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评价总结(一):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所谓旅游资源评价,是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对构成旅游资源的各要素,如观赏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规模丰度、适宜开发方向及开发潜力等方应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开发利用供给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的评价要研究它在国际、国内和区内的相对重要程度,同时还要研究潜在的客源市场、当地居民对资源的利用情景、可进人性、保护和开发的相对成本费用、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及开发可能造成的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等要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要素往往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策划或规划时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要素或评价指标,并对选择的指标赋予不一样的重要性。这往往不是仅依靠单独的几个模式化评价模型或标准就能完成任务的。
作为评价的结果,至少要能够回答哪些资源是主要资源,最具有开发潜力,以及哪类资源是区域类的主要资源。后者往往是进行市场分析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基础是由多种类型和各种不一样重要程度的资源共同组成的。
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也有半定量或定量的,下头对其加以简要介绍。
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
传统定性评价通常是在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凭借经验和学识,对资源进行主观色彩浓厚的结论性描述。有学者从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例如,资源是否具备“古、特、奇、美、名、用”等特点,有些学者则归纳了一些定性评价的标准,如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环境质量、旅游容量、组合状况、区位条件、适应范围和开发条件等(刘振礼、王兵,2001)。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从宏观上把握旅游资源的特色,缺点是主观性强,不能量化,科学性相对较差,评价准确与否与评价者的经验和素养高度相关。因而,这种评价方法对初学者来讲,尽管方法简便,但实际操作却十分困难。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相比定性评价方法而言,主要研究对构成旅游目的地资源中的各类影响因子尽可能经过数学或其他方式进行量化,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严格来说,目前存在的各类定量评价方法都不是完全定量的,它们在评价指标甄选以及各指标所占重要性确定方面都有必须的定性分析成分。所以,这些定量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评价者如果没有扎实的业务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基础,即便采用了定量评价方法也并非能够获得科学的评价结果。
一般而言,经过很多调查走访后,运用定量评价方法还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评价指标的甄选
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实践中,很难构建贴合所有资源情景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许多学者都根据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卢云亭(1991)、郭康(1995)和宋剑霞(1994)根据他们在北京、河北、陕西的实际调查和归纳分析,提出了“八度”评价指标体系,即规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知名度。郝晓兰、李兰维(1994)在对呼和浩特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中,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划分为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区位条件两个评价综合指标层,在每个综合指标层下又设若干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其中,旅游资源价值综合指标层包括四个评价因素指标层,旅游区位条件指标层包括三个评价因素指标层。每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又能够山若干个评价因子构成,这些评价因子是最基本的指标单元,例如,观赏价值这一评价因素就由美感度、奇特度和规模度三个评价因子构成。这样,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就由评价综合指标层、评价因素指标层和评价因子指标层三层构成。
需要提出的是,2003年出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确定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能够计算附加值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三大评价项目,每一评价项目又设若干个固定的评价因子这样做看上去显得统一而权威,实际上它对许多旅游资源,尤其是价值类型相比较较单一的资源来说就显得很不公平。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硬性地对资源评价规定一套评价指标是徒劳的,因为旅游资源的类型、价值和开发利用途径是如此丰富,很难用某个单一的万能指标体系去适应这种多样和丰富,这也是现行的国家标准为许多学者所批评(黄远水,2006;刘益、黄向、刘家明等,2006;朱竑,2005;王建军,2005;王良健,2006;杨振之,2006)的一个重要原因。
2、确定不一样指标的重要程度
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并非所有指标都同等重要。这些要求根据策划或规划的实际情景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通常,各指标的地位经过对它赋予的权重来进行表达。而在资源评价中经常谈论的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就是根据权重计算方法的差异进行划分的。
确定权重有很多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模型法、五点记分法等。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或多或少掺杂主观因素。其是否客观与科学,与评价者和专家团队的学识和经验关系很大。
3、确定评价分级
评价分级的作用是比较同一种资源的相对地位。傅文伟(1994)对资源的评价指标用计分方法分为5级;张国强(1998)将风景资源分为5个等级,即特级景源、一级景源、二级景源、三级景源和四级景源,分别相当于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本地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也将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划分为5级,并规定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而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4、评分
按照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单项评分。然后根据资源各单项指标得分以及该项指标的权重,根据加权求和算出资源的总得分,最终按照起初拟定的评价分级对资源进行评价总结,从而确定该资源所处的等级。
旅游资源评价总结(二):
1前言[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2012年10月12日,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江苗寨的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为古镇的发展提出提议和构想,旅游师101全体同学与两位教师驱车前往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四小时车程过后,我们最终到达了这个风景秀丽令人如此如醉的苗寨古镇,开启了我们为期两日的旅程。
