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精选50篇)

时间:2023-01-05 10:29:20

  道德模范事迹(一):

  王兆华,女,共青团员,1988年11月出生,XX市八中学生。全省第五届精神礼貌“十佳人物”。

  她7岁便包揽了洗衣、做饭等全部家务;11岁便利用节假日贩卖小金鱼,补贴家用,供自我上学;近年来,年迈的养父下肢瘫痪,卧病在床。但她没有被苦难和挫折吓倒,而是迎难而上。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报答养父的恩情;她勤奋好学,担任班干部认真负责,期望用知识和双手报效祖国、报答人民。

  道德模范事迹(二):

  董学法,男,中共党员,1970年2月出生,XX县泥汊镇人。获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XX市治保进取分子、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等称号。

  1988年,董学法成为XX市XX区劲松中社区的一名保洁员。除了做好本职保洁工作,他还参加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他与不法分子搏斗过35次,16次被打伤。他曾抓获过各种不法分子100多人,其中犯罪嫌疑人22人,截获赃物500多件。他还为居民做过大大小小的好事1000多件。

  道德模范事迹(三):

  周美香,女,1940年7月出生,XX市郊区桥南办事处白云居委会居民。47年照顾同母异父的智残姐姐吴红花,用真情演绎了人间真善美。

  父母双亡后,弱不禁风的妹妹周美香顶起了大梁,她拖着瘦弱的身体,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姐姐吴红花。每一天早晨,周美香做好饭后,先给姐姐用热水洗脸,之后再喂饭。姐姐大小便失禁,她帮姐姐擦身、洗澡、换洗衣服。这样的活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但周美香没有半句怨言。

  这是一位给居民群众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共-产-党员,30多岁的她已经在居委会工作了整整17年。十七年来,她以一位社区工作者的满腔热情,挽救过处于困境的社会弱者;以一个母亲的慈悲胸怀,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道德模范事迹(四):

  周甜作为南昌市西湖区红色场馆的一名讲解员,自参加工作以来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进取进取,脚踏实地、乐于奉献,在普通的岗位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她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经过故事的串联,让文物“活”起来。同时,仔细研究观众心理,针对不一样的观众调整讲解的资料、方式,切实做到“因人施讲”。她在讲解中对待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性别的游客,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入手,使观众宾至如归,做“游客的贴心人”。在一线讲解的十年时间里,她共计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免费讲解5500余批次,重大接待160余批次,各类外出借调任务240余批次,开展各类社会宣教工作800余次。

  她在学术研究上狠下功夫,首创了情景式教学,以人物话剧式带入感的教学受到了多家中小学校的青睐,教学活动开展不到三个月已和八一馆签约的中小学校到达了30余所。她对平时的工作进行思考总结,撰写了《给观众供给趣味的讲解》《“小小志愿者培训”谱写红色传承新篇章》等10余篇文章在中国文物报、江西日报等媒体刊载,撰写的《七代讲解员的的初心传承一座英雄城的红色传奇》,受到了广大媒体的关注,在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刊载报道。

  “不扬鞭时自奋蹄。”她将继续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勤勉尽责,历练人生,做到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真正做一名红色基因传承者。

  道德模范事迹(五):

  孟凌玲,中-国-共-产-党员,一级教师,曾荣获县级四有好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铭记宗旨。

  她始终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宗旨,不断提升个人的学识修养,经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本事水平,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耐心解答每一名学生的问题。不仅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更让学生“信其道,敬其师”。在疫情线上教学期间,组织学生有序自习,鼓励优等生乘风破浪奋勇争先,勉励后进生析原因、找方法、抓基础,在高一第一次月考中多名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

  她热爱教育事业,喜爱她所教的每一名学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跟学生在一齐的每一刻,都是她最欢乐的时光。军训期间与学生共同进退,班级取得了“优秀连队”的荣誉称号。

  帮带年轻教师,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从教以来,她共帮带过四名实习生,现已有三人分别在广州、江苏、黑龙江学校任教。虽然帮带实习生仅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可是她却与实习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家校合作,共筑学生长大平台。

  学生的长大,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沃土,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滋养。班任、科任、家长、学生,这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她打破班任一言堂的惯例,邀请科任团队,应对面与家长和学生座谈,指出各科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有待提高和改善的地方。这样,家长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小孩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小孩学习成绩的提高。[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学生进入青春叛逆期,一些同学很难坐下来同父母真诚的沟通,尤其是学习方面的事情。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说说自我的心里话,并经过家长写回信这一形式,促进家长和小孩的真诚沟通,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共-产-党员是份职责和使命,教师也是份职责和担当,党员教师,更要践行党的宗旨和教师的职责,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有为青年,具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初心不改、铭记宗旨的鞭策下,她定将乘风破浪,做一名让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

  道德模范事迹(六):

  甘科伟,男,壮族,1980年9月30日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南宁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他从事禁毒工作7年多来,曾深入卧底毒窝,有一个“最强大脑”擅长信息研判,创造了一系列信息导侦、科技破案的战术战法,在全区禁毒战线推广,共参与破获各类重特大毒品犯罪案件137起,缴获各种毒品3000多公斤,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97人,战绩显著。

  2017年1月15日。甘科伟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参与侦破特大毒品案之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奋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我”,这是甘科伟生前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心声,他用生命践行了忠诚奉献、守护平安的从警誓言。2017年,甘科伟荣登“中国好人榜”,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七):

  王青春,中共党员,一级教师,高三语文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职责心,认真教学,平等施教,关爱学生,在普通的工作中做着自我应有的贡献。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

  执教十六年,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取循循善诱方法,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既教书又育人,在重视基础教学的前提下,结合教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讲好学科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为祖国的建设奋力学习,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做新一代礼貌的学生。

  二、坚定信念,身体力行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认为仅有把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身体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加强师德修养,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自我的职业梦想,才贴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助学工作中,展示出热心、爱心、耐心。在办理学生资助时,能够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组织安排好学生资助工作。每年都进取参与到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具体事务中去。热情接待、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耐心地向他们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认真整理学生资助档案材料。以事业心、职责感和不怕苦的精神奋力工作,使贫困学生能进取奋力学习。解除了贫困学生与家庭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十六年来,无论在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上始终不忘提高提高。在工作中进取参加各种理论学习,奋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使自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紧随国家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平等施教的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温情关爱每一位同学;在专业技能上,潜心学习钻研,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领域,迎难而上,逐一破解自身专业瓶颈,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一中教师,一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共-产-党员,要用自我的知识和爱心去点燃红烛的事业,再创辉煌业绩,一路放歌,勤修师德,让自我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用爱扬起学生未来梦想的风帆。

  道德模范事迹(八):

  包心月,高二七班班主任,初耕教坛的探索者。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奋的耕耘,默默的守候,期待着教育生涯第一季的快乐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包心月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在课堂上进取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在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及良好心态的调整。她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经过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她常常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和学生一齐阅读,一齐学习,以便准确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忙他们改善学习方法,提升语言本事。

  在她喜爱的班主任工作中,她每一天都深入班级,除了注重班级常规管理,抓学生纪律、秩序外,还十分重视班级的学风建设和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学习目的性、纪律性的教育。她是学生和科任教师之间的桥梁,促进师生之间沟通,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她利用自习课的时间督促学生加强对各科知识点的巩固。她严格管理课堂纪律,尤其早、中、晚自习的纪律,每一天组织督促语文、外语等学科的背诵,详细检查每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景,经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班级学风逐渐浓厚,得到科任教师的一致认可。

  她注重“五育”并举,极力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取组织参加学校的各项课外活动,做到活动有特色,资料有品味。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组织本事、动手本事、思维本事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团体荣誉感、班团体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当中,除每一天在班级陪伴同学们长大,还在课后服务后的自主学习时间段经常深入班级进行管理。她的辛勤付出感动着每一名学生,赢得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道德模范事迹(九):

  孙健,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07年进入方正县第一中学校任教至今,现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艺体教育中心主任、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高一六班语文科任教师。

  孙健同志在担任政教处主任以来,一向紧紧围绕学校期初工作计划,有序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能够把期初学校工作要点落实到实处。作为政教处主任每一天早晨很早来到学校,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入校,每一天又是很晚离校,做到与学生同步。总是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他总认为学生的事无小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去做事,为了治理学生生活习惯的恶习,细心细致的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并达成教育共识。与团队内部人员根据省市教育方针要求在节假日休息时间研究学生管理制度的细化,出台适合本校的校规校纪及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班主任培训德育干部培训,仅有好的德育干部、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以爱导生、以会带训培养德育队伍。所带政教处团队曾荣获先锋岗位等荣誉称号。

  孙健同志在担任艺体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以来,一向致力于业务提升,随着省市对艺术教学及国际留学的要求在不断的细化。把握前沿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生全员艺术选修,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学生体育艺术2+1的培养目标。定期召开艺体教研组会议,共同学习了解最新教育部政策,加强专业业务学习、巩固专业本事,传达最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艺术情操,丰富学校艺术文化氛围。在国际交流方面不断加强内部人员业务学习,传达国际留学最新知识理念,为学生生涯规划做好人生导师,耐心细致与学生交流沟通。近几年有部分学生经过艺术体育考入国内一流名校,实现其大学梦想。又有部门学生经过国际留学走出国门进入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继续深造。极力彰显了我校“一个核心。四个方向”的办学理念。

