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的故事

艰苦奋斗的故事(精选15篇)

时间:2023-01-12 22:24:48

  艰苦奋斗的故事(一):

  李嘉诚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族集团是铁壁铜墙的堡垒,可是它既有可能防御外敌侵犯,也有可能成为不攻自破、无比脆弱的环节

  ·尊敬母亲,力尽孝道·

  李嘉诚自幼丧父,家中的日子穷困潦倒贫苦不堪,虽然有的时候有舅舅的接济,每一天能勉强吃上三顿饱饭,可是少年的李嘉诚还是经历了辍学、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抚养家中幼儿。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小孩们缝缝补补,苦口婆心教导他们的情景历历在目,铭记于心。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那时虽然还年纪尚幼,可是他们始终记得母亲劝导他们要学会做人,培养自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品质,即使在窘迫的困境面前,也绝不低头。所以在今日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嘉诚总是会想到当年贤惠的母亲是如何以进取奋进的态度应对残酷的生活。

  所以,李嘉诚很早就参加工作,期望能帮忙母亲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养育弟妹,让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

  “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恩”,是李嘉诚的真诚愿望。

  李嘉诚的成功是母亲最高兴的事。

  母亲笃信佛教,经历了苦难人生的母亲却依然坚持着一颗宽大的心,经常教导小孩,要宽以待人,要遵循古训。

  在港居住数十年的李嘉诚,虽然终日为商务操劳,但却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缅怀母恩。

  他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座花园别墅,为的是让母亲安度晚年。每一天忙碌于商务的他,也总要定期参拜高堂,聆听教诲。

  母亲因病重需住院治疗,李嘉诚极尽孝道。即使每日商务缠身,他也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

  他遵从母亲的教诲,尽全力帮忙弟妹开创自我的事业。

  1980年,李嘉诚耗费巨资将40年前的故居——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进行重建,安排堂兄们及子侄辈居住,期望他们衣食无忧,能够安居乐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李嘉诚已经是光大门楣了,可是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远远超过了这一层。

  离家乡百里的汕头大学,是李嘉诚最大的一项捐赠。李嘉诚还曾捐资修建潮州市开元寺和该寺的附属建筑,耗资210万元,全部归于母亲名下。

  李嘉诚的做法使“家”与“国”到达了空前的统一,一向以慈悲为怀的母亲为此感到很满意。

  ·成功男人的身后·

  李嘉诚的表妹庄月明——他日后的妻子,从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就一向帮忙他,之后又甘当贤内助默默支持着丈夫成功的事业。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视庄月明为掌上明珠,庄月明自幼聪慧过人,先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华女校和香港大学,之后又留学东洋,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

  母亲带着年幼的李嘉诚寄宿在舅父家,一家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可善良的庄月明对这位可敬可爱的表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出身富贵的表妹,在精神上给了李嘉诚无限的慰藉与支持,她默默地关注着表哥的一切,为表哥事业的每一次小有成就而感到欣喜。因为深深地爱着他的表妹,无限感激表妹的爱,聪明的李嘉诚明白自我仅有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才能够配得上出身富贵名门的表妹。

  尚未完成学业的李嘉诚,毅然拒绝了舅舅的资助,他中止了学业外出工作,他期望凭借自我的奋力为自我争得一席之地。拥有自我公司的舅舅,因为也是自我白手起家,很支持他的想法,可是期望李嘉诚自我闯荡,没有让他进自我的公司。李嘉诚深深懂得必须依靠自我,做自我的主人。

  李嘉诚为谋生路,先后在茶楼当过堂倌,在钟表公司做过学徒,不管他的处境多么困难,月明都对他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他们一齐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年仅22岁的李嘉诚于1950年,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组建初期的质量事故,使他遭受重大打击,可是这也没有改变月明对他的爱。正是因为他们逆境中的感情,李嘉诚汲取了不竭的勇气和前进的力气。

  长江塑胶厂于1955年迎来了自我的春天。工厂产销走上正轨,李嘉诚在结束了1957年到意大利的考察后,第一个在香港推出了塑胶花,该产品风靡全港。他之后将其推广到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塑胶花大王”。

