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资料,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本事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述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小孩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必须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日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天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天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天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天然第一句话)
3、师之后引导:“此刻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必须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此刻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天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述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述长廊的句子,想象描述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我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述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能够选择自我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我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述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述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我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能够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之后,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到达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经过自我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我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之后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仅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明白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一样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能够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述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经过朗读感受从不一样角度欣赏到不一样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能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力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天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头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文化景观”。
今日,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忙。
四、检查学习情景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能够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天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天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忙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我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述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景: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景。
3、全班交流学习情景: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天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天然段:
描述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头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十分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天然段:
描述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头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十分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天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十分平静,十分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明白哪些描述“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天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一样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能够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一样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述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述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必须顺序描述,抓住特点描述。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日教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 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 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明白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教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学校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终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一样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头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齐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 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 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齐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齐读!
⑵ 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 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 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 朗读体会:
① 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齐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 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 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 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述佛香阁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
② 齐读这句话。
③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 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 想着佛香阁的样貌,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 教学“排云殿”:
① 找到“下头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述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 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 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 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 体会掩映。
③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 体会颜色:
找到描述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 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齐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 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 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 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 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 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 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 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天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当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我认为最美丽的景色经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可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一样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经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天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明白这是哪儿吗?你是怎样明白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天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日,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天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天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明白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资料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五):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资料,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天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资料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能够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天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天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终一个天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2至5天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日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我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经过线路图你明白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我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述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我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经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一样的方法来描述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
(4)换词法体会“滑”字。(经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终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天然段和最终一个天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资料,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述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六):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我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2至5天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天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景。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天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必须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述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我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我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资料
引入学习描述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天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我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我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述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一样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我的语言,采取自我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我。(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我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能够用自我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七):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忙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资料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本事。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活力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经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必须想明白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我游览颐和园的情景: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明白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经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教师一齐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本事和实践本事。)
3、小组交流:
学生能够画游览示意图,能够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经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必须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述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述给自我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能够朗读,也能够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能够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样样?为什么怎样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经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样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能够经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我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本事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经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此刻,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我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奋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我喜欢的方式学习。奋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奋力贴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我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到达教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到达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资料,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一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能够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天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齐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所以,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必须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能够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能够用形近字区别比较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能够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能够帮忙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本事。学生具备了这种本事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貌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能够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能够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能够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能够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到达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能够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齐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能够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必须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一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天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天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天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天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天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天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能够把第3、第4天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天然段归并法。)
(2)利用天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天然段);二(第2天然段);三(第3、4天然段);四(第5天然段);五(第6天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能够帮忙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天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天然段的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天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一样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资料,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天然段,弄懂每个天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忙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一样位置分段。
(4)按不一样资料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本事,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本事。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天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资料;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天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资料,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天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期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期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期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资料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资料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资料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此刻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天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本事。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构成本事。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一样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天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此刻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可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一样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经过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本事。
这个天然段(第4天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能够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能够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述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述的。描述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十分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十分平静。“滑”字与上头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资料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资料,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日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一样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经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述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景下使用?能够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能够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能够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必须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本事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述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日教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我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习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天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我喜欢的天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经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①
