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所以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向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向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我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十分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向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我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之后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一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立刻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所以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十分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我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之后,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景。之后,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称,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2):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阳(今属河南)人。他出身佃农,自幼喜读兵书,练就一身好武艺。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屡次南侵。岳飞以“敢战士”应募入伍。其母姚氏为了鼓励儿子英勇杀敌,报效国家,亲手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辱母命,穷其一生的精力,报效祖国,扞卫疆土上。可是,事不随人愿。正当岳飞和金兵打的不可开交时,突然接到了
回到京城受命的诏书。在北上的途中,岳飞做了一梦,梦中只见两条狗争相交谈。于是,岳飞便请来占梦师圆梦。
占梦师听后便说此梦乃凶兆,并说岳飞此行北去可能会有牢狱之灾。岳飞问其原因,占梦师说:“二狗争言,不正好应了‘狱’字的字形吗?”
之后岳飞真的受到了牢狱之灾,并且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害了,一代忠良含恨而终。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3):
明代,安徽亳州有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可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动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为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回到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走过主那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4):
说起怀才,唐伯虎有一大堆话要说。
死了的不管,活着的人里,确实没有比他更有才的了。从小是个神童,玩什么都第一,诗文书画个个冒尖,十七岁画了一幅画,礼部尚书吴一鹏一看,我靠,这不是天才吧。
并且人家还特不爱学习,跟今日的学霸一样,该写诗写诗,古时候写诗其实跟此刻写网文是一样的,纯为好玩。该画画也画画,该练字练字。这些东西又不像此刻搞得好了能够高考加分。人家就是图个玩。
太有才了,不找点地方发泄,可能会憋坏。还是好朋友祝枝山看不下去,说你也看点正书吧。
所谓正书,就是四书五经这些高考指定教材。
好吧,那就找出来翻翻呗。突击抱了下佛腿。中考的时候,大家吃饭,唐伯虎说了一句话:这一次的中考状元就是我了。
大家都点头,没有人说他吹牛。
事情也证明他没有吹牛。这一次乡试,唐寅考第一,为应天府解元。
第二年会试,也就是高考。考完出来,大家聚会,聊聊高考情景。作为学霸,标准的回应是:唉,这次考砸了。[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唐伯虎没有,他说:不好意思,这一次的会元就是我了。
依然没有太多人怀疑这句话,毕竟唐伯虎的名气已经传开了。毕竟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事实上,把江南这个区域定语去掉,也是基本成立的。可是,不能去掉“才”字。因为如果评江南四大人物,或者江南四大杰出贡献人物、江南四大优秀青年等等,可能唐伯虎就排不上了。
有一个能够排上,那是比唐伯虎少两岁的明。
说起怀才,明也有一大堆能够说的。
明同样是个天才,什么东西一教就会,还能举一反三。
跟唐伯虎一样,明也不是一个三好学生。唐伯虎喜欢诗词书画这些能宣泄才气的东西。明喜欢琢磨。一开始就琢磨起月亮跟山的关系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这种绕口令的东西,此刻我们明白叫哲学。那一年,明十二岁,就开始研究形而上的哲学了。他照着哲学系教授朱熹编的《圣人是怎样练成的》一书,在院子里琢磨竹子,以期发现“理”这种传说中的东西,从而成为圣人。
但最终,他还是被父亲打回了教室,开始读起高考指定教材。第一次中考,明没有说必须是状元。毕竟他也是临时抱抱佛教,也不是什么四大才子之首,目标不敢那么宏大。确实也不是状元,好在,也考上了。
乡试经过了,接下来是会试。
明还是老一套,平时琢磨形而上,临考突击一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书。
好了,怀才的阶段结束了,接下来,该吐吐嘈不遇了。
唐伯虎落榜了,不但落榜了,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了。
唐伯虎被人告了,他在酒店吹牛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他牛逼,还有人认为他作弊。往上一举报,发现确实已经定唐伯虎为会元。
政府才不管你是不是天下第一才子。他们只会问:为什么榜单还没公布,你唐伯虎就敢宣称已经稳拿第一了?再一查,果然有问题。当然那里面有很多巧合。唐伯虎冤不冤,已经说不清了。
处理的结果是,主考官被提前退休,唐伯虎被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这等于唐伯虎是去考北大的,结果被调剂到了蓝翔学开挖掘机。
不遇啊不遇!
