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1):
一、导入
有人说,感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感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感情使人欢乐,感情令人痛苦,感情给人力气,感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感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感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感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感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感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感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感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二、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理解“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之后的诗歌创作供给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感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感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感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感情描述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感情观
1.朗读。师:那么,感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感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样说的。
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师:想想此诗目的是阐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观?也就是作者认同的、赞同的一是种什么样的感情观?(新型的感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感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那里引入崭新的感情观。(也就是从那里把诗歌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认同的感情观,一部分是认同、肯定的感情观。)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传统的感情观。
(1)团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感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3)作者经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感情观?
明确讲析:
一方攀附:
A.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我。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
(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我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气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日,“傍大款”者还想经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单方痴恋:
A.小鸟,还是痴情的。体此刻哪里?它只明白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明白在绿荫外面还有能够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我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B.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 (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可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并且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
C.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 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小孩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
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
(把一生给了他和小孩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我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我的人生梦想并实现自我的人生梦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坚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完美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坚持来看是不明智的,并且从感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我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D.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 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此刻、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我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感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感情。(板书)传统的感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我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感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感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一齐来看下头的部分,看看能不能找到作者的态度!
1.学生团体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师: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可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靠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齐,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当坚持着怎样一种感情呢? (用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当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应当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欢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简单的说就是:同甘共苦) 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 橡树:“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那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梦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 沉重的叹息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与遭遇上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我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气、温 暖。所以,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以上,所有这些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② 那么,真正的感情应当是怎样的呢?(用诗歌中的诗句来回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久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快乐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梦想的感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感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坚贞就在那里: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诗人看来,爱不仅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爱乌及乌,这是一种升华了的感情,是感情的最高境界。
五、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感情观,之后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梦想的感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情的。
六、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感情
1.学生谈经过学习本文,对感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感情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本事)。
2.教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快乐的,同学中不乏已有恋爱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感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一棵奋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仅有这样才能找到能与你在一齐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树!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感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梦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要让自已的头脑充实起来,要丰富了自已的内涵,同时也要让自已独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找到一份长久的感情!)
致橡树教案(2):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感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感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气。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教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我的感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感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我”,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头三种感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感情模式。
讨论3:作者经过六个意象历数自我否定的感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感情应当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感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梦想中的感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我的特点,且在心智和本事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感情应当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快乐,都应当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梦想感情中的男女,应当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感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感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感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感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感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经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感情观,而肯定那种感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感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我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气。两树相傍,“站在一齐”,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感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感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天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所以,诗人在《致橡树》中对感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仅情趣盎然,并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很多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我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理解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梦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梦想感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感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感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感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进取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感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感情观。
二、知识与本事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感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感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感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经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感情。感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感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感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感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感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完美,表达自我的感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感情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待感情呢?此刻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感情,她持有什么样的感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感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感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感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感情描述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资料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教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感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探索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我的力气,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我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日仍有不少人想经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感情,现代女性是不应当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我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能够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感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梦想,麻木丧志。这样的感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活力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感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我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资料。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感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我,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感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感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能够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感情关系的坚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靠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感情观,深刻地证明了自我的人生观、感情观,即:凭借自我的力气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2、诗人经过哪些词语来证明自我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证明自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活力,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当坚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样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
-- 即要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当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应当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欢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感情、婚姻仅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头几种感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本事)。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感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感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我的感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感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梦想的宣言。它是感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资料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头我们就一齐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能够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比较、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感情诗,教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感情名言,今日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齐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感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供给两句感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感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感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感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经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我所向往的真正的感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感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平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4):
一、导语:
感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感情的千古绝唱。虽然感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提高人们的感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日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那里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感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齐。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感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感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那里引入崭新的感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团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感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我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感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我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此刻、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我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感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我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感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感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仅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那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梦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我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气、温暖。所以,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感情包含哪些资料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久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那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快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快乐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梦想的感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感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坚贞就在那里: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感情,是感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感情观,之后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梦想的感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经过学习本文,对感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快乐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感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一棵奋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仅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感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梦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案(5):
教学目标:
1. 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点:
a.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感情观。
b.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2. 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感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完美,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完美的感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感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感情、建立正确的感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必须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
1. 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
1. 团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经过哪些词语来证明自我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我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证明自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我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 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平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感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 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齐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到达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梦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感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感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感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感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 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感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感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感情梦想和人格梦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感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我的感情,但我们必须要把握好感情的舵,假使一种感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感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感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我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快乐的感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致橡树教案(6):
一、导入
有人说,感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感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感情使人欢乐,感情令人痛苦,感情给人力气,感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感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感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感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感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感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感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感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二、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理解“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之后的诗歌创作供给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感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感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感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感情描述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感情观
1.朗读。师:那么,感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感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样说的。
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师:想想此诗目的是阐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观?也就是作者认同的、赞同的一是种什么样的感情观?(新型的感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感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那里引入崭新的感情观。(也就是从那里把诗歌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认同的感情观,一部分是认同、肯定的感情观。)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传统的感情观。
(1)团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感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3)作者经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感情观?