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头让教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天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习。
②
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天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天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述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天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能够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习第6天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资料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我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述,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资料,展开合梦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本事,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本事,表达本事,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齐,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经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到达梦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天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明白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日,教师就和你们一齐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学习第二天然段。
1.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画出二--五天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看出的,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资料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境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境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述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境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经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学习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或句子感受到的?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滑”能够换成“划”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3.小结:这一段描述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景,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拓展练习:说说石狮子有的在( ),像在( )。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当小导游介绍你喜欢的一处景点。
2、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述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3、。经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游览景点的文章应怎样写了吗?(按顺序、抓特点、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一):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
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资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到达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目标:
1、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经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教师相信你们必须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必须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仅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必须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可是,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十分准,这些句子在天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天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能够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明白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天然段,经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上台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当怎样去介绍,学生上台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资料,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代表汇报。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资料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能够提问)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必须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日,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日,我们和作者一齐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资料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我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十分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能够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那里能够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能够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我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三):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经过朗读感受从不一样角度欣赏到不一样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能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力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天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头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文化景观”。
今日,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忙。
四、检查学习情景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能够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天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天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忙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我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述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景: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景。
3、全班交流学习情景: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天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天然段:
描述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头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十分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天然段:
描述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头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十分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天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十分平静,十分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明白哪些描述“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天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一样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能够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一样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述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述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必须顺序描述,抓住特点描述。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四):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白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述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日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称——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所以,“颐和园”三个字能够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齐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我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此刻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述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景。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天然段
(1)课文具体描述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述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
生汇报: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天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所以作者就是按照自我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天然段和第六天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境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境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天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天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天然段)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天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天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此刻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样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平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此刻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样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能够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父亲母亲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我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本事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述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日教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我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习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天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我喜欢的天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经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①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头让教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天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习。
②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天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天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述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天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能够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习第6天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资料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我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述,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资料,展开合梦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本事,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本事,表达本事,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齐,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经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到达梦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
总写
长廊 长、美、奇
颐和园 分写 万寿山 雄伟壮丽
昆明湖 物多景美
总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资料,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本事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述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小孩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必须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日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天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天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天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天然第一句话)
3、师之后引导:“此刻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必须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此刻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天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述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述长廊的句子,想象描述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我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述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能够选择自我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我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述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述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我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能够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之后,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到达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经过自我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我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之后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仅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明白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一样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能够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述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七):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自我经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进取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资料,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述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著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能够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景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景。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天然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八):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资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到达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目标:
1、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经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教师相信你们必须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必须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仅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必须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可是,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十分准,这些句子在天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天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能够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明白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天然段,经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上台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当怎样去介绍,学生上台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资料,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代表汇报。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资料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能够提问)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必须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日,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十九):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述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日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日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能够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能够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天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必须的游览路线游览的,并且十分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述我们的学校,就能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此刻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我喜欢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头我们走进另一处天然景观张家界。
1.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此刻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经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能够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三、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明白这是哪吗?(出示图片)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今日要游览的颐和园中的景物。
(1)那我告诉你们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你会怎样读课题?
(2)今日的颐和园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美丽的大公园,你又会怎样读课题?
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我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刻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语言,去游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
(二)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1、出示学习指南。
经过学习指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
2、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移步换景的提示语。
(1)教师:作者就是这样走一走,停一停,慢慢看,寻找打动自我的特色景物,这种移步换景的顺序异常适合于参观游览和描述古典园林。
(2)其实,在颐和园还有很多的美丽景物例如:(出示换灯片)边出示,教师边叙述:“德和园”大戏楼,是我国中国最大的古戏楼,“西堤六桥”据说比苏州的西湖的“苏堤”还要美。可是作者就选取这“三种”特色的景物进行描述。
3、交流总分总的顺序。
(1)教师: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能够把这两句话调换吗?体会总起句和总结句的作用和总分总的结构。
(2)经过比较,教师总结:第一句是引出颐和园的美,让人去欣赏,去读,是引出下文。最终一句是游览之后,作者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是对全文的总结。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作者是由情入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正像写景文章中所说的“此时景语皆情语”
(三)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物特点。
(1)教师:那就让我们进入颐和园,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出示学习指南)
(2)体会长廊的“美”“长”。
“美”:花、画的数量多、颜色多、资料多。
“长”:七百多米,一眼望不到头。
(3)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习三、四天然段。
教师:我们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的方法来学习下头的资料。(出示换灯片)教师: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1)抓住佛香阁形状的特点,排云殿“金碧辉煌“的特点。体会古典建筑的“宏伟”。
教师:站在宏伟的佛香阁前面,居高临下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
(2)抓住颜色:红的、黄的、金的,体会皇家建筑颜色上的古香古色。
(3)去掉湖水中比喻和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比喻的形象,让景物的姿态生动的跃然纸上。经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4)出示《桂林山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5)出示《观潮》描述了潮水的哪些方面?
