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一):
1、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根本图片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快乐,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这是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在师德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他更是以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被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师的楷模。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教育工作头绪多,形式多样,不仅仅教学任务繁重,且不少工作难以量化,无法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是否具有无私奉献意识、是否有较强的职责心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搞好教育必须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2、师范教育能够兴邦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民族素质的高低。他曾在《介绍一件大事》中从小学教师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小而言之”,小学教员教出的学生之好坏,关系到“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关系到“国运”,“民运”。他不仅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本身的作用,并且从中国的实际情景出发,把师范教育放到挽救贫穷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的社会,创立新的国家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3、师范教育的对象
(一)行政管理人员陶行知指出:
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他说“吾国自办师范教育以来,无论高等师范、初等师范只顾到第四项,只是以造就教员为目的;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训练都没有相当的注意”,以致“大家都以为这种种职务能够不学而能,人人会干,无须异常的训练更无须科学的研究”,“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固多,可是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之不得相当培养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广义师范教育的基本资料是:“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受相当的培养”。
(二)一线教师陶行知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原则:
一是教育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二是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要多少时候教得了,就教他多少时候;
三是谁在那里教就教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组织学历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开展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培训、领导上岗、竞岗培训、提高培训等干训工作,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4、教师教育的资料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其职能的发挥以改造社会。他认为师范教育建设也应根据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以训练有生活力的教师,经过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有生活力的新一代,使他们去“征服天然,改造社会”。陶行知主张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即“有什么,学什么”,“要什么,学什么”,以大社会、大自然作为教材和课堂。他认为以文字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书呆子。
“那种文字之外无教育”和以“讲书、听书、读书”为正统的教育程序必须打破,仅有这样才能使师范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出富于“生活力”的社会改革者。陶行知认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我们要想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职责”,“我们要想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职责”,“不能训练学生培养改造眼前的乡村生活绝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由此可见,陶行知认为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和本事,这说明陶行知办师范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只能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具有建设新中国伟大梦想,成为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二):
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此刻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资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2、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我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我高兴干的事情。
3、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么,先生究竟应当怎样才好?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本事的是多么的一致啊![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三):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职责。
2、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此刻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理解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职责”。所以,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气。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4、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仅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提高。
5、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十分强烈的。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梦想。他所说的“爱满天下”就是解放全人类,他所说的“平民化”就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性。
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此刻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必须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我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忙他们掌握知识,供给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对于终身教育,早在1934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直到晚年,即1945年5月,他还强调说:“无论老少,也应当受教育。”故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四):
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小孩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
异常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小孩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包含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仅有把小孩当作朋友、当作自我的小孩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有许多教师与家长能够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小孩,但小孩却要奋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我的意愿强加在小孩身上,或者强迫小孩理解自我的'关怀。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而真爱,对小孩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完美,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爱自我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期望自我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五):
一、具有神圣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极其优越的大学教授的职业,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深入基层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此刻我们教师投身教育事业供给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如果没有崇高的梦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标,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虚假伪善的尘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我们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指导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我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所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珍贵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能够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能够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一样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天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气,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为学生的更好的长大创造最好的社会氛围。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还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气都能够大到不可思议”。所以,“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以往说过:“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陶行知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小孩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于我们今日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创立了“不要教死书”、“不要死读书”的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认为旧社会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明白自我做自我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理解,只明白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代替旧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套方法在当时是水平极高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近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样,他的教育教学理论也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我们能够从中吸收、借鉴其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用于此刻教育教学当中。
陶行知以往说:“不要教死书”,“不要读死书”,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说:“先生不应当专教书,他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学生的职责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职责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必须给学生注入生活的动力、活力,使他们能够单独或共同去征服天然,改造社会。”
他认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一样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和学统一,成为一体。实现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有主动的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他说:“学生的生活,学习,倘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异常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让我们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学习陶先生的伟大精神,总结并借鉴他的教育理论,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而奋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六):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七):
一、把心用上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孜孜不倦地谱写了“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理论。作为教师你得忍得住贫穷和寂寞。所以我思考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践行着“哪里有进取,我只是把别人搓麻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进取,我只是把爬天马山栈道、走石锣鼓湿地公园与教学反思结合在一齐了”。教师,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争取做好,不图回报。
二、爱满课堂
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落后生。许多教师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平淡无奇的学生“一带而过”;对少数落后生“心不在焉”,甚至对其“闪光点”也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则耿耿于怀。这样即便获得某些的成功,也必定付出牺牲大部分学生的代价。落后生在学校、在家里都得不到教师、同学、家长和亲人的喝彩,这时候谁注意到他的“闪光点”和提高之所在,那必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挖掘爱的素材。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和人本身,人和动物是有感情的,植物也不例外。听闻有某大学生“轻生”的.消息,拿出天马山上发现的倒下约20年古树的照片,说它竟然还活着!这就是植物,目标就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身为高级动物的你呢?
