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详解5篇)

时间:2023-12-23 09:02:5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详解(一):

  要对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孩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仅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构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我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教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二、尊重幼儿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长大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此刻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进取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我,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必须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小孩才是乖小孩”的陈旧观念必须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进取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本事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忙他们获得进取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我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我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坚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

  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三、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小孩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坚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简便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供给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天然环境,让小孩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终,教师要为幼儿供给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小孩在自我的天地里,自由欢乐地游戏。儿童仅有在自我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到达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四、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此刻,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构成。

  五、加强家园合作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坚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详解(二):

  一、引导小孩逐渐学会调节自我的情绪

  (一)让小孩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小孩发脾气、暴怒,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求未得到满

  足。要让小孩明白,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二)合理疏泄

  当小孩遇到挫折、受到委屈、心里有气的时候,要给他机会,让他把自我的气发泄而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二、帮忙小孩学会一些社会交往技能

  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小孩社会适应本事的健全与否,成为衡量小孩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为使小孩能逐渐走出自我,融入“社会”,成人就应当给小孩供给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忙小孩学会一些社会交往的技能。[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一)走出自我,乐于交往

  此刻的小孩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得到的关注和爱多,使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更“自私”,“吃不得亏”,所以,需要经过移情教育帮忙小孩走出自我。

  (二)分享与合作

  多为有而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使小孩逐渐懂得很多事都是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同时教会小孩乐意将自我的欢乐与他人分享。

  (三)恰当的自我评价

  对小朋友的批评或表扬要恰当。

  三、性教育

  孩童时期是性别认同的重要时期,也是性心理最初的萌芽和奠定时期,据资料显示,成年时期的性障碍都与早年的不良性教育有关。

  健康的性教育,大致包括下述几方面。

  (一)性别认同

  小孩出生以后,经过大人的言谈举止、表情态度和教养方式,都能体会到作为一个女孩(或男孩)是欢乐的,并能有与性别相当的行为、情感特征,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二)没有性压抑

  性在不一样年龄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已出现心理问题。

  (三)科学巧妙地回答性问题

  四、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会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自我吃饭、穿衣,自我洗手绢……既能够满足小孩好动、爱模仿的性格特点,又给小孩供给了一种“我长大了”的成就感。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

  安排相对稳定的一日生活,构成规律即动力定型,使小孩感到安全,同时能进取地做好活动前的相应准备,节省大脑能量,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详解(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常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阶段,是小孩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心理长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及生长指标的达标。如何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长大成了首要任务。我园对在园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17%。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5%、社会行为方面占15%、人际交往问题占14%、认识方面的占6%,突出表现为自私、任性、胆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本事、自控本事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孤僻、攻击性行为、多动、情绪障碍等等。另有数据显示,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中,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

  儿性情古怪。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不加以重视、解决,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负性情绪潜藏于内心,随着幼儿的长大,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小孩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下头就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自我的见解。

  一、幼教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素质

  1.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思想观念: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应当奋力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进取运用到幼教工作中。

  2.幼儿教师在掌握必须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注意自我的言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教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或举止不当,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做为教师我们必须要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坚持一份健康、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二、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天然而然的方式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我们用爱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小孩。”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小孩,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进取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构成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如:有些小孩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们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经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教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小孩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小孩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

  2.我们要给予小孩尊重,采取进取的教育态度,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要十分注意与小孩们坚持平等的关系。我们在小孩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小孩们的争论,经过争论,让幼儿认清自我错在哪里,今后应当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小孩们优秀的性格。一次,我在与小孩们一齐活动的时候不细心碰倒了一个小孩,我立刻给这个小孩道歉并微笑着把他扶了起来。一句“对不起”,让这个小孩高兴了一整天。午时母亲来接她的时候,这个小孩高兴的告诉母亲:“今日教师把我碰倒了,还给我道歉了……”教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小孩们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对幼儿施以爱与尊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3.在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构成。我们都明白小小孩喜欢“慈”而害怕“严”,正因为“严格”二字令人畏惧,所以,在幼儿长大的过程中才显出“严格”的重要。我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从不因为喜欢哪个小孩而放松对小孩的教育;也从不因为哪个小孩小而迁就他的不良行为。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中,使小孩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团体规则?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经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使小孩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我们班有个小孩刚来幼儿园时十分任性,一不高兴就抓别的小朋友,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她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克制、忍耐,与同伴合作,好东西要分享……在理解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渐规范了她的行为。家长感动得逢人便说:“我们的小孩送到幼儿园变化真大,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小孩,小孩懂事多了……”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取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1.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料能够萌发幼儿喜欢团体生活的情感,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供给丰富多彩的活动资料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幼儿喜欢玩玩具,可在玩中学习交往、合作,不断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本事和分享合作的愉快;经过班级天然角培育植物,在小孩们每一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了职责感和求知欲;经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小孩们在看“柳树姑姑的长辫子”,听“小鸟欢快的歌唱”,学“蜗牛慢慢地走路”的欢乐中学习;在炎热的夏季,小孩们捕蝴蝶,观看雨后的彩虹等;在寒冷的冬季,小孩们在寒冷的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小孩们好奇心的同时,建立了幼儿做事的自信心,激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了小孩们良好的性格。

  2.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去教育幼儿。如:唱完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之后,许多小孩都想做一个勤快、爱劳动的好小孩。又如:在歌曲《真能干》(自编)教完之后,家长普遍反映小孩们喜欢自我做事了。能自我穿衣服,自我洗手绢、洗袜子,有时还帮家长做事呢。小孩有时高兴的跑到教师跟前说:母亲夸我真可爱,父亲夸我棒宝宝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学会了交往,更为幼儿模仿完美的事物供给了平台。

  四、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长大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小孩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小孩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小孩“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小孩,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小孩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构成。为此,我采取以下做法:(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小孩的重要性,帮忙家长克服溺爱小孩的心理,家庭成员对小孩的教育态度应坚持一致,教育方法要得当,以促进小孩的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2)帮忙家长走出教育小孩的“误区”。引导家长不强迫小孩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小孩进行本事培养。(3)真诚指导家长在小孩面前要以身作则,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小孩和检查小孩言行方面的作用;(4)经过校讯通、微信平台互相反馈小孩的“表现”,加强对幼儿家、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到达家园共育的目的。(5)引导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配合幼儿园对小孩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详解(四):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长大和人格构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构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本事、自控本事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所以。我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小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孩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本事;培养小孩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小孩,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本事。