2调查点状况
西江位于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
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苗寨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如果游客秋天来此,可看到屋前屋后的巨大枫木红叶片片,丰收的景色真的很美.西江还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西江千户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相当精美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一座露天博物馆,展示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3具体调查资料
我们经过这两日的游玩和考察,不论是闲逛在古镇街头,购买古镇刺绣特
产,吃长桌宴,喝苗家米酒,听苗姑娘唱祝酒歌,夜幕降临时登上观景台瞭望古镇美景,晚上与三五好友跳舞狂欢,在吊脚楼里一觉睡到天亮,每一种玩法都各有各的趣味。我们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苗寨的独特氛围,游玩的同时也注意到西江苗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别无选择,发展是西江苗寨唯一的出路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西江坚持它的原生态是最好的,可是西江不仅仅是个仅有物质组成的村寨,它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站在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社会在发展,西江人民也需要发展。所以旅游开发必然成为西江人民发展的需要。旅游师把双刃剑,固然有许多的缺点,但却也是西江必然要面临的选择。从前的西江还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可是此刻,由于外出打工应对社会的人越来越多,受到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对钱财的需求也加大。那么钱从哪里来,很明显,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西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似乎是西江人民致富的必然途径。西江是声名显赫的名镇,有一千多户人家,极具旅游价值。
2保护传统文化是西江旅游发展的前提
那么到西江究竟要看什么,西江的天然风光本身就是很美的,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开车经过雷山梯田也是十分震撼。可是西江的民俗风情更美,各种各样的苗族风情诸如建筑,服饰,银饰,刺绣,蜡染齐聚一堂。最值得一提的是规模宏大的苗族建筑,第一次见到的话必须会被这样粗犷古朴纯美大方的成片建筑盛景震撼!它不是孤零零的一座,而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小径,菜地,堡坎,草树穿插在寨子间的缝隙中。西江的美正是美在它的古朴天然,它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所以,西江旅游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文化。
4调查体会及收获
2012年10月12日,在宋晓红教师和罗健教师的领导下,我们来到了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两天一夜的旅行。我们不只是游玩,还是带着任务来的,对于西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我们也有自我的一些看法。
西江旅游资源丰富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在这次游玩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哪些西江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呢
1旅游纪念品独特性不够
全国西南地区不止贵州有苗寨,广西云南湖南四川都有,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来到西江呢除了风景需要有足够的独特性,旅游纪念品和宣传品也十分重要。独特的纪念品是宣传景区最好的载体和工具。在西江,青岩等等许多古镇我发现许多旅游纪念品都是重复的,银饰都是那些银饰,乐器也是那些乐器,照相的景点也基本差不多,还好西江有银饰村,不然就要和万千古镇的银饰混为一谈了,我们需要旅游纪念品能够让游客过目不忘,极富纪念意义,在馈赠亲友的时候显得别致大方同时又为景区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更大更多的客源。所以我认为西江的旅游纪念品应当用心打造,争取让人不仅仅是眼前一亮,甚至要久久不能忘怀。
2现代化娱乐设施对传统民俗风味的冲击过大
在西江的夜晚,我们很多年轻人选择了酒吧和KTV等都市气息浓厚的娱乐场所,当时只图热闹好玩,回来后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不妥当。西江珍贵就珍贵在它的古朴静谧,而许多酒吧K歌房的存在却使古镇的夜晚变得喧闹不堪,苗家米酒是一种会客礼仪,可是绝不是要人贪杯大醉。我们来到古镇,或许应当抛却繁华都市的喧闹,静静享受古镇的宁静就好,那些太过现代的东西,终究是和古镇的气质不搭配的。
3古镇氛围的营造不够
为什么同样是古镇,同样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丽江就能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我们西江在旅游资源方面绝对不比任何地方差,只是在旅游开发之后,原本浓郁的古镇气质被不知不觉的冲淡了,西江要怎样做才能让游人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想要居住在此次好好感受古镇风情,留连忘返呢这也是个值得众人思考的问题。
4旅游项目不够多样化
除了逛,吃,住,喝,买,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发自内心的感受苗族的风情呢要想拒绝走马观花的游人如织,打造真正宜居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还需要开发更多更丰富的项目让游客深刻的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5门票收费太高
西江的门票是100元一个人,这个价格还是有些高了。应当拒绝用门票创造收益的景区经营模式,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用其他更精彩的旅游项目刺激旅游消费,门票价格则能够适当调低,把景区的门槛调低,反而能够刺激更多的人来到景区,创造更多的收益。
如何利用西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建造一个为旅游者能够流连忘返的西江苗族生态旅游呢我在那里提出一些提议:
1.让游客深刻感受苗族文化。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让游客感受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的卖点之一。苗族文化大致分为显性和隐性部分。显性就是很明显能够感受到的,比如服饰、歌舞、建筑等。隐性即是游客从表面上感受不到的,比如苗族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观念、苗族宗教的象征符号等等。为了使游客能够感受到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既要让游客感受显性文化,也要将其隐性文化赋予其形式,让游客真正地理解和感受。
2.让游客亲身体验苗族文化。每位游客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西江在进行旅游文化提议是,应从游客固有文化的角度研究,让游客观赏理解体验苗族文化,比如手抓苗族喜欢吃的糯米饭,也能够让游客到一个苗族农家中参与自作酸汤鱼的全过程,让游客参与到苗族村寨的生活习俗中,这样就能满足游客体验异样生活的愿望。
3.让游客真正留念苗族文化。游客每到一个旅游地,都期望得到几样能够留念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也是一种旅游宣传品,它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苗族村寨来旅游。当然,纪念品必须要具有特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随处可见可买的。比如是能代表西江村寨吉祥物银饰品、刺绣、图腾,一些特有或具有象征符号的植物,能够制作成标本等等。
这次的旅程十分愉快,我们寓教于乐,既学到了知识,又观赏了迷人的景色,深刻的感受到了苗家的风情和文化,远离平时生活的城市,来到那里感觉心灵得到涤荡和净化。从中,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和教师的感情,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我在其中得到许多思考和体会,也发现我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下一次的社会实践,我想我们会做得更好。
