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想必给刚翻开这本名著的人们来了个下马威。贾蔷、贾薇、贾芸……仅仅是这些贾家草字辈的“配角们”,都已经错综迷乱到让读者们有些恍惚,更别提那些荣宁二府里的“主角们”了。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便会觉得仿佛豁然开朗,甚至会喜欢上曹雪芹笔下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的性格亦或是作风。可是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却不得不好好剖析一番。
贾宝玉,贾母的孙子,贾政的儿子。单是从人物关系表上便不难看出,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在这样一个“钟鸣鼎食”的公候门第里,贾宝玉是整个贾家未来的期望,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贾家人的心。可贾宝玉并不“领情”,他周旋于姐姐妹妹丫鬟们之间,关心的不是时事政治,而是那些在父亲眼里,毫无一点用处的儿女情长。但细细品味红楼梦便不难发现,这个风流倜傥贾家少爷,内心深处有着与时代不符的叛逆性格。但这种性格的构成并不是偶然。小说中花了很多的笔墨描述了大观园中的生活,因为正是这种生活造就了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以往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句话表达了宝玉对男人的厌恶和身为男儿身的遗憾。在清朝,一切的一切都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而那样的社会是多么的无能腐朽,宝玉只和大观园中的姐妹们呆在一齐时,有才能感觉到那份纯真完美。但宝玉的父亲却不那么认为,他认为作为家族的继承人,必须经过封建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贾政并不像其他人一样疼爱他,相反,对他十分严厉,甚至险些将他打死。所以,贾宝玉很少接触他那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
林黛玉,贾母的外孙女,由于父母的过世,被送入大观园,和贾宝玉等生活在一齐。她胜比西施,聪明绝顶,满腹才华,自尊心强。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慎细心,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待人和善。但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与宝玉的感情,虽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数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香消玉殒,泪尽而逝去……
其实,在整部作品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位在第一章节便出现的贾雨村。他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没有住在大观园,并没有与其他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连作者也未将他的心理活动细细刻画,但他却是贯穿整部红楼梦的人物。这也许就是这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作者别有深意地将他的名称作为“假语存”的谐音,意在告诉我们贾雨村有别于大观园里的其他人,从后文也能够看出,他活动于政坛,和贾宝玉南辕北辙的一个人,也是典型的被贾宝玉所厌恶的泥做的男人。其实,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与当时的政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嫁入皇室的元春,被父亲所寄予期望的宝玉等等,贾雨村也是如此,他的作官之路少不了贾政的帮忙。贾雨村作为红楼梦中少有的仕途之人,曹雪芹把当时的政治作风在他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将贾雨村刻画成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同时,一副对联、七言绝句,也表现出了他的不凡抱负和过人才华。虽然是个穷书生,但有着一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气概。在书中,作者有写到甄士隐将五十两银子赠予贾雨村一事,而他的回答仅仅是可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作为注重礼仪的炎黄子孙,贾雨村的做法可能在世人眼中显得有些不妥甚至轻薄,可是我却认
为,作者意在反应他身上的那份骨气,那份仅有中国文人所具有的骨气!作者写贾雨村误以为娇杏是他的红颜知己的原因,应当是想用诙谐的语调反衬出贾雨村的寂寞和孤独,他也需要感情。之后,娇杏和他也有了个还算圆满的结局,总体来说,曹雪芹给了他一个还不错的出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退场。虽然着墨不多,但却从初章直到终章,他一向都在,由“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这一标题也不难看出。