(6)出示《望洞庭》体会古诗中怎样描述水。
(7)小练笔:写一写你见过的江河湖海中水,写一段关于水的描述。
学生进行练写,教师巡视。
教师选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五)教师小结:其实颐和园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我们的祖国更是美不胜收,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运用上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就会创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教师留一个写文的作业:运用移步换景的顺序,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要忘了修辞这个法宝。写一写你游赏过的美丽的景色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我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仅很长,并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天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明白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天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天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述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附: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孩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本事提高帮忙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忙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我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二):
【教学资料】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景。
4、小组代表汇报,团体纠正问题。
5、自我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三):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背诵第7天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我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我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我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我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天然段的资料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终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忙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一样,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背诵第7天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日,我们就一齐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天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我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天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述有什么不一样?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一样。
帮忙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一样,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资料十分容易理解,所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四):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我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瑞悦作好记录,对于任务完成、回答问题进取并正确的同学,每人次加一分,我们要来看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今日表现最好)
二、创设情境、活力引欲
播放光盘,教师随即朗诵: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城约15公里。这座世界名园悠久历史,原名清漪园,是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全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占地约290公顷。其中各种造型精美的楼台亭阁、园林建筑共有三千余间。园中山清水绿、阁耸廊回、金碧辉映,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板书课题:颐和园)在此,要强调“颐”的写法。
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
字词
1、课下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下头按照我们学案的内
容,快速检查。(出示对学要求:同桌互查)
2、出示字词,集中检查。
生字词的检查看大屏幕,课文的朗读,看课本,我们看看哪一组同学在5分钟之内能完成任务。
让我们一齐来读词语,每次连读两遍。(由“远眺”引出各种和看有关的词。)
衔接:字词的认读,文章的朗读完成的还不错,下头我们一齐来看看对文章的脉络你理清了没有?(出示群学)
(群学):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完成填空并完成板书。
板书:总写美总
(移步换景法)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分
再总写美总
2、经过开头和结尾都是写颐和园的美,引导学生理解,在写作方法上叫“首尾呼应”。整篇文章从结构上来说,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中间部分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跟随作者游览的步伐来写,这叫“移步换景法”。
3、根据文章脉络,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衔接过渡十分天然,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自我找,让学生回答)
4、出示过渡句,全班齐读。
小组交流(出示小组交流要求及交流提示)
从2、34、5四个天然段中,任选一个,按照所给的提示,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三、全班交流
1、第二天然段:
(1)出示图画(5幅),让学生直观认识长廊(边出示边用文中的句子解说)
(2)出示段落,引导选择的小组逐一回答。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直接用原句回答:“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体会长廊的美。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作者主要抓住了长廊的“长”、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来写,还运用了数字,进一步说明长廊的长。这就是抓住食事物的具体特点来写。
第四个问题:说明画的资料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感受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巧。
第五个问题: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形象地说明长廊两旁鲜花竞放的特点。
学生读第二天然段
2、三四天然段:
(1)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出示万寿山图片,根据学生所说,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及其特点。最终出示段落,齐读。
(2)出示第四天然段,学生回答问题,再出示昆明湖的图片(1张)。
3、第五天然段
出示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主要抓住了“长长的堤岸”“湖心的小岛”“十七孔桥”来写。
十七孔桥上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那么多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说明狮子多,能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读课文,再出示图片(3张)。
自我谈感受:
这节课,我们一齐游览了颐和园,感受到了它宛自天成的风光胜景。在园中漫游,处处都有置身画中之感。(出示谈感受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像这样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出示谈感受2)那么,当你了解到这些古迹都出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你又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四、小结:
今日,我们不仅仅领略了颐和园的美,还从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1.按照必须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最终我们经过一段视频在一齐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播放视频)
作业(出示作业)
1、运用我们今日学到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2、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课下完成“反馈测评”及“课后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日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明白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此刻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明白这是哪吗?我们今日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教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资料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能够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构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能够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那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那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天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天然段,说说每个天然段主要描述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天然段,谁来说说这一天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终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明白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异常喜欢的。
此刻: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述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述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此刻,我们一齐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教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教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那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天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明白这是哪儿吗?你是怎样明白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天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日,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天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天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明白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资料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七):
【教学资料】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景。
4、小组代表汇报,团体纠正问题。
5、自我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学习难点:能体会写作顺序,抓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去游览了颐和园(随机出示主要景色的图片点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述),作者具体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呢?(说到地点变换的句子,起到过渡作用)
指名回答。
二、品读感悟,质疑探究。
1、思考:这个人间天堂——颐和园总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正像作者在第一天然段概括的那样,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生齐读第一段)
2、出示主要景点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品味语言读了课文,我们不仅仅能领略到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也能从课文中体味到作者优美的语言。课文中重点描述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各个景物的特点。
4、小组合作探究:
A:其中哪个景点最吸引你?