旅游资源评价总结(三):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绪言
调查区: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天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
目的:透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求:在掌握超多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旅游01-3班--樊又文、高翔、高经粱、项征、刘颖霄、马晓岩、方泉、揭伟、朱莉
工作期限:截止到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七号
工作量:包括西双版纳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主要资料来源:西双版纳旅游咨询网、
云南旅游咨询网
《中国西部概览》民族出版社谢蕴秋主编
《云南孔雀之旅--西双版纳》群言出版社
《云南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克勤、悦真编著
《华夏之旅--云南》旅游教育出版社李荣强编著
成果: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以及三大风景区的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西双版纳三大景区的基本状况。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带给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第二部分: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状况
1、基本概况
①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土地面积为1912
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5%,盆地占5%。占云南土地面积的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2%,有耕地面积155.23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41亩。西双版纳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至2002年总人口数到达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4.86%,人口密度为37.6人km。
②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一词系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其从远古以来,就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在员,“西双版纳”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但西双版纳的傣族历史,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据《后汉书》记,公元一、二世纪,傣族首邻曾先后几次派遣使者到东汉
首都洛阳承受汉朝皇帝的赏赐和封号。至公元13世纪,西双版纳为受封于唐朝的南诏(大理)所管辖。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根据宪法,1956年6月改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整糯、勐阿、安康等五个区一个乡重新分为十二个版纳,即: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等。1959年7月30日正式改为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至今。
2、天然环境及其要素特征
景区内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澜沧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那里生活着以傣族为主,包括景颇、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汉等众多民族;栖息着孔雀、亚洲象、长臂猿等多种珍禽异兽,生长着莽莽热带雨林及各种奇花异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双版纳赢得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孔雀之乡”、“大象乐园”等美誉,妩媚旖旎的亚热带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古老浓郁的民族风情相融,使西双版纳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重点天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风景区已被国务院落列为我国旅游资源个性丰富的三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现已与老、缅、泰等国开通了边境旅游,并即将开通国际航班。西双版纳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旅游市场接轨的中心枢纽。
①季节气候
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冬夏为不一样的海陆气团控制,构成与同纬度其它地区不可比拟有优越环境。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河谷坝子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寒流、夏多雨、冬有雾”,的特点。每年4-10月为夏季,约7个时间,气温均在22摄氏度以上,11月至次年8月为春、秋季,1月最冷,2月平均气温也有16摄氏度,故西双版纳四季如春,被誉为“没有冬天的乐土”。
一年分雨季和旱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痒东南季风影响,气流深厚而稳定,降水频繁而集中,使天气阴沉多雨,温暖湿润。这段时间是雨季。11月-次年4月,西风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沙漠或大陆地区的干暖气流引导过来,使天气晴朗省雨,温度宜人,这段时间是旱季。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78-88%以上,年平均雾日为90-180天,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的面积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构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为热带、亚热带多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带给了良好的条件。②风景名胜及分布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
景洪风景区:
景洪,也叫允景洪,是傣语的音译,意为黎明之城,曾是古“景陇王国”之地。1959年6月取名为景洪县,1994年4月撤县改市。景洪市历史上一向是西双版纳的首府。市区总面积7000.3平方公里,全市辖五镇八乡,人口近36万。
景区面积达49.45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风景体系的中心,主要景点有: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橄榄坝风光、野象谷、曼典瀑布、曼飞龙佛塔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胜迹,奇特的热带风光,茫茫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使景洪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全年性的旅游城市。
民族风情园:位于景洪城南的流沙河畔,距西双版纳飞机场约4公里,占地面积30公顷,是景洪城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风情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园内培植有热带果木,奇花异草,修有多条游览道,建盖有6幢小巧典雅,风格各异的干栏式竹楼,用于展示世居西双版纳的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园内还建有高大宏伟的西双版版纳解放纪念碑和场面宽敞、资料丰富的运动场、民俗斗鸡场、民族歌舞表演场、泼水场、大象表演厅、孔雀馆、鳄鱼池、百鸟园等设施。因而民族风情园已成为展示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风情和热带风光兼容的旅游、游乐的综合性公园。