  孙健任教期间,所教学科在同类班级始终名列前茅。总是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细心耐心的去指导,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在其课堂都能专注的听讲,教学中不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进行业务专研,提升自身的业务本事。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其前行的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学习的目标。作为当代教师,其践行教师的使命,按照“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

  道德模范事迹(十):

  谢发强,男,1950年4月生,砲里街道谢家岭村村民。

  谢发强是砲里街道谢家岭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他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儿子是聋哑残疾人,女儿是听障残疾人,老伴瘫痪在床。应对重重困难,种种压力,谢发强不认输、不气馁、不懈怠,用自我的辛勤付出、顽强拼搏为家人撑起一片天,让他们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生活。

  他悉心照顾儿女,在小孩们年幼时到处寻医问药,为小孩们进取治疗。应对小孩们的苦恼他耐心开导,用爱心培育了他们进取向上的性格,两个小孩都顺利从聋哑学校毕业。为了培养儿子的一技之长,他陪儿子一齐在工地干活,充当翻译,鼓励儿子主动和工友交流,尽快适应环境。在他的培养下,儿子成为了一位技术精湛的瓦工,常年在西安装修行业工作,并受到业主的好评和欢迎,也因为自我的阳光乐观收获了快乐的家庭。

  女儿在他的教育培养下,取得了手语、茶艺、救护等文凭,自信乐观,工作出色,担任了西安市残疾联合会聋人协会副主席、莲湖区春晓康复中心副主任和未央区启点之星成人康复中心主任等职。经常参加省、市重大残联工作的研讨,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进取贡献。

  老伴偏瘫七年来,谢发强天天为老伴穿衣做饭、端屎倒尿。春天用轮椅推她散心赏花,夏天为她扇凉驱蚊,常年围着她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应对家庭的困窘,旁人总会用同情的眼光来看他们,但看到现如今谢发强一家人满溢自信乐观笑容的“全家福”,都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眼光。这个不幸的家庭,没有笼罩不幸的阴霾,相反却充满快乐的爱的力气,这份“爱”有谢发强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更是他对家人不离不弃的爱和职责。

  道德模范事迹(十一):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那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此刻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5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终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道德模范事迹(十二):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以身殉职,用生命践行“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和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梦想信念。

  “信念坚定,忠诚报国”是他一生坚持的信念。参加工作以来,罗阳前20年设计研发飞机,后10年指挥制造生产飞机,以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一次次托举共和国战鹰完美升空,用生命圆了中国人心中的航空强国梦。他常说:“‘沈飞’的职责不仅仅关系企业生存,更关系国家利益。”“‘沈飞’不能忘了这八个字,那就是‘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他用坚守30年的航空报国理念,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实践了对党忠诚的一生,对祖国忠诚的一生,对航空事业忠诚的一生。

  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罗阳上任几年来,正值航空武器装备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沈飞公司任务最为艰巨的几年。他把项目研制作为最大的政治使命。签发总经理令,成立现场工作组,强化生产计划严肃性和执行力;亲自签订“职责状”,组织部装、总装和试飞“三大战役”,集中力气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决战,成功克服资源不足、成品供应不及时等一个个难关,完成多个重点项目任务,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他带领沈飞公司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缩短了项目研制周期,产品研发本事和制造本事实现重大突破,生产本事实现跃升。他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作为沈飞公司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组织纪律“三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严格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效率和效益。在生命最终一个月,罗阳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用全部精力带领着‘沈飞’冲上事业巅峰。

  罗阳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革命烈士、辽宁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十三):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用心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我的职责。他把业余时光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持续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活力,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气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终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活力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道德模范事迹(十四):

  在学习覃敏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十四年如一日守在生病的丈夫身边,照顾着他,期望他能早点康复,不离不弃。十四年如一日,覃敏同志用自我柔弱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她的心地善良、称职担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妻子的主角,覃敏同志体现了作为一个妻子的职责。十几年的不离不弃照顾生病的丈夫,一向坚信自我的丈夫能好起来,从不失去信心。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十几年来她一如既往,无怨无悔,无微不至,不离不弃,给了丈夫一个妻子能够给予的一切。我以往试想过,如果我是她,我能像她那样扮演好这个妻子的主角吗?也许会?也许不会?证明我在试想的时候就已经不确定。但她能纹丝不动的那样坚强守着自我的丈夫,这就是我们该向她学习的精神。把一件看似普通又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做到不普通,那就是不普通的事。此刻,我们无不为之感动,真情无处不在,温暖时刻包围。从此,我们要学会多给予身边人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无私。学会给予、学会付出,而不是学会计较、学会自私。

  作为儿媳的主角,覃敏同志体现了作为儿女的:孝老。对丈夫的父母如同自我亲生父母一样的孝顺。不仅仅要照顾生病的丈夫,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在自我公公精神崩溃中风住院的时候,她一向以乐观的态度去安慰公公,无微不至的照顾公公让他们对生活恢复信心。家庭的重任依然没有打倒她。她仍然坚强的应对一齐困难。做好每一件她觉得她该做的事。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是为人儿女,在我们应对父母的唠叨,我们体现的是不耐烦。在我们远行时,是否想起家中的父母,是否时常抽空回家陪父母。覃敏同志对自我公公婆婆如同自我的父母细心照顾、关爱倍加、和睦相处是体现我们中国传统: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要向覃敏同志学习,对父母孝顺,对长辈关爱。

  作为母亲的主角,覃敏同志体现了作为父母的:爱亲。覃敏同志自我背负重任同时,对女儿教育也毫不松懈。她十分注重自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时常教导女儿,认真学习,仅有今日的你比昨日更优秀就是最大的提高。女儿叛逆期,她在第一时间请教教师,并用朋友的方法处理好母女关系,如今女儿念高中,乖巧懂事,跟覃敏犹如好朋友,无话不说。覃敏同志在小孩面前已经树立很好的榜样了,潜移默化的已经教会她如何做一个有职责心的人。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当深刻向学习覃敏同志学习,学习她心地善良、称职担当、坚韧不拔。

  道德模范事迹(十五):

  火那么壮大,水却熄灭了他,水那么壮大,土却掩埋了他。土那么壮大,风却吹散了它,风那么强大,山却阻挡了他。山那么壮大,人却铲除了它。人那么壮大,权利,生死,金钱却动摇了它,蒙蔽了它,杀害了它!权力,生死,金钱那么强大,时间却消磨了它,时间最壮大吗?不是心,是一颗道德之心,道德若充满了心中,他便无边无涯。道德使我们的心中不再是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魅力。有道德的人,浑身散发着的都是魅力。

  对于校运动会中那些为了本班的同学不停的欢呼,不停的呐喊,不停地加油,这种现象相信很多人都屡见不鲜,可是在为自我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这是一种怎样的风尚。这是道德的风尚,到得到我理解为明白得知完美的德行,顾名思义,道德就是我们大家都应当明白,心里面都应当理解,并且期望做到的完美德行是问为自我喝彩,更不忘为他人喝彩,是否能被评为一种完美的德行呢?答案显而易见,道德自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凭栏忆古人,孔子传道授业解惑,教会世人尊重,教会世人学会善良,这是他的道德。陶渊明他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厌倦了尔虞我诈,厌倦了欺瞒狡诈,他用天然清静洗涤世俗的污秽,他用甜美的篇章捍卫道德的防线,这是他们的道德,我们钦佩他,仰慕他,他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榜样。

  仰首看今朝,霍金,身体上的摧残,并不能使它的心灵有所残缺,他用自我顽强的毅力和不断的拼搏告诉着我们道德的真谛,帮忙他人是道德,全心奉献也是道德,这些都是道德的真实体现。

  凭吊古今,道德之花沿途绽放,他是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他是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学,日夜操劳,他是对手之间的互相鼓励,举头并进,他是科学家的谨慎,严苛,为国奉献。他是艺术家的精心创作,带给人无限的欢乐。道德的力气无穷无大,他像是一缕清风卷起心灵上的涟漪,它像是一丝丝阳光,支撑起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它是一个暖心的话,一个十分激昂的鼓励,一个温情的怀抱,一个贴心的眼神。有道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有自我的一套确定标准,他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值得推崇的,什么应当被抵制。明白自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白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梦想,什么样的素质与涵养。

  在日常的生活中,道德的风尚无处不在,与我们如影随形。当你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你肯定会随时伸出援手。你肯定也不会随手乱丢垃圾,因为你心中有着属于你自我的道德准则。

  康德以往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道德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引着我们做善良的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仅有内心道德高尚的人,才值得被尊崇。我期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将道德二字画在心中。仅有我们每个人心存道德,将道德之风吹到每一个角落,让它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这样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和谐。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充满道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美满的笑容。我期望我们能够将道德永久的传承下去。

  道德模范事迹(十六):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称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我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我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我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可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小孩,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小孩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议出资帮忙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我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就应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我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激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事迹(十七):

