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精选60篇)

时间:2023-01-07 08:42:43

  沉思录读后感(一):

  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它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应对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日,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一、善于学习

  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我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教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作者从不一样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我最好的教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习,使自我本事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齐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进取,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齐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奋力地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职责田”。

  二、勤于思考

  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构成自我的思维,永久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阅读完这本书,时常会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也让自我培养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事物,这样会帮忙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会使我们忽略掉观察我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三、学会宽容

  作者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必定就会有缺点,我们应当经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我,也同样善待别人。真正的宽容,本质上就是爱护,宽容并不等于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则是一种纵容。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技巧,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你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的艺术,到达一种兼容并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坚持宽容心态,不但能够提高生活的快乐指数,并且能够为自我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坚定信念

  一个人的新年和梦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信念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仅有坚守住信仰,在身处逆境时才会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才能够不骄傲、不折腾。我们要坚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我的职责和义务去做好自我的份内应做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其实,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过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我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做到无愧于自我的使命。

  《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不断修炼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坚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奋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我的人。

  最终我将书中的一段优美的语句和大家共勉:“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沉思录读后感(二):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今年的第三本书单,阅读过后,才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有必须阅历,必须年龄的人阅读会更好,理解的更透彻。通读全文,我也只是简单的明白一些皮毛,还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本书提到最多是意志、天然和谐等。下头就从以下几点理清我的感想。

  卷一:就是让我们区分那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我们都是每个群体,每个思想,每个独立的意志,确定事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因感情,友情,权利,金钱,健康等等而苦恼,这些都是我们控制意志外的事物,是我们主观对事物的看法,或高兴,或悲伤,或嗷嗷大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行为。

  卷二:自我的意志与天然和谐相处,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怎样去评价是好或者是坏的生活,仅有内心平静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我们去奋力的追求我们心里认为的好的生活,不仅仅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看到其中一面,我们觉得事情能够承受;看到另一面我们又觉得无法承受。怎样取舍,唯有自我遵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卷三:有时再想,人为什么而活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给你其答案,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短几十年,看过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我一向坚信是有外星人,说不定我们是被外星人关押的囚犯。所以,人是为自我而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将人生视如赴宴,把自我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遗憾,不后悔。也有人会说,想做到何其难,社会上各种压力以及职责,你可能扮演各种主角,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职责,什么是职责,职责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路漫漫系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卷四:勇于应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当困难来临时,不用悲伤,即使你悲伤了,也是于事无补,与其在困难中顾影自怜,不如好好分析是那个环节出的[]错误,想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汗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自我想要的追求。一个人所处的境况能显示出这个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儿,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愿望生活,不被强迫,阻碍,能自由的选择,成功的实现愿望,避免能够避免的事情,他就是自由的人。

  卷五:知足方能与天然和谐一致。古人云:知足者长乐。不论你渴望拥有什么样的外在事物,过于看重价值,你的内心会被它牢牢套住,明白自我需要什么,没有办法去控制你意志外的事物,有自知方能自如,与天然和谐相统一,才能过宁静而快乐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三):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我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经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向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明白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经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我的快乐。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确定,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快乐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我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我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我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可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所以,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期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可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完美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我想做之事的自由。

  沉思录读后感(四):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快乐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奋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气,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奋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五):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所以,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天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天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快乐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欢乐。

  沉思录读后感(六):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我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在他的书中阐述了灵魂和死亡之间的关系,解析个人的美德、个人自由和个人职责的社会,常常需要自省来到达内心的平静,不仅仅要思考,并且还付诸行动。

  奥勒留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希腊文学、修辞学、哲学、法律和绘画。在他执政的近20年里,古罗马帝国遭受了洪水、地震、瘟疫、饥荒、野蛮人入侵和军事叛乱等天灾人祸。

  尽管他用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不知疲倦地工作,但他还是无法阻止古罗马帝国的衰落。

  国家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遭遇的痛苦经历使他陷入极大的悲观主义,他所能忍受下来的是因为哲学。他试图经过“哲学冥想”来逃避世间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

  从马可·奥勒留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用地位、金钱和外表来衡量的人,也是一个自省、自律、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不可避免地变得焦躁不安。要坚持自我的本性就必须不断地与自我对话,在反思自我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地分析自我,不断地告诫自我,发现自我的不足,不断改善自我。

  经常反省自我的职责感,始终想到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马克·奥勒留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了名声和荣耀之后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赞美他人的名声和荣耀之后死去。”“最长的名誉是短暂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大义,立足本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岗位;我们应当有承担职责的勇气。

  我们要主动承担职责,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自我的工作失误,必须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职责,为企业树立信誉,积聚实力。

  正如马克·奥勒留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做到为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七):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我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样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样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此刻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自我,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我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能够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我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读后感(八):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确定。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坚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压倒智慧就是一种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气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奋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能够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样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貌,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经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沉思录》是一部感伤的著作,感伤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无法过自我梦想生活的灵魂。尽管奥勒留以高贵的姿态来描述心中的哲学,以永恒的道德与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终究不能完全纳入理性的轨道。奥勒留站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纵马扬鞭抚平四海,也无法挽回日落的结局。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我的本性,“使自我坚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应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将继续。

  灵魂的事,归根结底可是是浮生一梦罢了。

  沉思录读后感(九):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日,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此刻,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我作出告诫与提醒。所以,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我心灵的拷问,是与自我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能够经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境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能够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职责。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天然、完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能够挖掘灵魂的力气,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职责,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职责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气,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明白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我的职责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职责,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当负有的职责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职责,是进取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职责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职责,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长大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我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我的使命,并为之奋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我,完善人格,加强职责,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沉思录读后感(十):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气。《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能战胜自我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快乐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可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我。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我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普通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

  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沉思录读后感(十一):

  当脱离质料的外衣的时候,沉思所构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么地遥不可及。一点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长的岁月中占了几何。光阴的一瞬对于个人来说也许便是全部,但却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远古的圣人已经离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传颂中也将被时间慢慢消磨直至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人所生活的一隅可是是无尽的时间中的一隙,无尽的空间中的一粒,那么所追求的欲望,欢乐又是多么的渺小阿。

  但除却质料与形式这种所依附的东西,什么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目的。无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存在,有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相互存在。让理性支配我们的生命而不是那诱人的欢乐,欢乐是短暂的,而理性则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恒。瞽叟即使从来没有见过阳光,他也能够经过理性去感受阳光的质性。

  听从理性的支配,既然万事万物永恒处于变动之中,那么又怎样会为了变化而悲痛或愤懑以至于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没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还只是一堆原子与元素,而不久之后我又会回到这种状态,那我还有什么能够担忧的呢?在神性的流溢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说命运女神从未垂青,正如布兰诗歌中OFORTUNA所唱诵一般,阴晴圆缺,变化无常,但个人的道德,正义,与理性,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在生命之烛的映照中,在分给个人的不可估量的永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记,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不会在蜡烛熄灭前消失,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为这些高尚的情操而保有呢?

  纵然万物皆是尘埃与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这短暂的话剧之中,是否能够满意地退场了呢?