B:在小组内读相关语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C: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
5、小组内交流,班上汇报交流。
6、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最吸引人的'地方。
7、小结: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颐和园真不愧是“美丽的大公园”,是人间天堂。这么美丽的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拓展:
1、目前,我国有五千年的华夏礼貌,名胜古迹很多,请您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游览过哪些名胜古迹,或者交流你收集的名胜古迹资料。(指名汇报)
2、今日,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全文)
四、作业:
1、完成达标检测。
2、练笔:你们和家长也必须游览过名胜古迹,请您模仿今日学到描述景物特点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个片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十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1、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述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景。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述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我经过奋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天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天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景。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天然段和最终天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天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此刻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天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天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天然段。
2、经过这一天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天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天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天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天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天然段,用自我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述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3。
八、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长廊、横槛,画舫”等词语,并能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2、能理清作者游览路线,明白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述的。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天然段,学会经过抓重点字词的方法感悟长廊的美丽。
教学重点:经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长廊的美,并能有所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教师先带大家去游览一下几处名胜风景,请你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猜一猜这是哪里?出示学过的课文图片,如西沙群岛,长城等表现我国名胜风景的图片,回顾旧知。
引入课文,师:今日我们再去游览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做“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齐边说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里面是一个口。(描红口字)
二.检查预习情景
师:下头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景。
1.出示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出示图片理解什么是横槛
2.快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题,齐读
3.师:此刻难度升级了哦,看看你能否填正确呢?出示作业本第5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充分,那你是怎样明白作者先去了长廊再去了其他的几个地方呢?下头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找找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明白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览顺序
师:作者先去的地方是长廊,你是怎样明白的呀?(出示第二天然段第一句话)师:你是从第二天然段的第一句话发现的,真不错。那么接下去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出示四句话,师:作者先去了___,再去了___,之后去了_____,最终去了_____。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就是作者游览颐和园的(生说:顺序)也就是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述的,这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在书上做一下批注。如果刚刚的题目有错误的,也请你立刻把它订正好。
2.整体感知
师:刚刚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那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师:哦,这是在夸赞颐和园,还有哪句话也在夸赞颐和园呢?(1.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话一句在课文开头,一句在课文结尾,两句话又都是在夸赞颐和园,我们能够说这是怎样的写法啊?(首尾呼应)
四.品读课文,游览长廊
师:作者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呢?下头我们就先跟随作者去游览长廊吧。板书长廊
1.默读课文第二天然段,边读边想,长廊美在哪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呢?
① “绿漆”、“红漆”,有红的有绿的,颜色很鲜艳,很分明是吧,那就请你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
② 一眼望不到头。这说明了什么?(长廊很长)师:是啊,长廊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长之美。你们有没有过一眼望不到头的这种感受?(大海)。当你远眺大海,一眼望去,也是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多叫几个朗读)
③ 作者又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下文去理解。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期望同学们能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忙自我阅读。请你再圈圈有关词语,作者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用上了数字之后就把长廊写得(跟具体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在说明文中见到的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
出示长廊图片,看,这就是长廊,师:我刚刚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声,赞叹声,那就请你们再带着惊叹,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B、预设二:你还感受从哪里到了长廊的美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预设1.画数量多。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多。
每一间 都有 几千幅画 师:是啊,画的数量真多,你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多叫几个读读)
②预设2.画资料丰富
你从哪儿读懂了画的资料丰富呢?(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师:是啊,资料这么多,并且每一幅画都是各不相同的。想不想看看横槛上的画呢?
③出示图片,看着这些多姿多彩的画,你想说些什么呢?当想到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在小小的横槛上画出了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④小练笔,假如你是颐和园内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讲解长廊上的画呢? 各位游客:此刻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长廊上的画吧,大家请看,这一幅幅画___________,你们看,异常是这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出来) 小结: 这些彩画没有文字说明,但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每一幅画都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工匠们的鲜血与智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齐来读读这段文字。
预设三:
周围环境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长廊两旁花木很多)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呀? (栽满,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是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写花的歌谣,正月梅花?