曼听公园:又名春欢公园。地处景洪城郊东南3公里的傣族村寨曼听村的南面,与曼听佛寺相连,占地面积400余亩,是景洪城区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荟萃的公园,也是西双版纳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名园。此刻的曼听公园是在宫庭花园的废址上修建的。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公园内仿建了曼飞龙笋塔和景真八角亭;重建了西双版纳历史第一个总佛寺——洼坝姐佛寺;塑建了周恩来总理欢度泼水节的铜像。将古河道改造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建造了跨越古河道的钢筋水泥仿木桥,建有西双版纳第一个孔雀园、大象表演场、泼水场、露天歌舞表演场等等形式多样,资料丰富多彩的公园设施。曼听公园成为一座融天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园林胜地。
橄榄坝:是驰名中外的“孔雀尾巴”,意谓西双版纳最美之地,有"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的赞语。从景洪沿澜沧江泛舟顺流而下37公里即可到达。橄榄坝是澜沧江构成的河谷平地,平面椭圆而林木葱茏似橄榄,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530米,是全州最低地。那里江水长流,花开四季,64座傣族村寨与竹楼皆掩映在绿林丛中,人们称之为"椰林下头的竹楼",既有典型的傣族特色和热带风光,充满了一种天然的、纯朴的、宁静的美。
版纳野象谷:位于勐养天然保护区南缘,坐落在昆洛公路684—685公里路段西侧,距州府景洪35公里。是西双版纳最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和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由于此地的河流分为三岔,故又名三岔河森林公园。
公园规划面积369公顷(5535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水面0.8万平方米。设有动物观赏区、森林探险旅游区、蝴蝶养殖场、兰花园等参观景点。为方便游客,还设立了接待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奋力,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逐步建立完善。公园内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所大象训养表演学校,能够在动物观赏区内观赏训练有素的大象表演搞笑的节目。森林探险旅游区内,有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林间铺设有4000米步行游览道,沿途建有观象台。道旁有乔木板根出露、古藤攀树、植物绞杀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在公园中心区,沿蜿蜒小河建有高6米,宽1米、长200米的“丁”字形空中长廊。长廊傍树之处,分别建有10余间小巧玲珑的观象旅馆。河边的古树上设有观象独屋。欲观野象活动的游客,可在旅馆内留宿,凭借月色和夜视镜观赏野象临泉饮水食盐等活动状况。在空中长廊上安然无恙地拍照、录相,领略回归大自然的情趣。
曼典瀑布:位于景洪西北的嘎栋乡阿麻山境地,距景洪城27公里。周围有傣族寨子和哈尼族寨子,是热带雨林较为集中的天然保护区。雨林之中,藤葛遍布,兰花满地,溪水纵横,林深景幽。穿过森林,跨过一座溪上小桥,抬头便见悬崖绝壁上的瀑布飞泻而下。10余级瀑布构成落差20多米、宽10多米的瀑布群,遮天盖地,水珠四溅,雨雾升腾,令人顿生凉意,不亦快哉。
曼飞龙佛塔:位于景洪市西南60公里的曼飞龙村北后山上,又称“金刚宝座塔”。傣语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塔”,是大头笋塔之意。此塔建于傣历565(公元1203年),相传为勐龙头人祜巴南批主建,设计者是三个印度僧人。主塔高16.29米,八个角由8座5米高的小塔托拥;9座塔身均呈葫芦形,为实心砖石结构。主塔由基座、钟座、覆钵莲花、蕉包、宝伞、风标8部分组成。每座小塔塔基前方都有一个卷筒式佛龛,里面有石雕佛像。佛龛外壁上方也有佛像浮雕,边沿与四周亦刻有动植物和云团浮雕花纹。整座塔形如雨生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结构庄重,色彩雪白如玉,因位于曼飞龙村,形似春笋,故名曼飞龙笋塔。曼飞龙佛塔,是古代傣族人民吸收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创造出来的民族建筑艺术,是中国少有的古塔清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勐海风景区:
勐海距景洪市56公里。“勐海”是傣语地名,“勐”为地方,“海”为厉害、勇敢,勐海即勇敢的人居住的地方。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有:曼栾回傣旅游度假村、曼短佛寺旅游度假村、打洛森林公园、景真八角亭、勐遮曼宰龟壁画。
打洛:距景洪134公里的边镇打洛,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接壤,是国家二级口岸。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自古以来,那里就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现人口为1.6万。打洛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小镇四周群山绵亘,森林茂密,覆盖率为45%,中有红椿、三角杉等珍稀树种。从打洛坝子流过的南笕河直通缅甸邻邦,河流两岸,两国村舍毗邻,风光如画,两国边民语言相通服饰相同,自古有着撘灰麓當的胞波情谊。打洛的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十分发达,璈综合服务设施集食、宿、购、游为一体,每日迎接中外超多宾客。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城西16公里南哈河畔的景真山上,此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左面临景真湖,右旁是宽敞的沥青路面的佛双公路,依山傍水,是一处少有的风水宝地。自景真八角亭建立300多年来,历经沧桑,在傣族人民的精心保护下,始终完好地屹立在祖国南疆的边陲,成为境内外各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群众心目中的瑰宝。
景真八角亭是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的戒堂,傣语称为“窝苏”,即是佛爷诵经忏悔、开会议事的地方。景真八角亭通高20米,底部直径10米,亭基高5米。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面,32个角。八角亭的偏厦,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重叠而上,十分美观。屋面覆盖着鱼鳞般的琉璃瓦,屋脊安置着傣族艺人精心制作的陶质卷草花卉、宝塔,八个角顶则饰有金鸟、凤凰陶塑。边沿挂有铜铃,亭冠有一把金属制作的伞盖。室内有24面墙,墙壁印有各种金银粉漏版金水图案。东西南北各开有门,正门向东,呈拱形,上设佛龛,供有铜佛像。门前台阶两侧塑立着两头雄狮,木质亭梯两边雕塑着两条巨龙,栩栩如生。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精美,是傣族佛教建筑中的精品。
旅游资源评价总结(四):
鼓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
摘要:
鼓山是一座拥有1100年历史的文化名山,并且其天然景观也很突出,可是知名度并不是太高,只能吸引短距离的游客,本文透过对福州市著名景点鼓山的天然条件、区位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介绍,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针对其此刻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对策。
关键词:
鼓山旅游资源评价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开发对策
正文:
(一)鼓山旅游资源评价目的及原则
1、评价目的
鼓山旅游发展迅速,然而,其在国内的名气远远不如武夷山、厦门鼓浪屿大。这个每年有着250-300多万游客的旅游地很大程度上只是福州市民的自娱自乐。所以,对鼓山旅游资源质量现状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优化旅游环境质量乃当务之急。透过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提出开发推荐,为鼓山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带给资料基础,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发展规模及方向带给依据。
2、评价原则