  借助光芒看见至善的真理,个体的本性是整体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个体的欢乐?欢乐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构成的原则。即使灵魂无法看见,那么我是否看见了神呢?那路边的一颗草,一粒石头是神吗?我正在应对着的计算机是神吗?神与我同在吗?神是绝对真理的持有者吗?亦或是它就是绝对真理的本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并去实践它。运用这些规则以使自我免于苦恼。况且我们已经有了理性的健全的灵魂,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争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此刻的,未来的也是此刻的,长与短在永恒的尺度下没有意义。此刻是唯一能被夺走的东西。变化是宇宙的真理。

  沉思录读后感(十二):

  马可·奥勒留(120-180年)是罗马帝王哲学家,在征战和治国间隙,写作了12卷本的沉思录。本人买的是小本的口袋书,经常翻阅,挑选要言,一是自省,二是读给学生。昨日静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经历,有些感受,便随手记下几条。

  春风能够带来温暖和绿色,但同时跟来的也会有沙尘和垃圾。所以,当我们做好事大事的时候,应当争取减少坏因素的发生。

  生灵是对生命的敬称。但如果一个生命总是处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个生命而已,与杂草和猪狗无异。

  团体的提高需要团体的信念,而团体的信念来源于领导者的智慧和执着。

  我歌颂执着。没有信念的人永久不会执着。哪怕一个求乞者,只要他坚持去奔走,他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执着一念还需要懂得真理,一个进取的人应当懂得去为人们共同的快乐而执着。

  当我们欢乐时,我们忘记奋斗的艰辛;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却只关注眼前的艰辛。

  转变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字眼,尤其是对于一个教师。我们愿意教导每一个学生,我们愿意让他发生转变。当学生发生转变时,我们会对梦想更充满了期望。、

  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技能,教育应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没有精神影响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坏情绪是杀死我们热情和期望的凶手。我们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闷、彷徨、忧郁、抱怨、畏惧和懦弱情绪中的人。他们不必须是失败者,但他们是需要不断自我拯救的人。

  读格言是自我教育或团体教育的好形式。当我们匆忙行进的时候,我们离不开那些激昂奋进的话语。那些话语会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力气。在班级工作中,格言的力气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学生们囿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浅薄,有些还暂时难以理解。但经常说格言读警句能令他们走出困境,睁开眼睛。格言是爱思考的人的精神结晶,是他们所有经验与知识的缩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指南针。

  我是爱激动的人,所以,我更赞美理性。理性是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为、已知和未知、感觉和存在的预想与确定。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理性认知,是因为他们合乎科学、历史、社会和思维的逻辑与规律。我们应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摒弃混乱、琐碎和忙乱,仅有这样,工作才更有效果,学习和思考才更见成功。

  大气魄需要大心灵,但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小”字包围。我们低估自我,畏惧困难;我们低估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伟大;我们低估环境,看不到危机和期望;我们低估时代,落后于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在一个小圈子里转圈,追求也变得狭隘,感情也日趋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断反思。反思需要奋起。

  沉思录读后感(十三):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我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活力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职责,要求常常自省以到达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并且,不仅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能够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期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奋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终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我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仅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便,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高贵,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让人心灵感到安宁和静谧,《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也思考周围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十四):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之后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失。之后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长大所自我培养的确定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期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我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此刻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此刻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我,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期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我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奋力。永久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我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向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小孩的长大,必须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我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明白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我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向也热烈地开放自我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十五):

  沉思录读后感篇“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在《沉思录》中留下的文字。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应对宇宙天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而《沉思录》来自于他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我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活力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奥勒留自幼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职责,要求常常自省以到达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并且,不仅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作为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今日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奋力践行自我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期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我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奋力。永久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我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在今日物化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欢乐。我们要学习作者追求自身内心安宁、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强道德修养、人文修养。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本书就是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所以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想解决的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空虚与失望,不应当再怨天尤人,首先我们应当审视自我的内心。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如是说。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坚持宽广的胸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沉思录读后感(十六):

  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修改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我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那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当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快乐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那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仅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久坚持心境的平衡。”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齐,压到了我身上。我自我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仅有我自我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很多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最终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异常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文革之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期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沉思录读后感(十七):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今年的第三本书单,阅读过后,才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有必须阅历,必须年龄的人阅读会更好,理解的更透彻。通读全文,我也只是简单的明白一些皮毛,还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本书提到最多是意志、天然和谐等。下头就从以下几点理清我的感想。

  卷一:就是让我们区分那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我们都是每个群体,每个思想,每个独立的意志,确定事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因感情,友情,权利,金钱,健康等等而苦恼,这些都是我们控制意志外的事物,是我们主观对事物的看法,或高兴,或悲伤,或嗷嗷大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行为。

  卷二:自我的意志与天然和谐相处,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怎样去评价是好或者是坏的生活,仅有内心平静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我们去奋力的追求我们心里认为的好的生活,不仅仅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看到其中一面,我们觉得事情能够承受;看到另一面我们又觉得无法承受。怎样取舍,唯有自我遵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卷三:有时再想,人为什么而活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给你其答案,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短几十年,看过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我一向坚信是有外星人,说不定我们是被外星人关押的囚犯。所以,人是为自我而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将人生视如赴宴,把自我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遗憾,不后悔。也有人会说,想做到何其难,社会上各种压力以及职责,你可能扮演各种主角,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职责,什么是职责,职责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卷四:勇于应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当困难来临时,不用悲伤,即使你悲伤了,也是于事无补,与其在困难中顾影自怜,不如好好分析是那个环节出的[]错误,想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汗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自我想要的追求。一个人所处的境况能显示出这个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儿,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愿望生活,不被强迫,阻碍,能自由的选择,成功的实现愿望,避免能够避免的事情,他就是自由的人。

  卷五:知足方能与天然和谐一致。古人云:知足者长乐。不论你渴望拥有什么样的外在事物,过于看重价值,你的内心会被它牢牢套住,明白自我需要什么,没有办法去控制你意志外的事物,有自知方能自如,与天然和谐相统一,才能过宁静而快乐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十八):

  《沉思录》,一本总理读100遍,天天都在读的书,我刚拥有,才读到第四篇,感触就像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个方法。

  我在工作、生活密封的盒子里时而像苍蝇一样乱窜,时而像雕塑一样迷茫,时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我这就人的存在,他搁下一本书,给我讲了一个人。

  曾有一个人,他的敌人是自我,他对朋友充满猜疑,难以包容朋友的错误和缺陷,所以没有朋友,他离开市集把自我封闭在一个自认为远离世俗的山间小屋里,期望能看完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物——一本书,他渴望领悟书中的所有道理,但又唯恐准备不足,所以迟迟不愿轻易开启扉页。一天当他在河边看到自我头发依稀花白时,他猛的跑回拿起书就读,生怕留下什么憾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站在你此刻拥有的环境下,你承受的了吗,至少我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后,市集有了一位老者,虽然白头,却神清气爽,他有了自我的家庭,对妻儿的照顾,辛苦的劳作都让他快乐之极,他的朋友童叟皆有,人人把他当良师益友,进而敬仰之至,他乐善好施,真爱事物,把市集的点滴都看做自我的职责和欢乐之源。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处在你此刻拥有的环境下,你羡慕吗,至少我羡慕。

  其实这是一个人。而这种变化就来源于一本书——《沉思录》。读这本书前四篇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按照天然规律相互联系,不停变化的,只是,最不遵循天然规律的其实是人本身。

  把心灵的镜子放在面前。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用心灵的镜子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会让人获得真诚、平和的心态,超凡、决绝的勇气;

  人与人是彼此存在。在人的结构中理性的彼此为对方而存在,首要的原则是团结友爱,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意识到都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所以在工作中,要和同志团结在一齐,相互关爱,在生活中,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少有人愿意去做,或期望去做但不知从何做起。《沉思录》就像开启智慧、欢乐生活大门的钥匙,告诉我该如何淡泊、明志、宽容、德广,不断塑造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养。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理读100遍,仍天天读,其实总理读的是同样的文字和道理,悟的却是思想上的深入,和实践工作中的比照。