  先进标兵中,有屡破大案,令假药贩子闻风丧胆的稽查能手;有海岛百姓用药安全的守护神;有扎根在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浙西南山区的药品监管尖兵;有潜心钻研,乐于助人的药检战线上的老党员;有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药检所领头人……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熔铸了对照的镜子。经过学习标兵的先进事迹,反思自我的工作,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药监工作者,我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向标兵学习,奋力做到四方面。

  一、以学促用,提高自身素质。

  把学习先进的成效体此刻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推动工作上,对于一个初涉药监的新兵,前辈的经验尤其珍贵,学习他们潜心钻研精神,更加系统地学习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监管的新理念,并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并开展思考,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勤奋工作,体现自我价值。

  学习先进标兵在普通的岗位做出不普通的业绩,立足于自我普通的岗位勤奋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以高度的职责心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学习先进标兵,恪尽职守,真正做到法为民所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用自我的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三、勇于创新,提升工作水平。

  先进典型之所以能成为先进,与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勇于创新分不开。创新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仅有创新才会发展。学习先进,站得高,看得远,勤于总结、善于思考、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不断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探索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四、踏实做人,展示药监形象。

  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始终以普通人自居,一步一个脚印,从工作、学习的细节入手,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始终坚持一身正气、无私奉献、清正廉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我,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冲击下,始终坚持心态和行为的平衡,不伸手要名要利要权。

  道德模范事迹(十八):

  在看这个颁奖仪式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清瘦、带着氧气罩的老人,他当时正在指导其他人员在电脑前工作,老伴让他休息,他说要坐着休息,因为他“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最要紧的就是时间”,所以今年5月,在得知自我身患胆管癌,来日无多之后,这位科学家拒绝了可能导致他再也无法坐到办公桌前的延长生命的手术方案,以顽强的意志,奏出了一曲令人震撼的生命绝唱。

  在生命的最终3天,他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终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交待自我手中事关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即使在无意识昏迷中,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至关重要的文件……把生命的全部光与热献给祖国,直至最终一刻——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一位军人,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最赤诚的奉献。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气,支撑起他坐在办公桌前的病躯?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这位75岁的老人在辞别人世前仍如此步履匆忙?只因为职责所在。

  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但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坚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由此我想到了自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向林俊德院士那样干一行,爱一行,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力求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蜡炬成灰泪始干”,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我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所以,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仅有经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要想做到这些,敬业是最基本的条件,不敬业又如何谈得上去做呢?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我。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奋力使自我得到全面的发展,奋力构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举止稳重等等,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再想林院士,他用什么样的沤心沥血去履行自我的职责,我们该怎样表达他的敬业呢?记得在评价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敬方能自尊,敬业方能有成。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员,必须要牢记自我的职责,向林院士学习,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用自我的生命书写职责的精神。

  道德模范事迹(十九):

  本人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向担任班主任教学工作,现任八年级(10)班班主任及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初中数学教研组长。自工作以来,一向坚持出满勤,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旷课,一向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校为家,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团结同志,关心团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任教10年来,在普通的工作中,做出了许多不普通的事迹,也赢得了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思想政治方面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去指导自我的教学工作。

  二、教育教学方面

  对教学工作,从不马虎,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人民的教育事业负责,坚持认真备课,奋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布臵和批改作业,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奋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向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件职责大,事繁琐的工作。对学困生,我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多次进行反复教育,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对优等生,对他们精益求精,逐步培养他们的抗挫折的本事,做好学生的楷模。我深知良好班团体的构成跟班主任的勤奋有直接关系。所以我每一天早出晚归,到教室检查学生到校及纪律、卫生打扫情景,没来的学生要及时给家长打电话,违反纪律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曾有多次,为了辅导学生,为了对一部分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自我忍累挨饿,心力交瘁,但心里还是很充实的。也经常为了学生,我不顾自我的身体,也顾不上自我的小孩及家人。作为一名母亲,我觉得亏欠小孩的太多、太多!但也总觉得自我在干一项神圣的职责,是领导、家长及学生的信任使我背负职责,是强烈的职责心使我激流勇进。

  总之,期望能以广大教职工的肯定和支持为鞭策,以领导的关心为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

  汉族,生于1963年9月24日,1970年,年仅7岁的因为摔伤导致肢体残疾,从小深受身体残疾的折磨,没有被吓倒,而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奋力学习,渐渐长大的他了解到现今的乡村还有很多像自我一样的人,因为乡村的医疗条件差导致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甚至致死,从那时起便立志长大以后必须要从事医疗事业,奋力钻研,救助更多像自我一样的人们。

  1982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了卫校学习医术,从1983年从卫校毕业后至今一向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奉献自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纠纷、更没有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从医三十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真正做到了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

  村有一位孤独老人名叫李友全,已经八十高龄,2010年在一次外出途中不慎摔断了腿,送到县上医院进行治疗,确诊后医生告知:因李友全老人年纪过大且体弱多病,进行手术的话会有很大的风险存在,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提议采取保守治疗。回到家中的李友全因家中贫困,连基本药费都付不起,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景,二话不说,按照医院开给李友全老人的药方便只身回到去抓药,一年多的时间里,无偿为李友全抓药看病,还不时地上门照看他的生活,了解其病情的回复情景,直至2011年,老人的伤在的照顾下基本恢复。李友全有次聊天时对说道:“我活了这么多年,看了世间百态,有些辛辛苦苦喂大的子女在你患病时都有可能弃你而去,更何况是一个不沾亲不带故的人,可是你就是让我看到了这个例外。”他拉着的手哽咽地说道: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可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和患者家属有需求,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在医学并不怎样发达的以前,乡村医生一个人就要负担起整个村上村民的看病诊疗,如今医学虽然发展了,可是村上村民有些什么头疼脑热,小病小痛的,首先想到的还是村上的乡村医生。经常都会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一些基本的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家住丘陵山区,本身比较偏僻,可是行医以来不管环境有多差、条件有多苦、路程有多远,风雨无阻地为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治病,每一天都要步行几十公里,解决了村甚至是周边几个村患病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也抢救了百余人的生命。

  2012年,村2组村民腾得芬在坡上做农活,不慎摔倒后昏迷不醒,有村民走过看见,第一时间便通知了,不顾自身残疾及时赶到,对腾得芬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并随同把她送到了县医院。医生说道:“幸好人送来的及时,并且先前做了恰当的处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腾得芬得知后,十分感激,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是我该做的。”在交谈中,说道:“从我高中毕业踏入卫校的大门那天起,医生这个行业我就把它当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也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只要我还能走能动,我就不会放弃它。”

  “对于村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我始终每年都坚持4次回访,平均每三个月供给一次上门随访服务,同时为了关心老人身体健康,每年都进取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更是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进取开展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景,认真做到了补偿单、补偿登记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

  行医以来三十多年如一日,热爱本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为村民们消除病痛。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每年公共卫生防疫和体检服务到户。村民们说起村的余医生,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点头称赞。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一):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这是范xx的朴素人生理念,也是他对家乡父老的铮铮誓言。

  范xx是丹江口市蒿坪镇余家湾村人。因为家贫,范xx很早就外出打工。经过打拼,他成为我市知名企业家。

  余家湾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农民大多生活贫困。范xx常常思考:经过什么方式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2010年开始,范xx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完善余家湾村的通村公路,目前道路全是6米宽的标准水泥路。他还投入400多万元,修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10多公里的自来水管道,让全村乡亲吃上干净的自来水。

  为反哺家乡,范xx投入2300余万元,为余家湾村村民捐建了73套别墅。有人说范xx傻,把挣的血汗钱瞎花。范xx却说:“这是我的家乡,我要把她建设好。我自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为解决乡亲们的困难,每年春节范xx都拿出10万元左右,给全村近百户特困户买回过年物资,给每户贫困户发放500元慰问金。

  “提升乡亲们的自我发展本事,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才能让乡亲们更快乐。”范xx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范xx在家乡创办丹江口市润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余家湾村实施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他还带领乡亲们实施旅游开发,以天然的“火焰山”和人造的“花果山”为依托,打造现代版“西游故事”主题文化公园。

  范xx组建丹江口市农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所有村民吸纳为社员,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这种模式,余家湾村先后流转农户土地和荒山10000多亩,进行统一规模经营,发展黑猪养殖1500头,种植薄壳核桃1200亩、银杏500亩、软籽石榴1000亩,建设野生葡萄采摘观光园100亩、蔬菜大棚100亩。在土地流转和劳务用工上,一律贫困户优先。一大批乡亲从传统农民变身企业工人,既可得土地租金,又有务工薪金,年底还享分红。

  2014年,范xx当选为余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在范xx的带领下,余家湾村发生巨大变化:全村429户1550人,人均年收入提升到6500元以上,去年实现脱贫55户241人。据估计,今年余家湾村农业产值可达5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1.5万元。

  天道酬勤。范xx的无私奉献不仅仅换来余家湾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还让他荣获“2016年湖北省十佳职业农民”、“2015年荆楚楷模”等光荣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二):

  杜红卫,男,1967年11月生,长安区永恒出租车公司驾驶员。

  2019年4月22日午时,杜红卫拉着市民张先生一家三口从航天城去新华街,抵达目的地后张先生一家匆匆下车离去,杜红卫也驾车继续向前行驶。很快便有一位乘客在路边挥手打车,在乘客上车时,杜红卫下意识向后座看了一眼,发现后排座位上放着一个黑色手包。于是,杜红卫便询问了新上车的乘客,确定出黑色手包是上一位乘客遗失的,他便立刻将手包妥善保管好,在将乘客送到目的地后,第一时间将手包送到了自我所在的永恒出租车公司。

  由于失主在下车时使用的是现金付费,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为查找失主信息,杜红卫打开了手包,发现除了1.7万元现金、两个身份证、8张银行卡及多张收据外,还幸运地找到一张与身份证信息相符的名片。经过拨通名片上的电话,杜红卫与出租车公司工作人员顺利找到了黑色手包的主人——张先生。失主接过失物激动地说:“感激杜师傅!祝杜师傅开车一路平安,好人有好报!”