宝玉摔玉,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钗扑蝶,晴雯补裘,湘云眠芍,宝玉祭奠晴雯,抄检大观园……情节的曲折,无疑也是红楼梦中的亮点。但最令我疑惑的便是秦可卿之死了。秦可卿的出身同样扑朔迷离。她的养父是秦业,是个小官,并且有一个自我的亲生儿子叫做秦钟,这也就证明了他有生育本事。但为何他要领养一个女儿,如果是为了延续姓氏,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也应当领养一个男孩。我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得知,古代是能够从自我的弟兄那里过继小孩的在小说里,曹雪芹写到,秦钟死后,贾宝玉闻讯去奔丧,“来至秦钟门首,悄无一人,遂蜂拥至室内,唬的秦钟两个远方婶母并几个兄弟都藏之不迭”。所以我们能够得知秦业若是想要过继一个儿子,是十分容易的。可他既不纳妾也可是继,偏要到养生堂里抱儿子,这令我不解。也许她的出生就是如此,嫁到了贾家,还是正妻,那么她在贾家的所作所为和为人处事,是像凤姐一般泼辣还是像黛玉一般谨慎呢?其实,我认为一个人在贾府的地位高低,取决于贾母对其的态度。众所周知,贾母有很慈爱的一面,她对家境贫寒、地位低下的人,有时候能够表达出一种真诚的关怀和体恤,所以我认为,秦可卿在贾府里,至少有贾母撑腰。王熙凤,这一泼辣的人,从来不轻易看得起别人
,更别说这个秦业从养生堂抱回的女儿了。可是在书中,她俩的关系却十分要好。而另一幕也能够让我们得知秦可卿备受关怀:秦可卿生病时,尤氏对她说不必拘礼,早晚不必照例上来。意思就是指秦可卿不需要去省亲,这充分表现了贾家人从上至下对她的疼爱。对于这么一个小官僚的养女,大家不约而同的表现,意味着什么呢?
我从一本对红楼梦解析的书中得知,秦可卿的出身不仅仅不寒微,甚至还高于贾府,从她的卧室装潢便可得知。曹雪芹花了很多笔墨描述了秦可卿的闺房。有别于潇湘馆、怡红院等,秦可卿的住所陈设的富丽堂皇超出想象,甚至“案上设有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还有秦可卿死后的丧事,她所用的棺木,是薛蟠家里面存下的用料,说明了木料的级别之高。像这样的细节,曹雪芹其实在书中写下许多伏笔,追溯到康熙年间,秦可卿也许是当年那个两立两废的太子的女儿,流亡到贾家,以秦业女儿的身份活着……
像这样值得追溯且研究的人物和事件,红楼梦中数不胜数。揭开每一个人物靓丽的妆容,每一件事件外浮华的景象,背后可能暗含着朝代的崛起亦或是王族的衰败。这样一部巨作流传至今,值得被世人所欣赏,所研究,所铭记,去切身体会那辉煌的时代。
解读红楼梦(二):
对于《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中复杂的人设以及情节你是否还存在疑虑,下头就让我们一齐来解读它吧!
贾府的四个女儿,曹雪芹用心良苦地将她们命名为“原应叹息”,着墨稍多的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女子聪明有志气,但仍强可是命运,被录在“薄命司”中。
探春的出场以黛玉的视角描述:“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实黛玉初入贾府时可是六七岁,而探春也至多五六岁,外形远谈不上“削肩细腰,长挑身材”。可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曹雪芹不惜采用了将来时,在读者的头脑里印上这个美而不俗的身影。探春的不俗还表此刻审美上。她托宝玉出门带些“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之类的小玩意儿,宝玉认为这些采办交给小厮就行。探春却说:“小厮们明白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她的要求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当然不是小厮们能够懂得的。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有幸参观了大观园中各路主子的房间。房间的布置除了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更能从中窥察主人的性格。“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这一段描述,所用形容词最多的是“大”,而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一句“探春素喜阔朗”,再看书帖、砚台、笔都是多的,就连花囊中插着的白菊也是“满满的一囊”。能够看出探春的大气。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蘘,书法史称“宋四大家”。
他的山水画自成一家,是谓“米家云山”,其人个性怪异,世称“米颠”,后皈依了佛门。而颜真卿的墨宝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从中不但能够看出探春的.艺术涵养,还能够看出她的阳刚气和若即若离的出世思想。其实每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孔子,也绝对少不了一个老子。
贾府下人兴儿是这样评论探春的:“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寥寥数语不但勾勒出探春的轮廓,并且击中她的命门。庶出的身份在她阔朗的天性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探春是自卑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又所谓尊卑有别。在贾府这个弱肉强食的圈子里,探春将骨子里的自卑化为强烈的自尊。在凤姐抄检大观园时,得力爪牙王善保家的小觑探春,以为她一个姑娘家“又是庶出,他敢怎样”,于是上前掀探春的衣襟。探春天然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毫不留情地掴了她一个耳光。骂:“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还拉着凤姐到她身上翻,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