  1958年,是李嘉诚涉足地产业的开始。他的第一幢工业大厦位于港岛北角。他的事业迅速迈向辉煌。

  事业有成的李嘉诚本来此时是应当享受感情甜蜜的果实,可是,喜欢讲究门户的世俗,不允许他们终成眷属,认为他配不上出身名门、才貌俱佳的月明。他只是一个学历偏低、出身贫寒的青年。并且他的未来刚刚起步,将来的一切全无定数。所以,连舅舅和母亲也不支持。

  时光飞逝,1963年,已经35岁的李嘉诚在事业上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辉煌,让舅舅感到惊讶不已,对其刮目相看。并且月明也已经31岁,两位老人也被他们执著的感情所感动,最终应允了这门婚事。

  他们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最终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婚后的月明进入了长江工业公司工作,期望给李嘉诚以支持。她凭借着出色的外语、克勤克俭的作风,迅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并得到一致好评。在当时还算不上是大富豪的李嘉诚,为了让爱妻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斥资63万元买下一栋花园洋房,这就是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此刻李嘉诚还依然在居住。这栋洋房当时被人称作是最好的礼物。

  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是1972年11月的“长江实业”上市。这一决策,是由当时出任执行董事、公司决策核心人物之一的庄月明做出的,只是不为人知。低调的庄月明很少出面理解记者访谈,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辉煌业绩时很少提到她,但实际上,如果李嘉诚的生活中没有了月明,真不明白会怎样样。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于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先后出生,庄月明开始专心于家事,照顾老人、抚养小孩。专心家事的庄月明虽然依然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但仍坚持她低调的一贯作风,很少在公众场合理解记者采访,甚至很少与丈夫双双出席各种大小宴会。李嘉诚夫妇于1989年12月31日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容光焕发的夫妇俩成为当晚宴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但第二天午时,骇人的消息传来,庄月明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年仅58岁。身经商场百战的李嘉诚,应对妻子的突然离世,悲痛欲绝,难以自已,不禁泪如雨下。

  庄月明作为香港大学的毕业生,曾于196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所以,李嘉诚在夫人去世之后,为表示他无尽的怀念和爱心,捐赠了3500万港元给香港大学,作为专项基金。

  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身后必须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女人起的作用不在于辅佐才能的大小,而在于其对男人的影响进取与否,还有激励男人前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使其不断完善。反之,则将男人毁了一半。

  赢得无数名誉的李嘉诚,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我的人品。

  ·李嘉诚的教子经·

  李嘉诚认为,教育小孩应当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是李家的期望。

  李嘉诚期望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富家子弟,需要付出心血。所以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常常让两个儿子旁听,他想让儿子明白,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忙。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起风吹,他将自我艰难创业的历史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所以,他绝不放纵自我的两个儿子,他期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独立应对打击,应对困境。

  大儿子李泽钜从父亲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对他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头,比如帮忙那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等。

  记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由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到此景,要儿子立刻起床换上游泳裤去帮忙,他说,菲律宾工人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背井离乡来工作,但同样是人,地位与自我一样,他的两个儿子立刻下去帮忙抬树。两个儿子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学会尊重不一样职业、不一样地位的人。

  几千年的中国商业文化认为——无商不奸,可是,这位凭借自我30年奋斗成家致富的人,认为“信”是商人的信条。

  不只是商人,一个人和一个国家都是无信不立。

  李嘉诚的事业将他在商业的“信”与他待人的“诚”紧密结合,合成为“义”,对此,他身边的人感慨良多。

  以往有一个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10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并且他早已花尽了限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关心地询问会计:太太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能够维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并且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他能够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奔波。

