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重阳节的意义详解(一):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寓意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构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齐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包含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九月九重阳节的重要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忙的老人们供给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礼貌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能够有也应当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仅金秋景色迷人,并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本事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欢乐、快乐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异常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福祉,并且是礼貌提高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9月9日重阳节的意义详解(二):
九月九重阳节最早出自《易经》,那里认为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久相重,所以就被称为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所以早在很久之前,我国就有过重阳节的习惯。
重阳节的意义有敬老、敬祖以及感恩等等,在很久之间,民间就有在重阳节登高祈福、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说明了这一个团圆的日子,表达了诗人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代表着什么意义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除了祭祖的意义外,重阳节还代表着思念、团聚,此刻也代表了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那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那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齐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向流传到清代。
9月9日重阳节的意义详解(三):
在《易经》中,九月九日,表示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称为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在我国的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节,还与“久久”同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1989年,我国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寓意“久久”长寿之意。所以之后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现阶段,很多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沉重的现实意义。
不管怎样说,重阳节仅有一天,我们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时间里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仅有以此为契机,构长大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从风气上加以影响,从观念上加以调整,这才是重阳节真正的意义。
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完美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重阳登高的寓意
重阳节习俗之一就是登高望远,其实,重阳节的登高寓意很是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我的思念之情。
有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十分适合登高远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可是,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所以,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比较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头还作成两只小羊,以贴合重阳(羊)之义。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着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