师:长廊不仅仅很长,画很美,连他周围的(环境)也很美。
闭上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环境之美吧。炎炎夏日,你漫步于长廊,忽然一阵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风中还夹杂着一丝丝甜甜的荷花香,用力深呼吸一下,立刻冲去了身上的暑热,你有什么感受啊?这就是神清气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荷花还没凋零,雪白的栀子花又静静地开放了,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酝酿,让我们一齐深呼吸一下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五.配乐齐读第二天然段
同学们我们走在长廊上,向前望去,生读___________,向上看,生读___________,环顾左右,生读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从不一样的角度把长廊的美写了出来。 师:当走在长廊上,手抚摸着五彩的柱子,想到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此时你又有怎样的心境?(骄傲,自豪)那就请你骄傲地读一读。配乐齐读。师:读了整段话,你发现了吗第一句话和其他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总分)你观察地真仔细。期望同学们也能在自我的作文中多用用这种写法。好吗
六.小结:仅仅一段长廊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相信园中的其他景色也必须会让我们更加流连忘返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一):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我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活力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揭示并板书课题。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
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日,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十分好!此刻,请你们选用自我最适宜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相信你们必须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异常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述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
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主角,自读自悟。教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我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我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我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我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能够谈自我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理解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那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构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应对昆明湖,是什么心境?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资料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样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齐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述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
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我的时候到啦!此刻,请你们用自我的声音把自我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必须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我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资料,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欢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1、 从读学写,天然拓展。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能够写一篇、能够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必须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二):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景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景。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天然段。
第一天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天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天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天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天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齐,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天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天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十分天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三):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 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能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天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头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文化景观”。
今日,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忙。
四、检查学习情景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能够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 2、3、4、5天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 2、3、4、5天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忙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我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述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景: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景。
3、全班交流学习情景: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天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天然段:
描述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头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十分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天然段:
描述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头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十分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天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十分平静,十分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明白哪些描述“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天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一样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能够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一样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必须顺序描述,抓住特点描述。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我经过网络搜集了很多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异常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小孩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必须的顺序记叙自我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学校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我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天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本事和整理、表述语言的本事。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四):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忙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之后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日,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天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一样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样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头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我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头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明白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此刻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课文第4天然段,一齐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天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一样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当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一样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样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教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十分慢,使湖面坚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天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异常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天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一样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十分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此刻,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一样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此刻,我们就一齐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齐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能够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我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日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期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日,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期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那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平舌音(栽zāi葱cōng)
翘舌音(朱zhū)
前鼻音(殿diàn)
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天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资料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能够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天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天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终一个天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明白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
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
今日,教师就和你们一齐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天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天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⑴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长廊的形状美:
“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⑶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资料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⑷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⑸长廊上游人的心境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境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述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境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⑴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经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⑵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⑴“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⑵“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⑶“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⑷“下头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头。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天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天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⑴“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能够看到大半景色。那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⑷“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⑸“向东远眺,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⑵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⑶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经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述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景,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述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六):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连段成篇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2—6天然段,分别介绍了几处景点,引导学生自我去找,找出各景物的特点,能够让学生选择一两处景物,当一名导游,把自我了解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在介绍当中积累词语。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去过颐和园吧?说说那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检查:全班交流:
(1)生字:
颐:颐和园休养,保养。
炉:鼎炉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
烛:烛光蜡烛,用线绳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
封:封建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
豁:豁然开朗开通,敞亮。
峦:重峦叠翠连着的山。
佛:佛香阁梵语“佛陀”的简称……
典:古典引:标准,法则。
综:综观总合。
宏:宏伟广大。
罕:罕见稀少。
(2)区别多音字,形近字。
A、注音:处理()颐和园()缭绕()俯瞰()
综观()谐趣园()摇曳()蒙上()
B、读词语,结合课文想一想它们的意思。选择自我喜欢的记下来。
变化无穷 千姿百态 数不胜数 山泉绿竹
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 豁然开朗 小桥流水
碧波荡漾 柳暗花明 重峦叠翠 湖光山色
C、解决词义: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
重峦叠翠:形容翠绿色的山峰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的样貌。
柳暗花明:柳树成荫,繁华似锦的景象。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貌就像真的活得一样。查字典,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貌各不相同。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课文比较详尽的介绍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
5、检查朗读
四、默读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1、自读自思,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总述—分述—总结)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
首段: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列举了一些数字来说明它的规模之大。
尾段: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几十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它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园林史上也是罕见的”。
(开头和结尾这两段是总的概括介绍,中间一段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颐和园内一些著名景物。全文按总述、分述、再总述的顺序连段成篇。)
2、了解天然段意思,理清全文脉络结构。
(一)用自我的话说说各天然段介绍了哪里?