鼓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主要要遵循余下原则:围绕旅游开发利用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分层次综合评价原则;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综合思考区域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动态原则。由于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人,旅游环境质量的好坏实际上是透过旅游者的感知体现出来的,所以评价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统一的原则。评价选取的因子要具有针对性,不一样范围、不一样地域的评价因子选取要具代表性,评价要全面,从各个角度综合分析得出整体评价。
(二)鼓山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依据在当地的考察,并咨询了景区的管理人员,收集了景区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书目的参考,我从以下几个方应对鼓山旅游资源做定性评价:
1、天然旅游资源
鼓山天然旅游资源丰富,其间的峰、峡、岩、洞260余处,溪涧瀑布山泉50余处,动植物物种繁多,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鼓山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巍峨秀丽、林壑幽深、千岩竟秀、色彩斑斓,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千姿百态,水乳交融。景区内峰、峡、岩、洞260余处,有绝顶峰、白云峰、狮子峰、香炉峰、钵盂峰、石伞峰、喝水岩、蟠桃林、八仙岩、忘归石、仙迹石、白云洞、灵源洞、达摩洞等。还有溪涧瀑布山泉50余处,著名的有鳝溪、鼓山溪、磨溪、小磨溪,其中鳝溪瀑布和东山溪瀑布最为壮观。峡谷中最典型的有喝水岩、灵源洞,称为“谷中之谷”。眺望台、玉石云梯、翠竹园、知足常乐园、平楚庵、松涛楼根艺藏珍馆等更为景区锦上添花。
2、人文旅游资源
鼓山是一座拥有1100年历史的文化名山,山上千年古刹涌泉寺素有“闽刹之冠”称誉。寺中千年铁树、鸡丝木供桌及血写经书成为镇山“三宝”。寺前千佛陶塔系宋代用陶土烧制而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宋代建筑和制陶工艺的实物资料。历代名人在山中留下700多幅摩崖石刻,真、草、隶、楷、篆各种书法俱全,其中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及现代朱德、郭沫若、罗瑞卿等人的手迹,这些天然“碑林”琳琅满目,相映成趣,成为罕见的书法艺术长廊。丰富多姿的古树名木,亦是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特色。
3、旅游基础设施资源
景区外部交通现已十分发达,市区有十几部公车的终点站设在鼓山风景区脚下,福州市其它郊区也都有经过鼓山风景区的各种班车、大巴车等,因为鼓山镇是其它地区进入城区的一个入口,外部交通十分便捷。
再从景区的内部道路来看,此刻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侧建了一条空中索道(缆车)到达鼓山十八景区,长达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道长3.5公里,有2145多级台阶,每隔500米左右就盖有一亭,供游人登山歇息时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过七亭后进山门直达涌泉寺。
索道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福州市民,我们在登山的时候能够选取买单向票或者是套票。鼓山从山脚到山顶还是需要耗费必须的时间,游客坐缆车上山,然后在山上游玩,年轻人下山的时候还感到很吃力,索道的建设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老人和小孩。
景区内没有正规的宾馆,如有游客想在景区内过夜,一般也只能住在当地农家,对于游客本身来说缺乏安全感及舒适感。景区的餐饮设施主要是在山顶索道出口处,是临时搭建的,景区外部,主要在大门出口外又几家比较小的餐厅。景区内的停车场规模较小,于上世纪70年代建造,仅停放二十来辆车就已无转还余地,根本满足不了现今车位的需求,导致许多车辆随意停靠路旁,不仅仅造成交通堵塞,还易造成交通事故。景区内同时也缺少环保游览车辆,此刻多为私人车辆无序运营,不仅仅不利于管理,更使游客的人身安全存在重大隐患。景区内的公话亭、公厕为数不多,卫生状况也不佳,这就给游人造成诸多不便。同时景区内的指示路牌不够明确,地图也不够详尽,容易让人产生混乱的错觉。今年五一我们去景区的时候,整个景区内免费景点的厕所就两个,一个是在山下的大门外,一个是在索道的终点不远处。排队的人十分多,厕所的卫生质量也很差。景区内的指示牌数量也十分少,对于第一次去的人只能跟着人流走,收费景区的地方,也没有解说系统,就只是一个收费点,简单的几个字,根本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这样游客进入景区后感觉就是只是来爬爬山,然后看到一些刻着字的石头,当地人还有所了解,但所知也甚少,景区内没有任何关
于这些摩崖石刻的说明,大家没有了解到历史与学到知识。要是外地的游客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导游的讲解也很欠缺,景区的服务战也很欠缺,除了门票点就没有其它的服务站。
4、客源市场
鼓山风景区客源市场主要有4部分:本市、本省游客;长三角和珠三角游客;西南和北方中原等内陆城市游客;港澳台和国外游客。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面临着与厦门、武夷山的竞争以及珠江三角洲有关景区和长江三角洲有关景区的激烈竞争。目前客源市场呈现这样的格局:(1)国内游客中省外客源和市外省内客源、市内客源各占13左右,成三足鼎立之势。(2)人境客源市场以台港澳为主,外国旅游者和华人华侨占的比例相对较小。(3)华人华侨在境外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且增长速度缓慢。2003年,在全市人境旅游者中来闽旅游的华侨仅有0.4万人次,仅占人境旅游者的3.6%,到鼓山景区的更少,这与福州市在华人、华侨市场的潜在优势不相称。
做为国家级重点的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游览观光的旅客却相对只集中在主景区即鼓山景区内,甚至有的旅游团只带游客到涌泉寺参观后就匆匆离去。与全国其他各国家级重点风景区相比较,景区留不住游客,游客观光逗留的行程十分短暂。这证明,鼓山风景区客源市场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对旅客资源的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强。
5、旅游产品开发
鼓山景区还是以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陈列观光型为主,仍停留于基本层面,并且,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使鼓山景区与其他景区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同构化现象,大多数的摊点所贩卖的都是福建省的特产,如福州牛角梳、纸伞以及一些小纪念品,由于鼓山的摊点缺少规范性,个性是在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鼓山是福州市民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第一选取,景区内很多人在贩卖小商品,在游道沿路都是,这些都不利于促进游客大队旅游产品的购买和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方面证明鼓山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另一方面说明鼓山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6、当地居民的支持状况
鼓山风景区内和周边坐落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村落,有鼓岭乡、远洋村、洋里村、南洋村、魁岐村等,经过咨询当地居民以及景区管理人员,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1鼓山风景区原属郊区,地处福州偏远地带,当地村民的先祖居于此处,先前多为土葬,所以就近安葬于山上。可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这些坟墓对于景区景观来说显得相当不协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鼓山地区专项治理清坟指挥部,可是当地村民熟知地形,多采取“你来我躲、你拆我建”的策略,乱建坟墓时有增加、屡禁不止。2由于景区的开发,在必须程度上还是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许多村民为了自我利益,私自占用国家土地,盖果园的、造商业网点的、建避暑山庄的等等,就连寺庙的僧侣和俗家弟子也不甘示弱,圈地建庙也大有人在。私建的别墅、农庄不仅仅占用了国有土地,更多的是开山毁林,造成景区天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鼓山是以花岗石为主体结构的山脉,花岗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在山上山下就存在着众多的采石场。经过鼓山未到铁路就能见到一个巨大的坑口,山体白岩裸露。4原先景区内的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许多景点因水而闻名,但近年来山上景点却少见水流。临近的村落、村民,或群众或私人铺设众多水管引走了水源。最密集的白云洞景区内就有多达30余条的引
