成。还用心参加各种班级活动,为班级争光,为教师添彩,做教师的小助手。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百善孝为先”,是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我会把他发扬光大,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

  孝心故事(四十八):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一样。

  可令医生十分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我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

  医生拗可是母亲,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之后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可是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十分节俭的人,我不想她不高兴。”

  这样的孝心,这样的孝顺,这样的爱是不要回报的。

  孝心故事(四十九):

  一个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我。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小孩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血库中缺少能输给妹妹的血液。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颤抖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仅有十岁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必须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呀!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他确认自我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孝心故事(五十):

  郭沫若的母亲由于劳累过度,母亲的身体十分衰弱,她每年初秋,总要晕到一两回,当时四川农村称这种病为“晕病”。郭沫若5岁那年,母亲的晕病又犯了。她躺在床上,成天呻吟呕吐,不仅仅饭不能吃,有时连水都不能喝。郭沫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才能医好母亲的病呢?一天他听大人们说,芭蕉花是治这种晕病的良药。可是芭蕉在四川很不容易开花,不好买到。即使有卖的,价钱也个性贵,一朵芭蕉花竟要花上两只肥鸡的价钱。他心里暗想:要是我能找到一朵芭蕉花,治好母亲的病,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郭沫若同比他大4岁的二哥到外面玩耍,来到福建人的会馆天后宫,那里供的一位叫“天后圣母”的女神。无意中,郭沫若看见天后宫园内有一簇芭蕉,其中一颗正开着一朵大黄花,好看极了。

  郭沫若惊喜万分,悄悄地对二哥说:“二哥,你看,那园里有朵芭蕉花,咱们把它摘下来给母亲治病好吗?”二哥急忙拦住说:“不行!那是天后圣母的花,凡人是不能摘的!”“动了又怎样样!”郭沫若倔强地反问。他没听二哥的劝阻,拼命地爬上了一米来高的围墙,把芭蕉花摘下来藏在衣服里,气喘吁吁地跑回了家。

  郭沫若手捧着芭蕉花,连蹦带跳地跑到母亲床前。没想到,不但没得到夸奖,反而挨了父亲一顿打。

  郭沫若不服,理直气壮地说:“摘芭蕉花给母亲治病有什么错?管它是谁的花,只要能治好母亲的病就行呗!”郭沫若感到委屈,悲哀地哭了。

  之后,郭沫若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流亡日本。他时常思念年迈的老母,1932年母亲病逝时,他竟无法回国送葬。他在流亡日本期间写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著名论文,用的都是“杜衎”的笔名。他母亲姓杜,性格刚直。他所以取名杜衎,是用来纪念自我的母亲。郭沫若50岁那年,曾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说:“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

  孝心故事(五十一):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心故事(五十二):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还是一个十分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走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十分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明白瞒可是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他们,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每一天都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却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我们能够看出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小编有话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同学们,你们孝敬自我的父母了吗?帮父母做点家务或帮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此刻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向陈毅元帅学习,此刻就开始行动起来去孝敬父母吧!

  孝心故事(五十三):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之后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交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孝心故事(五十四):

  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离职丁忧回籍营丧。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袁世凯葬母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一句话:在外你是国家大员,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在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在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终风光一下——在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

  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在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在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在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我们此刻的红头文件,规定不得超过20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激朝廷,感激太后,感激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

  孝心故事(五十五):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我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悲痛,他从不叫冷,

  孝心故事(五十六):

