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家

近代文学家(详解3篇)

时间:2023-02-05 14:08:08

  近代文学家详解(一):

  1、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包含庆贺春来、前景完美之意。上学后,自我更名为舒舍予,包含“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2、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

  3、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先后留学于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林语堂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并于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小说作品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散文和杂文文集有《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4、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中国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毕业于台湾大学。李敖是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还获得过1990全美华人协会杰出华人成就奖、2011年年度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奖等荣誉。李敖代表作品有《李敖大全集》、《李敖回忆录》、《北京法源寺》等等。

  5、布赫

  布赫,又名云曙光(1926年3月—2017年5月5日),男,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一个革命家庭,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参加工作,延安大学民族学院毕业,乌兰夫之长子。布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6、萧红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7、赵树理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8、俞灏东

  俞灏东原名俞萍,1924年生,笔名俞殷莱、俞琴(与妻子杨秀琴合称),宁夏灵武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俞灏东曾历任杂志修改、教研室主任、教授、宁夏作协第三届理事、翻译组长。曾荣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东方文学简史》获国家教委教材二等奖、《东方文学名著讲话》获五个自治区图书一等奖等。

  9、赵一荻

  赵一荻,1912.5.28—2000.6.22,又名绮霞,乳名香笙,出生在香港,为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而被称赵四小姐。其父赵庆华,字燧山,浙江兰溪人,在北洋政府时代,官至交通部次长。赵一荻幼年随父移居北京,就读于京城教会学校。其父被免职后,避居于天津租界。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颇具神秘色彩的一位女性。在台湾幽居时期,出版有《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等著作。

  10、唐涤生

  唐涤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唐家人(今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出身于海员家庭,生于黑龙江省。抗战胜利后,唐涤生在香港粤剧界已享有声誉,其创作的《钓鱼郎》一曲,经梁醒波演唱而红极一时。50年代,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组成“仙凤鸣”剧团。他撰写的剧本《落霞孤鹜》《紫钗记》《帝女花》《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等以其曲折动人的资料与优美的词曲,经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精湛的演出后,誉满香江。

  近代文学家详解(二):

  中国近代文学家排行

  第一名:鲁迅先生[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杂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第二名: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代表作有《激流三步曲》;《家》《春》《秋》。

  《感情三步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第三名: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享年85岁。

  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那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第四名:钱钟书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

  曾用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

  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

  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第五名: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有“舍予”、“老舍”。

  以往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的贫民家庭。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絜(xié)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第六名: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四川乐山人。

  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七名:周作人

  光绪十年(甲申)腊月初一(1885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

  鲁迅二弟。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

  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常以“雨”与“风”一齐构成散文的“基本意象”。

  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

  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

  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

  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修改,参加《新青年》的修改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很多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构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第八名: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天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十分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爱戴。

  第九名:金庸先生

  金庸(1924年农历2月初6——)。

  原名查良镛(zhāliángyōng,英:LouisCha),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

  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

  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后全族人分入汉族八旗,正式成为包衣。

  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

  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其先祖查继佐是“明史案”最早向当局告发人之一。

  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第十名:曹禺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礼貌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近代文学家详解(三):

  盘点中国近代十大文学家

  鸳鸯蝴蝶派-张恨水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中国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在20世纪的汉语文学史、白话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在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有一妻两妾。

  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张恨水的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张恨水在每一天除处理报社很多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外,写作文稿常在5000字左右。他自我说过“我是一个推磨的驴子,每日总得工作,除了生病和旅行,我没有工作就比不吃饭难受。”

  张恨水一生著书百多本,并且很多小说因最早在战乱期间于报刊上连载而无从考证确切日期,所以作品以书名读音为序。

  张恨水

  《金粉世家》是章回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约一百万字,由1927年2月开始在《世界日报》的副刊《明珠》上连载,连载历时5年。张恨水曾自言深受《红楼梦》影响,而他的小说中,以《金粉世家》的结构和人物最与《红楼梦》相似。

  论语派-林语堂

  林语堂,中华民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基督徒,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首位校长。最终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

  林语堂的中英文作品质量都很高,而风格却截然不一样。他的中文著作多为各种形式的杂文。这些作品体现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之余,亦显露出他忱挚的真性情。其笔锋犀利而笔力刚劲,其见解深刻而其言辞恣意酣畅不拘一格;行文随意随情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嬉笑怒骂间每每发人深省。相对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则题材更为宽泛。其小说及人物传记主要以英语写成:小说《京华烟云》以纯正的英文讲述纯乎中国人的故事,英文传记《武则天传》、《苏东坡传》则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广为人知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则着力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介绍、对中国社会现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与探讨。此外,他还经过《孔子的智慧》等书阐述了对孔孟、老庄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国民间传说及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写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编》。他对翻译领域亦有所涉猎,以流畅优美的英文翻译了《浮生六记》等文言作品。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数据库,林语堂曾于1940年、1950年被赛珍珠及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又译作《瞬息京华》)是中华民国作家林语堂以英语创作的历史小说,也是林语堂的首部小说,于1939年11月出版。本书描述1900年至1938年中国历经的庚子事变、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军阀当政,记载民族主义及共产主义的崛起,以及抗日战争的发端之时动荡不安的局面。