  “我开车很多年,捡到过别人不少东西,但我都全部找到失主归还了。不是自我的我必须不会要,经过自我奋力得到的东西拿着才安心。”杜红卫坦然道。一个再普通可是的出租车司机,收入也不多,但应对金钱不为所动,急人所急,第一归还失主。杜红卫拾金不昧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长安区委礼貌办、区交通运输局和永恒出租车公司都分别给予了表扬,并号召广大出租车驾驶员向杜红卫学习,奋力提升服务质量,以礼貌的形象为广大市民服务,以实际行动为城市礼貌增光添彩。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三):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称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我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我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我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可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小孩,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小孩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议出资帮忙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我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就应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我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激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四):

  沙X,女,中共党员,大专学历,XX年3月生,20XX年担任东街社区计生专干至今。

  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要想把这一工作做好,计生专干的自身素质必须过得硬。她深深懂得,要成为合格的一名计生专干,学习是关键,尤其是要钻研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于是她挤时间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她不但自我学,还组织全辖区育龄群众学,经常入组上户为育龄群众讲解生殖保健、避孕节育及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当好计划生育宣传员。

  她坚持每月在居委会的宣传栏中出好一期计划生育专栏,宣传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及科普知识。重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避孕药具的管理和使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方法》等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进行钻研,经过刻苦钻研,她吃透了政策,掌握了业务技术,明确了自身职责,应对“难事”干起来更有劲头。

  她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搞起计划生育来,她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勤用嘴,及时把党的计划生育法规、富民政策、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等送到了家家户户。二是勤用手,把社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热情主动地为广大群众供给优质服务,如办理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户口登记等,三是勤用腿,跑遍了全社区234名育龄妇女家庭,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情景;还经常向领导汇报情景,做到下情上报,并及时准确的向计生办反映情景,做到实事求是,是喜报喜,是忧报忧,从不蒙混过关,使上级能及时掌握社区的计生工作动态,为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供给了第一手资料。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工作久了,总会有一些人因不能理解而怨恨,受一些委屈的事是常有,她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把每项工作都做细做好,处处把已婚育龄妇女当亲人,用真情换真心,凡有新出生或节育手术对象,都要上门看看。不管是什么时候,从不间断。她在群众当中赢得良好的声誉,她是育龄妇女的娘家人,回首这么多年的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仅有她自我清楚。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五):

  张xx,男,196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南海高级中学政教处主任。他致力于教书育人,是同事心目中的“及时雨”,是学生心目中的“导航师”。2006年被文登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

  2015年7月28日,张xx在返家途中,路遇一少年遭遇车祸,他急忙下车查看。少年当时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不省人事,他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并迅速为少年进行心肺复苏,为挽救少年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少年被送往医院后,张xx多方联系,几经周折找到了少年父母。第二天,他又特意赶到医院探望,并留下200元钱。少年转危为安后,其家人要上门答谢,都被张xx婉言谢绝。威海南海爱心基金会得悉张xx救人事迹后,奖励其人民币2000元,张xx随即将该奖金向基金会返捐,表示要把它用于更需要的人。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六):

  汉族,生于1963年9月24日,现居住于县镇村三组。1970年,年仅7岁的因为摔伤导致肢体残疾,从小深受身体残疾的折磨,没有被吓倒,而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奋力学习,渐渐长大的他了解到现今的乡村还有很多像自我一样的人,因为乡村的医疗条件差导致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甚至致死,从那时起便立志长大以后必须要从事医疗事业,奋力钻研,救助更多像自我一样的人们。

  1982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了卫校学习医术,从1983年从卫校毕业后至今一向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奉献自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纠纷、更没有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从医三十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真正做到了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

  村有一位孤独老人名叫李友全,已经八十高龄,2010年在一次外出途中不慎摔断了腿,送到县上医院进行治疗,确诊后医生告知:因李友全老人年纪过大且体弱多病,进行手术的话会有很大的风险存在,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提议采取保守治疗。回到家中的李友全因家中贫困,连基本药费都付不起,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景,二话不说,按照医院开给李友全老人的药方便只身回到去抓药,一年多的时间里,无偿为李友全抓药看病,还不时地上门照看他的生活,了解其病情的回复情景,直至2011年,老人的伤在的照顾下基本恢复。李友全有次聊天时对说道:“我活了这么多年,看了世间百态,有些辛辛苦苦喂大的子女在你患病时都有可能弃你而去,更何况是一个不沾亲不带故的人,可是你就是让我看到了这个例外。”他拉着的手哽咽地说道: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可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和患者家属有需求,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在医学并不怎样发达的以前,乡村医生一个人就要负担起整个村上村民的看病诊疗,如今医学虽然发展了,可是村上村民有些什么头疼脑热,小病小痛的,首先想到的还是村上的乡村医生。经常都会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一些基本的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家住丘陵山区,本身比较偏僻,可是行医以来不管环境有多差、条件有多苦、路程有多远,风雨无阻地为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治病,每一天都要步行几十公里,解决了村甚至是周边几个村患病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也抢救了百余人的生命。

  2012年,村2组村民腾得芬在坡上做农活,不慎摔倒后昏迷不醒,有村民走过看见,第一时间便通知了,不顾自身残疾及时赶到,对腾得芬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并随同把她送到了县医院。医生说道:“幸好人送来的及时,并且先前做了恰当的处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腾得芬得知后,十分感激,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是我该做的。”在交谈中,说道:“从我高中毕业踏入卫校的大门那天起,医生这个行业我就把它当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也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只要我还能走能动,我就不会放弃它。”

  说:“对于村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我始终每年都坚持4次回访,平均每三个月供给一次上门随访服务,同时为了关心老人身体健康,每年都进取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更是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进取开展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景,认真做到了补偿单、补偿登记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

  行医以来三十多年如一日,热爱本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为村民们消除病痛。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每年公共卫生防疫和体检服务到户。村民们说起村的余医生,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点头称赞。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七):

  徐辉,男,中共党员,1956年7月出生,合肥燃气集团XX区服务所副所长。

  在合肥燃气集团工作18年来,徐辉始终信守着“让用户办顺心事用放心气”的服务承诺,始终实践着自我对用户“不管有多难、只要你肯说”的诺言。无论冰冻严寒还是炎炎烈日,只要用户一个电话,他就立即前往解决难题,实现了服务及时率、处结率、满意率三个100%的突出业绩。从2000年4月份开始,他牵头成立了“徐辉假日小分队”,主动深入社区、学校等,共开展活动600多次,义务服务21000多户,将方便和安全送到了用户的家门口,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好评,被用户亲切地称为“诚实守信的好人、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徐辉曾被授予全国和省劳动模范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专门报道。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八):

  谭海美,女,共青团员,1992年5月出生,肥东四中学生。荣获第十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20xx年当选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并获“世界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奖。

  20xx年,谭海美在班里成立第一个“留守儿童互助小队”,帮忙后进生提高成绩、照顾孤寡老人、帮忙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等。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谭海美和留守小队工作。20xx年,留守小队经验在全省推广。

  道德模范事迹(二十九):

  卢丙会,男,1961年5月出生,XX县黄圩镇卢圩村农民。获XX省一等治安荣誉奖章、XX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20xx年8月8日20时50分,在XX市黄龙家电商贸城打工的卢丙会在与工友聊天时突遇一歹徒抢劫一女子皮包,他毅然冲上前去夺回皮包,并拒绝了女子的酬谢。40分钟后遭该歹徒及其8名帮凶的报复,全身被砍10余刀,右手被砍断,右腿5处骨折,右肩锁骨粉碎性骨折,曾连续昏迷数天。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

  汪来九,男,1949年10月出生,XX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36年扎根深山小学无怨无悔。他总结摸索出一套异常适合于山区教育的“七级复式教学法”,被认为是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体制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他曾获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及省优秀教师、省第五届精神礼貌“十佳人物”。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曾集中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一):

  陈叶翠,女,58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1988年,她服从组织安排到基层社区工作,一干就是25个春秋。25年来,她以社区为家,把全部心思投到社区工作中,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带领社区党员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赞誉和群众的拥护爱戴。她有60多本写满家长里短的笔记本,记录着她如何践行“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座右铭。下岗女工杨国云遭侄儿夺房,陈叶翠帮她打官司找证人;社区矫正夫妻无力从农村接回小孩,她求人把小孩转学到济南;低保户王景山生病,陈叶翠组织居民为他捐款,去世后,带领大伙为他送行……