在她的心里,奴才主子是泾渭分明的,而她这个奴才生出来的主子则需要时时提防旁人拿她那一半卑贱的血统作法。当懦弱的迎春遭下人欺凌时,探春站出来替她说话。给平儿讲的理是“物伤其类,唇亡齿寒”。迎春也是庶出,探春为其抱不平,不但出自姊妹之情,更重要的是维护庶出女儿的尊严。可见探春已将这种捍卫意识扩大化了。这种意识对旁人显得“刺”,对自我的亲生母亲则显得寡情。庶出的身份不由己,探春认为弥补这个先天不足的办法就是划清界线。她托宝玉买东西,许他的好处是送鞋。宝玉说赵姨娘心里会有“想头”(即探春做的鞋不给亲兄弟贾环,而给宝玉。),探春说:“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明白。”她不可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五十五回中,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当家,按官中规矩赏银二十两。
赵姨娘不依,大闹一场。她满心眼里拿探春当自我人,指望探春“拉扯”。探春说:“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赵姨娘提醒她,死的可是舅舅。这一提,等于是当众揭她庶出的伤疤。果然探春“气的脸白气噎”,一面哭一面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几个回合下来,探春奉行的是理和礼,祖宗的规矩是理,尊卑有别是礼。其实赵姨娘有这些个“想头”原本是人之常情。她的地位尴尬,正经主子把她看成奴才,奴才又不拿她当正经主子。好容易熬到女儿出息了,沾点光,扬眉吐气一把也无可厚非。可是女儿不买账,众人赖她混闹,平儿也说她“颠三不着两”,那里众人皆依着一个评判标准,即“礼不下庶人”。
反正是奴才,管他有脸没脸。这样解释是抨击封建礼教,替众人开罪,探春却逃不了干系。与其说她是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倒不如说是人性中的虚荣心作祟。庶出身份所引起的不单是“刺”、寡情种种,它还是探春的动力,激发她出人头地的欲望。能够说成是出于虚荣的雄心勃勃,但不妨理解为鸿鹄之志,因为不是每个人应对逆境都能这样雄心勃勃,与宝钗劝宝玉学些仕途经济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探春在与赵姨娘拌嘴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能够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凤姐和平儿闲话家常时也说过,庶出虽然名义上不该遭歧视,但身为女儿又比男人要糟糕,因为攀亲时男方也许会有讲究,不要庶出的。这个打击对封建社会的侯门千金而言是致命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没女人插手的份,所以探春恨不是男儿身;幸好“齐家”是“贱内”、“拙荆”们的专业课。
探春在这方面的造诣,王熙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可是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王熙凤那是一万个男人都不如她的,她敬服的人可不会是泛泛之辈。探春在与李纨、宝钗共同当家时,确实展现了高超的管理才能。她主要干了两件事:裁减冗费和充分利用资源。贾府日常开销庞杂,费用重叠无法避免,这其中滋生了多少腐败弄权不是这儿讨论的。探春看清这一点,着手裁掉学堂“爷们”每人八两和丫头们每人二两,省下的钱对贾府而言可是九牛一毛,但开风气之先的魄力却是值得称道。此外,探春还将大观园实行私人承包职责制,省下一应管理费用四百两。钱不多,但封建经济本来是自给自足,贾府又是官宦人家,不会去搞投资经营赚钱,合理的理财便是生财了。并且下人也都利益均沾,确实是个高明的“双赢”结局。值得注意的是探春和宝钗关于朱熹的一番评论。
探春认为朱夫子的〈〈不自弃文〉〉是虚比浮词。宝钗立刻正色说探春“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以姬子的文章为自我辩护“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能够看出探春并不是封建正统思想调教出来的合格品,那些东西只停留在她的有意识层面,没有深入她的灵魂成为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一旦事出突然,她的第一反应仍会是自我的本事和自我的是非观,而不是求救于孔孟之道。这是我认为她的寡情不是出于封建礼教而是出于虚荣心的原因。尽管如此,仍让人感到欣慰,总归是一个真实的探春。
活在现世,再怎样超脱也无法对别人的评论无动于衷。而别人的评论往往又是建立在对评论对象不理解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人才会活得艰辛。正是本着心中的是非观,在管理家政时,探春才有强烈的职责感,不怕得罪众人而裁减冗费。为贾府兴利除弊,真心诚意地为这个行将朽木的家族倾注自我的心血。正是本着心中的是非观,在凤姐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此时庶出嫡出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贾府的一员,而她生于斯养于斯的家族正面临末世的命运。