在《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插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感恩素材。羊羔有跪下理解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仔有衍食喂母乌鸦的情义,为人子女能不孝顺父母?难道连羊羔和乌鸦都不如?
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生物学知识抽象,把它人性化处理后,就理解容易了。如:保护色和拟态就是弱者为了隐藏自我、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强者挑战他人、谁敢惹我。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难得非得要暴露自我的目标不可?
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我在默默地践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你此刻仍然是我的学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学生”。尤其是对“落后生”,你必须进行“跟踪”,让他把“你对他的爱”从学校、从课堂带到社会,直到永久。反过来他会对“你对他的爱”进行宣传,这就是爱的传递,是教育的正能量。
三、生活即课堂
1.生活即生物学。生物学在哪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鸭和鸡的运动方式的区别反馈在鸭爪与鸡爪之别上(鸭爪的趾间具有蹼)、鸭毛具有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所以鸭的划水和浮水,是天生的,游泳是它的本能。可是对鸡而言,游泳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2.卫生保健即生物学。生物学的观点是在梦想状态下总结出来的,强调的是保健,缺乏锻炼的层面。如:食物要干净、要煮熟、吃东西要洗手、寒冷要多穿衣服;感冒了要及时吃药等生物常识,是出于对小孩“保护”提出的梦想模式,事实上许多场合是没办法做到的,也不必须要做到的。有时要从“锻炼”的角度进行宣传,“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入冬感冒是件好事”;“感冒多喝点开水,一段时间后天然会好”。这种“锻炼”观是有理论根据的,就是免疫力的理论。只要把握好“保护”和“锻炼”的平衡,身体天然会健康。
3.农业生产即生物学。农业以生物学为基础,学习生物要以农业为突破口。作为城区学校很难有农业的环境,我尝试着“植物无土栽培”和“一米菜园”,让学生自行培养、管理和观察。从栽培植物中去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生物实验是要“学后做”,还是“做中学”呢?在没有安全压力情景下,能够尝试,教师不讲述、不演示,直接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学”,经过对失败的总结而获得实验本事。所以要减少“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
五、践行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就是“先知”传“后知”,是一种分享学习。我经常强调,关于生物的为什么、趣味的生物现象、生物现象与做人的启示、成语术语中的生物学等。让学生课后经过上网搜索资料和撰写讲稿,上台与同学分享。这种既动手动脑又动口的系列训练,比起做题目、看课文来得实在。学生的“为教而学”,为使别人明白,对所教资料琢磨透彻了。这是我坚持“课前五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把讲台适度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的缘故。如,为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为什么说“人没有脸――天下无敌;树没有皮――必死无疑”呢?
六、“生利”教育
生物学知识有时会枯燥乏味,再者学生缺乏兴趣和斗志,学起来没有动力。陶公的“生利”教育,就是“学以致用”,对生物学的激趣、鼓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石锣鼓湿地公园种植了古树,如果你是园艺艺人,你怎样才能把它种活呢?咱们的工作者是怎样把它种活的呢?(经过观察)回答:要剪去部分枝叶并且要给它打“点滴”等等?