  这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当这样结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给那个会计,期望对他有所帮忙。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小孩尚处幼年,大概还没到十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小孩自我动手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李嘉诚,礼轻情谊重。由此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品。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教育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当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此刻他们长大了,也应当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李嘉诚说,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学会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此刻做生意,资金即使高出资产的几十倍也不够,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要学会与别人沟通,让别人喜欢你。世界经济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局,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提防,信义是最重要的,所以,此刻也是一样,信义二字是与人交往的准则。遵守信义能够受益终生。所以我经常教导儿子要遵守信义。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他严格要求儿子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我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并且他要儿子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在两个儿子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一展拳脚,施展自我的才华,可是被李嘉诚拒绝,李嘉诚说他的公司不需要他们,虽然他的公司有足够的职位,甚至安置20个儿子也够,可是李嘉诚期望他的儿子们自我去闯,自我打下江山,以实践来证明自我的真才实学。他不期望他们未经社会的风雨就直接进入自我的公司,他觉得他们不够格。兄弟俩明白,父亲是期望他们经过实践,将自我锻造成才。

  两人去加拿大发展,之后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在港的李嘉诚也常常经过电话对兄弟俩嘘寒问暖,想要供给帮忙。但兄弟俩却总是坚持困难能够经过自我的力气解决。

  当然,李嘉诚也可是是想试探一下,并不是真的要帮忙他们。父亲的这一点,是兄弟俩最为熟悉的了。即使真的求父亲帮忙解决困难,也是不可能的。这似乎有些冷漠得不近人情,可是兄弟俩一点也不怪他,他们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加拿大有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可是兄弟俩都一一克服,工作都小有业绩,成为加拿大商场中的佼佼者。

  于是,兄弟俩于两年后回到香港,进入李嘉诚的公司工作。李嘉诚十分高兴地说,兄弟俩都十分出色,足以胜任公司里的工作。并且,还向他们传授了一些经验:要时刻注意自我的名声,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宽厚待人,信守承诺,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看到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和卓越的业绩,李嘉诚感到十分欣慰,宣布退休也十分地心安理得。常常有人对兄弟俩赞不绝口,而李泽钜总说:“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最值得感激的,我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一个赚钱的商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艰苦奋斗的故事(二):

  奔跑在生死边缘的小伙子

  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20xx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

  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

  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那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

  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

  想起那次濒死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国台湾小伙子,一向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如果不是个性执拗,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

  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

  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我的“正途”。

  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

  “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林义杰说。

  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中国台湾小伙子最终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20xx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经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

  沙漠的阳光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径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能够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

  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明白,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仅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我死扛。

  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所以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之后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我的欢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感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没有旅行过,就不明白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明白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艰苦奋斗的故事(三):

  匡衡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仅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可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十分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十分气愤,可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我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之后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之后,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应对苦胆。每一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气,又经过十年练兵,最终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艰苦奋斗的故事(四):

  宫崎骏

  在嚷嚷了16年后,宫崎骏这回真的要退休了。

  早在1997年完成《幽灵公主》后,宫崎骏就萌发退意。

  2013年9月6日,歇下来的宫崎骏神态简便:“说了好几回了,但这回是动真格的。我累了。总之,我最终自由了,既有干点啥的自由,也有不干的自由。”

  “不能用‘军国主义’概括我父亲这样的人”

  1939年,日本集结很多军队准备派往中国。某部队里,长官发表完一番“大东亚共荣”的演讲后问:“有谁不去吗”士兵们高喊着为天皇效忠的口号,群情激昂。

  一个叫宫崎胜次的士兵站了出来,说:“我家里老婆刚生完小孩,我去不了!”长官大骂“不忠”。这个懦弱的士兵站在原地哭了两小时,长官只好同意。

  留下来的宫崎胜次,进了中岛飞机制造公司。中岛飞机以“飞机报国”为理念,在1945年战败关掉前,一向是亚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厂。二战末期,日军“神风特攻队”自杀式袭击所用的“零式舰上战斗机”,有23诞生于此。

  1944年,中岛飞机搬迁到东京以北的宇都宫市。宫崎胜次的兄长恰好在宇都宫开办飞机零部件工厂“宫崎航空兴学”,他便投奔兄长,出任厂长,主持零式战斗机主引擎的制造工作。

  “还好我爹当年没出息,要不就没我了。”1941年1月5日,宫崎胜次的第二个儿子宫崎骏出生在东京都文京区。由于他脑袋实在太大,帽子总是只能买特大号。成年之后,他为此还得了个诨名“南瓜”。