明确讲析:
一方攀附:
A.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我。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
(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我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气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日,“傍大款”者还想经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
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单方痴恋:
A.小鸟,还是痴情的。体此刻哪里?它只明白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明白在绿荫外面还有能够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我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B.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 (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可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并且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
C.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 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小孩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
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
(把一生给了他和小孩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我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我的人生梦想并实现自我的人生梦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坚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完美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坚持来看是不明智的,并且从感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我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D.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 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此刻、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我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感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感情。(板书)传统的感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我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感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感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一齐来看下头的部分,看看能不能找到作者的态度!
1.学生团体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师: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可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靠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齐,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当坚持着怎样一种感情呢? (用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当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应当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欢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简单的说就是:同甘共苦) 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 橡树:“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那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梦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 沉重的叹息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与遭遇上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我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气、温 暖。所以,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以上,所有这些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② 那么,真正的感情应当是怎样的呢?(用诗歌中的诗句来回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久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快乐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梦想的感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感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坚贞就在那里: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诗人看来,爱不仅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爱乌及乌,这是一种升华了的感情,是感情的最高境界。
五、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感情观,之后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梦想的感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情的。
六、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感情
1.学生谈经过学习本文,对感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感情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本事)。
2.教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快乐的,同学中不乏已有恋爱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感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一棵奋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仅有这样才能找到能与你在一齐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树!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感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梦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要让自已的头脑充实起来,要丰富了自已的内涵,同时也要让自已独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找到一份长久的感情!)
致橡树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本事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资料,经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资料,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感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必须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齐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感情。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完美,表达自我的感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感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感情,今日我们一齐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感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仅声情并茂,并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此刻给大家播放一段教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齐来欣赏,并跟着一齐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当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能够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适宜?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感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此刻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感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炫耀自我),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感情。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我的歌喉为自我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明白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我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我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感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我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我却忘了给自我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感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感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当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此刻请大家一齐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感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感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我向往的感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两句指出了仅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能够论及“感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当以什么样的形象出此刻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梦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当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我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我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并且她们自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杯具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气、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感情应当包含哪些资料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久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当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完美的人生、快乐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此刻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久相通的
6、 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坚贞就在那里:/爱--- /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能够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感情才是伟大的感情。这就是诗人的感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感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能够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经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我所向往的真正的感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感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感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所以,我期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感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感情”,她要为自我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感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感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我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感情宣言。
教师寄语:
应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气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期望大家奋力完善自我,使自我茁壮长大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我的感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那里,教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感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坚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感情
痴情鸟 —— 感情至上 —— 依靠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 平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普通的女性发出的感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
一位不普通的女性怎样会对橡树发表自我的感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资料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感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感情?
3、师略论感情(深情地):
有人说,感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感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感情使人欢乐,感情令人痛苦,感情给人力气,感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感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感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感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感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感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感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感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当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感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炫耀自我),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感情。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我的歌喉为自我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明白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我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我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感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我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我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感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感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感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当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两句指出了仅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能够论及感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当以什么样的形象出此刻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梦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当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我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我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并且她们自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杯具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当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气、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感情应当包含哪些资料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久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当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完美的人生、快乐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此刻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久相通的!
f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坚贞就在那里:
爱
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感情观;之后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梦想的感情。这两种感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我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感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感情,她要为自我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我的感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感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我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感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我,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经过学习本文,对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快乐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可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我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感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此刻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我,如何使自我成为一棵奋力向上的树;仅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感情,什么是真正的感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感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梦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奋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快乐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长大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案(9):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感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感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气。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教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我的感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感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我”,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头三种感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感情模式。
讨论3:作者经过六个意象历数自我否定的感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感情应当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感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梦想中的感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我的特点,且在心智和本事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感情应当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快乐,都应当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梦想感情中的男女,应当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感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感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感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感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感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经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感情观,而肯定那种感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感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我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气。两树相傍,“站在一齐”,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感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感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天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所以,诗人在《致橡树》中对感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仅情趣盎然,并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很多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我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理解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梦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梦想感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感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感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感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进取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感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感情观。
二、本事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本事。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积累学习的本事。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感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感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感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感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活力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长大。诗,不仅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理解“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之后的诗歌创作供给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感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感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感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感情描述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所以,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教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师:美不美?……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过渡: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本事)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感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感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探索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
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我的力气,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我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日仍有不少人想经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感情,现代女性是不应当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我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能够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感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梦想,麻木丧志。这样的感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活力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感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我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资料。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感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我,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感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感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能够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感情关系的坚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靠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感情观,深刻地证明了自我的人生观、感情观,即:凭借自我的力气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我的感情梦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活力,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当坚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样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