  感悟之余,明白了方法——实实在在去“修炼”。

  沉思录读后感(十九):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我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样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样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此刻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自我,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我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能够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我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

  初次拿起这本书翻阅时,阅历甚浅的我似懂非懂。随着一遍遍地阅读,我深深地敬佩着《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高尚情操及美德。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启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事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和人民、灵魂与死亡……

  马克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的,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他人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有着很多陋习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能以恶报恶,要忍耐和宽容,要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正如马克所说:“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从十五个排比式的段落中,让我感到马克具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美德传承精神,舍弃周围亲人、朋友、良师等人的恶习,并能足够健康地承受,同时坚持自我清醒的品质,传承优良的品德,使自我能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在如今纷扰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欲望、诱惑随处可见,随时可遇,学会自制,坚持马克的传承美德的恒心与毅力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境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这种对死亡的无惧的理解,恐怕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马克的这种无畏死亡的乐观人生态度确实令我敬佩。在我们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在于你坚持一份怎样的人生态度。

  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役的西西韦斯,他命中注定要永久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而歌德在回顾自我一生时谈到,自我就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一个是屡战屡败,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应对种种的不幸和困难,不要将其看作是人生的绊脚石,反而将其视为磨砺个人的必要过程。笑对人生,奋勇前进。

  《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正由于我只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这是顾全大局,看淡个人利益的十分好的阐释。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作为一个单位的个体,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国家的个体,我们都应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团体,局部与大局间的关系,树立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境界。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礼貌。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

  在娱乐至死的现代,每一个明星的动向都是一场吃瓜群众参与的风云盛会,此起彼伏的光影,让很多人乐不思蜀。沉思,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是一件十分浪费时间的事,看别人的热闹远远比书写自我心灵的独白来得重要。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基本上与乌合之众无关,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的事,别人写好了,然后拿来就用,以示自我还是蛮有水平的。

  有些时候我一向在想,是不是仅有一个人的“起点”高了,他才能看得更远?然而这样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更多的人都是凭自我的奋力抵达山顶时,才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凭自我的奋力站在至高点的人们在沉默时,那些翻云覆雨的日子是不是已经足以让人更加觉得往事如烟?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拥有凯撒称号的罗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录》后,我才明白凯撒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称号。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凯撒,他不是与埃及艳后有暧昧的那位凯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从《沉思录》中能够看出,他对情欲十分的有节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时间用来思考。

  《沉思录》与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并不深奥晦涩,相反,它是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和理解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马可·奥勒留对于“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却是如此的超前:他认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为原子归于宇宙。要明白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帝王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万万代的传承,与此相比,马可·奥勒留简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录》里,我看到了这位罗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爱自我,那么你应当去爱自我的本性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对自我天生才艺如此热爱的人已经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们甚至连洗澡和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而你对自我本性重视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杂耍演员对杂耍事业、舞蹈者对舞蹈艺术、财迷对钱、爱慕虚荣者对虚荣本身的重视程度。”

  自古以来,抱怨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我的人和做拧得清的事。马可·奥勒留用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无数次战争。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没有让他没有朋友:我们此刻看到的《沉思录》本来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我看的,在他临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们一齐谈论宇宙、神灵及人生的深奥哲理,当他起身奔赴战场之前,把这份手稿留给了朋友们,所以此刻的人们才能够阅读到这册充满智慧的书。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我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遇不上伯乐,马可·奥勒留说:“你说,人们根本不能欣赏你犀利的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当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见时,马可·奥勒留说:“失去只是另一种变化的形式。”“凡你所见之物,都将迅速消亡,那些目送过一切崩溃的人也不久于人世。”当有人抱怨很多事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无用时,马可·奥勒留这么说:“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处。”“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喜欢用欢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理解一切,且根据事物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马可·奥勒留成为罗马皇帝这一段时间,就如他的所写的这句话一样,他给古罗马带来了辉煌,《沉思录》让他成为了比帝国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马可·奥勒留一样:“随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坚持安宁与平静,换言之,感到满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与行动。”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一):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以往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之后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先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荣辱,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

  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永恒的光亮,后感《《季羡林生命沉思录》后感600字》。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现代人的理解,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但翻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乐观聪颖,超越洒脱。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久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淡泊,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对待官,他说:“我最厌恶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老先生以往坦率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向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说:“无为而有为。”他一生面临的诱惑颇多,但一向淡然以对,他以学术涵养人品,以人品光照学术,他以炉火纯青的学术和人格,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永恒不变的精神品格。

  先生以往说,自我说的都是真话。我从这本书里真切地听到了他心灵的脉动。谈世相、论佛道、说文学、怀亲友、侃天与地、聊东方与西方,先生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风格委婉,见解深刻,耐人寻味。我想,这除了与先生漫长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外,更与先生通达的人生观念有关。先生学贯中西,对佛教颇有研究。先生说:“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可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却从相关教义中汲取人生甘露,将佛教玄学大而化之,参见世事,洞明人生。先生于无欲无求之间从纷繁的世务中超脱,在繁杂的世相中看透了繁华与兴衰,所以先生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步履是那么的从容,他一路走来,满身的智慧,让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岁了,要像先生一样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对事业的追求中去,把烦杂的私念抛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先生话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低调地做人,高调地做事,去创造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二):

  这两天把马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大致翻看了一遍。资料以条为单位,是奥勒留的日常感言。和我以前翻看的几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类似,都属于伟人的日常思绪记录。所以,如果要一条一条看完,真需要耐心。

  卷一里,奥勒留作了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习到了什么。这部分的资料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但这种反思的方式却值得学习。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习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我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当梳理一下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我。

  从卷二起,奥勒留记录了自我日常反省的想法,表达了他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应对宇宙整体负有职责,应不忘自我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他认为,应当遵从宇宙的天然法则,接收宇宙的安排,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坏事应当坦然接收,不应抱怨;他认为,生死都是天然之事,死亡就是把原先组成人的水、火、土等元素重新分解,恢复原状,不应恐惧憎恶死亡,而应欢迎死亡的到来;他认为,生命短暂,荣誉、钱财、爱憎都是过眼云烟,不必执着;他认为,人活一生,应当注重自我内心的世界,经常问问自我如何使用自我的灵魂;他认为,隐居是庸俗之事,清净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归宿;他认为,应对人宽容,他人犯错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他认为,应当活在当下,哪怕当下是最终的弥留,也应当做好弥留这件事;他认为,做事应当取最短之路,真诚而直接。

  他确实也做到了他对自我要求的。他笃行斯多亚派哲学,从小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体质夙弱,但勇气过人;他对骄奢逸荡之事避之唯恐不及;他六岁获骑士衔,八岁为战神祭司,继位之前,荣誉等身;继位之后,战事不断,他所向披靡,武功赫赫;任内慈悲为民,深得爱戴。

  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可时时查看,日日自省。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仅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可是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忙里偷闲去学习一些好的事物吧,不要再被外物牵惹得团团转。”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没一个念头,都要像是一个立刻就能离开人生的人所发出来的。”

  “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我的灵魂更为清静,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刻便可获得宁静,所谓宁静亦即有条不紊之谓。”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秋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疾病、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情。”

  “要走最短的道路;最短的道路便是天然之道,这条道引人到最安稳的言行。能下这样的.决心,便可免除烦恼与竞争,远离机巧与虚矫。”

  “最好的报复便是不效法敌人。”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三):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可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坚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可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能够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气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我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我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向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学着尊重自我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小孩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我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我有益。”

