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精选5篇)

时间:2023-09-16 08:01:34

  吕氏春秋简介(一):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修改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此刻63篇,显然脱去一篇。资料从开天辟地说起,一向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一样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吕氏春秋简介(二):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之后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简介(三):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团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资料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资料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资料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简介(四):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团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资料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修改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此刻63篇,显然脱去一篇。资料从开天辟地说起,一向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简介(五):

  《吕氏春秋》,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著。据《吕氏春秋·序意》“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的记载,该书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纪”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就已写成。这时已经是秦灭六国而一统中国的前夜,所以,有必要结合吕不韦的身世、行动和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来理解《吕氏春秋》这部书的思想资料。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卫国国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在阳翟(今河南禹县)经商,往来“贩贱卖贵”,成为“家累千金”的“大贾”。之后,吕不韦发此刻赵国首都邯郸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以为“奇货可居”,出钱出力为异人奔走请托,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安国君(嬴柱)的嫡嗣。安国君继承王位,称秦孝文王,异人被改名为子楚,立为太子。孝文王死,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子楚兑现当年在邯郸时“分秦国与君共之”的诺言,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史记·吕不韦列传》)。由于这次政治投机的成功,吕不韦一跃进入秦国的政治核心。庄襄王在位三年,于公元前247年去世,吕不韦拥立13岁的太子嬴政继承王位,这就是之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王嬴政即位后,“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史记·吕不韦列传》)从秦王政元年(前246)到秦王政十年(前237),秦国政权实际上控制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执政之初,秦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已发展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领土不断扩大,“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国还有全国最富庶的农业区,“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史记·刺客列传》),在这些地区兴修水利,推广牛耕,普遍使用铁农具,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这时的关中人口不足天下的十分之三,土地却是天下的三分之一,而财富则占天下的百分之十。

  秦国还有重视外来人才的传统。为谋求富强,远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在位,虞国的百里奚、戎人由余就在秦国受到重用。进入战国时期,对秦国影响最大的政治家商鞅也是来自卫国。战国末年,各国执政者招贤养士之风十分盛行,其中最著名的即所谓“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吕不韦执政时也不甘落后,他“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时秦国政治经济强大,对六国鲸吞蚕食,已有统一中国的趋势,吕不韦本非秦国人而官至秦相国,这对意在谋取功名的有识之“士”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投奔吕不韦门下,构成一个智囊团,为其内政外交供给智力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列传》)。

  关于《吕氏春秋》,当代较为通行的版本有:许维遹先生的《吕氏春秋集释》(许先生1928年至1933年间对《吕氏春秋》进行整理和注解的成果,于193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今有中华书局2009年新编诸子集成版);陈奇猷先生的《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研究著作可参考林剑鸣《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洪家义《吕不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刘元彦《〈吕氏春秋〉:兼容并蓄的杂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