——即要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当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应当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欢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感情、婚姻仅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头几种感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本事)。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感情观的看法。
5、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感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我的感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5、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感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梦想的宣言。它是感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资料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头我们就一齐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能够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一)1、运用了比喻、比较、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感情诗,教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感情名言,今日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齐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感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供给两句感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感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感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感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经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我所向往的真正的感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我观点的感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本事和语言文字运用本事)。
九、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感情
痴情鸟——感情至上——依靠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本事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资料,经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资料,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感情观。
教学方法:
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必须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齐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感情。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完美,表达自我的感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感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感情,今日我们一齐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感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仅声情并茂,并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此刻给大家播放一段教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齐来欣赏,并跟着一齐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当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能够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适宜?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感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此刻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感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炫耀自我),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感情。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我的歌喉为自我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明白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我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我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感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我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我却忘了给自我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感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感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当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此刻请大家一齐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感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感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我向往的感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两句指出了仅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能够论及“感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当以什么样的形象出此刻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梦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当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我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我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并且她们自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杯具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气、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感情应当包含哪些资料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久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当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完美的人生、快乐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此刻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久相通的
6、 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坚贞就在那里:/爱--- /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能够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感情才是伟大的感情。这就是诗人的感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感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能够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经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我所向往的真正的感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感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感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所以,我期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感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感情”,她要为自我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感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感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我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感情宣言。
教师寄语:
应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气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期望大家奋力完善自我,使自我茁壮长大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我的感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那里,教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感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坚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感情
痴情鸟 —— 感情至上 —— 依靠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 平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感情观。
二、知识与本事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感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感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感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经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感情。感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感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感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感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感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完美,表达自我的感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感情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待感情呢?此刻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感情,她持有什么样的感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感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感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感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感情描述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
1.资料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教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感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探索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我的力气,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我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日仍有不少人想经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感情,现代女性是不应当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我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能够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感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梦想,麻木丧志。这样的感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活力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感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我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资料。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感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我,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感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感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能够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感情关系的坚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靠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感情观,深刻地证明了自我的人生观、感情观,即:凭借自我的力气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2、诗人经过哪些词语来证明自我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证明自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活力,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当坚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样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
-即要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当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应当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欢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感情、婚姻仅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头几种感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本事)。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感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感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我的感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感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梦想的宣言。它是感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资料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头我们就一齐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能够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
1、运用了比喻、比较、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感情诗,教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感情名言,今日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齐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感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供给两句感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感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感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感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经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我所向往的真正的感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感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平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点:
a.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感情观。
b.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2. 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感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完美,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完美的感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感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感情、建立正确的感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必须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
1. 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
1. 团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经过哪些词语来证明自我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我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证明自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我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 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平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感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 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齐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到达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梦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感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感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感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感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 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感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感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感情梦想和人格梦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感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我的感情,但我们必须要把握好感情的舵,假使一种感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感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感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我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快乐的感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致橡树教案(14):
一、导语:
感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感情的千古绝唱。虽然感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提高人们的感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日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那里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感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齐。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感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感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那里引入崭新的感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团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感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感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齐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能够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我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感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我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此刻、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我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感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我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感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感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感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仅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那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梦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梦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杯具,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我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气、温暖。所以,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梦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感情包含哪些资料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久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那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快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快乐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梦想的感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感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终,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感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感情,坚贞就在那里: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感情,是感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感情观,之后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梦想的感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经过学习本文,对感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快乐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感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一棵奋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仅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感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梦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致橡树教案(15):
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人说:感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样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快乐。你想收获快乐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感情观吧!今日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
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资料。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明白哪些?
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王琼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教师也看到了期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完美憧憬和向往。(大家掌声鼓励)
2、师问: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师: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能够供她享乐的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样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我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我,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我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好!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齐。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好!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生:(齐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诗中表现男性美的句子是?
生:你有你也像载;
师:男性美在何处?
生:阳刚之美,有棱有角,有个性
师:女性之美在何处?
生:我有我火炬。
师:女性美有什么共性?
生:温柔、柔情似水、阴柔的美,西施、黛玉一般的美。
师:那些站在大街上叉着两手骂老娘的女人美不美?孙二娘呢?
(生大笑)
师:木棉和橡树是怎样应对生活的呢?
生:我们分担;我们共享。
师:这说明他们怎样应对甘苦沉浮?
生: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感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感情观。
生:边听《梁祝》,边朗诵全诗,加深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比较阅读
《我愿意是激流》,体会裴多菲追求的感情观与舒婷有何不一样。
1、师:放轻音乐《春江花月夜》,多媒体展示裴诗《我愿意是激流》。
生:边欣赏古筝曲,边诵读裴诗。
2、抽生朗诵裴诗。
3、抽问,本诗中表达的感情观与《致橡树》中的哪类相似?
生:泉源、险峰和日光、春雨。
五、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实话实说,分析其表现及心理、危害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课外完成);也能够以《如果我爱你》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文体不限,勾勒一下你所憧憬的伟大的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五分钟左右)
2、抽生谈感想及其构思。
3、课外练笔,进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