此刻明白为什么学霸们考完之后,都是一付痛不欲生肝肠寸断,上天如果再给一次机会,必须再检查一遍的模样了吧。
低调才是王道啊。
明也没有考中,他本以为能够照乡试的方法突击一下,但没想到,地方考试的经验搬到中央就不灵了。明考了二次,都落榜了。好在,他还能够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咬咬牙又复读了一届,最终考中了。考上包分配,兵部武选司主事,六品官,不大不小。这是不是怀才相遇了?
是的,他遇上了大太监刘瑾。
当时大家正在开刘瑾的批判大会 ,他一热血青年,愤怒文青,也扯着嗓子吼了一通。
他的噪门最大,一下被刘瑾盯上了,奉送他四十大板,然后打发到边远山区当知青,地点在贵州龙场驿,职务:驿丞。也就是官办招待所所长。编制仅有一个,所以王所长又兼了王门卫、王保洁、王电工、王更夫……
这一下,别说遇见伯乐了,就是想遇见一个农民伯伯,也得天气好,人家出来干活才行。
不遇啊不遇。
唐伯虎也在倒霉当中。被下放为办事员后,他干脆不去报到。在官是官,吏是吏的时代,让一个读书人去当吏,那简直是一种耻辱。那是宋江们的业务范围。
唐伯虎直接回家了,然后,跟老婆大吵了一架。
大家看唐伯虎点秋香,家里老婆能够凑两桌麻将,还要跑去勾搭人家的丫环。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唐伯虎,嗯,确实放荡。当年参加录科考试,考试期间还去逛天上人间,差点被取消录取资格,还是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为唐寅求情,才录了最终一名,才有乡试的机会。
但,如果就老婆来说,唐伯虎确实没那么牛。他一生只娶了三个老婆,第一个老婆徐氏文静秀气,但在生儿子时去世。唐伯虎在乡试中考了解元第一名后,又娶了何氏。
显然,何氏是押中他的前途。本来在家准备了庆功宴,准备接录取通知书呢。结果收到了下放通知书。当场跟唐伯虎大吵一架,直接离婚了。据唐伯虎讲,自我回家时,连家里的狗都追着他咬。
世道炎凉,狗犹如此,人何以堪。
前程,前程没了,老婆,老婆没了。唐伯虎索性破罐子破摔。开始,嗯,开始环游世界。
此刻,好多人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美其名曰:要看尽世界的美。其实,把环游世界当梦想的人都是LOSER,他们多半也没有机会环游世界。嗯,可能有一种例外,有一种人,有机会陪人环游世界。
真正能环游世界的人绝不会说,我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真正牛逼的人,是全世界在环游他。
此时的唐伯虎就是一个LOSER,因为交通工具的限制,他没能去成布吉岛、夏威夷,也就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转转。有钱了,就去挽救失足妇女,没钱了,就卖文卖画。这一阶段,他的图画得异常好。
这样一来,连好朋友文征明都有点烦他了。
不遇啊,不遇,吾之伯乐,尤水中月,镜中花,雾霾中的北京电视塔。说不见就不见了。
悲催的不遇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谈谈相遇的故事。
明最终遇见了。
在贵州龙场的寂寞驿站里,他最终遇见了从少年时期就一向追索的东西:理。
更惊奇的是,他发现这个理不像他的导师朱熹说的那样,存在于外部,而恰恰就存在于自我的心里。也不需要像朱教授说的那样,要压抑自我的欲望,要灭绝自我的人性。
这个理就存在于人性里。
尽管后面,明还干了很多大事,他在江西平匪患,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收了一大堆的学生。但不重要了,那些东西,都可是是绵上添花。
在偏远的山区,他已经遇到了自我该遇到的伯乐。
唐伯虎似乎也遇到了。
巧的是,如果唐伯虎迟走二步,还可能跟明打个照面。因为唐伯虎遇到的伯乐就是明后面打掉的宁王朱宸濠。
因为要组建造反团队,朱宸濠看上了唐伯虎的才气,请他过来当师爷。
虽然也是吏,但好坏是给王爷当吏。这个档次还是能够的。
但唐伯虎发现那是一个大坑。
朱宸濠在准备造反,天天招聘各地流窜犯,没事在家里磨磨刀,跟一些人嘀嘀咕咕。
细思极恐。
当不当官还是小事,上了贼船是要掉脑袋的。
好在,唐伯虎是有才的。
于是,在南昌城,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快五十的'中年怪叔叔,脱得精光在大街上裸奔,边跑边喊:“我是宁王贵宾。”
宁王快疯了,赶紧请唐伯虎走人,为了打发唐伯虎,还送了点路费。
唐伯虎这才溜出了南昌。
这倒是遇了,却是遇人不淑。还不如不遇!