水管。闽山天景园内也分布着大小各异的十数条引水管。
7、政府重视程度
政府和有关各方对于鼓山风景区的发展十分重视,今年2月25日市政府审查并原则透过了历时一年多编制的《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确定风景区总面积达49.7平方公里,分为6个景区,用地实施分级保护,景区性质为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进一步修编后,由市政府经由省政府转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突出风景资源的保护,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解决区内外的相互关系,充实游览活动的资料,完善风景区结构与分区,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改善风景区的管理体制,使风景区健康、持续、快速、全面地发展。根据规划,保护区分为生态保护区、天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四级保护。鼓山景区喝水岩一带及柯坪水库周围,生态比较敏感,划出必须范围作为生态保护区,实行特级保护。在这些保护区范围内,持续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的天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干扰。禁止游人和机动车进人,不得建设任何建筑,游赏设施建设要严格控制,避免在其附近地带进行可能导致生态保护区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切游憩活动[4]。
从上述总体来看,有如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各个环节的负面影响叠加就产生了恶性循环,致使景区发展滞后,不利于长远发展,我们要发挥其资源优势,改善劣势,为长足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旅游资源评价总结(五):
xx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丰富,种类众多,品位上乘
拥有一个国家5A景区,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4A景区、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等
二)、旅接游资源区位良好,交通便捷
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带,水路,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便捷,市内公交地铁乘坐方便,各旅游景点均能快速到达;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市内玄武湖隧道、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等交通设施。
三)市场潜力巨大
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除此之外,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超多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必须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缺点、
1、文化资源减少,商业化气息浓厚。比如夫子庙,丧失发展底蕴
2、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
3、旅游产品欠缺深度,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4、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所以受到影响,同时,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这不仅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5、城市旅游尚未构成品牌,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
南京市内的各旅游景区虽在国内外享有必须的知名度,但缺少一个在旅游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旅游者心目中尚未构成一个关于南京旅游的统一的、清晰的形象。同时,郊县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尚未构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等也未能跟上,与郊区县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6、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旅游购物、美食业和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成熟是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经途径,也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来宁旅游的国内游客的旅游消费中,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在当前南京市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已近饱和的状态下,购物、美食、娱乐等方面消费的不足限制了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提高,削弱了对超多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
旅游资源评价总结(六):
成都东山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构想
摘要:成都东山旅游资源以客家文化为主线,包括客家文化,明蜀王陵群,观光农园和现代人造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品位很高.笔者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东山旅游资源的构想.
关键词:东山;旅游资源评价;开发构想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395(2001)05-0525-04
1东山地域范围及区位分析
自成都市区以东迄龙泉山以西约20km地区,长期以来泛称东山.据谢桃坊考证[1],将东山范围大致界定为从成华区保和场往东至龙泉驿区万兴场,东西约23km;从青白江新店子往南至龙泉驿区大面镇,南北约20km,包括成都市成华区的保和,圣灯,青龙,龙潭,金牛区的天回,青白江区的日新,龙王,合兴,福洪,锦江区的三圣,龙泉驿区的石灵,西河,西平,洛带,黄土,义和,文安,长安,万安,同安,平安,大面,洪河,新都县的木兰,石板滩,泰兴等26个乡镇,总面积460km
东山位于成都市区边缘,区内和区际交通便利,公路网密集.以成都市区为中心,有5条放射状的公路通往东山.自北而南依次为成(都)南(充)高速公路,经青白江至赵镇;成都经龙潭乡到石板滩公路;成都经石陵,西河到洛带的成洛路;成渝高速公路可直通龙泉湖.南北向的主要公路有龙泉经洛带清泉到赵镇的成都卫星城市大环线和龙泉镇经西河黄土到石板滩的区间公路.东山境内公路网纵横交错,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好,对开发旅游资源,发
展东山旅游业十分有利.
2旅游资源现状
2.1客家文化成都东山大约有50万客家人,占现有居民的70%.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以说客家方言为其显著的文化标志.客家人有专门的客家语言,客家生活习俗和客家民居建筑,构成典型的客家文化.
2.1.1客家方言在成都东山,有的70%居民操客家方言.客家人在对外联系和交往中,一般说四川话,但在家庭内,在劳动,赶集,与本土人交往过程中,大都使用母语(客家话),并以此作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客家话在东山十分盛行,洛带镇有85%的居民说客家话,石板滩镇有90%,长安乡95%,文安镇98%,龙王,万兴,木兰,龙滩乡有80%的居民流行客家话.当地的乡镇干部绝大多数是客家人.据不完全统计,成都东山有近40万人以客家方言作为语言交流工具,这不能不说是东山客家祖辈留给后人的一大财富,构成了东山语言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东山客家话的发音声调,许多和中原中古语音接近[2].如祖父称"阿公",父亲叫"阿爸",下雨说"落水".东山客家人大部分来自广东,其客家话带有广东语音.