她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可是她倾生平所学也不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因为她与之角力的是强悍的命运,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探春的结局是远嫁蛮夷,虽贵为王妃,面子上风光,但“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是凄凉的。元春还能一年半载见见家人,发发牢骚说送她“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探春是不能够了。虽为生离,怎明白这不是死别纵然还能见面,那也将是多年以后、物是人非。贾府的一切从此能够不必记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波诡云谲的命运都能够丢开,黯然离去的探春,独自一人且行且唱“高情不入世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解读红楼梦(三):
《红楼梦》自乾隆五十六年以活字印刷本问世以来,便陆续产生了一些杂记随笔式评论。但真正称得上研究,并有独立体系,自成一家的,还是从近代开始。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以“解脱说”立论,成为“红学”史上第一篇评论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以“索隐派”为主导的“旧红学”一向占主导地位。“五四”运动时期,学术界兴起了研究红楼梦的热潮,以胡适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红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确立了《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并且认为该书是作者自传,后四十回系高鄂所续,从此开始了“新红学”时代。近年来,“红学”再掀热潮,图书市场上各种红楼论著,层出不穷,且大受读者追捧。可是,许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往往会被书里惟妙惟肖的人物描述和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而较少会去研究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由于《红楼梦》一书所描述的人物极多,事情亦很繁琐。往往看一遍下来只记得宝玉、宝钗、黛玉和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主角,看第二遍才能对里面的部分细节做出描述,三遍看完方能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许多读者是没有那么多
的时间去深究的,而书里蕴涵的很多高雅的文学艺术元素也使一些读者望而却步。因而,一般的读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滞后的基础层面上,有待于提高。
【关键词】
主题思想,人情小说,反封建,出世。
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犹如人的眼睛,它是我们通往作家心灵的窗户,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清作者的灵魂。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提炼是作家艺术构思的中心环节,她直接影响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素材的取舍和场景的穿插等等。由于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所站的阶级立场不一样,因而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做出不一样甚至对立的理解。清代的“索隐派”代表沈狂言在其《红楼梦释真》一书中,就将《红楼梦》说成是一部明清兴亡史,将里面的宝玉理解为顺治帝,黛玉则变成了顺治宠妃董小宛。这明显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所以,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红楼梦》一书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应当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亲身生活经历来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小说虽高于生活,却是来自于生活。作者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康乾盛世”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不住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正如书中冷子兴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封建社会的弊端重重。加之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开始构成和发展。以顾炎武等思想家为代表的改革派,猛烈抨击程朱理学统治下的满清统治思想。一些不满现实的封建知识分子,包括作者在内,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股提高思潮的进取推动和影响。