(二)看看全文能够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3、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一):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
第二段(2—7):介绍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第3段(八):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
五、教师总结
自由交流
观看图片
读课文,圈画生字和新词,标出自我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读词语
默读思考
读课文分段
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认识颐和园。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
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
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颐和园
规模大 景物 大公园
保存好 博物馆
(总述) (分述) (总结)
作业:朗读课文,继续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深入阅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体会按总分总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
3、背诵第7天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媒体:
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回顾课文。
1、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桥等人文景观。
2、出示画面及第1天然段,齐读后让学生说出自我的感受。
(规模大、保存最完好)
过渡: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游览足迹,一同来游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二、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圈画在书上)
(1)详细介绍的景物有: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
十七孔桥
(2)简略介绍的景物有: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3、自由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过渡: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此刻我们来细细欣赏。你们想欣赏哪处景点就读哪处。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过渡:我听了听,发现读每一个景点的同学都有,可见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点都十分吸引人。谁先说?
(一)长廊:这座游廊久负盛名,因其长——二百七十三间,被称为长廊;因其画多——被称为画廊。这些画给游人增添了乐趣。
出示学法1、细读:找景物抓特点
1、提问: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指名读句子,(长、间数多、没有相同画)
出示学法2、精读:研景物特点探究美
2、我们再来读一读,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
指名说,抓住728米、273间、没有相同说
出示学法3:品读:想景物画面欣赏美
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等句子,发挥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读,说想象出的美景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好。游览了长廊,我们再去万寿山看看。刚才,我们在欣赏颐和园长廊美景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新的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三步读法。下头我们就来试着运用这个学法,自学其他部分。
(二)仁寿殿:先介绍殿内的设施,突出了皇家气派。再写殿后的近景和远景,突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造园特点。
(三)佛香阁:运用了一组数据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大、雄伟。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昆明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大戏楼:大戏楼的格局、结构和用途,证明这座大戏楼“在当时的舞台建筑上是十分先进的”。
(五)十七孔桥:由“面”写到“点”,之后介绍桥的长度,形状以及“十七孔”的道理。
(六)第7天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共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谐趣园:山泉绿竹,小桥流水,再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买卖街:临水而建,店铺林立,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上城市。
廓如亭:我国亭类建设中最大的一座。
知春亭:在那里能够纵观颐和园的全景。
三、引读最终一段,激发爱国情感
过渡:颐和园的美景数也数不清,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有道是(齐读最终一段)
1、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或你想说什么?(谈感受)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颐和园呢?(出示网址:)
四、课外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2008年我国将要举行世界奥运会,想要把颐和园建造地更加美丽。如果你是颐和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画家你会在横槛上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园艺师,你会在长廊两旁栽种什么?使它的四季都有诱人的景色。(想一想再说)
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
思考
读后交流
自由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指名读、说
读最终一段
说一说
整体回顾课文
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体会写法
激发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颐和园
一、规模大 保存好
二、详写: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
长廊、十七孔桥 (分述)
略写: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三、大公园博物馆(总结)
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第7天然段,并默写。
3、选择一处景点进行观察。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检查背诵,总结景物特点,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第7天然段。
2、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
3、学习写法写一处景点。
教学重点:
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
教具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资料。
(一)整体默读思考:
1、课文属什么体裁的文章?
2、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二、整体读文感悟写作方法
(一)认真默读每一个天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
么特点?
(二)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我的语言向大家介绍。1、突出景物的特点。2、语言简明。
三、读句子,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
投影出示:
(1)在长廊里辨认画上的人物、故事,是很多游人的乐趣。
(2)长廊共有273间,每间廊里的枋架上都绘着彩画,总共8000多幅。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所以长廊又有“画廊”之称。
自读体会,团体交流
提示: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及语感,灵活使用这两种标点符号。
四、学习并背诵第7天然段。
(一)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二)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述有什么不一样?
(三)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四)独立背诵。
五、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思考: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比较相同和不一样之处。
1.按照必须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试写一处熟悉的景物
过渡:游览了北京的景色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可爱的学校,怎样样?