  3、要以面向全体小孩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经过活动让小孩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我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团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小孩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小孩的身心健康做出奋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一样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长大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园制定了以下措施:

  (1)每星期三晚上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2、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仅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资料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所以,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资料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措施如下:

  (1)教会小孩掌握几种放松心境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小孩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我情感的地方。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小孩长大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小孩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所以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为了小孩的心理健康,家长们应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帮忙小孩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事物;做情绪的主人,以平静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在逆境中坚持心理的平衡,教育小孩学会正确对待自我,进取鼓励小孩多参加团体活动,丰富小孩的精神生活;培养小孩的幽默感,有利于培养小孩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与家长多沟通;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安排:

  小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一齐玩,真欢乐》

  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自我高兴》、《孤独的小兔》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高兴,我欢乐》、《困难不可怕》

  2、班主任心理健康资料的相关培训:

  小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中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大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3、对个别特殊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个案研究;

  4、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详解(五):

  一、引言

  根据统计结果,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患病率出现上升趋势,从80年代的10%至近期的20%左右,且大多研究表现出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农村儿童患病率比较高的特点,同时,最近几年儿童的自杀事件也出现增多的趋势。另外,母亲在小孩眼中的样貌、小孩对自我的认识、“空心病”、社会的进取和消极影响、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也是值得父母和教师关注的。总之,早期阶段的长大状态意义非凡,并且是能够掌控。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论中,学前儿童处于前三个阶段,即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期望)、儿童早期(自主与害羞-意志)、学前期(主动对内疚-方向与目的)。当有利于进取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占比高时,危机就被进取地解决了。另外,父母对小孩的反应也应是惯常的(规律性、一惯性、持续性、可靠性、可预测)。

  小孩这个阶段也有他们自我的特点,他们有各种需要,但由于语言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限制常不能准确表达,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在情绪或行为上有所体现。

  虽然几乎所有父母都是爱小孩的,但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像责备、嘲笑、惩罚等语言的破坏力,对此父母要有意识的觉察(正念)。同时,这种具有破坏力的语言又表现出一种代际遗传的特点,我们也要能理解父母,更要及时对自我有所调整。另外,注意在沟通中要表达出来对小孩的理解。

  二、心理健康基本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与目标

  1.心理健康的概念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坚持同步。

  变态心理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岀现的个体内部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如认知上出现幻觉、错觉、思维障碍;情感高涨、低落、淡漠;行为怪异;人格不稳定等。

  2.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到达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其合理需要和愿望满足后,认知、情绪、社会化等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标准有:①动作和认知发展正常;②情绪进取向上;③人际关系融洽;④自我意识良好;⑤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性格特征良好;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本事)

  3.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1)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引发,持续时间较短,仍在理智控制之下,无泛化,社会功能基本正常。不健康心理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由较为强烈、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长,反应强烈,资料泛化,社会功能必须程度影响。

  (3)可疑神经症与确诊神经症:在症状、时间、损伤方面有严重性差异。其中三原则指: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人格稳定。

  4.心理障碍的构成原因

  (1)医学模式:生物学因素

  (2)心理动力学模式:人格之间的冲突

  (3)行为模式:学习

  (4)认知心理学模式:不合理的认知

  (5)人本主义模式:自我实现受阻

  (6)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环境

  →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心理、社会整合

  5.行为发展的原动力——需求的满足(客体关系理论)

  需要→驱力→行动

  需求匮乏(严重缺乏)心爱客体剥夺→(好坏感受是个体的主观知识经验)→神经质性需求→偏差行为[解决问题即经过偏差行为了解需求,进而用更健康的方式满足需求]

  当从小得到足够的爱时,安全感和信任感就会建立。若从小得到的爱不够,就会内化客体关系形态,构成生命脚本,认为世界是不可靠的,日后就会再现到交往中,反复测试周围是不是真的足够好,若自我表现不好不能被接纳,就证实了自我的想法,即负面投射认同。

  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预防与矫正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充分开发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3)培养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快乐感,为终生快乐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途径

  1.基本任务

  (1)心理素质教育:构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构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正常的长大和发展。包括:维持正常心理、避免不利心理状态,以及帮忙心理不健康幼儿恢复

  2.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或活动的融合

  ①家庭:游戏是小孩重要的学习方式,将心理健康资料与日常生活和游戏融合

  ②幼儿园:将心理健康资料与一日活动的融合,如布置学生完成日常活动、筹备毕业仪式等

  (2)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课堂和课外活动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干预,教师和家长也应能给予指导如何寻求帮忙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包括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需要、改变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完善理论的需要

  主要问题有:

  (1)偏重生理和智力,技能培养知识;忽视心理和人格,缺乏情绪情感、态度、社会技能的培养

  (2)对幼儿的不一样对待,忽视发展滞后的幼儿

  (3)追求物质环境,忽视人文关怀的精神环境

  (4)家-校-社会衔接不够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

  (1)直接影响:潜在的动力设备和生物前提,如唐氏综合征

  (2)间接影响:经过气质类型,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态度,以及气质的反应性水平差异

  另外,一些变态行为、障碍,都有必须的遗传倾向性,但一致率不高,环境因素很重要。

  2.生理成熟

  (1)先天环境:胎儿孕育,如孕妇营养、情绪、用药情景、身体健康等

  (2)后天长大:生理发展,发育水平和速度存在个体差异

  (二)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经验:看护人尤其是母亲的进取关注与照料,影响依恋的构成

  2.应激事件

  (1)家庭或幼儿园:父母死亡、离婚、长期争吵(负面影响比离婚大)、性侵

  (2)社会:天然灾害等

  (三)环境和教育

  根据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环境可分为五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时间系统,其中微观系统与个体行为关系最密切

  1.微观系统:家庭

  (1)影响因素

  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夫妻、隔代等)、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经济地位(其影响取决于认知,即是否会对自尊产生影响)。