其实,进南昌城,唐伯虎没有遇,但他从南昌城出来进,是真的遇了。
因为,他放下了自我的欲!
唐伯虎一生追求做官。这不是怀才待遇。这是怀欲待沽,或者说,是怀春待孕。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我们有才,就必须要遇。我们有才,就必须要发财,我们有才,就必须要做官。
错了,才从来就不必须通向财富跟地位。如果,你奔着财富地位,那你怀的必须不是才,而是欲望。是怀着春天给你的洪荒之力,期望到达人生的大和谐,然后孕上。
才只能通向才。而才的唯一伯乐,不是第三者,而正是自我。
在贵州的驿所,明没有遇见任何他人,他只遇到了自我,一个更好的自我。所以,他得遇了。
唐伯虎也最终遇见了最好的自我。
从南昌出来,他彻底放下了当官念头,姿意自我的文才,他的文章、他的书法、他的绘画到达了人生的顶峰。虽然,脑洞教师还是最欣赏他的图。
原先,真正的伯乐,真正的贵人,不是别人,正是自我。
如果你是千里马,就继续奔跑,你并不需要一个伯乐。
有一本,资料我没看过,但它的名称我很喜欢:遇见最好的自我
与其怀着才期待遇见什么贵人、伯乐,不如调整一下姿态,去遇见最好的自我。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5):
《薛仁贵征东》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之后,做了一个不好的梦。在梦中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手持大刀追赶他,要取他性命,就在性命攸关之时,忽然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十分英勇,成功地打败了追赶者,救了自我。为了答谢恩人,唐太宗上前询问小将的姓名,小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诗:“家住逍遥一点红,四下飘飘无踪影。三岁孩童千金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说完就跳入一个龙口,顿时不见了踪影。
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们提及此梦,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释说:梦中有凶恶之人追赶,想必是某地发生叛乱;关于小将的四句诗,第一句“家住逍遥一点红”,是说其居所为山西;跳入龙口,应当是山西的龙门县;后面的两句则为其姓名,如“四下飘飘无踪影”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将当是姓薛之人;“三岁孩童千金价”说的是“人贵”,所以其名应为“仁贵”,日后,果然从山西的龙门县招举了一个名为薛仁贵为征东主帅,平定高丽国盖苏文反唐。印证了唐太宗的梦。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6):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我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我的“仁政”思想。可怎样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趣味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明白孟子要来说服自我,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之后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都全部能给您供给,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之后说:“那您最想要的,必须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可是,以您此刻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我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7):
《酉阳杂俎》记载:北魏孝明帝时期,身为广阳王的元渊,统领十万兵力征讨葛荣。一天夜里,他梦见自我穿着衮衣倚立在一棵槐树旁边。第二天醒来后,元渊对此梦大为不解,于是便前往解梦大师杨元稹处讨教,请其为自我解梦。
杨元稹认真地听完元渊讲述,许久不做声,沉吟良久后才对元渊说道:“公将位至三公。”意思就是说元渊会晋升至三公,元渊甚是高兴,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元渊刚走,杨元稹又小声对身边人说:“死后得三公耳。”众人不解,问其详,扬元稹便解释说:“衮衣为三公所穿,所以他会位至三公;但因其靠于槐树旁,‘槐’字,‘木’旁‘鬼’,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在说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吗!”之后,元渊生前果真与三公无缘,而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司徒,位属三公。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8):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教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修改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职责。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我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必须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教师(指高允)相处多年,明白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修改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万事大吉了。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样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仅有死路一条了。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职责,当场下令赦免了他。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我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我和崔浩一齐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样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职责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我。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职责推得一干二净,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9):
近期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后,心潮像连绵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记叙了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把很多鸦片贩卖到中国牟取暴利,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应对经济受损、人民受害,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并查处与英国商人勾结的贪官。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在当地正直官员的帮忙下,查处了与英国烟贩勾结的贪官污吏,并收缴了英国烟贩的鸦片,统一在虎门进行了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回首历史,我们倍感骄傲。虽然罪恶的侵略者在硝烟运动后不久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自我的民族气节,奋勇抗击侵略者,最终侵略者像被冲进大海的鸦片一样被赶出了中国。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华儿女正在用自我的勤劳和智慧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也必须要以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0):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所以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午时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并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样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立刻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我去。昨日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1):
