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

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精选200句)

时间:2023-10-03 14:50:19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一):

  1、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范成大《卖痴呆词》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3、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王禹偁《寒食》

  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6、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7、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牧牛图》

  8、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9、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妇词》

  1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11、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12、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13、飞来庭树上,初但惊儿童。——白居易《和《大嘴乌》》

  14、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15、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6、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白居易《观儿戏》

  17、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9、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淮上渔者》

  20、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韩愈《听颖师弹琴》

  21、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阳光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22、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绝句》[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2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24、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李涉《牧童词》

  25、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李涉《牧童词》

  26、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27、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28、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施肩吾《幼女词》

  29、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惠洪《题李愬画像》

  30、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3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32、伎乐当筵唱,儿童满巷传。——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33、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3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杨万里《稚子弄冰》

  35、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6、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37、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韦庄《与小女》

  38、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

  39、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李涉《牧童词》

  40、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41、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42、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幼年。——轩治翁

  43、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

  44、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45、天公似欲败蚕麰,雨冒南山暮不收。騃女痴儿那念此,贪看蝌蚪满清沟。——陆游《春雨六首·其三》

  46、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陈师道《示三子》

  47、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48、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

  49、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50、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李涉《牧童词》

  51、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5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53、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孔尚任《放风筝》

  5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55、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刘克庄《戊午元日二首》

  56、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57、儿童娱膝下,母子话灯前。——刘克庄《乍归九首·儿童娱膝下》

  58、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59、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许虬《折扬柳歌》

  60、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61、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黄庭坚《采桑子》

  62、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63、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64、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65、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66、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67、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二):

  1、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李商隐《忆匡一师》

  2、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3、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4、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5、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6、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

  7、宾客抽书读,儿童斫竹骑。——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8、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0、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11、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12、忽晓阑街儿童语,不为上元灯近。——刘辰翁《金缕曲·贺赵松庐》

  13、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张籍《野老歌》

  14、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黄庭坚《牧童诗》

  15、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16、终朝幸自无他事,忽听儿童报索租。——陈著《偶成·生计何曾问有无》

  17、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淮上渔者》

  18、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

  19、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20、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21、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贾岛《宿郑州》

  22、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李郢《南池》

  2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24、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洪咨夔《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

  25、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26、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7、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28、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29、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30、儿童门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陆游《岁晚·小坞梅开十二三》

  31、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32、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33、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杨万里《稚子弄冰》

  34、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毛铉《幼女词》

  35、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丘为《泛耶溪》

  36、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37、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3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9、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40、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4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

  42、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43、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44、屏深毡暖衾裯重,鼻端雷起骜儿童。——陆游《冬夜·新醅引睡睡味浓》

  45、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46、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杜甫《赠卫八处士》

  47、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

  48、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

  49、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50、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5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2、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刘禹锡《踏歌词》

  53、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5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5、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56、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57、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5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59、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60、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6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62、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刘辰翁《鹧鸪天·迎春》

  63、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刘禹锡《踏歌词》

  64、少壮从戎立刻飞,雪山童子未缁衣。——刘商《赠头陀师》

  65、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66、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三):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晚》【南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阳光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四):

  牧牛词

  朝代:明朝|作者: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赏析

  此诗共十句,以牧童的口吻写其生活与感情。诗的前八句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开篇两句"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拟设牧童之间的对话:"你的牛角弯曲些,我的牛尾细而毛少些。"其实,牛角牛尾都是如此,无所谓角弯环不弯环,尾秃速不秃速。诗人以"我牛"与"尔牛"并提,以"尾秃速"与"角弯环"对举,仅是为了凸现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爱己牛之情。如此写来,可谓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牧童之形象则呼之欲出。