  (2)问题

  家庭中经常存在内部相互不了解,导致无法良好表达,沟通不畅。另外,还存在心理边界问题,如跨界、不清等,尤其是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可是,不论家庭是何种形式,只要想改就是能够塑造的。

  2.微观系统:幼儿园

  (1)课程

  标准:反映社会文化价值,与当地文化相适宜,要懂得什么是美(行为规范)

  ①促进相互学习,鼓励知识建构,要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可经过反馈沟通,进而补充完整

  ②趣味性

  ③尊重、允许、欣赏个体差异,要有差异地给予鼓励,能促进家庭间进取关系的建立

  ④有利于探索,不强调正确答案

  (2)环境

  ①人文环境:人际关系、气氛(教师的影响)

  ②物理环境,如蒙台梭利的观念

  四、幼儿教师与幼儿心理健康

  (一)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1.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兰肯)

  影响:教师与幼儿接触时间长,是幼儿模仿、认同的对象,其影响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

  (1)喜欢儿童

  (2)自我调节良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榜样

  (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4)了解儿童长大与发展的途径,能应用不一样方法了解儿童及其需要

  (5)供给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

  (6)识别有严重问题的学生,明白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忙,也能给家长一些指导

  一个好教师要做小孩的重要他人,以来弥补生命早期未满足的需要,打破负面投射认同。(客体关系理论)

  虽然全部具备的教师可能比较少,但教师的道德问题是不能容忍的,如虐童事件。

  2.教师的心理问题

  包括情绪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职业倦怠。统计显示发生率大约为20%,且在缓慢增加,表现出城市健康水平低于农村、公办健康水平低于私立。

  3.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期望和家属要求、付出与回报不等

  (2)幼儿园因素:管理制度严格,岗位不稳定,改革频繁,与奖金挂钩,评价标准不清晰;男女比例失调

  (3)幼儿因素:尤其特殊儿童(也涉及到本事)

  (4)个人因素:身体、业务本事、心理承受力、长大经历、人际交往本事

  4.提议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允许幼儿犯错误,真心接纳每一名幼儿

  (2)个人长大: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的人格

  (3)懂得宣泄情绪,能适当休闲娱乐,并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音乐等,调整生活节奏

  (3)提高沟通本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在跟家长的沟通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环境,倾听家长的诉求,并适当地共情,在明确家长的目的的基础上,合理满足,提出解决方法

  (4)提高工作胜任本事

  (二)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培养

  1.外显行为: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的行为——模仿学习

  (1)教师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2.内隐心理素质: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的心理品质,包括知识观、人生观、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等,即“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运用自我)

  五、幼儿认知本事发展与培养

  (一)幼儿认知本事的发展特点

  1.脑的发育

  婴儿的脑自第三周开始发育,并持续终生,在3岁之前发展最迅速,可塑性最高,也最脆弱。环境刺激、记忆、思维使脑构成神经环路,经验经过强化相应突触影响神经发育,而不良经验则会导致发育异常。从脑的成熟顺序来看,枕叶(视觉)9岁成熟、颞叶(听觉)11岁成熟、顶叶(身体感觉)13岁成熟、颞叶(决策控制)青春期时还没完全髓鞘化。能够告诉小孩一些脑和心理学相关知识,这能使他们对相关提议比较容易理解,如在9岁前要少看电子产品、青春期容易出现冲动、不断学习的重要性等。

  2.感知觉的发展

  (1)一般视觉:生命早期,视觉发展水平最低,新生儿更喜欢人的面孔

  (2)颜色视觉:新生儿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2-3个月能分辨基本色

  (3)空间知觉:八种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4)时间知觉:时间标尺和年龄概念,真正发展在幼年

  (5)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比较差

  ——要按发展规律理解和教育

  3.注意力的发展

  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网状结构未完全髓鞘化),有意注意逐渐构成和发展,异常感兴趣的能注意时间较长。

  4.记忆的发展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2)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逐渐发展

  (3)形象记忆好于语词记忆的效果,识字是记图片

  (4)记忆的精确性:完整性差,容易混淆

  5.思维的发展

  (1)自我中心性

  (2)泛灵论

  (3)直觉思维,缺乏守恒

  (4)逻辑性思维萌芽,开始问为什么,这是一个亲子一齐学习的好机会

  6.想象的发展

  (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夸张性

  7.认知发展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1)认知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

  (2)认知与情感: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并能激发情趣,如埃利斯的理性情感疗法:ABCDE理论

  (3)认知与人格和社会性:认知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

  (4)认知与环境适应本事

  (二)认知本事的评估

  1.幼儿智力测验量表:根据比奈量表编制

  2.画人测验:给幼儿一支铅笔、一张白纸,画一个全身的人,不需文字

  3.儿童多元智力评估核查表: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编制,分为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运动-操作、音乐、人际、内省

  4.幼儿想象力测验:如编故事等

  5.需注意的问题

  (1)避免贴标签

  (2)智力是多元的,理智对待单一智商值的测验

  (3)有些测验不够完善,还受到文化等因素影响,如自尊

  (4)有些因素会影响到测验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精神状况、指导语等

  (5)可能阻碍不一样智商儿童的融合教育

  (三)良好认知本事的培养

  1.一般培养

  多学科交叉促进、在游戏中促进认知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开展混龄教学或同伴学习(蒙台梭利)

  2.常见问题及个别指导

  (1)观察力培养——马虎大意

  ①明确观察的目标和任务

  ②训练观察力的观察对象要有吸引力,如找不一样游戏

  ③指导幼儿掌握观察方法,如顺序、典型特征、比较、追踪、概括和总结

  ④多途径、多渠道,广泛接触社会、天然

  ⑤多感官协同活动,看、做、想、说相结合,加深真切的体验

  A看:与正念吃葡萄干类似,看外形、颜色,讨论,拨开再观察

  B听:听近处与远处,唤起想象,表达出来

  C闻:闻各种气味,讨论联想与记忆

  D摸:形状、材料、质地不一样的物体,并说出来

  E尝:尝各种味道,并说出来

  F猜动作:如看书、吃饭等

  G信任行走:绕障碍物,要靠听、闻、摸

  (2)提高思维本事

  对于思维本事,6岁以前可能只是发展性问题,若以后仍存在问题可能需要医学检测。提升方法包括归类法、比较法、排除法、推理法、找关系法、解决问题法、找错误法、下定义法。