  对一本书,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一样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供给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我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明白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可是至少它们供给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我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可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研究能够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我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可是这并不影响自我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向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我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我大一时为自我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四):

  今日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了,于是翻看了一午时。还没看完,就看了卷一和卷二。先把一些想法记下来。

  卷一里,奥勒留一向在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习到了什么。这部分的资料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但这种反思方式却值得学习。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习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我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当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我。

  卷二里,奥勒留表达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一看这些句子的眼熟程度,就明白被引用了很多遍。比如: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仅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可是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这些哲学思想,到此刻仍然是时尚又经典的,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五):

  《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读的是不一样的版本,可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一翻,不管是哪个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简介都是这个评价。真的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因为这段话也是说出了我对它的认识及见解。虽然《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可是觉得再读一次还是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还是能够更好的加强自我的思想修养。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能够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日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第一卷中写道:从阿帕尼厄斯那里,我学会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达成目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写道:将所有私心杂念从你的头脑中剔除;要是你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最终一件来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离理性的活力、一切的虚伪和自恋,和一切对自我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都丢得一干二净,那么你就能得到解脱。不要再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立刻朝着你此刻制定的目标进发吧,放弃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赖自身,如果你还在意的话,那就赶紧行动,趁你此刻还有力气。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争的,需要自我的奋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了争取的活力与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可是我们必须用它去坚持我们的目标与梦想,也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体会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平常和熟悉的。那么也要用平常心来看待疾病、死亡、诽谤、欺诈以及任何使愚人欢喜和忧愁的事情。

  如果你没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请不要泄气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当没有做到时,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与人的天性坚持一致,那就应当感到心满意足,重新回头做起,并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我的职责,那么不论你是冻得发抖还是备感温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还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擞,不论你是招人恶意中伤还是受人百般赞赏,不论你是生命垂危还是忙于别的事务,对你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所以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要把我们手里的事情做好就足矣。这有点像道家的中庸,可是这又是我们一种生活应当有的态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应当是什么,难道是那些虚名吗还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虚荣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与平和,是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安谧。

  不要老想着你还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它们。想想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吧,想想看,如果你还没有得到它们,你是多么渴求得到啊!然而,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拥有它们而过于高兴,不要沉溺于这些东西,不然,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会更加痛苦。其实人生处处都需要哲理,仅有自我真的看的清楚自我的内心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富哲理性的时候。沉思能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更好地沉思吧,跟着它,走进一个心的净地,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六):

  这段日子,阅读了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沉思录》一书,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自我与自我的十二卷对话,也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对于自我浮躁的心灵有宁静致远的恬淡。

  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我是偶然借阅到这本书的,而后我花了14天的阅读这本书,从中得到了许多思考,受到了许多启发。这本书朴实无华的语句中流露出的一种朴实的信仰,一种宁静淡然的心态,给我浮躁的心灵自省。渐渐地,我享受阅读的过程,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对我很有启发的句子。随着自我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我越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便有了这篇后感,既是我阅读后的思考和总结,也想作为私心推荐这本书的途径。

  「关于变化、死亡和生命的短暂」

  “和我一齐降生到这个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然逝世。”

  当作者谈到死亡的确定性,以及死亡将会很快来临的时候,他并不是在无意义的哲学思考。反而,他教会我们用乐观的心态看待死亡,并更好地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价值。他说,“死亡之神随时注视着我们。所以,在我们尚有本事的有生之年,应当去进取行善。”他教导我们应当迅速行动起来,把自我的事情处理好,利用短暂的存在,好好地生活。

  对于如何看待变化,他说:“一些事物仓促降临,而另一些事物则飞逝而去。即使是那些刚刚降临的事物,其中一部分也已经归于消亡。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这个世界,恰如连续性的世界进程在不断地更新着岁月。”一个人短暂仓促的一生,只是蛮荒宇宙中的“一粟”,而宇宙物质才是其巨大的“沧海”。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珍视眼前,注重当下。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坦然应对并欣然理解,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产生进取的动作,把握好每一个当下。

  不要因想想整个人生而不安。将来和过去都无法带给你痛苦,能带给你痛苦的仅有当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焦虑、压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常常容易放大事物的消极面,给自我带来不必要的情绪困扰。他虽然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然而,我们只会失去当下,因为那是我们以往拥有的一切。

  “生命虽然短暂,可是我们能够选择让它更完美。”

  「关于人际交往」

  作者说,“当别人说话时,要洗耳恭听,让你的理解深入事情的内部深处。在你因为别人犯错而生气的时候,不如立刻转而反省自我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对于他人的嫉妒和恶意应学会视而不见,仅有这样做才是明智的,没有必要为此消耗自我的能量,尝试做一个大度的人吧。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自我的思想和言辞、行为对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能产生进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明确自我的职责,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学会观察与倾听。

  「只所力所能及的事」

  “只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它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不要因为天气不适宜就心烦意乱,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自我的意志,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其次,专心致志做与你有关的事情,充分的扮演好你应当扮演的主角。读者要好好阅读,作者要好好写作。换言之,我们作为学生,也要好好学习。

  「避免追逐名利」

  “有多少生前声名远播的人死后被遗忘,而那些夸赞别人之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作者反复解释了为什么追求名声和赞美是愚蠢的,为什么我们尤其不应当在意自我死后别人对自我的看法。名声,无论多么伟大,总会被人遗忘,追求名声只是证明自我的虚荣心。对名声的渴望乃是生活中的陷阱之一。还有许多其他欲望,所有这些欲望都有可能导致我们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我们要明白,仅有内心的欢乐与平静才是好的生活。学会自制,养成平静,不轻易生气的习惯,就能获得欢乐而平静的生活。

  「遵循宇宙本性的安排」

  “爱自我的本性和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在意很多不属于自我的东西,总是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然而往往忽略了自我内心的所思所想。作者说,“切莫挖空心思去探知别人的言行准则,而要多关心一下你自我的本性所在。”泰然处之不可控制的事物,不应当希冀我们力所不及的事物,因为快乐就在你依循本性而为的事情中。

  其次,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我们应当对贴合天然本性的一言一行,都做出是否适合自身的确定;切莫因为别人的关系或者别人言语上的谴责而偏离了原先的正道。作者呼吁我们,“如果你有力气,就赶紧行动起来,不要环视别人是否注意到你的行为。”无人能阻挡你依天性而活。有些不属于我们的事物强求不来,我们应当学会理解命中注定的一切,理解那些命中注定你必要与之生活在一齐的人,还要去真诚的爱他们。

  作者还提醒我们,“对宇宙本性以及发生在其中的各种事务要做通盘的研究。”有时候,我们觉得看起来是真相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真相,所以我们每说一句话,下一个定论时,都要三思,勿受感官刺激的左右,对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做出正确的确定。切记,“赞美能够脱口而出,诋毁要三思而行。”

  这本书忧郁、高贵、恬静,它所涵盖的哲学思想让我受益匪浅,这篇后感太短,若你也想去书中探索更多作者趣味的哲学思考,期望这本书能给处于迷茫期的你给予一些方向感,或者在你彷徨不安的时候给你带来一丝温暖。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七):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适宜;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那里,就应当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席,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我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天然平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坚持自我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后的今日,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供给能量,维持生命,可之后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席上异常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席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席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席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席上的表现,就能够大致确定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当你参加宴席时,期望常常想起这句话,想想自我在宴席中的主角和表现!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我与自我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能够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能够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我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并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善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我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日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我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貌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阳光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所以,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应对生死,最终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能够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快乐”就是在我们把自我的快乐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我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并且理解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我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经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到达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我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向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提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贴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普通的事物中索取欢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坚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当延续灵魂完美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当每一天有准备地去应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我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我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能够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构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当研究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我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期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期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当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我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我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先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应对宇宙天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八):