作者原籍河北润丰县,汉军正白旗人,祖上是满清的包衣奴才,因为沙场上立功而封官授爵,在整个康熙朝倍受恩宠。其家从清初起,到作者一代止,是一个簪缨世代,钟鸣鼎食的“百年望族”。从作者祖父到其父亲三代中,一共做了四任,历时六十余年的江宁织造(实际上是皇帝设在外地的间谍组织),期间还兼任苏州织造和两淮盐政。然而这个大家族在雍正时期却卷入了皇室的纷争,遭到革职抄家的命运。曹雪芹由少年时期的锦衣玉食,逐渐走向了贫困潦倒,靠亲朋好友接济,以食粥度日。“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物忆繁华”,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残酷的现实促使了作者的觉醒,在饱尝了家破人亡的痛苦之后,他开始思考产生这一杯具的深刻社会原因。
2、要把《红楼梦》和《金瓶梅》等小说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寻找作者构思的痕迹。《金瓶梅》开人情小说写作之先河,《红楼梦》在汲取其创作经验的同时,摒弃了《金瓶梅》中的粗俗描述,加入了戏曲、绘画、雕塑、服装等更多高雅的艺术表现方式,使《红楼梦》的品位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作者还借鉴了《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追求自由感情的主题,但与之相比又有所提高。作者采用了更能震撼人心的杯具形式,将完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在资料上,《红楼梦》和《金瓶梅》都经过描述一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家庭,最终走向败落的故事,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而不一样的是,《红楼梦》的人物描述要比《金瓶梅》形象和逼真的多,民间谚语有云:“《红楼梦》里无坏人”,作者并没有采取主观的'态度对某人进行直观的评价,而是采取各种行为和动作描述从细节处进行刻画,让读者自我进行评价,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如凤姐这个主角,虽然其心肠狠毒,豆腐嘴刀子心,喜欢玩弄权术;但另一方面,她又是治家的能手,有才干,性格幽默,善于制造气氛。宝钗长相漂亮,有才华,可是她的内心却隐藏着虚伪,喜欢笼络人心。黛玉喜欢吃醋,有点“细心眼”,而内心却是极其善良。这些人物个个有血
有肉,让读者丝毫不会怀疑他们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
大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以及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和心灵的摧残。在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的约束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青年男女没有展现自我个性和自由恋爱的权利,一切必须听从父母及长辈的安排。宝玉从小与黛玉生活在一齐,耳鬓厮磨,暗生情愫,然而他们的自由恋爱没有得到贾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支持,最终“金玉奇缘”战胜了“木石前盟”,黛玉含恨而死,而宝玉亦遁入空门,留下宝钗守活寡。正如《终身误》一曲所唱:“都道是金玉奇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段完美姻缘被人为拆散,同时累及三人。而贾赦为了贪孙家的五千两银子,亦不顾女儿的快乐,将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迎春最终“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倍受折磨而死。
2、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社会里,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达官贵人,生活奢靡,彼此勾心斗角,争权夺势。下层得奴仆则得不到最基本得人格尊严。在荣府里主要表现为王夫人和刑夫人的妯娌之争,王夫人与赵姨娘的正庶矛盾。由于贾母的偏爱,荣府的大权落在了次子贾政手上,刑夫人所以十分妒恨。“锈春囊”的出现,最终给了刑夫人以口实,她将其交给王夫人问罪。为了挽回被动局面,王夫人便和凤姐商量连夜抄检大观园,最终造成了司祺撞壁,晴雯含冤而死的杯具。宝玉的丫头四儿,只因说了一句“同日生的是夫妻”的玩笑话,就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人;芳官和蕊官等戏子,因为天真活泼,被主子们污蔑为“狐狸精”,被逐出大观园,最终仅有去当尼姑。王夫人用这些奴仆的鲜活生命和尊严换来了主子地位的巩固。在与赵姨娘的正庶之争方面,赵姨娘无时不在寻找机会替代王夫人的地位。她不但唆使贾环在别人面前说宝玉坏话,破坏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最终导致宝玉被烫成重伤,及至其遭贾政毒打险些被打死,并且自我亦秘请马道婆诅咒宝玉和凤姐,致使秭弟俩疯癫,最终在跛脚道人和癞头和尚出现后下才得以挽救性命。