  (3)创造力培养

  ①促进认知本事发展

  ②创设有利于创造的软环境,引导将想象转换为现实,并采用游戏促进想象

  ③创造力培养课程

  A发散思维课:如列举某物品的用处、看图联想、想象一个故事的结尾、提一些“假如…如果…”的问题、提实际问题

  B创造故事课: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故事

  C创造活动课:以幼儿活动为主,并产生完整的创造成果,如小球与伯努利原理(科学实验课)

  (4)语言本事的培养

  ①有话敢说:创设有利于表达的语言环境,不能嘲笑幼儿的错误,使其感到危险

  ②有话可说:丰富生活经验,如上述的看、听、摸等感官的练习,细致感受生活

  ③有话能说:抓住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机会

  六、幼儿情绪发展与培养

  (一)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脑的发育

  生理和情绪体验都会影响突触联结,尤其是生命早期。安全的依恋能构成保护性的生理结构或激素水平,以对抗未来的压力或创伤。

  前扣带回和背外侧前额叶参与情绪的调节,情绪识别、加工、理解则涉及杏仁核和海马。青少年和成人处理情感信息的活动不一样,他们的额叶还没有发育到能控制到这些情绪的程度,杏仁核活动强于额叶,这个阶段冲突会增多,父母则需要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先控制住自我。

  2.情绪理解的发展

  3岁为发展的关键期,且幼儿对进取情绪的理解本事高于消极情绪,逐渐能解释、预测、影响别人情绪,促进进取交往。

  2.情绪表达的发展

  (1)发展

  ①出生时:好奇、痛苦、厌恶、满足

  ②2-7个月: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恐惧

  (2)特点

  ①受社会、文化影响,尤其是母亲的表情

  ②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男孩掩饰痛苦,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忙,而女孩常掩饰愤怒

  3.情绪调节本事的发展

  (1)发展:婴儿不善于调节,易受他人感染;幼儿不断增强,逐渐会用言语调控

  (2)性别差异:6个月大的男孩比女孩更难调节不愉快的冲动

  4.情绪伪装本事的发展

  (1)定义:出于某种社会目的,表现出与真实情绪不符的情绪

  (2)发展:2岁开始出现情绪伪装;4岁刻板情绪伪装;6-7岁灵活伪装

  (二)幼儿情绪的测量与评估

  1.观察法

  (1)基础: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经历、爱心和耐心

  (2)问题:大多数教师对小孩的哭闹知之甚少,由于小孩数量很多,对细腻的情感很难关注得到

  (3)情绪发展标准

  ①情绪表现与年龄相符

  ②与社会文化相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

  ③经过学习掌握、使用语言表达情绪

  ④学会情绪自我调节,其情绪表现与环境一致

  2.主观报告法

  经过询问一些问题了解小孩,如你自我(他)以前有什么高兴的事?是什么事情让自我(他)高兴?

  3.移情测验

  观看幻灯片(8个系列,欢乐、悲伤、恐惧、生气各两个,并配解说词),之后询问小孩“你心里觉得怎样样?”

  4.故事续讲

  投射(常用于研究内疚感):故事主人公都和班上幼儿相仿,容易做坏事,请幼儿续讲结局(往往是情感反应的结局)。但不要过于轻易下结论,此刻小孩理解的刺激的影响有很多。

  (三)培养幼儿良好情绪的一般指导

  1.社会情绪培养课程

  (1)有关情绪概念的游戏:让年纪相当的幼儿围坐,回答遇到一些情景时会有什么感受和行为,如“找不到人玩时”“当玩具被人抢走时”

  (2)情绪配色游戏(2-3y):给一些卡通人物根据指定情绪涂色

  (3)拍下幼儿的情绪:看到当时的自我是什么样貌,对自我所有觉察

  (4)情感之声:录下表达不一样情感的声音(非言语)让幼儿确定,帮忙幼儿理解情感并能敏感地意识别人的情感

  (5)你生病了么:请一个幼儿假装生病,其他幼儿轮流询问感受并安慰,让幼儿体验并表达不幸,学会关心安慰别人

  (6)这才像大哥哥、大姐姐:不一样年龄段的小孩情境表演,看到哥哥、姐姐有什么好的行为,最终讨论并总结,培养爱、关心的品质,激发幼儿职责感

  (7)教小孩控制情绪的方法:大人首先要控制好,发挥榜样作用;若出现了情绪不稳定,要能觉察到并如实的跟小孩讲清楚,也要告诉小孩该如何理解、应对情绪

  2.满足幼儿对进取情绪的体验

  体验到周围人的无条件的接纳,让每个幼儿都感觉“教师喜欢我”,尤其是落后的小孩,在家庭中也要感到“家人喜欢我”。

  3.营造愉悦、进取、温馨的教育环境

  (1)设定合理的规范

  (2)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3)避免接触暴力、武力、色情(模仿)

  (4)幼儿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关系融合

  (5)供给良好物质环境

  4.关于共情

  (1)第一层:安慰(没事的)、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呢-有时语气强硬)

  (2)第二层:重复叙述

  (3)第三层:重复叙述,表达对方的情绪(初级)

  (4)第四层:重复叙述,表达对方的情绪,提出期望得到的(高级)

  (5)第五层:重复叙述,表达对方的情绪,提出期望得到的,提议做出哪些行为(共情与干预)

  5.父母的作用

  (1)树立好榜样:和睦、互相爱护与尊重、善于管理自我情绪、乐观进取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2)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关注幼儿情感需求:多和小孩谈心,聆听和观察小孩言行,鼓励小孩说出感受,允许小孩表达情绪,接纳小孩的不安和挫折(无条件的接纳)

  (3)创造与同伴游戏的条件,鼓励参加群体活动:体会自由友爱、愉快、欢乐,逐渐培养和建立在团体中的归属感,增强社会适应性,改善社交技巧

  (四)幼儿常见情绪问题的个别指导

  1.利用负面情绪到达目的——无意中强化

  针对哭闹:先了解原因,对症处理(生理);转移注意力(提问);静待不闹(注意不要离得过远)