  《沉思录》是一本写给作者自我的“笔记”,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意外地”给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人赤裸裸的灵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获得了这笔精神财富。

  我时常在感到浮躁时捡起这本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我在从中得以窥见我的灵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罗曼·罗兰似乎是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讲过,读书是在读自我或者是在检查自我,而不是在读书,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尤其适合。有心人都能够在这本赤诚的反省书中照见自我的灵魂。历史上并不是仅有这一本剖析自我灵魂的书,后世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汀也写过《忏悔录》,近代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写过《忏悔录》。但不一样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并没有打算把《沉思录》公诸于众。所以《沉思录》中重复的道德说教是更为真诚和动人的:这是一个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我应当如何生活,最终在自我的灵魂中刻下这些信条。因为如同马可奥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遗忘也是强大的习性,必须要不知疲倦地告诉自我才能记住。他写道:“你时常怎样想,你的灵魂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页)

  回头再看看马可·奥勒留的身世,他是历史上被誉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最终一位,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衣食无忧,很难想象为什么出身于这样阶级的人会选择“斯多亚式”(另译: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你联想到另外一位伟大的斯多亚派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阶层。当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个奴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贫如洗,虽然他不是奴隶),而是在奇怪一个位高权重,甚至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的人居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并且是斯多亚哲学家,而不是(更有可能发生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字面意思上的享乐主义者)!斯多亚哲学流派,广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义观念。(这个哲学流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此外还有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柏拉图主义等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哲学的流派。)斯多亚学派主张宇宙是统一的实体,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的整体。这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谐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为物质的总和的宇宙)。这种观点相信存在一个宇宙的原则,即天然法,而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应当依照天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为

  其部分的人也应当理性地生活。奥勒留写道:“你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你从何处来便将消失到何处去,也能够说你将经过一番变化而回复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页)。所以,在生活中,斯多亚主义者认为我们应当摒弃生活中的欲望、活力,不贪图享乐,因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这样的教条直觉上更适合于贫寒的人,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更多能够失去:他们没有名誉、财富、权势。相对来讲,作为一个帝王,奥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则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能够说,他能够拥有所有他想拥有的东西(当时)。试想一下,在今日,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中产、上层阶级),能够丝毫不留恋此刻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顺,也会眷恋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廉价的娱乐。当然,你也能够说,或许他厌倦了所有东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所以放弃甚至更为简单,那么,此刻又有几个应有尽有的名人放弃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来。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财富和名誉能够类比之。所以,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一个斯多亚主义的哲人是极其难得的。

  在这本《沉思录》中,能够窥见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的,他写到死亡:“死,和生一样,是天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羞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动物的本质,与人生的法则亦无任何抵触”(第37页);写到为人处事:“每日清晨对你自我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可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丑陋的‘恶’的性质,那和我接近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并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第14页)写到如何生活:““随时下决心,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大丈夫似的那样坚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翼翼,严肃而不虚骄,要怀着慈悲、自由与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头。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终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违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动,避免一切虚伪、自私,以及对自我一份命运的抱怨。”(第6页)千年后的今日,我们依旧能够从他(以及其他东西方伟大的

  思想家)的思想中学到一些人生智慧,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事。毕竟人类的生活方式、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许的确是有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在必须程度上是永恒的。历史上仅有少许人在思想的尽头发现了它。而普通人既没有发现它也没有兴趣发现它,毕竟“存在”已经足够完美,不必须要发现“本质”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较为舒服的今日。此外,斯多亚哲学是关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学之一。它的伦理学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关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认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拥有这些美德,人就能过一个好的生活,甚至来讲,斯多亚哲学所教导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够。或许我们不能放弃生活中大部分活力——使我们欢乐的事物,但同时也能认识到,就算没有这些外在的事物,一个人也能够过一个充足的生活。如奥勒留所写的:“所以从今以后,你该隐退到你自我那块小天地里去,不要过分紧张,不要急躁,要从容自持,要像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尘世凡人,那样地去应对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二十九):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明白,可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我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快乐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我。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必须能够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可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习,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

  马可·奥勒留(120-180年)是罗马帝王哲学家,在征战和治国间隙,写作了12卷本的沉思录。本人买的是小本的口袋书,经常翻阅,挑选要言,一是自省,二是读给学生。昨日静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经历,有些感受,便随手记下几条。

  春风能够带来温暖和绿色,但同时跟来的也会有沙尘和垃圾。所以,当我们做好事大事的时候,应当争取减少坏因素的发生。

  生灵是对生命的敬称。但如果一个生命总是处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个生命而已,与杂草和猪狗无异。

  团体的提高需要团体的信念,而团体的信念来源于领导者的智慧和执着。

  我歌颂执着。没有信念的人永久不会执着。哪怕一个求乞者,只要他坚持去奔走,他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执着一念还需要懂得真理,一个进取的人应当懂得去为人们共同的快乐而执着。

  当我们欢乐时,我们忘记奋斗的艰辛;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却只关注眼前的艰辛。

  转变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字眼,尤其是对于一个教师。我们愿意教导每一个学生,我们愿意让他发生转变。当学生发生转变时,我们会对梦想更充满了期望。

  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技能,教育应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没有精神影响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坏情绪是杀死我们热情和期望的凶手。我们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闷、彷徨、忧郁、抱怨、畏惧和懦弱情绪中的人。他们不必须是失败者,但他们是需要不断自我拯救的人。

  读格言是自我教育或团体教育的好形式。当我们匆忙行进的时候,我们离不开那些激昂奋进的话语。那些话语会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力气。在班级工作中,格言的力气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学生们囿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浅薄,有些还暂时难以理解。但经常说格言读警句能令他们走出困境,睁开眼睛。格言是爱思考的人的精神结晶,是他们所有经验与知识的缩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指南针。

  我是爱激动的人,所以,我更赞美理性。理性是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为、已知和未知、感觉和存在的预想与确定。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理性认知,是因为他们合乎科学、历史、社会和思维的逻辑与规律。我们应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摒弃混乱、琐碎和忙乱,仅有这样,工作才更有效果,学习和思考才更见成功。

  大气魄需要大心灵,但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小”字包围。我们低估自我,畏惧困难;我们低估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伟大;我们低估环境,看不到危机和期望;我们低估时代,落后于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在一个小圈子里转圈,追求也变得狭隘,感情也日趋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断反思。反思需要奋起。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一):

  天灾人祸,世事变迁,这些变故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你区区一个个体能够掌控的;那么在一个乱世之中,你能掌控什么呢?无非是你自我的心灵的宁静,是内在的和谐和平衡。所以,斯多亚的明智有一种力气,这个是“自我坚持”的力气;斯多亚的明智有一种“自由”,虽然那“经常只是一种否定的自由、是说‘不’的自由”,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自由,不空洞,不浮夸,是你自我能够掌控的自由,是最关切于你自身的自由。用一句此刻流行的话来说,懂得什么时候。应当“断”、“舍”、“离”,这个也恰恰是心灵自由的力气所在。