  假期里,他乘飞机回家。回到家也没别的事,主要是陪母亲看看电视,聊聊天。

  第二天,母亲说,咱俩去买鸡蛋吧!他一听就笑了。在公司里,他是大经理,有专门的秘书与司机。但他点点头说,好。

  随母亲出了门。母亲说,去某某超市。

  他问,附近不是有家超市吗?母亲眨眨眼,有些得意,说,某某超市的鸡蛋便宜,1斤三块二,附近的这家要三块四。他咋了咋舌。

  走到路边,正准备抬手打车,母亲说,坐12路车吧。

  他问,为什么坐12路?母亲说,12路车是某超市的专用车,免费,坐别的公交车,还要花两块钱。他又笑了,说好。

  坐上12路大客车。车上差不多都是些老头老太太,跟母亲很熟了,听说他是陪母亲买鸡蛋的,都用暖暖的眼神看着他,好像他是大家的儿子。他的心里。也暖暖的。

  买了10斤鸡蛋。母亲拉着他在超市的休息椅坐着,说,我们在那里等1小时。

  他惊讶地问,1小时?母亲点点头说,下趟12路车回来,还得1小时。他觉得有着急的火苗在心里“噌”地蹿起,但还是忍了,用耐性将火苗熄灭。

  母亲跟他东拉西扯,说起他上学时的一些事。1小时的时间,过得倒也不算太慢。

  最终坐上12路。下了车,他拎着鸡蛋,吁出一口气。

  母亲看起来格外高兴,扳着手指算,1斤鸡蛋省两毛钱,10斤鸡蛋省两块钱,来回的车费,两人省4块钱,加起来共省下6块钱。

  他脑子里也迅速计算,从出门到此刻,共用了4小时,4小时的时间,在公司里,他能够创造出上万元的价值。他在心里叹了一下。

  快到家时,走过一个水果摊,母亲用6元钱买下一个大西瓜。

  回到家,西瓜切开,露出鲜红的瓜瓤。他早就渴了,拿起一块,迫不及待地吃起来。

  西瓜甜极了,他吃得“呼噜呼噜”的,像小猪一样。好久没有这样痛快地吃水果了。

  一抬头,母亲正看着他,眼睛有些潮湿,脸上却是极大的满足与疼爱。他的心,像琴弦被拨动了一下。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小时候,家里十分穷,他又馋得很。常常在傍晚,偷偷去捡别人吃剩的西瓜皮,拿到河水里冲一下,便贪婪地啃起来。

  母亲明白了,用了3个晚上编织草绳,又用编草绳挣的钱给他买西瓜,然后看着他小猪一样吃着。

  他怔怔地看着母亲,将满嘴西瓜咽下。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母亲。

  艰难时,母亲靠着勤劳与节俭,供他上学,将他养大;富足时,勤俭作为母亲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带给他满足与快乐。

  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庆幸今日最终耐住性子陪母亲省下6元钱。这6元钱,跟自我在公司创造的上万元相比,是等价的。因为,许多时候,时间与金钱就该为爱而存在。

  孝心故事(五十七):

  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必须尽心奉养您!”

  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小孩,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样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立刻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孝心故事(五十八):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孝心故事(五十九):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孝心故事(六十):

  1956年,肖秀云开始照顾婆婆杨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58年过去了,肖秀云一向坚持照顾婆婆,肖秀云说,做孝顺媳妇是自我一个简单的想法。

  杨金枝,今年已经101岁,儿媳肖秀云,今年已79岁。杨金枝的独子已过世近10年了,此刻,儿媳肖秀云和婆婆杨金枝住在八师一三四团下野地镇镇区保障性楼房一齐共同生活,杨金枝的生活起居还和以前一样都是肖秀云照顾。

  肖秀云说,我和婆婆都出生于穷苦人家,我把婆婆当作自我的亲娘一样照顾,我有退休工资,婆婆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平常她喜欢吃啥我就做啥,鸡蛋糕、饺子等我都给她做着吃,她年龄大安的假牙,饭软些她好吃。

  杨金枝家在山东东明县农村,1956年,杨金枝的独子与邻村姑娘肖秀云结婚。结婚刚3个多月,杨金枝的独子就支边到八师一三四团。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肖秀云承担起照顾家里老人的重担。肖秀云说,吃饭的时候,我每次舀饭都是给她舀第一碗端给她,吃完饭给她洗好碗。

  哪时候,山东老家农村生活条件十分差,作为女人的肖秀云凭借着吃苦耐劳精神坚守着这个家庭。肖秀云说,我就争口气,哭,我在屋里掉泪,不能在外掉泪,我一辈子这样,人要活个志气,活个脸面嘛。

  婆婆杨金枝想念儿子,1961年,杨金枝和肖秀云也来到了八师一三四团。在一三四团连队,肖秀云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连队职工,由于能干,肖秀云还被提拔成连队的班长直到退休。工作中,肖秀云踏实能干,在家里,肖秀云照顾好老人和子女。生活中,婆婆偶尔说不好听的话,肖秀云从不计较,宽容对待。肖秀云说,以前生活再苦,咱从没有胡作乱为,她是个苦命人,我也是个苦命人,此刻生活好,我何必和她生气。

  孝顺媳妇肖秀云悉心照顾婆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肖秀云的公公、爱人已先后过世,几个子女也已成家立业。今年,肖秀云和婆婆杨金枝也共同生活了58年,此刻每一天自我都和往常一样给婆婆做可口的饭,把她睡的床、穿的衣服整干净,尽自我的本事照顾好婆婆的起居。肖秀云说,我这个人一辈子没文化,让人家看得起我,做孝顺老人操持好家里是自我一个简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