  战争后期,“宫崎航空兴学”人手严重不足,次品很多。宫崎胜次靠给质检人员塞红包蒙混过关。“飞机报国”这种口号他从不放在心上:“反正战争这种蠢事,喜不喜欢都得干,不如好好赚一笔。管他什么忠义礼孝,什么家国命运。”宫崎胜次对儿子们说。

  身体不太好的宫崎骏,小时候就趴在桌上画漫画,或者琢磨父辈们生产的战斗机零部件。

  1945年7月12日,太平洋战争末期,宇都宫遭遇大空袭,整个城市约65%被毁。目睹大空袭的宫崎骏,之后将回忆画成了《天空之城》中的烈火焚城。废墟和战火也成为他作品的重要场景,在《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频频出现。

  空袭这一天,正当一家人挤在伯父的小卡车上准备逃难时,一位抱小孩的妇女过来,恳求搭车。被安排坐在货厢里的宫崎骏,试图在货车厢里腾挪出地方,心想无论如何也要让她上来,却听到父亲和伯父对那妇人表示:“坐不下了,没办法。”

  这事在宫崎骏内心留下长久影响,从《风之谷》起,他画笔下的主人公就喜欢扶助弱小。

  日本投降后,军工企业被关掉。靠着宫崎胜次战争期间发的横财,一家人过得还算宽裕。1950年,全家人回到东京,小学四年级的宫崎骏开始觉得,虽然物质上没受什么委屈,但日子越来越不如意了。

  因为常常搬家,不断换小学,宫崎骏学习总是跟不上,变得越来越木讷沉默。母亲患上了怪病脊椎骨疽,住院的日子比在家的多,宫崎骏很难感受到母爱。之后在他的影片里,主人公的母亲要么病,要么死,要么长久不在身边,或者像《幽灵公主》中杉的母亲,不是人,而是一只山犬。

  没有母亲陪伴,父亲就带着宫崎骏逛影院。父亲的口味不算差,他看了不少杰作,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

  常有父亲的朋友在家中谈起在中国打胜仗的事,父亲就以炫耀开军工厂发的横财来回应:“斯大林也说过,人民是无罪的。我就是人民嘛。”

  看到父辈对杀人或造武器毫无谢罪意识,宫崎骏越来越怀疑自我投错胎了:“我怎样会是日本人真丢人!”

  宫崎骏成年,父亲开始怂恿他抽烟,还得意地向他传授“把妹”技巧:“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会逛窑子了。”

  这时候的宫崎骏看毛泽东,看萨特,也奋力啃过《资本论》,可惜没看懂,更没能在书中找到要为之献身的“人民”。他只好蒙头大睡,醒了就看着手塚治虫或者杉浦茂的漫画,画点描述悲情主人公的狗血剧情漫画,梦想有朝一日当个漫画家。他很快考上了大学,不用再听父亲瞎扯了。

  1993年,宫崎胜次去世。二十年后,宫崎骏收官之作《起风了》上映。

  《起风了》改编自无产阶级文学家堀辰雄的小说,展现零式战斗机设计者堀越二郎的半生,传达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中动荡飘零的寂寥感。影片凝结了宫崎骏对父亲的毕生纠结情感:“那时像我父亲这样,不但不愿去打仗,并且还发战争财的人估计不少。不能用‘军国主义’这么一个词汇把他们全概括了,那毕竟是个灰色的、歇斯底里的时代。”宫崎骏说。

  爱上白素贞

  因为父辈的原罪,宫崎骏一向对中国很歉疚。

  1958年冬天,高考前夕,宫崎骏去影院看《白蛇传》。这是日本第一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由东映动画公司出品,题材正好来自中国。电影一开篇,许仙左手牵着浣熊,右手牵着熊猫,和忽闪着大眼睛的白娘子在西湖边邂逅。

  看完《白蛇传》,宫崎骏失魂落魄地回到家。想着白娘子那么坚韧,再看看自我没出息的样貌,他坐在火炉边哭了整晚,然后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恋爱了,对象名叫白素贞,一见钟情。

  一切因白娘子而改变。宫崎骏咬着牙,在第二年考入学习院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主修日本产业论。学习院大学专为皇族和贵族服务,同学不是亲王公主,就是高帅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2008年,宫崎骏谈到昔日同窗、现任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恨道:“他对漫画不懂装懂,还念错别字!真不害臊。”