解读红楼梦(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是一部描述了清朝贵族社会的小说经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曹雪芹的深邃思考和文学才华。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十分复杂读者需要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题是关于感情、家庭、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价值的作品不仅仅在中国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它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两个人在传统礼教和家族压力下的杯具命运。小说中的感情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传统礼教和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反思。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被传统礼教和家族压力所扼杀,他们最终都无法得到快乐。这种感情的杯具性反映了传统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小说中还描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贾家的兴盛和衰落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小说中的贾家虽然富有,可是缺乏家族的凝聚力和家族成员的职责感,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落。这种家族的衰落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中的问题,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家族成员的道德观念缺失等问题。
小说中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小说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象。小说中的“石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既是一个人物,也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我两忘”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总的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感情故事,更是对传统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在文学领域,更是在文化和社会领域。
解读红楼梦(五):
红楼梦的主要资料虽然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但完全打破了才子佳人之作的固定模式,红楼梦主要资料。它不仅仅写出宝黛的感情杯具,更以这个感情杯具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感情杯具为主线,叙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方面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真实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及人心的衰莠。全书就像一面透视镜似地,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感情婚姻杯具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作文素材《红楼梦主要资料》。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到达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介绍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为主线,展现了贾,薛,王,史四大家族兴衰的过程,折射出世间百态,人情世故。作者经过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描述和对人性的精确把控,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仿佛人和事真实地发生在自我的身边。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带入感冲击力最丰富的一本书,书中人物从皇亲国戚、到贵族官僚;职业从丫环小厮僧道商农;范围从礼仪酬应、庆吊往来;物是从平民百工、匠作营造,栽花种树;娱乐从医卜星相,演艺说唱;犹如一座雄伟的文学大厦,作了全景式地展示同时。
他的视角也从当时众多的皇亲国戚,聚焦到贾、史、王、薛四家,再由四家聚焦贾家一门,进而再到大观园作为众多人物活动的中心。经过这个以众多女性,异常是青少年女性为主体的小社会及其与外界的联系来反映大千世界,来表现具有象征意义的贾府衰亡的过程。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家境落魄之后。当时他眼看着家族一步步走向落魄和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于是曹雪芹开始埋头创作这篇长篇巨著,将自我的真实想法隐晦地写在了这篇小说里。