  家长应说出自我的感受,表达对小孩的爱。如应对小孩看到有更好的玩具坚持要买,“母亲也很纠结”,表达了研究了小孩的感受,而“为什么要…”有指责的含义,要当小孩情绪稳定后再讲道理。

  2.焦虑:影响个性

  及时发现不适,倾听幼儿心声,帮忙解决问题,找到压力源,舒缓压力。

  3.与发展有关的负面情绪

  由于言语和思维发展限制,无法表达想法或感受,要帮忙幼儿用自我的语言说出自我的感受(共情),与家长沟通。

  4.恐惧

  对某些具体的物体或环境产生异常强烈恐惧,现实事物或处境并无危险,或恐惧超过了现实危险程度。

  接纳小孩的情绪,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给予解释,也要注意示范的作用,同时教育方式要科学,避免某些民间迷信。

  5.抑郁症

  较为少见,但发病出现前移的趋势,10岁之前男女比例相当,10岁后出现差异。可分为三种情景,即急性(有明显诱因)、慢性(常与父母有多次分离或精神创伤)、隐匿性(多表现为躯体问题)

  (1)常见表现:拒绝吃饭、反复身体不适、烦躁不安、有攻击性行为、过分忧虑、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哭泣等

  (2)预防

  ①调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消除精神刺激

  ②幼儿园创设良好环境,尊重、不能羞辱幼儿

  ③培养小孩开朗健全的性格

  6.《教出乐观的小孩》

  (1)悲观在流行

  (2)父母的误区:过于强调感觉满意,而感觉满意不是真的满意,首先要教小孩把事情做好,奋力做到表现满意

  (3)小孩为什么越来越不欢乐:负性情绪也有其作用,很多时候快乐来自于坚持奋力征服后的成功(心流体验)

  (4)乐观需要培养:解释风格的三方面(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归因)

  7.萨提亚的家庭治疗——冰山理论

  (1)行为:外显

  (2)应对方式:压力下的习惯性的应对行为

  (3)感受(兴奋、愤怒、伤害、恐惧、悲伤)及感受的感受

  (4)观点

  (5)期待(对自我、对他人、来自他人)

  (6)渴望(人类共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同、归属感、有价值、安全感、独立)

  (7)自我:我是(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作用:梳理自我、帮忙别人、接纳别人(从深层次理解)

  七、幼儿良好适应本事发展与培养

  (一)现状

  社会适应行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职责,到达年龄和社会文化期望的程度

  1.社会适应难度增加:模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道德标准的底线、利己主义泛滥、人际相处困难——新时代,新问题

  2.过保护问题降低适应力:分离阶段的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二)适应本事的发展

  1.适应本事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1)适应本事: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的日常生活本事,是评估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辅助手段。包括:

  ①生活适应:理解现存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社会适应:理解外部世界,构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③学习适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良好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促进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

  2.适应本事发展特点

  (1)一般特点:与身心发展相吻合

  (2)适应环境的方式:进取应对or消极应对

  (三)幼儿适应本事的培养

  1.适应本事评估

  (1)观察法:时间取样(必须时间间隔)、事件取样(特定行为的发生)、现场取样(设备记录)、行为核查(行为清单)

  (2)访谈法:直接问

  2.如何培养:一般指导

  (1)父母

  ①加强锻炼,有一个好的身体——基础

  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教小孩自我保护,培养应变本事,保护自我

  ④培养心理承受本事,体会挫折和输赢,锻炼坚强的意志

  ⑤教小孩解决人际问题的本事,学会打包情绪

  ⑥培养自尊

  ⑦引导遵守规则

  ⑧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2)教师

  ①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多关爱,少斥责

  ②创设问题情境:情景模拟中演练遇到的问题,如被小朋友抢了玩具

  ③采用进取的引导方式:先理解、共情,情绪稳定后,再讲道理

  ④因材施教:具体情景具体分析

  ⑤渗透到各个环节

  3.幼儿适应常见问题个别指导

  (1)入园

  ①家长:做好幼儿的身心准备

  包括:生活自理、人际相处、熟悉环境、提前交代(让小孩明白不会抛弃他,能够带一样东西)

  在回顾幼儿园生活时,家长能够询问一系列问题:

  A.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明白什么是好,培养人生观、价值观

  B.你有什么好的表现:正向暗示你很不错

  C.有什么好的收获:知识分享,塑造个性

  D.有什么需要帮忙:感受到被支持,培养职责感

  ②教师:了解每名幼儿特点;开展趣味活动;关爱、接纳、尊重每一名幼儿

  (2)家庭变故

  应对变故,应教育方法得当、用爱抚平创伤、尊重小孩保密。

  当父母离异后,应注意:

  ①不要在小孩面前痛斥对方,父母对于小孩都很重要,要让小孩明白父母是不会变的

  ②除生理需求,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不要让小孩感到被抛弃

  ③双方共同商量小孩的正常开销,而不是被施舍的感觉

  ④抚养方尽量表现出欢乐、热爱生活,以作为榜样

  ⑤双方尽可能参与学校的家长活动

  ⑥多陪伴小孩

  ⑦关于如何告知小孩父母离婚,小孩足够大、能理解的时候就能够了

  (3)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

  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提高安全意识

  ③善于发现闪光点,正向鼓励

  ④教师一视同仁,不可歧视

  (4)创伤后应激障碍

  ①主要症状:重现、回避和麻木、警觉性增高

  ②类型:急性、慢性、延迟性(异常注意)

  ③干预

  A.重建安全感:远离事件现场,尽量由亲人照料,细心观察,稳定情绪

  B.情绪的释放与支持:鼓励表达并耐心倾听,不强求幼儿坚强

  C.游戏干预疗法:如主角扮演、放气球游戏、沙盘游戏等

  D.以艺术为媒介的干预:如画画

  E.关于死亡的正确认知

  八、幼儿人际关系发展与指导

  意义:绝大多数青少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

  1.发展趋势:旁观游戏(2y)→平行游戏(3-4y)→合作游戏(5y),看待小孩要贴合发展规律

  2.幼儿同伴关系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矛盾型、一般型

  (二)幼儿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1.摆脱自我中心性,注意力开始关注外部,发展社会行为