《灵鬼志》记载:晋朝南郡的议曹掾姓欧,膝下有一子,名为夜如。一次,其父南郡椽受尽病痛折磨,眼看身体逐渐虚弱,只剩皮包骨头,他们遍访名医,都无能为力。
一个夜晚,夜如在睡觉时梦见有许多和尚来看望他的父亲,第二天醒后,便觉得梦有所指,于是便赶到庙里请教和尚。和尚便把佛教的简单知识讲给他听,夜如诚心地将和尚们请回家中,为父亲诵经消灾。到了晚上,父亲的病症就有所减轻。次日,身心疲惫的夜如白天睡了一会儿,似乎在梦中看见门外有几十个小孩,全都穿着五彩衣服,有的手中拿着幡,有的拿着杖,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矛,从大门走进来。其中有两个小孩在最前面走着,当他们走到门帘前面时,忽然转身又往回走,并对后面的一群小孩说:“里面住的都是些佛道和尚,以后不要再来了。”从此之后,南郡椽的病情便渐渐好转了。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2):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能够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3):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可是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可是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我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最终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可是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4):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能够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所以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景。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分明一派西湖景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仅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细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样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5):
赵直是出了名的占梦高人。一天,有一个姓何的男子向赵直讲述了自我的梦,他说他梦见自我在井里种了一棵桑树,并询问赵直此梦为何意?
赵直听了男子所言后,长叹了一声说道:“请问先生今年贵庚?”
姓何的男子回答说:“四十四岁啊。”
赵直迟疑了一会儿说:“先生,人生如梦,好吃好喝,再好生地享受四年吧!你的寿命仅有四十八年。”
姓何的男子不相信:“先生何以见得呢?”
赵直解释说:“桑树不是井内所种之物。‘桑’的发音同‘丧’;而‘井’,四个‘十’也;‘十’字,两笔画也;四个‘十’合为八笔,这不是说你的寿数为四十八年吗?”
何氏一听拂袖而去。过了四年之后,那名何氏男子果然一命归西了。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6):
清人笔记小说《秋灯丛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朱竹坨是清初的大儒,平生最爱喜食鸭肉。有一次夜半睡眠中,他梦到了自我出游,行经郊外时,看到一个大水池,池中畜养了好几千只鸭子,水池旁边还有一个看守的小童子。这个小童予对朱竹坨说:“先生,这就是您一生的食料。”朱竹坨闻此,很是高兴。可是,到了他81岁的那年,他又梦见自我回到了年轻时所梦到的那个大水池,走近了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水池里只剩下了两只鸭子。
醒来之后,他觉得此梦不祥。于是,就立即告诫家人此后绝对不能再烹杀鸭子。然而,就在此时,已出嫁的女儿回来探亲,明白父亲喜欢吃鸭肉,就特地在家里宰杀了两只带来孝敬父亲。朱竹坨看到女儿带来的两只煮熟的鸭子,不禁叹道:“我的食禄就到那里结束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他就死去了。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7):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之后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能够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之后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8):
安禄山手握朝廷的兵权,屡得战功,深受唐玄宗的赏识。一天夜里,安禄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看见衣袖长得一向拖到阶下,这令他十分费解。听闻军中有一个名叫黄幡卓的人善于解梦,于是便召来为自我解析吉凶。黄幡卓听了安禄山的梦境后为其解析为:“当垂衣而治。”
又过了一天,安禄山再次找来黄幡卓为自我解梦,说自我梦见大殿窗框倒立。黄幡卓解译为“革故从新”。
两次解梦,黄幡卓的言外之意都是说“当另立天下”。于是,安禄山借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要严惩黄幡卓,黄幡卓说道:“臣当时身不由己,出于无奈。可是臣心里十分明白,安禄山不会有好结果。臣把梦重新解析一下:衣袖至阶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与‘胡’音同,安禄山系胡人,暗示他不可能得到天下也。”唐玄宗听后觉得也十分合情合理,于是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19):
在我的书橱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但我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历史人物故事》,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寒假闲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品读一番,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这本书是由宏云主编的,书中无论是治水英雄大禹还是爱国诗人屈原以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让我十分敬佩。因为他们为了自我的国家不惜一切个人代价。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袖杨靖宇》这个故事让我最为难忘。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杨靖宇率领自我的部队同敌人斗争,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释放后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队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可是,由于叛徒告密,部队伤亡很大,最终只剩他孤身一人顽强地坚持斗争,同敌人周旋了几天之后壮烈牺牲。
这本书的故事各个精彩,他们的名称将千古流传下去,他们激励着我刻苦学习,长大后我将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20):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这两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赞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气怎样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况且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又运到哪里去呢?”家人说:“能够把这些东西运到渤海边。”
