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大风大雨里满街跑
走不好
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
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忍饥耐寒地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相关阅读:
《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一面走一面叫
今日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大风大雨里满街跑
走不好
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
饥饿寒冷仅有我明白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忍饥耐寒地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歌曲鉴赏
乐曲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525”的四度上下行的典型音乐形式,在第一句歌词“啦啦啦”的旋律上,重复强调了民族调式中的“徽”音的反复使用,后又采用“35653235”的音符构成了整个乐句的音乐形式,将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句的创作独具匠心,并没有采用常用的“重复乐句”的手段,而是直接进入了发展乐句的创作,把第一句的音符“35”反过来变成“53”来再进行发展变化,所以的第二句歌词“不等明天去等派报”用上了“53532132”的变化发展旋律。紧之后的创作更有新意,在歌词的“一面走”上用上了“322”的音符,”一面叫“用上了“612”的音符,好像是在呼应歌曲开始的“啦啦啦,啦啦啦”的旋律,又好像是歌曲发展的变化形式。如果是创作中的呼应,曲作者巧妙的将第一乐句的开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进行斜角对称的呼应,即第一乐句的开始部分和对应第二乐句的结尾部分,这在歌曲创作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歌曲创作中的第三乐句是最难写作的旋律,一般创作中都要在第三乐句用上最高潮的变化发展旋律。《卖报歌》这一乐句的写作上水到渠成,完美地写出了十分连贯动听而又有高潮的旋律乐句,并且用在了歌词“今日的新闻真正好”的词句上,和前两乐句型式完全不一样,旋律的创
作是舒畅,完整,连贯的写作形式。所以,《卖报歌》第三乐句的创作与前连贯乐句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构成了全曲中最精彩的旋律。由于第三句的出色完成,第四句则采用了作曲技巧里的“模仿重复”手段,曲作者把第三句歌词中“真正”二字的旋律(5323)用到了第四乐句的开始部分,并进行了重复两小节的模仿,用在了歌词“七个铜板”和“就买”的歌词上,再加上歌词“两份报”的语言似的创作旋律演唱式的结束句的写作,使整个歌曲完美动听。
创作背景
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卖报童”的原型便是她。这名小女孩姓杨,十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一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了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卖报时喊的名称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明白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适宜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能够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之后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社会影响
1934年年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时,特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报童,在舞台上首次公开演唱作为场曲的《卖报歌》,从此传唱开来,深受儿童喜爱。这首歌短小精悍的儿童歌曲以跳跃的节奏,活泼的音调,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报童形象。音乐的情绪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卖报歌》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至今仍得到少年朋友们的喜爱,它为人们展现了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大家要珍惜今日的欢乐生活,更带有着对光明未来的期盼。聂耳的创作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他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提炼音乐形象,并把自我的音乐创作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
作者简介
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原籍云南玉溪。聂耳在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无数首激人奋进的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的音乐形象。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的这些歌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他的音乐创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榜样。
词作者
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沅,曾用名何平、张菊生,地下工作化名张瑛。河北省获鹿县范谈村(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人。中国著名剧作家、作词家、诗人、记者、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其丈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在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工作期间和著名作曲家聂耳为同事,和聂耳合作创作出了《卖报歌》,还和与作曲家任光合作创作了很多旋律悦耳、意境优美的歌曲。建国后,安娥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保卫部工作。后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抗美援朝时期曾赴前线访问。1956年在河南访问期间突然中风、半身不遂,虽失去工作本事,但卧床期间仍潜心文学创作。1976年8月18日病逝。2008年,其作品经过修改整理出版成书,名为《安娥文集》。
扩展阅读:
《卖报歌》听后感
人们都喜欢听流行歌,我也是,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卖报歌》。
我给大家讲讲我与《卖报歌》的不解之缘吧。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活动的资料是让大家体会一下《卖报歌》里卖报少年的生活。
我在网上了解到《卖报歌》的故事:
在1933年的一天,作为卖报童的小姑娘饿得头晕眼花。她每一天都在银行、公交车站等人多的地方叫卖,她叫卖的是《战时画报》。不偏不巧,有个从电车上下来的乘客把她撞倒后,还把报纸踩脏了,她悲痛地大哭起来。这时,有位少年走过来,把她的报纸全部买下来,并给了她一些糖果,一些安慰。这位少年就是聂耳。
这一天,我在市场上拿着教师发给我们的报纸,大声喊着:“卖报了,卖报了,有《宁夏日报》、《新消息报》瞧一瞧,看一看了。”
任凭我们怎样叫,也不见一个人来买。我们就像一个个泄了气的气球,一下蔫了不少。但又一想,坚持就是胜利,于是我们打起精神继续叫卖。
一向这样叫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各自为营,走街串巷,分头派发。10分钟以后,果然有效果了,手里的报纸渐渐变少,兜里的钱也越来越多。
看到这样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喜笑颜开。
原先卖报是这么不容易,过去卖报童的艰辛可想而知,父母挣钱又是多么辛苦!这是我卖完报纸最大的感受。
经过这次卖报,我才明白我们现有的一切是多么完美!我也突然意识到,我们要珍惜大好时间,珍惜在学校里的一切锻炼自我的机会。
这时,我的耳边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旋律:“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地等快报……”
在我心里,这首《卖报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而是让我重新认识生活的富有意义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