  2.同伴的平等关系,增进交往本事

  3.供给知识经验,相互促进学习,也为社会主角做准备

  4.促进情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交往和归属需要,体验欢乐

  5.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从他人获得自我认知

  (三)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1.评价方法

  (1)教师评估法

  (2)同伴提名法:根据一些标准对同伴提名(正提名和反提名),并得出上述的4个分类;后改为分级评定(你有多大程度喜欢和他在一齐玩)

  2.一般指导

  (1)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

  (2)充分利用天然情境,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如邻居家的小孩

  (3)开展丰富的活动创造机会

  (4)教给儿童必要的交往技巧

  (5)坚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3.劣势地位幼儿同伴关系的指导

  (1)回到亲子关系

  (2)提升同伴交往本事

  (3)家园配合,适时适当指导

  (4)特殊儿童:攻击性强;内向;卫生习惯不好、过于肥胖(预防)

  (5)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

  ①霸道型

  可采用移情法,如主角扮演,异常是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大家都说说自我的感受,可利用冰山理论,让他学会换位思考。而有些小孩的霸道行为是为了博得关注,应在家庭中给予更多的爱。也可经过编故事的方法,把真实的状况编到故事里,让小孩跳出事情本身来确定(投射)。还有焦点解决短期技术,是一种聚焦目标的方法。家长还要观察小孩什么时候不这样,一是让小孩明白有人还关注他的好,受到正向激励“我还很好”,二是了解发生情景的条件,并创造条件。

  若小孩遇到霸道型等特殊幼儿而造成了烦恼,可采用正常化技术,让小孩明白这种情景的普遍性,从而减轻压力,和小孩一齐看电影是个好方法,还能够学到电影中的良好的处理方式

  ②退缩型

  要帮忙幼儿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如经过寻找故事主人公的优点(学会从自我身上找优点)、“优点大轰炸”(轮流谈某人的优点)。在家庭中,家长要留意小孩擅长的地方并及时鼓励,给小孩表现自我的机会,提升自信。同时,也有焦点技术和例外情景的观察

  (6)学校暴力

  统计显示存在被欺负者高达30%,男生高于女生。要经常和小孩交流,坚持和小孩的连结,必要时能够求助。应对被霸凌,存在fighting、flighting、freezing三种情景,而freezing的情景可能是同样的事情发生过而感到绝望,长大后也可能出现与攻击者认同,这类是需要支持的。

  (四)幼儿亲子关系发展

  1.幼儿依恋的发展

  无差别的反应阶段→有选择的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依恋的构成与父母有关,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并在子代传递,另外不一样类型也没有好坏之分,是一种适应。

  3.决定依恋行为的因素

  (1)父母反应的敏感性:当小孩有需求时能否及时满足

  (2)父母的情感效用性:情感和行为表达的一致性

  ——在不一样的依恋类型中

  ①回避型(拒绝):母亲拒绝;延迟满足(错误应用,早期需及时满足);虽然抱小孩时间足够,但让小孩不舒服

  ②矛盾型(不敏感):抱小孩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对哭泣的反应;进房间少对小孩打招呼;较少合作、接纳;但并不对亲密的身体接触感到厌恶

  ③梦想幼儿依恋的标准

  A.在家里:有本事表达情绪;把有本事把父母作为供给帮忙和指导的源泉;遇到困难时,有本事寻求安慰;追求目标时,有本事引发相应行为,同时能反对父母而不担心被拒绝

  B.在学习:较少依恋教师;应对挑战会让教师帮忙

  C.与父亲:能构成依恋,玩伴主角更多;与交往质量有关

  (五)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关系

  良好亲子关系是幼儿认知本事、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和的前提,并有利于幼儿的情绪学习,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六)促进良好的幼儿亲子关系发展

  1.评估:陌生情景法

  2.一般指导

  (1)构成适合的育儿风格

  (2)加强亲子沟通,明确行为准则

  (3)重视情感沟通,促进安全依恋

  (4)多用正向鼓励,尽量避免惩罚

  (5)父母相互配合,共同关爱幼儿

  3.与小孩的沟通技巧与原则

  (1)要针对小孩的感受作出感受,而不是针对行为。

  (2)理解与共鸣:在强烈的情感中是听不进去任何话的,要首先表示理解,感到有人“懂我”,再提出提议

  (3)亲子关系中的越位和失位

  ①越位:父母对自我不该负的职责干涉,如陪着写作业、出面解决小孩的人际问题等,本质是对小孩不信任。

  ②失位:父母该履行的教育职责没有履行,如抱怨父母带小孩的方式、抱怨小孩玩手机等,首先父母要起到示范的作用,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陪伴、影响小孩,而对于不想要小孩做的事情,要让小孩没有条件找到(抵抗诱惑是困难的)。

  4.阿德勒关于亲子关系的观点

  (1)母亲的作用

  ①小孩刚出生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和母亲建立联系,在头几月里,母亲的地位无法替代,母亲是将小孩与社会连接的第一条纽带,使得小孩很多方面都受到母亲的影响

  ②母亲的技能是她与小孩的合作本事和让小孩与自我合作的本事

  ③母亲的所有活动都在展现她的态度而让小孩感受,行为要有一致性。而出了问题,也不必须是母亲的错

  ④小孩的经历仅有从中得到经验才有指导作用——家庭经济的影响(3.2)

  ⑤当母子关系稳定时,母亲需要将母子关系延伸到周围人(同时要有人能接住),使小孩能够信任、合作

  ⑥母亲与丈夫、社会、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只和母亲有联系的小孩,脱离母亲就会出现问题

  (2)父亲的作用

  ①起初没有母亲亲密,但以后会变化,与母亲同等重要

  ②小孩会利用有矛盾的夫妻关系为自我得利,且难有合作精神

  ③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双方平等

  ④父亲的职责:好丈夫、好父亲、好公民。必须把人生三大问题,即事业、友情、感情处理得到,还要在家庭问题上与妻子很好合作

  ⑤若父母不想成就这段婚姻,要在结婚前提出;若已经结婚,就仅有祝小孩婚姻美满。矛盾总是有,丈夫应理解,不要聚焦在其上,用事实证明自我的选择是没问题的

  ⑥父亲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养家,还是小孩的榜样

  ⑦父亲首先要做的是关系自我的妻子,仅有二人将对方的快乐看得比自我重要,才有真正意义的合作、感情

  (3)人生必须应对的三大问题——源于三大制约

  ①必须生活在地球上:资源共存,善待地球——如何获得永存?