  陈叶翠这位社区“管家婆婆”,以对群众的一片深情和敬业之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她的奋力下,这个0.4平方公里的小社区,拥有了17支社区文体活动队、13支志愿服务队、3支党员服务队、2个俱乐部,拥有自我的社区养老院、社区诚信就业促进会、知心畅语工作室;他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上了中央电视台;他们组织的“金婚银婚夫妇重温庆典”活动,吸引了数千人参加。在她的奋力下,这个拥有2744户、11400多名居民,困难住户多、下岗人员多、居民文化程度低的大社区,多年实现辖区居民零失业、计划生育零超生、群体性上访零案例。在她的奋力下,这个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往嘈杂混乱的老社区,变成了环境整洁有序、居民归属感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优美宜居家园,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和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家来社区参观考察。

  陈叶翠创造性地总结出以党建为龙头、以文化为灵魂、以服务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的“四位一体工作法”。她狠抓社区党建,建立了流动党员联络站和在职党员活动站、党建工作联席会和党员议事会、党员职责区,组建了老党员环境卫生服务队、老党员治安巡逻队和在职党员互帮互助服务队,30多名党员与17个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社区43位楼长、112位居民小组长中90%以上由党员担任,党员成为社区群众的标杆和依靠。她常年坚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了上善若水俱乐部、好母亲俱乐部、青少年长大俱乐部,开展家庭教育课堂等系列讲座,让居民在教育中提高素质,懂得感恩奉献。她探索出“四议三评两公开”自治工作法,凡是社区重大事情,都要经过社区党委会提议、社区党员议事会商议、社区居民议事会提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四道程序,每季度、半年、一年组织党员群众对社区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构成社区社务大家议、大家定、大家评的民主氛围,社区也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社区建设信息直报点。

  陈叶翠的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年还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二):

  刘吉传,男,58岁,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谢圩子村党支部书记,山东省第四届道德模范。

  为了众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2007年以来,他自力更生,自费兴修水利,每年都无偿放水,供村民灌溉用水;他绿化荒山,荫福后代子孙。

  缺水一向是困扰沂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难题。2005年3月,经当地党委、政府批准,刘吉传拿出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共计60万元,历时两年,在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可为周边5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开创了沂蒙老区个人筹资兴建水库的先例。修筑堤坝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活。山路迂回盘旋、崎岖不平,运送建材物料的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刘吉传只好和工人们用手推车一点点往山上送。一天下来,刘吉传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个来回,胶鞋磨破了底,脚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来,浑身像散架了一样。因为修筑堤坝,他借钱借遍了亲朋好友,有的只借到40元钱,此刻仍有20万元贷款没有还清;因为修筑堤坝,他吃住在山上,两年没下过马陵山;因为修筑堤坝,8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他都没有见上最终一面,这成为了这名朴素汉子内心永久的痛。2007年堤坝修筑完工以来,刘吉传每年都无偿放水,为水库周围5个村供给农田灌溉用水。

  如果说修筑蓄水堤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刘吉传绿化荒山的手笔则更让人感觉到震惊。他自筹资金专门聘请林业专家进行勘测规划,请来石料开采专业人员在岩石缝里打炮眼,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树木的地方,几乎全被他开垦起来了。先后在草不生、树不长的荒山岗轰炸岩层560余亩,开挖果树带680亩,绿化面积达1800余亩。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岗,如今已经成为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旅游观光胜地。

  刘吉传做的好事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村民们都把他当作贴心人。2011年春,刘吉传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带着谢圩子村党员群众的厚望,刘吉传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从治理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先后筹资30余万元,对村里所有巷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昔日泥泞遍布、污水四溢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环境优雅、花红柳绿的礼貌村。

  对于未来,刘吉传充满了期望:“等还完了款,有了积蓄,就实施水库二期工程,将水库大坝加高、加长,实现蓄水50万立方米。”目标虽然艰难,但刘吉传说:“我会一向坚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会让儿孙们之后干下去”。这就是沂蒙山优秀儿女刘吉传的铮铮誓言,他用执着诠释了党员的执着信念和朴实情怀。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三):

  王加运,男,生于1967年12月,二道白河镇长胜村村民,他个子不高,胆量却很大,力气不多,付出却不少。就是因为王同志是个热心而又勇敢的人,他在长胜村很有名气。村民都说他是条汉子,多少次惊心动魄,是他把勇敢变成常态,映照出这个质朴的农村汉子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一、应对火险勇上前

  月正是黑木耳饱满生长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摘收获黑木耳,忽然在村内听到“不好了,代玉其家的菌房着火了”的叫喊声,也很快看到砖木结构的菌房呼呼冒起了浓浓的黑烟。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王加运看到这猛烈的火情,一边叫人,一边率先接上水管子,奋不顾身的向起火地点冲去。由于火势猛烈,房子又是砖木结构的,一时之间无法迅速熄灭烈火,而房子旁边就是高压线,形势十分危险,一旦引燃,后果将十分严重。发现了火灾现场的严峻,王加运立马扔下水管子,就开始扒房子,自我深陷火海却浑然不知,衣服都被烧坏了,房子周围的村民都喊他快离开,太危险了,但他仍然奋力扒房子,完全顾不及自我的.安全。此时风势大、火温高,只依靠人力扒房子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王加运果断的去将村内的四轮子大车开了过来,把房子拉到,又在群众的齐心奋力下,最终将一场危险之极的火灾扑灭了,而这样救火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发上了好多起,哪一次他都是不顾一齐的冲到最前线,化身成为火险面前的“不灭身影”。很多时候村民面含一抹担心的问他:“你咋就那么拼命呢你也不怕再遇上啥危险。但真是了不起!当时那个险啊,真是无法形容,就算给多少钱,估计一般人也不敢去救啊!”而王加运总是笑呵呵的说:“帮把手,应当

  的,多大点事儿啊”

  二、人命关天不言弃

  一个秋收季节,长胜村村民王加运为了在种地之余多赚点钱,独自一人踏进深山去捡松子,他的家人等到晚上都未见他回来,心中放心不下,猜测他有可能在林子里迷了路,全家人都担心的不知所措。得知这个消息的王加运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村党支部书记杨献洲,因为了解长白山区秋季夜晚温差太大,这若是真迷了路,一晚上还回不来,这人很容易就冻坏了,甚至就所以没了命。时间就是生命,王加运赶快召集了几个热心的村民,同村书记一齐开车进山寻找郑金法,整整一晚上的不眠不休,从二道白河镇搜索到和龙市,最终在快到天亮的时候,把迷路的村民找到了,这才发现,气温低的吓人,人已经冻得不行,还好最短时间把人找回了,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事后,郑金法一家人感激的不得了,然而王加运却仍是憨憨的笑着安慰人:“人找回来就最好了,说那些别的,可真就太生分了。”

  三、抗洪救灾显身手

  2010年的7.28大洪水,王同志作为长胜村的防汛巡逻队成员,每一天坚持日夜巡逻,风里来雨里去,身疲体乏,可他却毫无怨言。在其中一次防汛巡逻中,村内食用菌基地突遭水灾,水位上升的速度太快,数千袋木耳被暴雨急流冲走,木耳菌袋塞满了整个渠道,导致水位更急速的上升。幸亏行至食用菌基地的王加运发现及时,毫不犹豫的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全力清理渠道,抢救木耳,才使得食用菌基地的农户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待他从洪水中爬上来,裤管上除了泥水还有血,这才发现,原先在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时候,水流太急,视线不清,一不留意,小腿刮出了一条大口子。而他却毫不在意,坚持到渠道疏通之后,才简单处理自我的伤口。而之后没怎样休息,就又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救灾中去。在洪灾面前,王加运同志就是堤坝,不畏辛苦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最前线,个子不高的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尽的勇气,他不普通的义举彰显着普通的质朴情怀,就是这样有着朴实外表却又充满英雄主义气质的普通农民,赢得了远近村民的敬仰和钦佩。

  王同志用自我的事迹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农民临危不惧、淡定沉着的义勇行为,也彰显了一个平民英雄的崇高品质,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思考和抉择,是那样的一马当先,是那样的奋不顾身,因为这瞬间举动源自内心品质,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品质!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四):

  刘成德,男,77岁,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薛庄村退休工人,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50年前,雷锋亲笔给他写下赠言:“你是我永久学习的好榜样”。50年来,无论在部队、企业、农村,他都默默学雷锋、做好事。在山东,被赞为“当代雷锋”。

  刘成德1957年入伍。1961年3月,他和战友分乘两艘机帆船出海执行任务。夜间返航时,随行的1号船因雾大不幸触礁,船上14名战友危在旦夕。接到求救后,刘成德主动请缨前去救人。当时,天黑雾大,风高浪急。刘成德脱去棉衣,腰系大绳,义无反顾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短短100米距离,几乎耗尽了他全身力气。精疲力竭的刘成德最终把大绳送到1号船,14名战友得救了!他却患上了终身腰腿疼的毛病!因为这次救人壮举,他作为先进人物参加了沈阳的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并与雷锋同台受奖。

