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06-10 09:51:3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经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那里面有个故事,你明白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此刻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日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日经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可是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可是,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能够加上动作词帮忙体会三人不一样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我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明白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并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向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样去治国。可是我们能够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证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一样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我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齐的,那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样去治国。可是我们能够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天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到达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此刻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样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终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我发言的行为不谦让,并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明白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能够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本事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必须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一样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一样的性格和态度。

  仅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此刻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日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终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本事。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经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本事(自我疏通文意的本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可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趣味,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日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齐“言志”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想象这个气氛天然融洽和谐的场面,能够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梦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我年龄大一点,又是教师,期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日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之后,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样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异常善于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剩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教师是同辈人。他跟随教师时间最长,对教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很多对话,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教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能够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当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我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奋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梦想么?是不是子路替教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我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我的政治梦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我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应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明白梦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异常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可是简单化了。这笑中能够有讥笑,也能够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我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终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能够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我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头怎样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教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之后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能够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适宜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当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可是孔子没有说什么,之后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贴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能够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教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一样资料、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教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我和他们不一样。孔子很想明白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贴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教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我的梦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能够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梦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我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贴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贴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梦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梦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梦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能够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能够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终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能够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能够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此刻让我们一齐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igrave; 莫,音mugrave;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能够。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梦想有何不一样?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可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nbsp;

  2、概括孔子的不一样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资料,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可是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期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梦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必须帮忙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进取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那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样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能够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梦想。

  下头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能够大用。

  看来,仅有曾皙真正了解教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我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教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教师的赞赏呢?

  六、课后练习(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经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资料,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梦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主角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我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此刻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可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一样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简便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境)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我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明白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并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齐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那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述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资料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日字词的学习情景。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貌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资料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一样。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明白,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述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经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终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样谈自我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一样?(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十分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一样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我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十分形象。从中能够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立刻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并且说自我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明白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我做不了什么事,期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样看他?他有没有谈自我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能够看出他是个怎样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研究,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主角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经过语言描述抓住人物特征。

  五、探究活动

  能够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经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我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经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学习经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我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我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

  甫fǔ铿kēng莫mù

  3、练习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通“耳”,罢了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样样

  公如大夫入《仪礼乡饮酒》和,同

  权将如吴《三国志吴书》到……去

  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像,如同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则

  《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先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而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景:

  A、动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习经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能够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资料。

  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能够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详见表格资料。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梦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我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述方法

  启示

  原文概括

  子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经过对人物的对话描述(语言描述)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我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可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

  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评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对象

  态度

  孔

  子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礼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教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我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天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进取用世的,他周游列国,期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冉

  有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我完全能够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经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境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习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向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仅有否认自我的才能,把自我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我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我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最终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仅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我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我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久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明白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异常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我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本事,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我的才智,施展自我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幻灯片资料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习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我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7):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述、动作描述;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梦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景,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述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主角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一样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梦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述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资料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日字词的学习情景。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貌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资料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一样。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明白,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述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经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终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样谈自我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一样?(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十分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一样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我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十分形象。从中能够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立刻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并且说自我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明白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我做不了什么事,期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样看他?他有没有谈自我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能够看出他是个怎样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研究,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主角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经过语言描述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能够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经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我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本事;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进入情境,分主角朗读,分主角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一样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我很喜欢大家,大家也喜欢我吗?如果喜欢,你们应当经常来陪我坐坐,谈谈人生,谈谈社会,谈谈梦想,因为古圣人就以往这么做过。那么古圣人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明白了。

  二、板书课题,解题。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这一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它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一个教师闲坐谈话。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谈话的过程也极为趣味。

  三、分主角朗读。

  1、学生明确哪些话分别是谁说的。

  2、大致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揣摩说话的语气。

  3、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主角,孔子的角由教师担当。

  4、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主角朗读。

  四、重难点词句讲析。

  由学生提出还弄不懂意思的词句,教师进行讲析。(括号内标有序号的注释与发给学生的资料对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1、陪侍)(孔子)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乎尔长),毋吾以(以,认为;吾以,以吾)也。(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毋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居(闲居)则曰:‘不吾知(知吾)也!’如或(有人)知尔,则(尔)何以(以何,做什么)哉?”