2.1.2客家习俗客家人移居四川后,一方面持续着原有的生活习俗,另一方面又受四川其它居民文化的影响,构成了其特有的交融文化.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在婚嫁,丧葬,祭祖,求子等方面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客家人婚嫁,先由媒人(介绍人)提亲,将女方生庚年月日交给男方父母,男方父母同意后由男方母亲带儿子到女方家下聘礼.男女双方见面同意后约定时间邀请女方父亲到男方家填写庚书,此名"会亲家",至此完成定婚.到结婚时期,由男方查期并选取结婚佳期,请媒人上女方家预报.经双方确定结婚日期后,男女双方再议说各自家庭的传统习俗以及所需彩礼等,到结婚前一日
过礼,礼物主要包括喜酒,喜烟,糖果及猪头等.晚上男方亲朋到男方家祝贺,第二日新郎新娘正式举行婚礼.男方选一男宾领喊拜堂,拜堂完毕,新娘红布盖头,两名男童奉烛,选一已婚男子掌灯,将夫妻双双引入洞房.新娘入洞房后进行梳妆打扮,再回厅堂拜祖宗,拜亲友.在拜礼过程中,受拜亲朋好友要给红包,称为过堂拜客礼俗.礼毕,请客人入席用餐.其间,婆婆引儿媳敬酒并向客人一一介绍,以便认识.饭毕闹洞房时请能言善辩之人铺床说喜话,新娘要给红包,称"发喜钱".新婚第二天,新娘务必下橱做饭,以示其操持家务的潜力.客家人婚嫁礼俗隆重,可作为独特的民俗资源进行开发.
客家人的丧葬礼俗也很有特色.以穿孝衣为例,不一样辈份穿着有别.父母双亡,儿子儿媳穿麻衣,头戴麻冠手扶竹杖.儿子须扶竹杖三年(指三年内有红白喜事,在会见客人时均应手持竹杖).女儿和媳妇戴白孝,穿白鞋,用麻作腰带,腰上系小包,包内装米豆.女婿仍穿白孝,但系红腰带,不挂小包.若父母去世一个,不能用全白鞋.孙儿戴孝穿白色麻衣下缝边,执8个月杖.孙女孙媳仍以白色示孝,但不用穿麻衣,腰间不吊包,只系一丝带即可.重孙全白丝麻作带,守9个月孝(有事时穿孝衣守孝);玄孙穿红细染布,守3个月孝;玄孙以下穿绿布.根据孝衣穿着的不一样,能够辨别在家庭中的辈份.客家人除了婚嫁,丧葬等与众不一样的习俗外,在祭祖,求子,唱山歌,舞火龙等方面也有特色.如2000年世纪之交的大年初四至初六,洛带镇的舞龙烧龙民俗活动具有独特的程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舞龙前的祭拜,念咒等等,据传这是江西客家人刘姓入川时带来的,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风味.
2.1.3客家建筑与客家民居东山的客家建筑很多,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是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巫家大夫弟,巫家祠堂和郑家祠堂.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乐楼,耳楼,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复合院落结构,是典型的客家风格.此外,在东山龙潭乡,金堂,新都石板滩也有或以前有超多客家建筑,如龙潭乡曾有过的范家祠,李家祠,张家祠,龙潭乡的碉楼,金堂县的客家山庄,新都石板滩的客家酒楼,这些客家建筑构思巧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客家思想,客家精神在建筑体上的完美体现.东山的客家民居星罗棋布,随处可见.乡村老式民居依五服总图修建,呈对称排列,大门在中央.根据家庭中有几代人(从儿子辈算起,至最末代为止),就修几重屋,中央大门直通最终一重屋,每一重屋一扇门,可少开门,但不能多开.每重屋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院落是家人乘凉,聊天,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场所.每重屋一间屋,如家庭人多,可横向发展,向东西两侧再修一列或多列,但两侧屋的重数不能超过中央列的重数,否则视为不贴合规矩.成都东山的客家民居多为三重屋,有3个堂屋,中间一个最大,祖堂在上.也有二重屋或多重屋的,视每个家庭有几代人而定,这种屋可称为环状围屋.从客家民居的布局结
构看,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家族团结,抵御外来干扰的思想,这与他们移居它乡,怕受侵扰有关.
2.2明蜀王陵群明蜀王陵群位于龙泉十陵镇,是我国规模仅次于北京十三陵的明代陵群,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已开发出来的有僖王陵,其地宫长29m,仿成都明皇城结构修建.陵墓结构严谨,修饰精美,被考古界誉为"中国最精美的地下宫殿".以僖王陵为中心,在半径1.5km范围内还分布有昭王陵,怀王陵,惠王陵,成王陵,黔王陵,怀王墓,半边坟郡王墓,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成王次妃墓等5位蜀王,3位王妃,2位郡王共10座陵墓.为此,那里还将建成面积超万亩的十陵公园.
东山区除明蜀王陵群,还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北周文王碑.此外,石经寺是川西五大禅林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最大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东山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3龙泉山观光农园龙泉山观光农园位于东山范围内,它以果园和立体农业为依托,在省内外久负盛名.目前已具规模的观光农园主要有桃园,枇杷园,葡萄园,大棚蔬菜高效立体农业园,客家农园和花卉观赏园.龙泉桃园种植面积1.14万hm1200万株.桃是以观花为主的果树,每年3-4月为赏花期,最佳时间在3月中旬.花型漂亮,但花期短.枇杷园,葡萄园是以观景为主的观光农园.枇杷园种植面积0.233万hm130万株.东山除桃园,枇杷园和葡萄园外,还有梨园,柑桔园,大棚蔬菜农业园,客家农园和花卉植物园等.大棚蔬菜的色相景观和灌溉技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蔬菜,水果还可作为绿色食品供游人品尝.由于各种蔬菜,水果,花卉的花期和果期不一样,在不一样的季节都能赏花或观叶,观果,或品尝,所以,东山个性是龙泉山,适宜发展观光休闲旅游.
2.4现代人造景观目前已启动或立项的项目有成都野生动植物观赏园和中国客家城,已经建成的有龙泉湖,金堂县的客家山庄,新都石板滩的客家酒楼等.
规划中的成都野生动植物观赏园位于金堂县赵镇,距成都约30min车程,占地286.67hm首期开发将引进各类珍稀动物近300余种数万头,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白犀牛,亚洲象等.引进植物上千种百余万株.将开辟散放狮,虎,熊等猛兽区和非洲草原,美洲林区,大熊猫园,群猴山,鳄鱼池,万鸟园等40余个动物散放观赏区和近百个植物观赏园.还将新开辟5个大型动物表演场和充满原始生态气息的探险道,并设置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大型度假别墅区.野生动植物观赏园建成后,将会成为东山最具吸引力的景观亮点之一.