  50年来,刘成德牢记雷锋嘱托,处处以雷锋为榜样,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在部队,他忘我工作,热心助人,进取帮忙困难群众和战友,先后荣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得“五好战士”等荣誉称号;在企业,他立足普通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搞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收20余万元,并热心帮忙困难职工,受到企业干部职工广泛好评;退休后回村,他坚持28年做村里的“义务清洁工”、连续7年在村子拐角处当“义务交警”,连续十几年为五保老人孟庆泉送菜送饭,村里十多位困难群众都理解过他的接济和帮忙。退休回村28年,刘成德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

  刘成德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但乐于助人一向是他坚守的信念。他因早年蹈海救人常年患腰腿疼病和严重的心脏病,速效救心丸总是随身携带。老伴四年前患胆囊癌,先后6次化疗。可他仍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给山东轻工学院困难学生何丽娟送去200元,为汶川、雅安等地震灾区群众先后捐款2000元……今日帮这个,明天帮那个,有人不理解,说他傻,甚至讽刺挖苦,刘成德说:“傻怎样了,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要向雷锋学习,真心帮忙别人,我心里就是欢乐的!”50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家庭成员,他的儿子、孙子、孙女也以他为荣,全家俨然成了“学雷锋世家”。

  多年来,刘成德还走遍济南200多所中小学,深入大专院校、部队、企业、机关,讲述雷锋故事,传承雷锋品格,践行雷锋精神。为此,济南市建立占地5500平方米的刘成德事迹展览馆,接待社会各界干部群众10多万人次。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雷锋战友乔安山、“当代雷锋”郭明义等曾分别到济南看望刘成德或为刘成德留言。他的事迹后被《解放军报》、《大众日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大众网等各级媒体刊登。《经济日报》拿出4个版面集中报道,《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3年3月1日,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刘成德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名学雷锋活动先进典型,受邀赴京参加座谈会。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五):

  我是一个平常的人,总做着一些平常之事,但正是在这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事件中,我却总是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普通与不普通,因为你做的一些平常之事有时能够改变别人的看法,有时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有时甚至可能影响着许多人的人生。在2021年的一天,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件平常的事,但却给我带来了人生中最难得的荣誉和认可,令我终身难忘。

  那是2021年4月的一个周末,中午吃过午饭后我象往常一样准备到楼下的农贸市场逛逛,顺便买点菜。下楼后我沿着菜市街往市场大门方向走着,抬头远远看到前方走来四个青年男子,其中有两人用手押着一个较年轻的男子步伐匆匆,后面一个男子紧随其后,四人的神情似乎有点不对劲,中间被押着的那个男青年表情显得比较慌乱。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民检察院干警,出于职业习惯和长年工作的经验积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几个人可能有问题,于是我迎着他们走过去,并向他们询问道:“你们几个搞什么”,中间那名男青年见状挣扎了一下,惊慌而又清晰地向我喊道:“他们要搞我的钱!”

  听闻此话正好验正了我的直觉——三名男子胁持一人正欲到僻静处实施抢劫。于是出于本能和强烈的正义感,我没有多想便上前制止,两个押着人的男子微微一怔,其中高个子的男子面露凶像对我说:“你是想找死咯”,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匕首向我的胸前刺来,我本能的随势向后倒退了一步,匕首未能刺中我,我大声怒斥道:“你们还敢撒野!”也许是被我的临危不惧给镇住了,亦或许是因为做贼心虚,三名男子见状不妙撒脚就跑,转眼就没有了踪影,于是我立即掏出手机迅速拨打了110报警,并详细描述了三名男子的特征及逃跑方向,由于报警及时,犯罪人在半小时后便被公安机关抓获了,之后我又进取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案件询问、笔录等审查工作,使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本是一件发生在我平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之事,配合公安机关处理完事件后,我并没有过多的放在心上,直到公安机关将此案送到开远市检察院审理时,办案人员在卷宗里发现了我的名称并向我求证时,我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他讲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单位领导竟然将我的事作为典型事迹向上级做了呈报,我也由此被州检察院荣记了三等功。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荣誉,我内心感到激动不已,同时也让我深深懂得一个道理:平常之事必有其不平常之处,正义之心必有其正义之果。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六):

  沈星,男,1981年6月出生,生前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上尉军衔,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2012年5月11日,沈星请假回山东青州,为准备毕业论文收集相关材料。2012年5月13日10时许,青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生王鸿昊在青州市南阳河不慎落水。途经此地的沈星听到呼救声后,奋不顾身立即跳入水中实施营救。他一次次将王鸿昊推向岸边,由于水流湍急、河堤坡陡湿滑,王鸿昊一次次从河堤滑下来,经过沈星数次奋力推举,在闻讯赶来的一名妇女和中年男子协助下,终将落水学生营救上岸,但沈星因体力透支沉入水中。在军地共同搜救下,沈星被救捞上岸,但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当沈星被打捞上岸时,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他仍然举着双手坚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他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沈星同志是一个梦想信念坚定的人。挂在他宿舍台灯上的小卡片,写着这样一段话:“党员的称号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召,蕴含着把优秀的人、高尚的人引领凝聚到一齐的无穷力气!”。沈星同志是一个奋发有为、恪尽职守的人。每次岗位调整都能很快进入主角、胜任本职。先后参与编写了6项教学规范和教材,2套教材分获二炮一、二等奖,发表多篇教学理论研究文章。沈星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植头脑、融入血脉。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帮忙村里的孤寡老人洗衣服挑水打扫屋子。沈星还进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组织策划同学“保卫母亲黄河”活动,自行车骑行1000多公里,力所能及开展社会调查和宣传活动。

  沈星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古城青州,感动了齐鲁三秦,感动了神州大地。驻地数万群众自发到英雄牺牲的地方点亮烛光、敬献花圈、谱写诗歌,经过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英雄、追忆英雄。追悼会那天,200多家党政、企事业单位敬献花圈,近10万群众自发沿途送别。

  英雄逝去,精神长存。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深入报道沈星事迹,新闻联播节目以3分钟时长在提要和头条中播出,网络点击量超1000万,跟帖评论达10余万人次。2013年3月,沈星的英雄事迹被西安电影集团拍摄成专题片《一道星光化彩虹》并进入院线公映,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

  为弘扬英雄壮举,二炮党委和山东省潍坊市委分别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沈星先后被军队系统追授“第二炮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热爱人民好军官”荣誉称号;山东省、陕西省分别追授他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团中央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七):

  刁娜,女,25岁,山东省烟台市南山国际旅行社龙口分社业务部副经理。2011年“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2011年10月23日傍晚5点多,天色阴暗,空中飘着小雨。刁娜和爱人下班开车回家途中,突然发现前方路中有一个模糊的东西,像是一个人。车子细心绕过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刁娜才看清是一名女子倒在地上,满身是血。此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车流如梭。“天这么暗,她会不会被车轧到”刁娜脑中闪过一丝担心。“停车!”夫妻俩几乎同时作出决定,将车倒了回去,二人下车仔细查看女子受伤情景。因为不懂急救知识,不敢轻易移动伤者,两人就站在受伤女子前方,迎着驶来的车辆,用自我的身体为她筑起一道防护墙。他们不停地打手势、喊话,指挥过往车辆绕行,并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120还没有来,天却彻底黑了,过往的汽车都开启了车灯。为了给过往车辆更明显的提醒,刁娜的爱人回到车里拿警示牌,刁娜一人站在雨中指挥过往的车辆。这时,一辆轿车径直冲了过来。虽然在司机看清刁娜的一瞬间,猛打了一把方向盘,但还是晚了一步,刁娜被挂倒在地。“当时天已经很黑了,又下着雨,可能司机视线不好,直接就冲这边过来了,因为怕伤者被第二次碾轧,我当时本能得就挡在前面,啥都没想”刁娜之后讲述道。

  救护车赶来了,将受伤女子和刁娜一齐送往医院。拍片后发现,刁娜右腿严重骨折,需要立即手术。被救女子受伤更为严重,车祸造成她十根肋骨骨折并颅内出血,幸亏发现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做完手术后,刁娜连续发烧好几天,每一天都得依靠很多止痛片来缓解术后剧烈的疼痛。但她说对救人这件事,从不后悔。刁娜说,人与人之间,应当多些温暖,一条腿能换回一条命,值!