主要人物
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绰号"混世魔王”,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杯具。他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林黛玉
红楼梦《枉凝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薛宝钗
与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之冠,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王熙凤
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
贾母
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向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我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儿孙媳妇。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晴雯
荣国府的丫鬟。她长得风流灵巧,针线活犹好。她的反抗性最强,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抄检大观园时当众把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病重时被撵出贾府。宝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为感动,当夜悲惨地死去。
解读红楼梦(六):
《红楼梦》是一部十分深奥的书,没有“三国学”,没有“水浒学”,没有“唐诗学”,可是有“红学”,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旧的红学以曹雪芹的《石头记》和程高续书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派别:索隐派、考证派和小说派,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派别。许多派别为破解《红楼梦》做出了不懈奋力,可是并没有成功。
考证派的实质是索隐
从表面看,索隐和考证是不一样的。索隐是牵强附会、东拉西扯,考证是实证推理、多方求证。索隐重在附会,考证重在证据。一个是意会,一个是立言,有根本区别。但从本质上看,考证派也在探寻“真事隐”,二者其实是一回事。
考证派的代表人物一般认为主要有胡适、俞平伯。他们主要经过历史资料考察来研究《红楼梦》,例如《红楼梦》这本书写得很好,但原先不能确定作者是谁,胡适经过考证,确定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胡适的观点此刻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出版。胡适认为,蔡元培的索隐派是“猜笨谜”,他奋力寻找《红楼梦》中隐藏的“真事”,认为《红楼梦》是“自传小说”,其中的贾宝玉就代表着作者,贾家就是曹家。他把《红楼梦》的研究引向历史领域,对曹家的家史进行了历史考证。胡适用曹家论证贾家,又用贾家说明曹家。
考证派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包含着致命的弱点,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弱点日益突出。史料是考证的生命,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考证派完全受材料左右和限制,而新史料的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使考证工作面临着僧多粥少,时常无米下锅的困境。一旦新材料不复出现,考证势必陷入停顿。有些从事考证工作的学者往往耐不住冷清,渴望着新材料的`突然降临,一旦摸到些蛛丝马迹便萌生“很可能是真的”的心理定向,于是以假当真的事时常发生。一些古董商故弄玄虚、以假乱真,把伪材料趁机塞给他们,造成了红学研究的一场场闹剧,败坏了考证的名誉。另外,考证的资料往往碎细繁琐,研究者的学术目光狭小,见木不见林,这样势必难以发挥已有史料的效率,造成宝贵史料的无形浪费。
所以,有的人对考证派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考证派本未倒置,是“小学”,是将《石头记》庸俗化。
可是,应当说考证派很厉害,他们有些方法也是十分科学的。虽然胡适有些结论被质疑,并陷入了“曹贾互证”的怪圈,可是考证派做出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
当代“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是胡适的关门弟子,1953年他出版了《红楼梦新证》一书,以示跟胡适的承接关系。他不仅仅丰富完善了考证派的理论,也借用了考证派的方法,是考证派的集大成者。但周汝昌认为自我考证的目的是索隐。尽管考证派也以往批判指责索隐派,但事实上,考证派和索隐派二者一向都是相伴而生。考证的实质也是索隐。
“看小说”是放弃“破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学研究一枝独秀的是小说派,主要有陈独秀、吴宓,之后还有鲁迅和张爱玲等人,也把《红楼梦》当小说看。《百家讲坛》让小说家刘心武去讲《红楼梦》,可能跟这也有关系。