  真正的哲学治疗其实就应当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亚派。一说到治疗,那肯定涉及到两个问题,治疗什么,怎样治疗,也就是目的和手段。大家日常生活里面经常会理解各种各样的“治疗”,所以会有“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样的说法。那么,哲学要治疗的“症状”是什么呢?那肯定不是生理或心理的某个局部的毛病,而是你整个人的迷失,找不到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那经过什么样的“药方”来治疗呢?看来仅有一个,就是找到你身上真正属于你的本性的那种力气,这种力气能够划定内与外的边界,把你从外部世界的束缚、干扰甚至奴役之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你对自身的掌控。那么你想一想,在你身上的各种力气,情感,欲望,理性,到底哪一种能够实现这样一种自我治疗呢?欲望肯定不行吧,因为它整天把你拖向外部的世界,让你难以自拔地卷入到物欲的横流之中。情感也不行,因为情感一激荡起来,你的内心世界就开始翻江倒海了,那就更加失去自我的控制。所以,最终仅有理性,那种冷静平和的理性才能治疗人生的迷惘,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控制,才能真正展现说“不”的自由。

  这一点在《沉思录》开篇第一卷的自述之中表达得都十分清晰。奥勒留说,“从阿波罗尼奥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以及目标的坚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依靠理性,而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所以,斯多亚的明智说到底有两个重要特质:“一方面能足够地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坚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个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二):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之后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失。之后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长大所自我培养的确定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期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我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此刻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此刻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我,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期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我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奋力。永久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我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向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小孩的长大,必须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我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明白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我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向也热烈地开放自我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三):

  我怀着好奇的心境去读了这部具有神秘色彩的哲学书籍,发现该书并非一本“快餐式”的心灵鸡汤,亦非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引人入胜的着作,而是初读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无味,但细读之后你就会觉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有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但却直达你的心灵,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去品读的书。《沉思录》是一本像对着镜子拷问自我灵魂的语录体作品,极如中国的《论语》,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四):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着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可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应对一个时代的杯具,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我的书,其中便能够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应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我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着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可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气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可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进取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那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奋力理解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我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能够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能够供给个人一个自我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并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之后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供给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快乐在于做好你本事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五):

  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择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仅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当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间。

  人类能永存,能到达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进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人生的意义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实现。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应当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异常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可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我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视剧,自我是主角,但一个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所以人生不是孤独的。

  “做人”是中国人一向很重视的问题,在励志书,人脉关系书泛滥的今日,“做人”的话题更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多了惶恐与艰难。太想取悦于这个世界,而不明白这个世界的完美源于你颓唐的、忘却一切的、甚至忘我的……

  现代人的焦虑,不自在,往往不是因为把自我看的太重,就是因为太想取悦他人。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我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

  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可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六):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与人交往要细心。对你在与谁交往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要细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层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他说:“人类善于模仿他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理解他人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以及思维习惯。你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两种情景,且总有一种会发生。或者你变得像你的同伴一样,或者你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与你一样。就像一块未燃烧的煤接触到一块正在燃烧的煤,或者前者使后者熄灭,或者后者点燃前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轻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张是:让有影响的人影响你,这是交友之道;让你去影响有影响的人,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选择,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因为有些人对你友善,你就应当与他们在一齐消磨时光;也不要因为他们找到你,对你或你的事感兴趣,你就应当与他们交往。让谁当你的朋友、同事或邻人,必须要经过选择。所有这些人对你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世上到处都是令人愉悦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够提升你,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这就是说,你与什么人交往,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小孩,做父母的不要过于在意其学习考试成绩,但必须要关注其与什么人交往,经常在一齐玩耍的好朋友是谁。

  《左传》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高贵而有梦想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交朋友的。我认为,有些人越是想结识你,越证明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去结交。仅有那些不想结识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攀高枝的势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对同事有坚持戒心的必要。中外历史证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边的人,关键时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卖你。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仅有永恒的利益。拉布吕耶尔说:“跟敌人相处,应当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跟朋友相处,应当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圭恰尔迪尼说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轻信任何事,不轻信任何人,你就不会犯错误。”

  我以为,我们与人交往不能怀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样会活得很累很累,但坚持警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与人交往异常是与下属交往,坚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树立你的权威,坚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最终你将咽下自我酿成的苦酒。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七):

  这是一本写给自我的书,是让生命重生、涤荡心灵的书,尽管书中语言并不华丽,也尽管有些地方甚至是苦涩,但品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们心灵得到洗礼,让生命得到重生。

  他不是一个作家,但却比一般作家有着犀利的手笔,他不是诗人,但他的话语却有着诗意,确切的说,他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令人羡慕的帝王生活中,马可.奥勒留没有纸醉金迷的奢靡的生活,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这本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可是实现这种冤枉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这是一本写给他自我的书,也是留给我们世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的哲学的思考,都足以警醒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样活着。“一方面能足够强健的承受,另一方面又能坚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人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标志。”,这是他在充满感恩的心里下写出来的警世名言,他感恩于他的祖父、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曾祖父、他的教师以及他所认识的所有的人。“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此刻。

  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此刻,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不要主意别人在心里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快乐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我内心的活动的人却比如是不幸的”,这些话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好好的珍惜此刻,正确的对待得与失,只要自我内心踏实,也就无所谓失去,关键的是把握好此刻,把握好此刻所拥有的东西,沉湎于过去取得的成就,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是不成熟的,过去的永久过去了,任何人是无法夺走属于你的过去的东西,而将来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更谈不上获得或者失去。

  所谓的名利得失,其实都只是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异常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所谓的苦恼、高兴和悲伤、难过都只是个人的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生活是无法逃避的,仅有当自我回归到真实的自我时,人才会到达心灵的宁静,正所谓保留一颗平常心,换的一片自留地,这样我们才能正视现实,才能过一种有滋有味的属于自我的自由人的生活。“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是困难,都必须要有自我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人,也就是说人云亦云者,还真的像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世上。跟风与盲从,只能导致自我的丧失。

  尤其是在当今思想浮躁的今日,我们必须坚持一份清晰的头脑,明白自我是谁,明白自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这你认为最好的东西。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终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物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这是人格修养的最高的境界,人不要因所拥有的或者所获得的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没有的东西而穷奢极欲的去追求,而要踏踏实实的珍惜好最值得珍惜的人或事。正如痛苦不是忍受或永久持续的那样,没有永恒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关键的是你怎样来对待。

  一个人是需要读点书的,读点那些让我们不断自我完善的书,读点那些值得我们品味的书。读好书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读有哲理的书,能让我们洗涤心灵,《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认真的去读,用心的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奋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我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八):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终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并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明白,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当要感激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我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读后感(三十九):

  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能把握好自我的位置,就因为他们分得清楚这两种概念——“理性化与情绪化”。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概念都是必备的,因为,人之常情难免会有一些小情绪或者是过于理性化地行事。可是,这两种概念只能以二选一。

  情绪化:人之常情之中是会有一些情绪的。比如说,你和另外一个人在有矛盾的时候,你的心其实是十分不服的,所以,你骂出了一些难听的脏话,大声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稳地向对方说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同时也会带一些大一点的声音。换而言之,从另外的一种角度来看,情绪化,是一种思维不清晰,脑子混乱的症状,尽量让自我平静下来,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与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气也都比可是有理性思想而说话的人。情绪化也有另一种概念,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证明:就像刘备错伐吴的例子,在那时,关羽命丧吴国,毕竟是在当年帮忙刘备脱离心理困境的知己——关羽,被自我的敌人杀死了,当然总有一股怒气冲上心头。这时,刘备犹豫了,因为在左有诸葛亮曰:北伐征魏,杀去汉室之愁;而在右有张飞言:东征伐吴,早忘桃园之誓。而在这次,刘备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东征伐吴。就因为他太急于复仇了,太情绪化了,而诸葛亮给出的提议是理性的,先联合吴伐魏,到时候一举歼灭吴国,这不是比这样意气用事有效多了吗?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绪化意气用事的人好多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脑子里要是一有理性,就说明了你的头脑清醒一些,说出的话也就有条理一些,比如说辩论赛,你拿出一些论据就有可能说服别人。可是,需要说出来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会物极必反,因为太理性化的话,别人就会厌倦,所以,人要做随机应变的人,这样才能做更好的自我。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资料,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一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终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齐,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仅把自我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我视为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职责。《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明白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向在枕边,只是今日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读这本书,能够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我深入思考,能让自我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我的宁静。《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忙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我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一样,掌舵的方式也不一样。可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气,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一):