  刁娜以及家人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了,也从不曾想过要对外人提及。3天后,一名当地记者到医院体验生活,在与救护车司机聊天时偶然得知了刁娜救人的事迹,立即进行了报道。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纷纷跟进报道,刁娜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成为“小悦悦”事件导致的“道德寒冬”里一股最为温暖的正能量,广大网友盛赞刁娜“不但人长的美,心灵更美”,并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女孩”。

  11月11日,刁娜在出院前做的最终的一件事情,就是坐着轮椅,去看望她救下的王园园,把社会各界捐给她的1万元善款转赠给了王园园。

  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女孩车流中舍身救人”为题对刁娜的见义勇为进行了报道。12月4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举办的“法治的力气——201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揭晓,刁娜获得“2011最美中国人”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八):

  刘吉传,男,58岁,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谢圩子村党支部书记,山东省第四届道德模范。

  为了众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2007年以来,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费兴修水利,每年都无偿放水,供村民灌溉用水;他绿化荒山,荫福后代子孙。

  缺水一向是困扰沂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难题。2005年3月,经当地党委、政府批准,刘吉传拿出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共计60万元,历时两年,在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可为周边5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开创了沂蒙老区个人筹资兴建水库的先例。修筑堤坝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活。山路迂回盘旋、崎岖不平,运送建材物料的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刘吉传只好和工人们用手推车一点点往山上送。一天下来,刘吉传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个来回,胶鞋磨破了底,脚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来,浑身像散架了一样。因为修筑堤坝,他借钱借遍了亲朋好友,有的只借到40元钱,此刻仍有20万元贷款没有还清;因为修筑堤坝,他吃住在山上,两年没下过马陵山;因为修筑堤坝,8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他都没有见上最终一面,这成为了这名朴素汉子内心永久的痛。2007年堤坝修筑完工以来,刘吉传每年都无偿放水,为水库周围5个村供给农田灌溉用水。

  如果说修筑蓄水堤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刘吉传绿化荒山的手笔则更让人感觉到震惊。他自筹资金专门聘请林业专家进行勘测规划,请来石料开采专业人员在岩石缝里打炮眼,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树木的地方,几乎全被他开垦起来了。先后在草不生、树不长的荒山岗轰炸岩层560余亩,开挖果树带680亩,绿化面积达1800余亩。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岗,如今已经成为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旅游观光胜地。

  刘吉传做的好事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村民们都把他当作贴心人。2011年春,刘吉传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带着谢圩子村党员群众的厚望,刘吉传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从治理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先后筹资30余万元,对村里所有巷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昔日泥泞遍布、污水四溢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环境优雅、花红柳绿的礼貌村。

  对于未来,刘吉传充满了期望:“等还完了款,有了积蓄,就实施水库二期工程,将水库大坝加高、加长,实现蓄水50万立方米。”目标虽然艰难,但刘吉传说:“我会一向坚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会让儿孙们之后干下去”。这就是沂蒙山优秀儿女刘吉传的铮铮誓言,他用执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执着信念和朴实情怀。

  道德模范事迹(三十九):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那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此刻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5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终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用心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我的职责。他把业余时光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持续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活力,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气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终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活力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一):

  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忙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样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党员,我不上,谁上!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我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样办”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仅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忙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供给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二):

  吴显才,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期望老人们能够天天欢乐。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我做儿子。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吴显才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供给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三):

  一、奉献真爱,唤醒良知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表现,也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人们常把母爱视为世界上最纯真的感情,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教师给小孩的就是母亲般的爱。热爱小孩是教育好许多不一样类型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基础,用“爱”塑造幼小的心灵,用真挚的感情唤醒学生。记得刚上班时,我所接的班级中有个叫王丽的同学,从小失去了母亲,性格孤僻,爱动手打人,惹是生非。在纠正他的错误时,我就异常注意发掘他的优点,进行正面诱导;还发现他经常缺笔少本,就掏钱给他去买;经常满脸泥巴、蓬头垢面就来上学,给她洗脸、洗手、梳头几乎就是我每一天的任务;有时还饿着肚子来上学,就把自我的剩饭热一下给他吃;有时不来上学就去河塘捉虫、捕鱼,我还得到处去找;有一次王丽病了,家里没人照顾他,他就又来上学,我就给他买来药让他服下,还给他买来罐头让他吃。这时她哭了,对我说:“教师,你是最好的人,我以后必须听你的话,好好学习。”之后小王丽变得活泼向上,遵守纪律,学习认真,成绩逐渐上升,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对待每一种类型的差生从没有头痛,仅有心痛,从没有偏见,仅有偏爱。完全是用热爱、信念和智慧来化腐朽为神奇!

  二、热衷事业,恪守纪律

  爱一行才能钻一行,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让我在工作中不计得失,不懈钻研。连续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工作,忙碌的生活,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当别的同志因病住院时,当学校的工作安排不开时,我都毫无怨言地接过重担,从不喊累叫苦,为了自我热衷的事业,恪守着纪律,忠于职守。除有特殊情景外,从未因一些小事而向学校请假耽误学生的学习。结婚的时候老公选好了日子,我却一再推迟,和他商量等放假了再办,因为当时所带的是毕业班,我不想因自我的私事影响小孩们的学习。老公先是生气,在我的死缠硬拖下才勉强答应了。去年春天,奶奶生病住进了医院,身边需要人照顾,理应去陪陪奶奶,但为了不耽误小孩们的学习,只是周日抽空去看望奶奶。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很内疚,有愧于她老人家,但值得安慰的是,我严守了团体的组织纪律,做到了忠于职守,更无愧于我热衷的教育事业。

  多年的教育生活,我付出了许多,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勤劳者的艰辛与欢乐,我爱伟大的教育事业,更爱可爱的小孩们。我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应对新形势,我将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以自我涓涓的耐心流水,浇灌着生命的五色土,让幼苗如情如意的长大,为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四):

  胡水凤,女,生于1975年,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会计师,县级骨干教师。曾教学胜利中学职高财经专业课程,现教学胜利中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兼职胜利中学主办会计及食堂会计。

  她自觉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恪尽职守。在领导心目中,她吃苦、虚心、诚信肯干;在教师及教辅后勤职工眼中,她热情、温和、真诚待人;在学生的记忆里,她严厉、慈祥,以身作则。自1995年走上讲台至今,15年风雨,她在教育系统这块园地里坚持信守承诺,默默奉献,长大为极具高度信誉的教育工作者。

  1998年那年的寒假的一天,她答应图书管理员(路途遥远她提前回家)帮她代理发放学生寒假作业,记得那天天下着大雪,年关街道做生意的摊位十分拥挤,占据了进学校大门的道路。当时一车寒假作业书无法进入学校,学校教师已放假离校,她为了及时地发放学生寒假作业,二话没说,向总务主任汇报后,及时搬运了那一车的书,因为一天的劳累过度,身怀三个月的小孩流产了,晚上当她的丈夫看着刚从医院清宫回家脸色苍白的妻子,夫妻二人紧紧抱作一团痛哭一场,她这时唯独的是感到对丈夫的愧疚。第二天,她没有把此事告诉学校领导,还坚持在两天后把那一车的作业书发到了来校领成绩单的所有学生手里,看着师生接过寒假作业,欣喜的她将泪水化作了满脸的笑容,同时也承诺了朋友的嘱托。她一向是只要教师请教帮忙的事,只要是她能够办得到的,她会承诺并守信地办好,譬如,指导雷教师等教师制作课件,她会尽心尽力,直帮忙到课件完成,她时时如此实心办事,真诚待人,得到了同事的好评。

  她由于长期在繁杂的事务中劳累工作,患上了颈椎病,经常带病工作。2006年,她带高三(8)班的专业课,自开年后旧病复发了,整天的头晕眼放花,县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诫地对她说:“你的病很严重,必须住院理疗。”为了信守承诺,圆满地送走这届学生这个信念,让所带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一向坚持到高考结束后的那一天,晕到了直接被送到了罗田县万密斋医院。那一年高考成绩,她所带的专业平均分居全县职高第一,激励了许多学生,其中,方浩同学专业高考成绩296分(总分300分)居全省高考专业总分第一名。

  多年来,她一向战斗在高三专业学科教学的第一线,同时兼学校主办会计、食堂会计等职,虽然负担重,但教学成绩一向很突出。胡水凤十分吃苦敬业,并一向克服多重困难,因材施教,如每年在高考前她都要给学生打印100多条课本上的名词解释,她总是带头先示范背一遍给学生听,然后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背完。记得有一个学生方某记忆不好,在专业课早自习上连续两周都背不下十条,胡教师于是找他谈话,教他巧记、活记,千方百计激励他奋力,并承诺牺牲自我休息时间给他辅导,直到他背完为止。说到的事她能做到,她一向利用课余时间到班级辅导学生。这一举措,她一向都能落实践行,从没失言,与她同教学高三的教师都有目共睹,一向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教师。

  无论工作多么忙,她坚持业余学习,感染师生勤奋好学,为此,近五年来,她还学与写合作,教与研合作,取得了许多奖项,如:公开课证书1个(2006年县一等奖),论文证书1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市级3个、县级6个),教学设计及案例证书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县级4个),课件证书10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6个),高考试题评析及预测证书1个(国家级),课题论文证书1个,辅导学生获奖证书2个(省二等奖)。辅导学生在市级报刊发表习作2篇,罗田县科学发展笔谈论文1篇。同时在市级以上报纸发表教育类论文9篇;经济类论文5篇,在专著书刊上发表教育论文7篇;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新闻宣传300余篇。

  她在财务工作十五年中,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认真遵守财务人员廉政规定,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防微杜渐,维护财务会计声誉,筑牢廉洁思想道德防线,工作中始终注意不与食堂采购实物单位及个人拉拉扯扯,不借付款之机谋取私利,吃请不到、送礼不要、不拿原则做交易,也决不去乱收费,以自我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学校会计人员的良好形象,在近几年的“普九”攻坚工作中,她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成员会计,她常常加班到深夜,她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我,她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做到从大局出发,服从领导安排,对社会负责,将“勤俭节俭,用心服务,取信于师”的宗旨贯穿于财务工作始终,奋力做到及时报帐、认真做帐,她廉洁自律。多年来,她的财务工作一向得到上级好评,多次被县教育局评为计划财务先进个人,十几年来财务成绩居全胜利镇第一,食堂财务会计业务精通,自我根据学校自身情景,设计了一套适合学校食堂的财务电子帐本,试试用了几年,效果很好。在教辅后勤人员心目中具有公正、廉洁、为民的良好形象。