1、说游览顺序
2、说景物特点
整体默读思考
读句子
自由默读,思考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资料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一样用法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逗号顿号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
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按必须的顺序,用一两段话写熟悉的一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七):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白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述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日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称——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所以,“颐和园”三个字能够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齐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我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此刻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述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景。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天然段
(1)课文具体描述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述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天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所以作者就是按照自我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天然段和第六天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境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境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天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天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天然段)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天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天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此刻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样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平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此刻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样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能够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父亲母亲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我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八):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日,我们和作者一齐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资料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我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十分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能够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那里能够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能够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我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十九):
【教学资料】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景。
4、小组代表汇报,团体纠正问题。
5、自我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十):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日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齐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头教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经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此刻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述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经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可是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当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教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述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进取。下头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我喜欢的方式学习自我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当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当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日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当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一样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齐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仅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明白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能够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日的作业是:
1、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资料,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一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能够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天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齐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所以,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必须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能够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能够用形近字区别比较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能够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能够帮忙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本事。学生具备了这种本事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貌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能够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能够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能够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能够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到达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能够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齐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能够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必须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一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天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天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天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天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天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天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能够把第3、第4天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天然段归并法。)
(2)利用天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天然段);二(第2天然段);三(第3、4天然段);四(第5天然段);五(第6天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能够帮忙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天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天然段的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天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一样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资料,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天然段,弄懂每个天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忙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一样位置分段。
(4)按不一样资料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本事,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本事。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天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资料;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天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资料,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天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期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期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期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资料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资料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资料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此刻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天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本事。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构成本事。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一样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天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此刻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可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一样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经过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本事。
这个天然段(第4天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能够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能够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述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述的。描述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十分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十分平静。“滑”字与上头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资料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资料,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日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一样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经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述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景下使用?能够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能够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能够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必须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天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述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忙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组织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述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教师:今日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齐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教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头教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教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教师:刚才我们经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此刻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述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教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经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述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 : 长 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教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教师:那么我们应当带着怎样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教师:刚才,教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述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进取。
下头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我喜欢的方式学习自我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1、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 汇报交流
3、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教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样把这些不一样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齐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教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 渡句,使用过 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 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教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仅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教师:你是从哪儿明白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能够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教师:好,我们今日的练习是:
1、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十三):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我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2至5天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天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景。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天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必须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述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我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我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资料
引入学习描述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天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我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我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述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一样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我的语言,采取自我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我。(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十四):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欢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文章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天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风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想象、朗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4.认识“颐、麓、槛”等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播放颐和园的图片。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天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今日我们就一齐去游览一次颐和园。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颐”,提示“颐”字左半边的笔画笔顺,并书空两遍。
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颐和园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经过多种途径认识(查字典,问同学等)。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尽量想办法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的景色?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4.此刻谁来做一下导游,把这一次的游览路线介绍给游客们?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我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随景,也叫作转换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能够用这种方法。
5.游览颐和园后,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
自主勾画不懂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本事。转变主角,担任导游,不仅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法,为迁移写作打下基础。
三、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1.导学第3天然段。
下头我们就用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仔细地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吧。
(1)指名读第3天然段,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交流
长:“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是世界上长廊之最。”
①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②读句,说说哪句更好,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体会长廊的“长”。
美:找出文中描述美的成语。(美不胜收)
①说说成语的意思。
②长廊到底美在哪里?读出文中的句子。
③欣赏课件,领略长廊的美景。
④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学法:游览(读文)—谈感受—找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经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长廊的壮丽。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妙处。在图片欣赏后,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2.自学4—6天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
①景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②把自我最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佛香阁:高,结构复杂。
“耸立”:出示本段最终两句,用具体的数字体会特点。
出示佛香阁图片,直观感受。
有感情朗读。
万寿山:出示比喻句。(体会湖的静与绿)
理解“隐隐约约”,并造句。
十七孔桥:造型优美。
想象:这么多的狮子,都有哪些姿态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本事。经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既感受景物的美,又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四、认识生字,会读会用
1.自读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识字方法。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游戏巩固认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生字,经过游戏,让学生欢乐学习。
五、拓展延伸
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搜集颐和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班会课上我们再交流、欣赏。
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文中描绘的只是颐和园的缩影,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的领域。
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