  子路率尔(2、轻率、毫不思索的样貌。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之国(3、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摄(4、迫近。此处作“夹”讲)乎(于,在)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5、军队的通称),因(之后)(加)之以饥馑(6、五谷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由也为之,比及(7、等到)三年,可使(民)有勇,且知方(8、辨别是非的道理)也。”

  夫子哂(9、笑,那里略含讥讽的意思)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0、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可让该国使民足,足,使动用法)。如其(至于)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1、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如会同(12、或者在诸侯的会盟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端章甫(13、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那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愿为小相(司仪官)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14、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尔(15、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终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6、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7、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春服既(已经)成,冠者(18、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五六人,童子(19、未加冠以前的少年)六七人,浴乎沂(20、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风乎舞雩(21、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22赞许,同意)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3、谦让),是故哂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分主角翻译。

  1、自荐或指定单个的学生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主角,给必须的时间做准备;2、孔子的主角由教师担当;

  3、带有表演性质地翻译;

  4、其他同学对翻译作评价。

  附:原文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什么),(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能说了)。(你们)平常闲居的时候就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外国军队的侵犯,之后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能够使百姓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样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能够让这个国家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仅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样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曾晳,你怎样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可是是各自谈谈自我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终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样样?”

  孔子说:“也可是是各自谈谈自我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情)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那谁能做大事呢?”

  六、讨论:四人的回答有什么不一样?孔子赞同哪一个?孔子为何要赞同这个学生的回答?

  七、自由讨论:五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找出你喜欢的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以及他的为政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的中国,这些人分别能够做什么样的官)。(此一环节需做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论观点怎样,只要言之成理都要给予肯定)

  参考:

  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讲究谦让、主张礼制 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子路:反面——轻率、冒充 正面——直率、大胆、有远大梦想、敢作敢为 与敌对国家抗衡

  曾皙:正面——沉着、礼让、聪慧 反面——自傲、迂阔、善于讨好进行精神礼貌建设协调内部关系

  冉有:较为谦虚 当乡党委书记

  公西华:谦虚或谦虚过度 当办公室主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本事。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经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本事(自我疏通文意的本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可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趣味,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日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齐“言志”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想象这个气氛天然融洽和谐的场面,能够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梦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我年龄大一点,又是教师,期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日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之后,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样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异常善于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剩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教师是同辈人。他跟随教师时间最长,对教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很多对话,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教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能够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当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我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奋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梦想么?是不是子路替教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我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我的政治梦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我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应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明白梦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异常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可是简单化了。这笑中能够有讥笑,也能够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我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终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能够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我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头怎样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教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之后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能够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适宜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当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可是孔子没有说什么,之后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贴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能够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教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一样资料、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教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我和他们不一样。孔子很想明白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贴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教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我的梦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能够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梦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我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贴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贴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梦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梦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梦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能够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能够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终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能够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1):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经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资料,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梦想

  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梦想。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主角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我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此刻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可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一样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简便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境)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我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明白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并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齐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那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2):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述、动作描述;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梦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景,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述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主角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一样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梦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述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资料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日字词的学习情景。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资料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一样。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明白,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述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经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终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样谈自我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一样?(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十分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一样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我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十分形象。从中能够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立刻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并且说自我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明白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我做不了什么事,期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样看他?他有没有谈自我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能够看出他是个怎样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研究,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主角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经过语言描述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能够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经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我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我的理解本事。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往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能够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能够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齐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5):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述、动作描述;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梦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景,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述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主角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一样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梦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经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那里面有个故事,你明白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此刻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日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日经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可是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可是,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

  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能够加上动作词帮忙体会三人不一样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我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明白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并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向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样去治国。可是我们能够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证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一样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我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齐的,那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样去治国。可是我们能够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天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到达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此刻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样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终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我发言的行为不谦让,并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明白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能够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本事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必须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一样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一样的性格和态度。

  仅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此刻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日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终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7):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经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资料,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梦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主角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我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此刻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可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一样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简便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境)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我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明白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并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齐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那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8):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本事。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经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本事(自我疏通文意的本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可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趣味,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日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齐“言志”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想象这个气氛天然融洽和谐的场面,能够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梦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我年龄大一点,又是教师,期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日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之后,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样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异常善于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剩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教师是同辈人。他跟随教师时间最长,对教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很多对话,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教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能够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当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我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奋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梦想么?是不是子路替教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我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我的政治梦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我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应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明白梦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异常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可是简单化了。这笑中能够有讥笑,也能够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我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终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能够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我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头怎样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教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之后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能够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适宜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当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可是孔子没有说什么,之后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贴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能够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教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一样资料、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教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我和他们不一样。孔子很想明白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贴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教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我的梦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能够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梦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我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贴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贴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梦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梦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梦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能够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能够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终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能够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