  此时此刻在回家的高铁上,节假日的车站总是人挤人,难免会遇上磕磕碰碰。繁华的城市总是免不了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避免不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究竟是呆在繁华大都市里辛苦打拼,还是安逸的留在自我的家乡?不免回忆起《沉思录》中的所表达的含义,

  修养在于内心,与你所处的环境没有太大关系。无所谓你身处何处,自我的修行一向是永恒的命题:抛开膨胀的欲望环境的干扰,看清自我想要的,找到自我乐在其中的平和安静,大概是我们追求的最好的生活状态。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二):

  读《沉思录》时,总感觉它不是有某种体裁的书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戏言自语,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样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我作为一个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所应当做的、不该做的、该忍耐的、该发泄出来的……我从中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远离奢华的生活,因为我们不赚钱,花的都是父母的钱;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我……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必须能够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可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我们仅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更进一步,才能再次升华。

  《沉思录》这本书在帮忙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能够改变自我。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三):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我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异常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期望别人指导的,不仅仅要使行为高贵,并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四):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篇。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终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经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习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我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我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仅有胸襟宽阔的人,仅有能清楚地认识自我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我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安宁。正如我们此刻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五):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我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职责,要求常常自省以到达内心的平静,不仅仅要思考善,还要付诸行动,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治学为人的思想不谋而合。

  时刻沉思自身本事修养。奥勒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守住自我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我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时刻沉思自身职责良知。我们要时刻深思自我的工作职责,时刻想到要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做一个有职责良知的党员干部。马可·奥勒留在文中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做爱岗敬业党员干部;要有承担职责的勇气,把对上承担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承担职责,主动解决问题。对自身的工作失误,要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职责,为成就事业树立威信,凝聚力气。

  时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质。马可·奥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党员干部的优良品德在和平年代也应当继承我们党一如既往的优良革命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良品德,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正确对待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把自我当成人民群众的公仆,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把群众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化作决策思路。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六):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气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快乐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七):

  看一本《沉思录》,是在与一位时空相隔甚远的长者神交,他把自我对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让人学会坚定自我的理性,反思自我的灵魂。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位帝王,是伟大的,他的伟大除了权势,还有心灵的富足。我们成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在马可·奥勒留智慧的浸润中,我在反思,什么是快乐。

  快乐百态,滋味自知。快乐是什么?快乐又在哪里?每个人的快乐定义皆有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安安稳稳过普通日子是快乐;有的人认为轰轰烈烈过不普通的日子是快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我对快乐的理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都会朝着自我快乐的方向前进。所以,不要将你认为的快乐强加在他人身上,也不要和他人盲目攀比。快乐不快乐,不是给人看,是自我说了算。

  快乐感不是来自拥有的越来越多,而是计较的越来越少。凡事进取乐观、竭尽全力,而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终心存感恩、知足常乐,这种心态就是“享福”。

  健康是福,平安是福,知足是福,清醒是福。坚持单纯欢乐的心态,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有一种真正的清醒和顿悟,拥有一份不盲目追逐的淡定和从容,这是马可·奥勒留给我解答的快乐。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八):

  前段时间,正在读大学的女儿送我一本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使我受益颇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双重身份,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图一向所期望的“哲学王”。柏拉图说过:“唯有哲学家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期望,得见天日。”也就是说他认为仅有自身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且精通哲学的君主才能建立“梦想国”。马可·奥勒留无疑具备前述所有的优秀品质,只是尽管他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凭他一己之力也无法挽救古罗马帝国江河日下的颓势。他的一生都在应付帝国危机中度过,身先士卒,征战四方。可是在他的戎马一生中,马可·奥勒留从未停止他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他在转战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与自我的灵魂对话,并将他的感悟写成著作《沉思录》流传千古。

  《沉思录》中并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平实的语言浅显易懂,可是却深入浅出地阐述着世界的本源、规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里行间传递出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来,理性、德行、天然是本书的关键词。作者认为,人最优秀的品质在

  于理性,他将其视为人与其它物种存在的最本质的区别:“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不急不躁,坚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也无所畏惧。”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汇天下人。仅有随时坚持理性,才能坚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确定力,不至于做出草率的决定。

  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位君王,还十分看重人的德行,他时常向身边的人学习,来反思自我的不足,他的著作对于个体性格的养成和修养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帮忙。他为后世供给了这样一个楷模: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他,他都怀着崇敬理解;不玷污内心的神明,不让各种妄念搅扰它,而是坚持宁静,规规矩矩地侍奉它,不说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他也绝不动怒,终其一生不偏离这条道路,循着这条路,他将获得纯粹、宁静。

  生活中会有各种纷扰和诱惑,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要奋力成为这样的人:朴素、善良、严肃、不做作、爱正义、恪尽职守。这是我在阅读本书后,对自我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

  沉思录读后感(四十九):

  今日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了,于是翻看了一午时。还没看完,就看了卷一和卷二。先把一些想法记下来。

  卷一里,奥勒留一向在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习到了什么。这部分的资料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但这种反思方式却值得学习。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习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我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当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我。

  卷二里,奥勒留表达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一看这些句子的眼熟程度,就明白被引用了很多遍。比如: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仅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可是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这些哲学思想,到此刻仍然是时尚又经典的,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

  班主任曾推荐一本叫《沉思录》的书,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起初看时并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之后我对它改观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风抚平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茖人都仅仅生活在此刻,丧失的也只是此刻。”提醒我们要把握此刻,珍惜时间r“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侑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r“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期望自我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警醒我们做一茖真实的人……

  《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终一小章节使我颇侑感触。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茖人生终了会遇的问题——死亡。《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茖问题放在最终,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世尙总侑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g黄土。幸而我们遇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茖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确,侑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一):

  我很庆幸自我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我的内心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气。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十二仅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我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第一遍,之后我又反复的读过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念出了声音。我能感觉这些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走进了我,走到了我的心里,教会我坚强、弘德、制怒、感恩……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一样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我,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快乐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我也跟着他的视角审查了自我,并且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德,明白了我自我应当怎样做。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所以,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对它的确定。”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天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仅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境也许会令人失望,资料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可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二):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我的对话,资料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我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活力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今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当今日读到《沉思录》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时,我却被震撼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可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所以,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期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可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完美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我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养一点静气》所提倡的那样,在名利场中的我们,应当给自我留下一点静气,时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过分的活力和欲望天然就能够烟消云散,心境天然能够豁达泰然。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此刻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此刻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此刻”,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此刻”所拼接而成,“此刻”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此刻”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此刻”,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仅有“此刻”,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此刻”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此刻”。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日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应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以往的辉煌亦不是你今日能够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此刻”中,且不一样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此刻”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此刻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三):

  《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忙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完美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明白,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经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供给所需,推动社会的提高、促进礼貌的发展。同时经过工作能够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并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我的才华,不断地使自我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我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日,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进取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进取培养对事业的活力、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进取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我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简便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进取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本事不仅仅会得到提升,并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奋力学习,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奋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激企业供给一切让他学习长大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进取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我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活力,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必须能从中寻找到欢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必须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四):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终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并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明白,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取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就应要感激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我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务必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终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我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仅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单,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这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五):