  ②每个人必须与周围人建立联系:生存必须与他人联合,共同发展——怎样给自我定位?

  ③人类有男有女:无法绕开感情和婚姻——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两性关系的要求?

  (4)人生意义的真谛

  ①人生意义的真正标志具有普遍性

  ②人生意义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而奉献与合作离不开沟通

  5.萨提亚理论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

  在压力下的四种经典的不良应对

  (参考百度文库萨提亚沟通模式)

  九、幼儿人格发展与促进

  (一)幼儿自信心的促进

  1.幼儿自信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信心:反映个体对自我是否有本事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

  (1)自信能调动进取性与创造性

  (2)自信能促进幼儿乐于交往

  (3)自信能促进幼儿坚持愉快心境

  (4)自信更容易成功,而缺乏自信会导致自卑,容易失败

  2.如何培养

  (1)自信心不足的常见原因

  ①家庭中不良的环境因素:影响小孩的独立性,没有表现的机会

  ②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未及时得到弥补,总是对自我不满意,没有正确的评价

  ③成人消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态度:期望过高,压力过大,没有看到小孩好的一面

  (2)一般方法

  ①鼓励做力所能及的事,并教小孩正确的做事方法

  ②以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幼儿,接纳不足和失败,让小孩感受到爱的富足(无条件的爱)

  ③丰富幼儿知识、培养本事,在实践中增加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④帮忙幼儿养成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失败

  ⑤反馈:发现幼儿的提高或奋力,并及时表扬

  ⑥幼儿园所有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自信心不足的小孩。活动如轮流担任班长、混龄游戏(不一样环境)、自由舞蹈(表现自我)、讲特长

  (二)幼儿自我控制本事发展与促进

  1.自我控制本事结构

  自制本事、坚持性、自觉性、自我延迟满足(核心)

  2.幼儿自我控制本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构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培养

  1.一般方法

  (1)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堵和疏——只堵是不能够的,要找到愿意做、有意义的事情

  (2)讲道理教育给予幼儿爱抚和关怀

  (3)榜样的作用

  (4)经过游戏学习、延迟满足,增强自我控制本事:串珠、智力游戏;如果吃完饭

  ——如何管小孩?怎样管?——问题和小孩分离(心中有怪兽法)

  要让小孩感受到父母是与小孩在一齐的,共同想办法应对问题,不要和小孩对立

  ——为什么会失控?

  小孩的失控是一种原始的无助和求助状态,是一种信号,此时应给予稳定的陪伴

  2.个别指导

  (1)家校加强交流

  (2)教育目标切合实际

  (3)加强自我控制本事训练(日常活动)

  (4)加强注意力训练,如拼图、搭积木

  3.具体方法(福汉德、郎)

  (1)个性为什么越来越强

  小孩个性强本不意味着是好或坏,当出现越来越多的负面行为便成为一个问题,关键取决于父母管教小孩的方式。

  ①常强化本来想减少的行为:如应对哭闹要玩具的小孩

  ②常忽略小孩的正面行为:未能给予反馈,反而从其他方面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2)小孩不听话怎样办——五周课程

  ①留意:描述得体行为,有时模仿小孩的行为,没有评判和疑问

  ②奖励:让小孩明白你赞同他正在做的事,包括社交型(语言)和非社交型(玩具、事物)。原则有:说明原因、即刻、每次、针对期望增加的行为

  ③忽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概率,不要有身体接触、语言和眼神交流,忽略到底

  ④给予指示:清楚明白的指示,不清楚的有:连环、模糊、提问、“我们一齐”等

  ⑤暂停:把小孩放到一个单调的地方几分钟,并对他不予理睬。对不服从家长时使用

  十、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及对策

  包括:认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习惯、发展、精神等六个方面问题

  (一)攻击行为

  1.原因

  (1)家庭:少爱或溺爱,导致安全感不足解决问题方法不当

  (2)社会:模仿,如动画片的影响

  2.对策

  (1)幼儿园:创设良好环境,避免冲突

  (2)家长:起到模仿作用,避免攻击性行为

  (3)幼儿:教给小孩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及行为矫正、情感体验教育(主角扮演)

  3.具体措施

  (1)经过观察、询问、倾听,了解和满足小孩的合理需要

  (2)以主角扮演+讨论分享的方式,体验攻击与被攻击

  (3)正确的榜样作用:模仿学习,包括真实生活、主角扮演、电视电影,加以正向引导

  (4)奖励和惩罚的正确应用

  ①告诉小孩打人是不对的;

  ②约定每一天少于X次就有奖励,能够标注出来,看到自我的提高

  ③实施一段时间后提高标准

  (5)人-问题分离:心中有怪兽法

  4.惩罚造成的问题

  尽管可能有短期效果,但长期效果可能是难以理解的。即4R:愤恨Resentment、反叛Rebellion、报复Revenge、退缩Retreat(偷偷摸摸、自卑)

  关于打小孩,尽量不打小孩,用天然后果或间接方式惩罚,如果要打,要让小孩明白被打的原因,且不要情绪化。有年龄特点,不打小于2岁和大于6岁的小孩。

  (二)说谎行为

  说谎:有意、无意地说假话

  1.原因

  (1)幼儿:发展特点(记不住),或是为了到达某些目的

  (2)家长:模仿、教育方式

  2.对策:以身作则、对撒谎儿童不粗暴、合理满足需要

  3.常用方法

  (1)动机控制法:针对动机处理

  ①为了赞赏、注意:多称赞和鼓励小孩所做的好事

  ②为了避免惩罚:减轻处罚

  ③害怕失败受处分:降低期望

  ④为得到某种东西:鼓励使用合理方法

  ⑤本事低下、自信不足说谎:加强本事培养

  (2)故事启发法:“狼来了”