  白话诗派-鲁迅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亦是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天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必须的影响,蜚声海外,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与日本著名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齐名。鲁迅更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之后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述,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妇孺皆知。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在空虚失望之余以小品文吐露心声,反映时代。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

  《朝花夕拾》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笔调优美,感情沉郁,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代表作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以抒情为主,“是散文,是诗;既有思想,也有诗的感情和意境,诗的美。而又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是思想感情集中的散文诗”,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被誉为鲁迅“最伟大的艺术品”。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必须影响。

  新月派-徐志摩

  中国著名的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立新的文学团体:新月诗社。

  徐志摩

  徐志摩新诗主要描述个人的感情,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浓艳华美而妩媚,具有一种温柔清新的风格。他受西方世纪末唯美主义、印象主义思潮较多浸染,因而有些诗写得晦涩、神秘,情绪感伤,语言过于雕琢,诗作呈现比较复杂的面貌。他的新诗受英美诗歌影响,着重格律的建设,西方诗人中,学习雪莱和哈代;出色作品有《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一首》等。

  徐志摩做的散文:徐志摩散文想象灵奇,富有诗意,善于言情,坦率任真,词采绚烂,喜绘天然,多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多受欧美文艺影响,有时则渲染太过,结尾往往较为平淡。

  胡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那里面仅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梦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于早上八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邮政号”司汀逊式九缸七座飞机由南京北上,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坠落,徐志摩罹难,死时34岁。郁达夫在一篇悼文中说,徐志摩的死法,和拜伦、雪莱的死法一样不普通。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亦有提及到这次事件。

  心理分析派-郁达夫

  郁达夫,本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满州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之江大学预科(因为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厉麟似是同班挚友)。1913年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初入旧制第八高等学校(名古屋大学前身之一),1919年11月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郁达夫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资料畅述留学日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构,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的创作受日本文学影响颇深。相应地,日本评论者也对他的作品高度关注。大江健三郎认为郁达夫是“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郁达夫的小说带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带有日本私小说风格。

  郁达夫小说奖是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为纪念郁达夫而设立的文学奖,中国国内外的华语中、短篇小说均为颁授对象,每两年一次在郁达夫故乡浙江富阳颁发。

  京派-沈从文

  湖南凤凰客家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沈从文是客家人,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选择了苗族。

  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陈渠珍湘西护国联军部队办理杂事,后任陈渠珍书记。陈藏书甚多,沈受益匪浅。1922年在陈的支持下,沈离开湘西去北京发展。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沈从文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1923年冬天,沈从文刚到北京的时候穷困潦倒,他写的作品几乎没有一家报社刊登,他试着给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没想到竟得到了他的帮忙,沈从文之后回忆道“之后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之后1924年初,郁达夫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文中就说的沈从文。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青年他为什么要帮忙呢,郁达夫说:“平素不认识的可怜的朋友,或是写信来,或是亲自上我那里来的,很多很多。我因为想报答两位也是我素不认识而对于我却有十二分的同情过的朋友的厚恩起见,总尽我的力气帮忙他们。”

  1985年,一名女记者问道沈从文在文化大革命中打扫女厕所的经历,沈从文抱着她的肩膀,号啕大哭,惊呆了周围的人。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在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并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虽然经过马悦然屡次劝说破例颁发给沈从文,马悦然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无效,最终哭着离开了会场,所以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日后曾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佩尔·韦斯特伯格在2012年回忆称,他在加入瑞典学院前,明白沈从文“十分十分接近获奖,可是他不幸去世了。”

  《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元旦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连载四期后中断;3月12日又恢复连载,至4月23日止。共载十一期。

  茶峒山城小溪边碧溪岨处有一户人家,只一老船夫,他的孙女翠翠与一黄狗相依为命。翠翠的母亲十七年前与当地一军人相爱,之后两人想私奔,两人都各有顾虑走不成。于是相继殉情。

  当地掌水码头的叫顺顺,辛亥革命后回乡,有二子,大儿子天保,二儿子傩送,皆身强力壮。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偏安一隅。天保与傩送都钟情于翠翠,并各自用不一样方法追寻感情。但因意外天保溺水而死,傩送悲痛并所以怪罪老船夫与翠翠,决定下桃园经商。

  在一雷雨天,老船夫去世,顺顺与老船夫生前老友杨马兵安葬他,之后让杨马兵暂时接替老船夫。翠翠拒绝了杨马兵的到任,并且一向等待着傩送。

  沈从文故居,1991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陈列有沈从文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是凤凰县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反思文学派-冯骥才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很多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珍珠鸟》一文亦被中华民国教育部编订为小学国语(南一版)六上第四课课文。