第二天,愚公就带领他的子孙们开始挖泥土、凿石头,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情形,也赶来帮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说:“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再活几年呢?你还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树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山夷为平地了。”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感叹地说:“你的思想真顽固!没错,我的力气很有限。但我还有那么多儿子和孙子,他们将来也会有儿子、孙子。子孙的繁衍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我们的力气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铲平。”智叟摇了摇头,他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也无法反驳。之后,天帝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诚心所感动,于是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变得十分方便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21):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很多国家聚在一齐商议停战。为了让大家遵守停战协定,国与国之间通常都会交换太子互相作为人质。
魏国和赵国达成了停战协议,魏国派遣大臣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走之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此刻有一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摇了摇头,说:“街上怎样会有老虎呢?我当然不会相信。”
庞葱又说:“可是,如果此刻有第二个人也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也许我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庞葱之后说:“如果这时又有第三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老虎,那么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肯定地说:“三个人都这样说,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说:“街上根本就不会有老虎,这是谁都明白的事情。可是如果有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那么很多人就会相信。此刻,我去了赵国,我想,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人肯定不止三个。期望大王能够坚持清醒,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
魏王点头同意了。庞葱走后没有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一开始,魏王不相信这些谗言。然而,时间久了,魏王就相信了那些人的话。之后庞葱陪太子回到魏国,但魏王不再信任庞葱,所以再也没有召见他。
其实庞葱根本没有做对不起魏国的事情,但魏王最终还是听信了谗言。我们做事、看问题要有主见,千万不要盲从。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22):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这两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赞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气怎样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况且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又运到哪里去呢?”家人说:“能够把这些东西运到渤海边。”
第二天,愚公就带领他的子孙们开始挖泥土、凿石头,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情形,也赶来帮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说:“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再活几年呢?你还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树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山夷为平地了。”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感叹地说:“你的思想真顽固!没错,我的力气很有限。但我还有那么多儿子和孙子,他们将来也会有儿子、孙子。子孙的繁衍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我们的力气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铲平。”智叟摇了摇头,他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也无法反驳。之后,天帝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诚心所感动,于是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变得十分方便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历史小故事三分钟(23):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很多国家聚在一齐商议停战。为了让大家遵守停战协定,国与国之间通常都会交换太子互相作为人质。
魏国和赵国达成了停战协议,魏国派遣大臣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走之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此刻有一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摇了摇头,说:“街上怎样会有老虎呢?我当然不会相信。”
庞葱又说:“可是,如果此刻有第二个人也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也许我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庞葱之后说:“如果这时又有第三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老虎,那么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肯定地说:“三个人都这样说,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说:“街上根本就不会有老虎,这是谁都明白的事情。可是如果有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那么很多人就会相信。此刻,我去了赵国,我想,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人肯定不止三个。期望大王能够坚持清醒,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
魏王点头同意了。庞葱走后没有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一开始,魏王不相信这些谗言。然而,时间久了,魏王就相信了那些人的话。之后庞葱陪太子回到魏国,但魏王不再信任庞葱,所以再也没有召见他。
其实庞葱根本没有做对不起魏国的事情,但魏王最终还是听信了谗言。我们做事、看问题要有主见,千万不要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