  有风有雨有阳光,有汗有泪有欢笑,这是她工作十几年来的真切感受,工作虽然艰苦,但她更多感到的是爱的欢乐。用她自我的话说:我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恪尽职守,永不言悔。她先后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高中学科先进带头人、县级优秀教师、教育宣传工作模范通讯员。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五):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以身殉职,用生命践行“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和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梦想信念。

  “信念坚定,忠诚报国”是他一生坚持的信念。参加工作以来,罗阳前20年设计研发飞机,后10年指挥制造生产飞机,以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一次次托举共和国战鹰完美升空,用生命圆了中国人心中的航空强国梦。他常说:“‘沈飞’的职责不仅仅关系企业生存,更关系国家利益。”“‘沈飞’不能忘了这八个字,那就是‘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他用坚守30年的航空报国理念,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实践了对党忠诚的一生,对祖国忠诚的一生,对航空事业忠诚的一生。

  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罗阳上任几年来,正值航空武器装备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沈飞公司任务最为艰巨的几年。他把项目研制作为最大的政治使命。签发总经理令,成立现场工作组,强化生产计划严肃性和执行力;亲自签订“职责状”,组织部装、总装和试飞“三大战役”,集中力气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决战,成功克服资源不足、成品供应不及时等一个个难关,完成多个重点项目任务,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他带领沈飞公司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缩短了项目研制周期,产品研发本事和制造本事实现重大突破,生产本事实现跃升。他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作为沈飞公司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组织纪律“三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严格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效率和效益。在生命最终一个月,罗阳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用全部精力带领着‘沈飞’冲上事业巅峰。

  罗阳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革命烈士、辽宁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六):

  几十年用一颗孝心温暖着母亲,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天天如一,精心服侍年近七旬母亲的事迹,在全单位同事之间、社区群众之间传为佳话,他用自我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他就是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工务队安检员赵云。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个充满温馨、孝顺和真爱的家庭。在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及欣园A区社区邻里之间,说起“照顾七旬老母”的孝顺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在这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今年近70岁高龄的马脏女老人,正在享受着儿子、儿媳、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带来的天伦之乐。这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招来了单位同事、街坊邻居羡慕的目光的敬重。赵云同志就是这个和谐家庭的杰出代表。

  赵云同志是我单位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今年50岁,是1991年第一批从呼伦贝尔盟伊敏河技校毕业来到神华准能公司的老职工。20年前,查出母亲患有乳腺癌,当时煤矿不景气,1995年赵云的工资仅有400元,加之二妹妹当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三妹妹因成绩突出被特招达旗第六中学,眼下正是用钱的时机,可累加上父亲不足300元的工资,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可是作为家中的长子,单下这个沉重的单子,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情急之下的他只能四处筹钱,既要为老母看病,又要保证两个妹妹顺利完成学业。

  当时,由于乡下就医条件差,1996年8月赵云与妻子商量后,便把父母接到了包头第七肿瘤医院为母亲看病治疗,那时的赵云也仅有400元左右的工资,这微薄的收入对于为母亲去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就医实在是太少了。为了不让老母亲明白他背负着这么大的生活“重担”,担心老母明白后,对老人的病情会进一步加重,他便刻意隐瞒老母亲的病情,两个妹妹都在学校安心上学,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忙碌,为了照顾好老母的生活,赵云还特意买了一些有关乳腺癌及老年人保健的书籍,除了四处求医之外,还尽可能多地学习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精心安排饮食起居,调剂饭菜品种,荤素搭配,想方设法变换口味,给母亲增加食欲,使老人吃的可口顺心。偶然听说,喝粥能够养生还能调理乳腺癌变,于是,为了能使老母每顿早餐都能喝上养生粥,他查找粥谱亲自制作,不仅仅用大米,还要放一些核桃仁、花生米之类的。他说,这样熬出来的粥才有营养。为了减少老母亲夜间起床解手的次数,赵云总是陪伴老母亲到晚上11时入睡后才休息。不论老母亲何时翻身换睡姿,他都会起床,看看老母亲的被子是否盖严,是否要起床解手。之后,赵云为了改善父母的居住条件,还向同事亲戚借了9000元为父母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简易房屋,而当时公司分房的贷

  款他还未还清,赵云就是万事以父母为“天”的这么一个大孝子。尽管自我的家庭生活极为拮据,且还有老婆小孩要去照料,而他那贤惠的夫人,至今也不抱怨他,只为他的孝顺而骄傲。

  有道是“孝敬老人天降幅”,也许是赵云的孝顺感动了上天、也许是上天在眷恋着赵云,随着多年对父母的精心照料,赵云母亲的乳腺癌渐渐的缓解了,并且老人家容光焕发,至今也无大碍,笑容时刻在这位老人的脸上挂着,2010年正遇准格尔旗北山棚户区房屋拆迁改造,赵云给父母买的那套简易房屋也正好在拆迁范围内,这下可把赵云高兴坏了,能够让老母亲住上大楼房了,父母也能够向年轻人一样享受现代生活了。每当说起老母亲,赵云的脸上就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精神状况很好,身子骨比较硬朗,至今饮食起居都能自理,不要别人帮忙,她觉得自我照料自我很舒服。老人说:“人老了,不用吃得好,穿得好,心境好比什么都强。儿孙们都很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赵云姊妹四人,他育有一个儿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十分孝顺。赵云多年来一向亲自照顾老母亲的精神,作为长子,他给晚辈们树立了榜样。虽然闺女凭着优秀的成绩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每一天在他的通讯录中,都会有女儿的问候。在他的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别扭,红过一次脸。今年40多岁的二妹妹赵巧云说:“多年来,大哥一向在亲自照顾着母亲。大哥的这种精神一向感动着我们,是我们行动的榜样。如今,远嫁外地的我能经常来看望老母亲,完全是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家风影响。人不能忘恩,要感恩父母、亲人,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孝顺,可是,对于我这个大哥,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赵云同志二十年如一日,精心服侍近七旬母亲的事迹,全单位同事之间、社区群众之间传为佳话,他用自我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邻居们说:“尽管很多子女都会在公休日或有事时回家看父母,但总不如住在一齐让人感到家庭的温馨。赵云同志20多年如一日侍候老母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赵云对于他的家庭事迹来说,:“深感做的还是很不到位,母亲辛辛苦苦养育了我,在我心中,她是我们子女的靠山、主心骨。此刻,母亲年龄大了,做儿女们的就应当照顾她。能让我们一家人一向照顾她,让老太太健康、欢乐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七):

  屈菊娃,灵源镇五星村巨西组人。家有7口人,上有八十四岁卧病在床的婆婆,下有幼小的孙子。她二十多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婆婆,无怨无悔,受到邻里的一致称赞。婆婆八十多岁,3年前婆婆因不慎摔伤,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起居、穿衣、摄取食物不能自理,她同老人同吃同住、端水试冰凉、喂饭不冷不热、拆洗被褥、端屎端尿、擦洗身体按摩,购买医药病床。她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和儿媳关系就像亲女儿一样和谐。帮忙丈夫料理商店,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八):

  李遂跃今年76岁,是经八路街道城省建社区居民代表,家住文化路34号院,是郑州市工艺美术厂退休职工。

  大院里的居民提起李遂跃,都称赞他是个十分热心的好人。他是热心的义务监督、宣传员。在创立全国礼貌城区期间,天天在社区里穿行,有时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在大街小巷进行礼貌劝导;有时拿着礼貌城区宣传卡,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讲解。碰见可疑人员,就上前盘问;他十分注重保护环境,期望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遇见乱扔乱倒垃圾的住户,就进行说服教育,时刻监督,并且做到垃圾入筒,碰到不礼貌的情景,他就会主动上前劝导,心平气和的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

  李遂跃为人随和、开朗,助人为乐是他的家常便饭,更重要的,他还是个义务调解员,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他所居住的小区是一个老住宅小区,污水管道都已老化,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每次出现这种情景都是他跑前跑后,联系疏通、挨家挨户收钱、无一不亲力亲为,经常累的腰酸腿疼,但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只要问题得到解决,他比谁都高兴,他所做的一切,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并且无怨无悔。

  李遂跃精神十足,身体硬朗,动作利索,总是乐乐呵呵的,并且异常关心社区事务,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和义务服务。2003年在大伙的帮忙下成立了“惠风艺术团”。就这样,大家在一齐唱唱,跳跳、活跃了大家的文化生活。问他为何这么关心社区事务,他就很严肃地说到,关心社区事务,维护居民权益,支持社区的工作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当做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就是社区男女老少都尊敬和爱戴的李团长。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普通小事,但却感染着小区里的每一位居民,有事大家都主动帮忙,邻里之间十分团结,整个小区充满了礼貌和谐的气氛。

  道德模范事迹(四十九):

  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

  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终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

  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齐进取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

  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

  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忙身边的人。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

  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五十):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景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教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齐,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终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必须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经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终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我的儿子留在了最终。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齐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