  冯骥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务院参事等职。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在天津生活到1982年左右。1960年冯中学毕业后在一间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1974年转至天津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1977年与李定兴出版历史小说《义和拳》。随后,主要围绕“文革”题材写了《雕花烟斗》、《铺花的歧路》、《啊!》、《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一百个人的十年》等,成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2018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他“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一百个人的十年》,初版名为《100个人的10年》,再版时改名,冯骥才著纪实文学作品,收文29篇,记录了29位平民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朦胧派-海子

  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度过了少年时代。1979年以15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在极其朴素的生活中坚持写诗,仅有部分得以发表。海子最好的作品,大多是在死后才发表的。

  海子在生命中的最终几年醉心于西藏文化和气功。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随身携带了四本书:《圣经》、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索尔·海尔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海子

  1982年开始写诗,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异常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的成名作是1984年创作的《亚洲铜》和《阿尔的阳光》,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异常是杨炼的影响,构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但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诗。海子一生大概创作短诗200余首,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阳光、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感情来临的快乐礼赞,也有对失去感情时的痛苦凭吊。

  从1993年起,北大每年举行诗歌节,以纪念海子。2013年北大“未名诗歌节”不再举办。他常被引用的一句诗歌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被人们传诵得最多的诗篇,同时也是被人们误读得最多的一首诗。该诗曾被中国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现代诗之外,海子写于1987年的《汉俳》9首,不受行数字数等形式上的限制,是早期自由句的代表作者之一,如第7首《风吹》:“茫茫水面上天鹅村庄神奇的门窗合上”。

  先锋派-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浙江杭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品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修改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兄弟》被瑞士《时报》评选为2000年至2010年全球最重要的15部小说之一。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等20多种语言在外国出版。其他作品还有《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感情》《战栗》等,也写了不少散文、文评和音乐评论。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

  余华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父母皆从事医务工作,另有一名大2岁的哥哥,1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县。小学和中学读书只能读到《毛泽东选集》和《鲁迅文集》。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卫生学校学习。1978年3月,被分配到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从事牙医。1983年,余华开始写作生涯。

  余华的长篇小说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文城》。近三十年来,由于余华作品被译介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越南文等40多种语言。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中国小说,作者是余华,故事时代背景为五、六十年代,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资料围绕丝厂工人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他初次卖血,是因为恰遇隔壁村的朋友要去城里医院卖血,由于好奇,和为了证明自我身体强壮,并且卖一次血便能够挣到三十五块人民币,所以他跟着那他们去了卖血,之后用挣来的钱娶了人称“油条西施”的许玉兰。之后因为各种问题,为了他的家人,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卖血。之后他更无意中得知他的大儿子原先是他妻子和其前未婚夫生的,一开始他很气愤,但之后也理解了这个儿子,最终更为了救儿子,老迈的他再次去卖血,更差些没命……

  此外,每次卖血前,他都会很多喝水,因为他听说这样会令血多些和降低血的浓度;而卖血后,他会去食店吃猪肝,这样就能够补充身子所失去的血,到食店后他会大声地对跑堂说“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仍会要求店职员把“黄酒温一温”,结果引来店内人士的嘲笑。

  韩国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河正宇执导并担任男主角,2015年于韩国上映。

  改革文学派-贾平凹

  陕西丹凤人,中国大陆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16年12月当选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2年,农历2月21日,新历3月16日出生于乡村教师家庭,从小父亲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经常使用棍棒教育,结婚后都曾打过他。

  贾平凹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修改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修改、《长安》文学月刊修改。1983年,开始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3年,作品《废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后,毁誉参半,被冠之以“流氓作家”称号,《废都》也随后被禁。理由是:书中很多的性描述争议太多。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废都》解禁,作家出版社率先再版。2018年2月24日,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文学界,贾平凹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农村作品写得十分优秀。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点评贾平凹时说:“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十分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

  《半岛晨报》评价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能够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商州》,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也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商州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刘成”和“珍子”是两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因为吸引而彼此相爱。珍子长相艳丽、家世渊源深厚,一些青年男子见了她不免动心和骚动不安。老乡“秃子”因秃发而得了这个小名,他长相猥琐,可是却挚爱珍子,为了阻止刘成得到自我心爱的女人珍子,秃子以“拐骗妇女”的罪名报警,逮捕刘成,然而,警察前来逮捕刘成的时候,两人因为世俗各种因素不能在一齐最终双双自杀,为了求得内心安慰,秃子给两人举办了“冥婚”。

  《商州》里的“商州”是贾平凹的文学土地,有如莫言的“高密县”,沈从文的“湘西”,孙犁的“荷花淀”,川端康成的“秋田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