  三、四两句"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承接前两句,写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或在南边的田埂上,或在东边的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这两句落脚在"相逐"二字上。"相逐",意为相互追逐、嬉戏。"短笛",是牧童常用的管乐器;"长鞭",本来是牧童用于赶牛的工具,在那里则与短笛成为他们"相逐"的玩具。"南陇"与"东冈",点明牧童们"相逐"的场所,当然,这不必须是实指,而只是泛指牧童们到处追逐、嬉戏。那里,诗人借助于白描手法将牧童之间嬉戏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接下去四句"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诗中的"日斜"二字,人们一般理解为斜阳,即傍晚的阳光。笔者以为,此处的"日斜",宜理解为日光斜照,借指早晨。早晨,阳光从地平线上升高后,人从地上看去,阳光仿佛斜挂在天际。所以说,以"日斜"表示早晨,很形象,况且这与牧童外出放牛相吻合,也与下文的"夜归"相照应。若将"日斜"理解为斜阳、夕阳,则此时牛已食饱,在"日斜"后续之以"草远牛行迟",就有悖情理,且与下文"夜归"之"夜"语意重复。这几句,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仍是借助于白描手法。"日斜草远牛行迟",牧童们深知牛的劳苦与饥饿。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夜归",他们又紧贴着牛身睡觉。正是这一系列的描述,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诗的第九句"长年牧牛百不忧",小结上文,引出关键的结句:"但恐输租卖我牛"。"但恐"与"百不忧"相对照,突出了牧童之忧,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赋税之重。显然,此诗上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高启的《牧牛词》采用的正是以乐写哀的笔法,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也使此诗的立意明显高于那些纯粹反映童心童趣的诗作。

  在高启《牧牛词》之前,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陇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此诗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牧童"远牧牛",本想让牛自行食草,他们同伴之间则可尽兴嬉戏一番,哪知"饥乌啄牛背",使之不敢丢下己牛去玩耍。"陂中"两句便颇见此童心。后因"入陂草多"牛贪食,牛群走散了,牧童们则分头去驱赶,并以"吹叶"等独特的方式相互联络。"入陂"三句将此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出来,并让人感受到牧童牧牛时的乐趣。诗的结尾三句"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笔锋一转,写牧童甩长鞭,以"官家"来吓唬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牧童以"官家"吓唬牛,可见官家之可畏。与其说是牧童用"官家"吓唬牛,还不如说是牧童自我怕官家,怕官家之剥削。如此着墨,也就委婉曲折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显然,此诗采用的也是以乐写哀的笔法。

  这是一首新乐府,描述了牧童们共同放牧时的喜悦心境。全诗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牧童之间、人牛之间的相得之乐以及牧童对牛的深厚感情。诗末“但恐输租卖我牛”道出了这种淳朴生活未必能持久,揭露了租税苛重、剥削残酷、农家常常卖牛输租的社会现实。全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五):

  小儿垂钓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小孩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天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小孩初学钓鱼,所以异常细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能够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仅能够明白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梦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述儿童的佳作。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六):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首七绝,作者其它作品还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完美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贴合作者的派别风格。

  这是一首描述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欢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图。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七):

  稚子弄冰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赏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述,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小孩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坚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欢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经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述“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小孩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八):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小孩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完美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九):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立刻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小孩。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构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述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境,“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境。经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境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明白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述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境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小孩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十分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异常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经过对天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述,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天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以往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十):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我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指小小孩。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头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述,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述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述得十分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境,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我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我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述得十分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我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十一):

  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小孩。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此刻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简便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完美的想象空间。那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述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述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述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天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十二):

  稚子弄冰

  杨万里〔宋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小孩。

  脱晓冰:在那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能够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此刻的玻璃。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述,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那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能够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仅有儿才想得出的,并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述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景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境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能够想象出,必须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终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天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研究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并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小孩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坚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欢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经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述“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小孩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十三):

  舟过安仁

  杨万里〔宋代〕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走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仅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那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先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境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那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小孩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先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小孩,小孩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明白了原因,诗人必须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十分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能够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十四):

  村晚

  雷震〔宋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小孩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释

  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鉴赏

  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

  这是一首描述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阳光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小孩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一样。“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所以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十分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欢乐。

  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天然风光优美、人们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故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十分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完美感觉。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境不一样,摄取的画面便不一样,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所以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描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十五):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小孩。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小孩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天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小孩初学钓鱼,所以异常细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能够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仅能够明白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梦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述儿童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