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6篇)

时间:2023-09-20 20:34:43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一):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作者在1928年所写,是徐志摩写给剑桥的。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让他对诗歌充满兴趣。这首诗是徐志摩在匆忙之时写下的,由于他赶着见一位英国朋友,所以他将自我在康桥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表达自我的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二):

  徐志摩曾三次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构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梦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礼貌,构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梦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明白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一样,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境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梦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我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经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到达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三):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完美的留学时光。

  梦想的主义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感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仅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梦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活力,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

  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小孩,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四):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构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梦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礼貌,构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梦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明白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一样,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境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梦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我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经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到达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梦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

  把诗人梦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五):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异常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之后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仅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应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总结(六):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以往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所以他之后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能够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仅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应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可是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