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是什么节详解(一):
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被称为“元夕”、“上元节”、“小正月”等,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其中的上元节是道教中“三元”的说法,上元为正月十五,中元为七月十五,而下元为十月十五。因为“元”有开始、初始的意思,所以上元为正月。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初是民间的开灯祈福习俗。在汉魏朝之后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并在唐朝佛教大兴时出现了点灯的习俗,除去点灯外,元宵节的习俗还有“游龙灯”、“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等。
上元节是什么节详解(二):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习俗的构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期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日,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上元节是什么节详解(三):
上元节的来历
正月十五之所以称为上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
上元节与道教崇奉的神灵有关。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其中三官大帝就是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天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
「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
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赦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所以,道教将正月十五日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上元,还包含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夕,清游似上元」,就是指的这个节日。
道教三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一般称为“元宵节”:
诞生神祇: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神祇主掌:天界;庆典法事(主管职责):赐福;
意义:祈求天官大帝赐予福分,以弥补在新的一年里有可能犯下的过错。[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
诞生神祇: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神祇主掌:地府;庆典法事(主管职责):赦罪;
意义:祈求地官大帝赦免我们累世所犯的过错,诚心忏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诞生神祇: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神祇主掌:水域;庆典法事(主管职责):解厄;
意义:祈求下元水官大帝消灾解厄,化解亏欠的冤债,以免把今年的不顺与灾厄带到明年,也让来年天官赐福时,能够接收完整福分。
上元节是什么节详解(四):
上元节,又被叫做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号。这天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十分有纪念意义的。人们会在这天吃元宵、闹花灯,寓意着能够在新年一年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节日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构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构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所以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之后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节日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到达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上元节是什么节详解(五):
上元节又被叫做什么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上元节的起源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最终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