总之,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体系。生物学的教育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天然界,实在;教育过程有情感色彩,人本;教育模式“教学做”合一,全面;教育尝试“小先生制”,创新;选材贴合“生利”,实惠;教师把教育当作事业来用心做,奉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八):
一、教师教育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师范教育能够兴邦,也能够促国之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民族素质的高低。他曾在《介绍一件大事》中从小学教师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小而言之”,小学教员教出的学生之好坏,关系到“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关系到“国运”,“民运”。他不仅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本身的作用,并且从中国的实际情景出发,把师范教育放到挽救贫穷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的社会,创立新的国家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二、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根本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快乐,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这是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在师德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他更是以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被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师的楷模。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教育工作头绪多,形式多样,不仅仅教学任务繁重,且不少工作难以量化,无法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是否具有无私奉献意识、是否有较强的职责心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搞好教育必须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师范教育的对象。
(一)行政管理人员
陶行知指出: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他说“吾国自办师范教育以来,无论高等师范、初等师范只顾到第四项,只是以造就教员为目的;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训练都没有相当的注意”,以致“大家都以为这种种职务能够不学而能,人人会干,无须异常的训练更无须科学的研究”,“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固多,可是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之不得相当培养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广义师范教育的基本资料是:“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受相当的培养”。
(二)一线教师
陶行知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原则:一是教育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二是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要多少时候教得了,就教他多少时候;三是谁在那里教就教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组织学历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开展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培训、领导上岗、竞岗培训、提高培训等干训工作,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教师教育的资料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其职能的发挥以改造社会。他认为师范教育建设也应根据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以训练有生活力的教师,经过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有生活力的新一代,使他们去“征服天然,改造社会”。陶行知主张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即“有什么,学什么”,“要什么,学什么”,以大社会、大自然作为教材和课堂。他认为以文字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书呆子。“那种文字之外无教育”和以“讲书、听书、读书”为正统的教育程序必须打破,仅有这样才能使师范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出富于“生活力”的社会改革者。
陶行知认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我们要想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职责”,“不能训练学生培养改造眼前的乡村生活绝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由此可见,陶行知认为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和本事,这说明陶行知办师范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只能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具有建设新中国伟大梦想,成为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九):
(一)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
(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提高。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经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构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我们又能够说,‘社会即学校’。”
在那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并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资料,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理解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可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异常强调“做”在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本事。可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日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天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本事,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我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小孩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我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我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仅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仅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供给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小孩“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仅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天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构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明白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所以,“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能够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理解天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进取去创造”。
(三)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我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并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以往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必须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欢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可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那里有极大的欢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职责心。无论什么样的小孩,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我的小孩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立刻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期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资料。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所以,“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以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我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我。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我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我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构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此刻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教育思想详解(十):
第一境界:民主、平等
陶行知先生对腐朽的传统教育思想深恶痛绝,最反对看不起小小孩,反对不把小孩于当入。或是把小小孩看作玩物,再不然,就是把小小孩看作小大人,用对待大人的老古板的一套去要求小小孩。他认为:师生本无必须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第二境界:和谐、合作
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工、平等、亲密,融洽的基础之上。陶先生提倡“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待学生如亲子弟”。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殷切地期望,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小孩站在一条战线上。他还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陶先生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同商量、共合作。他在谈教师的民主作风时说道:“自我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自我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陶行知先生不仅仅要求教师发现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并且要求教师“变成小孩”,他说,您若变成小小孩,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三境界:发展、创造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总是互相感比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他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气之大。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陶行知先生1921年就提出办“活的教育”,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学生,千万不要想把学生拉得一样平,更不能人为地定什么“差生”。要承认基础,承认差别,要发挥学生的强势智能,让他们个个有发展,人人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