  (3)行为矫正法:同上

  4.对待谎言:父母不是侦探,要了解小孩为什么说谎,人-问题分离

  (三)退缩行为

  孤僻、胆怯、害羞、冷漠、犹豫,不愿与人来往

  1.原因

  (1)内部因素:遗传

  (2)外部因素:消极依恋;专制、溺爱的教养方式;交往技能差

  2.对策: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提升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技能

  3.常用方法

  (1)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

  ①对缺乏爱的小孩:理解小孩,多表扬,少批评,从小孩行为中寻找好的一面予以肯定

  ②对溺爱的小孩:缺乏解决问题的本事,让小孩学会自我的事情自我做,不能动摇

  (2)培养小孩的自信心

  ①创造条件让小孩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自豪

  ②自我肯定训练

  (3)社交本事训练

  教导,回馈,模仿,表演

  (四)其他行为习惯问题

  1.吮手指或咬指甲

  可能是一种过渡现象(过渡性客体),强行制止是破坏了的保护层,可能会导致思维构成缓慢,出现分离焦虑。行为学派则直接干预行为,会在手腕上放上皮筋,咬一下就打一下。

  2.抱着旧毛毯

  旧毯子是一种过渡性客体与母亲发生连接,抱着旧毯子想象母亲,有助于构成成熟的、有整合本事的思维;逐渐构成自我的边界。对此,不应强行换掉,要耐心观察,等待与旧毯子的告别。

  (五)多动症

  1.表现:活动活动、不能专心、冲动任性、学习困难、协调性差

  2.区分多动症和多动行为

  3.对策

  (1)药物

  (2)合理饮食:补锌;不喝可乐、咖啡,少食含色素添加剂的食品或膨化食品;均衡饮食

  (3)教育干预:供给宣泄的途径、安排学习时间、自我控制训练

  4.具体方法

  (1)心理干预:行为矫正

  (2)感统训练

  (3)家庭教育:端正态度,理解小孩不歧视和指责;不因小孩生病过分溺爱;消除引起多动环境因素;供给宣泄途径;改善教养方式,培养自信和自尊;安排游戏;合理引导(人-问题分离)

  (4)榜样:父母教师、同伴、影视节目

  (六)特殊需要注意的儿童(阿德勒)

  1.身体有缺陷

  他们经历了痛苦的幼年,无法意识到人生的意义是对社会的贡献,除非让相似经历的人加以引导,否则一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常会因为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和同情、社会的侮辱而更加自卑和内向,认为自我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过于关注自我的缺失而构成一种压力。

  2.溺爱

  小孩认为自我天生具有特权,一旦不是别人的焦点便无法忍受,觉得周围都对他有所亏欠。他们习惯了索取,不懂得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没有自立本事。过于受宠的小孩,长大后可能成为危险人群。如果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合作,他们不愿意服从,如果不再得到关照,就会认为有人在背后攻击,有机会便打击报复。这些都证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欲望不是需要,小孩的基本需要有:归属感(情感);个人的力气和自主感(本事);社会和人生技能(贡献);和善而坚定的指导。应对小孩要坚定、灵活、温和。

  3.冷落

  这些小孩不知该关心和互助。遇到不快,总会高估困难,从不争取帮忙;看到社会冷漠,就认定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他们对自我、他人都不相信。合作的本事人人都有,但经过培养才得以实现,被冷落的小孩没有合作意识。

  母亲最初的任务是让小孩一出生就感受到对自我的依靠,继而将这种情感扩大至每一件事物。被人忽视的小孩对人没有依靠感。

  十一、儿童心理辅导技巧

  1.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保密:若必须告诉他人,要与小孩商量

  (2)非侵入性:以让儿童安心的方式,而不是因为好奇

  (3)有目标:咨询师的目标

  (4)移情:识别并恰当处理

  2.基本目标

  (1)能处理感到痛苦的情绪

  (2)知、情、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

  (3)对自身感觉良好;

  (4)理解自我的优势和不足,并感觉良好;

  (5)改变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6)对外部环境表现出安心和适应良好的行为;

  (7)追求发展转折的机会最大化

  3.一般过程

  评估——融入儿童(信任的关系)——邀请并帮忙儿童讲述经历——帮忙儿童释放情感和解决问题——赋予儿童力气——帮忙儿童用不一样方式思考——帮忙儿童采用不一样行为方式——再评估

  4.基本技巧

  (1)细心观察:外貌、行为、心境、智力功能和思维过程、言语、动作技能、游戏、与教师的关系,发现并选择核查、深入了解

  (2)主动倾听:配合身体语言(尊重)、利用最小应答(不要说得过多)、利用反应技巧(资料情感-共情)、使用总结

  (3)恰当反馈:给予赞美或肯定、加油鼓励(你是怎样做到呢?)、正常化、使用陈述(我注意到…)

  (4)善于提问:帮忙儿童叙述故事、触及感情、提升信心、引发改变

  ①选择性问题:“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够应对呢”“下次打算怎样做呢”,增加可选择机会,为未来情境有充分准备;

  ②循环问题:不直接问来访者,而是询问别人可能的感受,“你母亲想你怒吼时,你明白父亲是怎样想的”

  ③古鲁问题:让来访者站在一边,并给自我提提议,让来访者跳出情境看问题,“你是一个睿智的宗师,你能向跟你一样的人提提议,你想给他什么提议呢”

  ④外在归因:将问题与人分离,“你的怒气是如何控制你的呢”

  ⑤例外取向:“你什么时候不…”

  ⑥正向探索:“你做了什么没让事情发生呢”

  ⑦奇迹问题:“若果事情发生奇迹般变化,你觉得会有哪些不一样的表现呢”

  ⑧量表问题:将要求具体化,“要到达80分,你必须做到哪些呢”

  5.道具:沙盘、游戏、绘画等

  6.儿童心理辅导员的特质:表里如一、能通达自我内心的孩童世界、善于接纳(中立)、情感独立(干扰限制)

  7.治疗成功的条件(罗杰斯):心理治疗者必须是他自我、无条件进取关注、共情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