  心中有白娘子,宫崎骏第二外语选修了中文。他不想当漫画家了,终止了向烂俗漫画杂志的投稿——反正绝大多数投稿也是石沉大海。听到有人说“你这漫画是模仿手塚治虫吧”,他干脆把作品都烧了。连看手塚治虫的动画片《露滴》、《埃及女王》他都感到“直犯恶心”。他要拍《白蛇传》那样的严肃动画片,要进东映动画公司。

  为此,宫崎骏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愤青一样,很多观看了《偷自行车的人》、《天使嬷嬷约安娜》和《国王与小鸟》等左翼电影。他痴迷于社会主义理论,走到街头参加1960年反日美安保斗争的游行示威,将战后民主主义、反战主义作为自我终生政治立场。

  此时,他成了日本“战后派”左翼小说家堀田善卫的粉丝。堀田善卫于二战末期赴任日本国际文化振兴会上海事务所,以上海为背景撰写过多部左翼小说,描述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中的无根感。1951年他的小说《广场的孤独》获得芥川奖。《广场的孤独》以朝鲜战争为背景,描述动荡局势下,一个名叫木垣的知识分子是否应当弃国的纠结。然而就在决定离开的一瞬间,他意识到了自我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职责感,决定留下来应对日本的现实。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厌恶日本这个国家,认为身为日本人是莫大的耻辱。《广场的孤独》给我指明了方向。”宫崎骏说。

  1963年大学毕业,22岁的宫崎骏如愿成为东映动画公司最终一批正式员工。领工资时,宫崎骏一边念叨着道听途说的“毛主席的话”:“要完成创造性工作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年轻;第二,贫穷;第三,没名气。”一边数着仅有的19500日元——房租需要6000日元,剩下的钱除了日常开销,只够吃35块钱一碗的拉面度日。

  新手宫崎骏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他犹豫要不要放弃动画,只好再去看《白蛇传》。这回,他发现影片漏洞百出。他不再喜欢白娘子了,他喜欢上了《白蛇传》的动画师、师姐大田朱美。

  大田朱美收入比他高,资历比他老,更重要的是和红色中国有关系。大田朱美的父亲大田耕士是日本版画教育协会会长,大田朱美从小目睹父亲参与共产主义斗争。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后,大田朱美又受到父亲好友岛田耕的指引,成了工会斗争的进取分子。岛田耕时任电影产业工会,与宋庆龄等人设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颇有渊源。宫崎骏日后在担任《虞美人之坡》编剧时,以大田耕士为原型设计了女主人公的祖父这一主角。

  宫崎骏也迅速加入到工会斗争。他常常冲到最前面慷慨陈词,没多久就坐上了工会第三把交椅,并于1964年出任东映动画公司工会。他和大田朱美相爱,1965年10月两人结婚,一如《虞美人之坡》所描述的那样激昂而完美。

  幻想的中国,真实的中国

  在工会,宫崎骏还结识了比他年长6岁、时任副的终生盟友高畑勋。高畑勋是看了万籁鸣的《铁扇公主》后决定投身动画界的——二战时日本军部没看出来《铁扇公主》是部抗日动画片,将其作为优秀动画片引进并大范围放映。高畑勋跟他聊二战,聊中国,还给他看了苏联动画片《冰雪女王》。有同事用磁带录下了影片的俄语原声,宫崎骏就借来一边听一边回忆画面。他学会了怎样用动画电影描述“纯粹而朴素的主义”。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国向日本赠送国宝大熊猫,旋即引起席卷全日本的“熊猫热”。宫崎骏将熊猫题材剧本提上议程,这就是由高畑勋导演的两部小品《熊猫父子》、《熊猫父子之下雨马戏团》。1988年,他把熊猫父子的形象稍加改造,拍了《龙猫》。

  1979年,宫崎骏与权威漫画杂志《动画时代》的主编铃木敏夫认识,并在该杂志连载漫画《风之谷》。宫崎骏除了跟铃木谈漫画和动画,也常常聊起很多观摩的中国电影。铃木带他去见了自我的老板、德间书店集团创始人德间康快。