王蒙先生说,此刻“看小说”的人十分多,而“猜谜”的人相比较较少。王蒙先生说的是事实。可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周汝昌、刘心武、霍国玲这些大家们都在“猜谜”。大家们在“猜谜”,是因为《红楼梦》有谜可猜,是因为“真事隐”。有些人不想“猜谜”,是因为根本就猜不着。
虽然曹雪芹已经说有“真事隐去”,可是到此刻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书中有“隐”。虽然脂砚斋早就批注说“五色花纹缠护”是指“文”,而“色”是“灿若明霞”,这些人瞪着眼睛不承认“犯了色”就是重了色。他们认为“通灵宝玉”是“五彩”而不是红色的,认为《红楼梦》只是小说,无谜可猜,无隐可索。口口声声说“没有什么探佚”。曹雪芹已经说了,读者在醉淫饱卧之时,避世去愁之际,将《红楼梦》当小说把玩一下,是能够省很多寿命筋力的。也就是说,在吃饱喝足的时候,是能够把《红楼梦》当小说看的。可是要研究《红楼梦》,就必须要把书中的“隐”找出来。书中的“隐”其实是历史,是“真事”。作者写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记录这段“真事”,为“闺阁昭传”,戒妄动“风月之情”。
脂砚斋以往批注说,这部书应当反着看,方是会看。畸笏叟也以往批注此书应以反看为幸。曹雪芹更是经过贾瑞的故事,告诉我们反看“风月宝鉴”十分要紧。如果非要正看,或者非要当小说看,跟贾瑞一样,那就是很不幸,不会看。如果《红楼梦》已经被破解,大家都明白什么是“真事”,你去“看小说”很正常。否则,“看小说”实际上就是自我放弃了对“真事”的探寻。遇到危险时,驼鸟有时会把头埋进沙土,以为自我啥也没看见,就什么也没发生,其实并非是这样。
《红楼梦》到第78回就结束了,如果正看《红楼梦》是没有结尾的,要想看“全”,只能看别人根本不贴合曹雪芹原意的续书。这部书并没有什么“佚”,当然也就没有“探佚”,可是《风月宝鉴》必须得反着看才能看懂。
有人认为,《红楼梦》十分优秀,“看小说”成为主流,这已经足够了。的确如此,当今“猜谜”的人只是少数,可是少数人仍然也不能看懂《红楼梦》,能“破解”此书的仅有一个人。脂砚斋说,能解此书者当有辛酸之泪。如果有人能解此书,她和曹雪芹将大快于九泉之下。
有的刊物本来比较权威,更应当站在高处,广泛吸纳全国各种红学流派的思想观点,而不应当自降身份、固步自封、党同伐异,成为“精英红学”或者“小说派”的舆论阵地。
索隐有风险
自新世纪以来,当代红学回归索隐派的倾向明显,红学界主流非主流学人许多都在索隐,只是各自索隐的方向及资料,因喜好侧重不一样而不一样。“猜谜”的人越来越多了,索隐派自我认为是“复兴”,而其他派别的人认为是索隐派又“复辟”了。不管是“复兴”,还是“复辟”,“猜谜”的队伍反正越来越大了。
索隐派有时从书中的只言词组中,能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索隐派经常把《红楼梦》中的故事隐喻历史上的真事,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影射为某一历史上的真人。用拆字、谐韵、模拟的方法,解读故事。其代表人物古代有周春、现代有蔡元培,这都是十分著名的学者。
索隐派红学主要论点有“纳兰性德家事”说、“董小宛家事”说、“康熙朝政治状态”说等,蔡元培还认为,贾家就是伪朝廷,贾家子孙就是各部门,宝玉就是传国玉玺。例如贾赦的妻子是邢夫人,而贾赦代表了刑部。索隐派代表性的著作是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在考证派和小说派的打击之下,自二十年代以来,索隐派红学便进入了衰竭时期。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不买账,人们拿他们索出来的“隐”,还是看不懂《红楼梦》。慢慢的索隐派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但此刻,仍有一些人仍然以索隐派传统的手法来索隐,写出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著作。
有些人对索隐派嗤之以鼻,然而书中有“真事隐”,索隐其实是破解《红楼梦》的惟一方法,但这种方法是有巨大风险的。考证和看小说没有什么风险,而索隐则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索隐的结果往往与人们的固有认知有巨大的反差,异常是索隐又不是很成功的时候,颠覆性的结论很难让人理解。有的人指责、有的人谩骂、有的人嘲讽。蔡元培如此,霍国玲也是如此。
此刻,甚至连索隐本身有时候已经成了一个抬不起头的事。谁要说自我是索隐,立刻会招来异样的眼光,有的人抱以“呵呵”一笑,好像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在一些人眼里,索隐等于臆测。如果索隐派的人士发表自我的观点不太合人意,有人就会说,索隐分子都是这调调,脑子都像四方磙子。还有些红学家认为,索隐派获得一些官方与民间的推崇,是莫大悲哀,不可理解。我想,《红楼梦》有“真事隐”,应当是能够索隐的,索隐能够不成功,但不能说成是“娱乐”,更不能认为是周汝昌先生的“余毒”,也不能因为蔡元培先生走错路,别人就不能索隐了。
《红楼梦》有太多的谜团,刘心武先生以小说家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给每个人物都找个“原型”,他对高鹗不满意,要重续《红楼梦》。他的做法尽管也能自圆其说,但无论如何也只是他个人的一家之言。
《红楼梦学刊》对刘心武先生的本事进行质疑,认为他误导了观众。但刘心武先生认为自我有权利研究《红楼梦》,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个人或机构都无权当法官。
反正都不解“其中味”,谁怕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