成华区龙潭乡建镇久远,保留有大庙,龙潭寺和客家碉楼.现正在兴建的融旅游,商贸,住宅为一体的"中国客家城"工程已启动.该工程规划占地20hm依托龙潭寺,大庙旅游观光的巨大潜力,开发建成中国内陆最大的客家城.
东山有山还有水,龙泉湖是四川省第五大湖,成都市最大的水域.东西长12km,南北宽4km,数座小岛点缀其中,让人尽享湖光山色之美.
3旅游资源评价
3.1东山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品位很高根据东山现状分析,主要有四大类旅游资源,每一类还有许多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客家文化,客家建筑风格独特,明蜀王陵群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北周文王碑是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龙泉山观光农园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桃花园,成都野生动植物观赏园将建成亚洲一流的野生世界,未来的中国客家城将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客家城,龙泉洛带也规划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重镇,如此高品味,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将为东山旅游开发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可是,那里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基础并不等于现实的开发,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即开发优势),这将成为东山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3.2以客家文化为主线,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东山旅游资源以客家文化为主线,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东山境内客家话通行,尤以成(都)洛(带)路十陵至洛带段为盛.客家风俗和客家建筑随处可见,客家瓦房和客家草房在乡下更是比比皆是.客家民俗,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客家建筑和客家民居则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客家建筑(如碉楼)的风格,客家民居的环状围屋结构反映了客家人移居它乡为防止外来侵略,干扰的思想;客家民居的堂屋,天井和几重门结构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精神.龙泉山观光农园是客家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体现.成都野生动植物观赏园,"中国客家城"等现代人造景观也凝聚着客家人的心血和汗水.所以,东山旅游资源不能没有客家文化,离开了客家文化也就失去它本来的好处.
3.3旅游资源时空组合好,有利于开发东山旅游资源以客家文化为线索,构成了从明蜀王陵→洛带古镇→龙潭"中国客家城",新都石板滩客家酒楼→龙泉湖→龙泉山观光农园→金堂野生动植物园的时空序列.从时间上看,明蜀王陵最古老,它除了展示明代文化,经济状况,一些被破坏的陵正好说明了客家人入川的原因.如昭王陵,唯陵内龙凤图案造形保存完好,其余均遭破坏.原因是张献忠想入川称王,与明蜀王军混战挖了明蜀王祖坟,当还未分出胜负时,清军又攻入四川,三军混战,死伤无数,等清军最终获胜时,川内人口锐减.为充分利用天府辽阔的土地,清政府下诏掀起了史称"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客家人由此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长途跋涉,移居四川,成为四川的拓荒者.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建于晚清,是客家人祭祖之地."中国客家城",客家山庄,客家酒楼是客家后裔为怀旧而修造的工程.龙泉湖是客家人为改变靠天吃饭,稳定粮食产量而奋力奋斗的结果.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园则表现了现代客家人适应社会发展,追求完美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所以,东山旅游资源具有完整的时间序列,并且空间组合也很好,集中于龙潭-石陵-龙泉湖-赵镇境内,景点密集,有利于旅游开发.
4旅游资源开发
4.1重点推出的旅游产品根据成都东山旅游资源特点,可将其定位为"东山客家文化观光与休闲旅游的目的地"[3].对此,笔者认为应按近,中,远期分阶段推出以下旅游产品,见表1.
表1东山近,中,远期重点推出的旅游产品
近期
(2000-2005年)观光农园(桃之旅,枇
杷之旅,葡萄之旅,花
之旅,生态农业等);
宗教旅游(祭祖,宗教
活动);水之旅(龙泉
湖水上世界);客家乐
(客家茶园,客家菜
园,客家果园等)
中期
(2006-2010年)
客家文化观光游(洛
带-客家城-客家山
庄-客家酒楼);客家
休闲游;客家度假(住
客家屋,吃客家饭,体
客家情);野生动植物
世界(动植物观赏游,
原始生态探险游)
远期
(2011-2015年)明十陵游(观明蜀
陵王群);客家风
情游(客家民俗,
客家文艺表演);
生态度假(体客家
情,观野生动植
物,回归天然)
4.2旅游线路设计根据东山旅游景点和推出的旅游产品,设计了三条线路:第一条是从十陵-洛带-龙泉镇-龙泉湖-观光农业区-金堂赵镇-石板滩-龙潭寺,观客家建筑,花果农业和野生动植物世界;第二条从十陵-洛带-洪安-观光农业区-赵镇-回到洪安-石板滩-龙潭寺;第三条是从龙潭寺-石板滩-洪安-洛带-龙泉镇-观光农业区-龙泉湖-返洛带-十陵,观客家民居,生态农业,游水上世界.
4.3开发管理模式本区旅游资源时空组合好,资料丰富,文化品味高,若能进行有机整合,统一对外宣传促销,可树立东山客家文化的整体形象.具体可仿照深圳华侨城的开发管理模式,各景点由投资者经营管理,隶属于东山客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各子公司独立运作,总公司负责各景点,景区的协调,制定景区游览路线,行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整个景区的宣传促销,对各子公司实行有效监督[4].旅游资源的这种开发管理模式有助于树立景区整体形象,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发挥整体优势功能.
参考文献
[1]谢桃枋.成都东山客家考略[j].四川客家通讯,2000,(3):16-19.
[2]邹一清.成都东山客家研究综述[j].四川客家通讯,2000,(3):21-23.
[3]杨国良.论旅游规划中主题形象的设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6):12-16.
[4]杨国良.四川旅游业发展瓶颈与问题把脉[j].当代经济研究,2000,(增刊):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