  日本共-产-党人德间康快的口头禅是:“日本人对中国犯下各种恶行,所以绝对不能赚中国人的钱。”他于1978年10月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举办过日本电影展,将《追捕》、《血疑》等影视作品引入中国,并主导《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菊豆》等影片的制作。

  当宫崎骏得知自我看过的中国电影全部是德间康快进口的时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德间康快也十分赏识寂寂无名的宫崎骏,全力支持将漫画《风之谷》改编成电影,还为宫崎骏和高畑勋投资设立了动画工作室“吉卜力”,铃木敏夫出任制片人。

  1984年,宫崎骏一度来华取景,但回国后只字不提访华经历。与德间康快和铃木敏夫的深交,以及东欧剧变带来的心理冲击,使宫崎骏逐渐转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他将当代中国和他幻想的中国作了划分。

  宫崎骏开始在公开场合质疑当代中国种种社会现象。1988年11月,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当得知中国学生们将美国社会当作梦想时,我为他们的梦想之浅薄而惊愕!”

  宫崎骏拒绝和中国打交道,日本文化产业学者滨野保树曾对我说,宫崎骏的原话是:“我的书从来没有在中国翻译过,我的电影从来没有在中国上映过,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明白我,熟悉我的作品”

  对中国的“疏远”,也伴随着19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宫崎骏造成的震撼。“社会主义梦想在现实中大幅塌陷,泡沫经济使日本政府在全球趾高气扬,这加剧了宫崎骏对现实的失望。”宫崎骏·高畑勋研究所所长叶精二如此分析。

  “我到死都是赤化分子。”宫崎骏说。东欧剧变后,经常在漫画中把自我画成一只猪的宫崎骏,以此为理念拍完《红猪》。“我要与甘美的1980年代告别,应对艰苦奋斗的1990年代。”19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联合国开始了维和行动。局势动荡,宫崎骏原本打算以社会主义国家前南斯拉夫为故事背景,但因为不能前去采外景,只好换到1920年代纳粹思想刚刚抬头的意大利。故事表现知识分子心怀着梦想,却在与纳粹思想斗争时悉数牺牲。

  宫崎骏以二战期间参加过反纳粹战斗的飞行员、作家桑·特格舍佩里和罗尔多·达尔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因目睹战友全体罹难而心灰意冷、甘愿猪面示人的中年飞行员形象,并设计了“飞机墓场”这一场景,对自我的梦想吟唱葬歌。

  我的环保就是吉卜力美术馆附近300米以内

  1965年,高畑勋筹备处女作《阳光的王子·赫尔斯的大冒险》,邀请宫崎骏合作。影片取材于日本少数民族阿依奴族(虾夷人)的长篇叙事诗《恶魔之子》。

  搜集资料时,宫崎骏偶然看到植物学家中尾佐助的《栽培植物和农耕的起源》。“它把我从‘不想当日本人的日本人’这个咒语中解放出来了。”宫崎骏回忆。

  中尾佐助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常绿阔叶乔木树林文化论”(日语汉字表记为“照叶树林文化论”)这一概念。他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发现,在不丹、中国西南部、中国台湾、朝鲜半岛和日本,楠木、橡树、米槠、山茶等常绿阔叶乔木呈带状分布,核心地区是云贵川三省。

  而日本新石器时代即绳文时代,居住在照叶树林带的原住民“绳文人”,就是今日阿依奴族的祖先。照叶树林带的人们与天然共生,拥有跨地域、跨语言的共通文化,如饮食、信仰、漆器制作等,也就是“照叶树林文化”。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中国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来的移民将稻作礼貌和铁器礼貌带到日本,与绳文人原始部族混血,成为“弥生人”。中尾佐助认为,今日日本人即“大和民族”的祖先,是“弥生人”,而不是“绳文人”。

  宫崎骏不明白经过了怎样的自证,认定了自我是“绳文人后裔”,因而“发现自我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桎梏,脚步也远离了历史的沉重”。

  1977年,宫崎骏熬成电视动画导演,旋即以“照叶树林”的头文字起了“照树务”的笔名,导演电视动画片《鲁邦三世》第145、155集。此后,照叶树林文化深深埋进他电影创作的伏线。

  研究宫崎骏的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的“环保思想”。宫崎骏看后表示:“真想抓那些个研究者过来打一顿!”