  近两个月来,利用闲暇时间通读了一遍《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认真研读了战胜自我,从绝望中寻找契机、自强自信是火焰中不可摧毁的宝物、做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做个万无一失的谨慎人等比较感兴趣的章节,颇有启发和收获。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茶几,有“洗具”,也有“杯具”。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直面人生更多的是直面“杯具”。我认为,仅有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在直面人生中笑傲“杯具”,拥抱“洗具”。

  1、不怨天,不尤人。“我们这代人惹了谁?我们还没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能够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金的。……”,这是调侃,也是抱怨。但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试问谁能靠抱怨取得成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与其用消极的心态怨天尤人,不如用进取的心态适应环境异常是消极的环境,这(来源:)样人生将日臻完美而无往不胜,反之则望洋兴叹而难有所为。所以,直面人生首先就要坚持进取心态,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往进取的方面思考,用进取的语言,久而久之,天然会拥有创造性的思维,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体验属于自我的靓丽人生。

  2、不抛弃,不放弃。荆棘和玫瑰相伴,艰难与完美并存是人生旅途的常态。周文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孔子颠沛各国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膑刖足成就兵法,凡高在窘迫中造就了油画艺术的辉煌,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把音乐推向巅峰,这些都说明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仅有不抛弃、不放弃,人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至,才能“玉汝于成”,演绎出人生辉煌。当然,付出艰辛却得不到回报也是常有的事,但没有排除万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经年累月、毫不松懈的耕耘,肯定不能取得丰富的成果。法拉第经历十年失败,才悟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爱迪生经过上万次失败,才发现开启光明的钥匙。所以,在暂时还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心浮气躁,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浅尝辄止,不要轻言放弃。也许那时离成功已经仅有一步之遥,只要继续走下去,就有期望,就有可能见到胜利的曙光;如果放弃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意味着以往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和白费。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成功,扪心自问,总能够这样回答,我不仅仅奋力了,更重要的是在失败中收获了成功的种子。

  3、不骄傲,不自满。“满招损,谦受益”。人生在世,要有谦虚谨慎的完美品德。仅有谦虚的胸怀,才能有海纳百川的吞吐之势,在不断吸纳诸多养料中提高长大,仅有谨慎的性格,才能在逆境中从容处事,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会惊惶失措和气馁。我们都应当具有这种美德。要有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不能在人之上,就高高在上,不把人当人,自高自大,过于张扬,过于猖狂。在人之下,要把己当人,不能奴颜媚骨,一味讨好别人,没有一点自尊。要有心平气和的精神境界。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态度,仅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六):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样样实践它。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我。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必须能够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可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习,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1、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我们始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此刻的加油站不仅仅供给加油,更加注重服务和体验。因为只注重加油的加油站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存法则,所以我们油站需始终秉承“客户至高上,服务无止境”的原则。

  2、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终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我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在油站基层工作,是一项挑战性极大的工作,对内我们要管理好油站内的不一样性格的员工,对外我们应对的是五湖四海的客户,这就要求我们站长时刻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遇到难题时不轻言放弃。

  3、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仅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便,活得精彩。在油站工作,我们也会面临很多诱惑,尤其是在油卡使用和发票管理方面,作为站长更应当以自我为表率,遵章守纪,廉洁从业,带领大家构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加油站的管理更需要换位思考,在员工有困难、有埋怨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生硬的政策去解决,而是站在员工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工作处境和心理需求,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员工在服务客户时也能更加进取主动。

  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经营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这本书在帮忙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能够改变自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服务客户!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七):

  《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读的是不一样的版本,可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一翻,不管是哪个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简介都是这个评价。真的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因为这段话也是说出了我对它的认识及见解。虽然《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可是觉得再读一次还是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还是能够更好的加强自我的思想修养。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能够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日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第一卷中写道:从阿帕尼厄斯那里,我学会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达成目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写道:将所有私心杂念从你的头脑中剔除;要是你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最终一件来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离理性的活力、一切的虚伪和自恋,和一切对自我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都丢得一干二净,那么你就能得到解脱。不要再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立刻朝着你此刻制定的目标进发吧,放弃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赖自身,如果你还在意的话,那就赶紧行动,趁你此刻还有力气。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争的,需要自我的奋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了争取的活力与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可是我们必须用它去坚持我们的目标与梦想,也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体会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平常和熟悉的。那么也要用平常心来看待疾病、死亡、诽谤、欺诈以及任何使愚人欢喜和忧愁的事情。

  如果你没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请不要泄气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当没有做到时,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与人的天性坚持一致,那就应当感到心满意足,重新回头做起,并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我的职责,那么不论你是冻得发抖还是备感温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还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擞,不论你是招人恶意中伤还是受人百般赞赏,不论你是生命垂危还是忙于别的事务,对你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所以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要把我们手里的事情做好就足矣。这有点像道家的中庸,可是这又是我们一种生活应当有的态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应当是什么,难道是那些虚名吗还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虚荣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与平和,是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安谧。

  不要老想着你还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它们。想想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吧,想想看,如果你还没有得到它们,你是多么渴求得到啊!然而,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拥有它们而过于高兴,不要沉溺于这些东西,不然,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会更加痛苦。其实人生处处都需要哲理,仅有自我真的看的清楚自我的内心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富哲理性的时候。沉思能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更好地沉思吧,跟着它,走进一个心的净地,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八):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终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快乐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应对宇宙天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构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

  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我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我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我与整体重新统一齐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异常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期望别人指导的,不仅仅要使行为高贵,并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字数不算多,资料却繁杂。与一般译本不一样,梁实秋先生的导读本,给每卷加了标题,从中可见书的概貌,比如这些: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终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仅有此刻、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可是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我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快乐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五十九):

  马年初一,我的叔叔从美国给我带了一本《沉思录》,我在拜读它时,好像能够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

  它是那么的宁静,甚至有点喃喃地细语。

  一种能够穿透我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气。

  这本书是作者写的自我与自我的十二卷的对话,是在写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学的沉思”成为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作者在追求一种摆脱了活力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职责,要求常常自省以到达内心的平静。

  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人极为相似,他们必须也要研究自我的德行是不是很好!并且,不仅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于行动。

  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一个死角那就是自我,所以要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拿手电在找别人的毛病,却从来不去关照自我的问题,而照自我仅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自我的过去,去反省自我的过往。

  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还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这个人具有平静,安宁自我反省的思想;还需要有一个自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常的自觉,一种大彻大悟。

  透过《沉思录》,我看到一个深刻而又平静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时我就告诫自我:错待了自我,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灵魂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快乐寄予别人的灵魂。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更少苦恼,摆脱了活力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能够使你得到庇护。

  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明白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明白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有的人则是不幸的人。

  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自我的一生。

  人生的快乐,不是感性的欢乐,而是一种心灵的感觉。

  这何止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就是自我的心里独白,这就需要将自我的心灵大门敞开,这也是解剖自我的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与嘱托。

  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位哲人心灵宁静,宁静到了伟大的程度。

  我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虔诚的凝视着头顶上的北斗。

  我读后的感觉和作者一样,摆脱和脱离不了外界的干扰,我理解《沉思录》的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纯朴,思维的敏锐,意志的顽强和批判的彻底。

  最终落实到主题上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一本书的好坏,我认为主要看它能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从而能够说服你,进而改变你,对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话。

  《沉思录》就是一本对我人生有影响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