  2009年理解南方周末采访时,宫崎骏说:“我的环保就是吉卜力美术馆附近300米以内,其他的,我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984年3月,《风之谷》上映,宫崎骏一跃成为一线导演,在日本国内拿奖拿到手软。他以工业礼貌全面崩塌的一千年后为背景,创造了“腐海”这个独特的照叶树林生态体系。在腐海中央挺立的,正是一棵具有顽强再生力的常绿阔叶乔木——楠树。这一设想来自照叶树林文化中的“镇守森林”崇拜习俗,即人类生存的家园由一棵巨大的“世界树”保护。

  从《风之谷》起,宫崎骏动画在时空上都尽量避免现代日本社会,而是以照叶树林为背景,建立映照绳文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家族或团体。少女或青年女性成为他电影的主配角,她们有着与众不一样的坚韧性格。女主角幼年缺乏母爱,因而略显孤独。男性在影片中居于次要,但大都与飞行有关:会开飞机、会驾驭风或者魔法,至少得像《龙猫》里面的小男孩堪太一样,喜欢画飞机。“美人救英雄”往往是故事的主线。

  1988年,宫崎骏完成清新小品《龙猫》。他幻想了由巨大的照叶树构成的“树塚”,以呼应镇守森林崇拜。在树塚中住着憨态可掬、不可思议的精灵龙猫,龙猫的便当就是常绿阔叶乔木橡树的果实。

  天然是很残酷的

  总结半生共产主义梦想的《红猪》完成后,宫崎骏进入沉寂期。他作为监制,协助近藤喜文的《侧耳静听》、高畑勋的《平成狸猫大战》和《思绪翩翩》完成。但这几部影片市场折戟,吉卜力陷入经营危机,直到1997年《幽灵公主》诞生。

  历时7年筹备的《幽灵公主》集宫崎骏思想起伏之大成,直接制作费用高达20亿日元,由14万幅原画图构成。这是关于森林精灵与冶铁民争夺森林主导权的故事。

  “别把我的片子简单地说成是环保主题,我只是想描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宫崎骏谈到这部电影时说。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室町时代。为了画好《幽灵公主》的照叶树林,他带着一众人等奔赴日本著名的世界天然遗产屋久岛采景,那里有日本最原始的照叶树。虾夷村民的服装设计参照了同为照叶树林带的不丹深山农民,这个村子的风俗类似于中国西南的瑶族。例如不能送远行的人出村,出村口后不能回头看……

  女主人公杉是从小被父母遗弃在森林中的狼孩。作为被遗忘在弥生礼貌中的绳文人,孤身与拥有铁器礼貌的乌帽夫人及其冶铁工场战斗,直到同为绳文人的阿西达加到来。最终,两个绳文人后裔互相鼓励着:“活下去,你很美。”

  “别看名称叫‘照叶树林’,好像很阳光,其实是阴郁甚至有点恐怖的。天然是很残忍的,会否定文化或礼貌。别以为奋力环保就行了,很有可能会结果完全相反。”影片完成后,宫崎骏说。

  《幽灵公主》是宫崎骏对自我思想纠结的总结,所以,他认真研究过隐退。1998年,爱将近藤喜文因为劳累过度过世,1999年《隔壁的山田君》票房失利,吉卜力再陷经营危机。宫崎骏只好出山,在2001年完成了《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之后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金熊奖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一部动画片。

  宫崎骏也所以成了人们眼中的“动画电影巨匠”。继黑泽明之后,他成了第二个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导演”的人。

  “我不是什么文化人,就是个手工匠。”2013年9月6日,退休后的宫崎骏在答记者问时说,“没多少人会关注艺术作品的永恒性,包括我自我在内。大多数观众仅有半吊子的理解力。所以得拍通俗作品,让观众从日常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即使几分钟后他会嘲笑这部电影是如此矫情。”

  他曾最喜欢卓别林《摩登时代》那种层次的通俗电影,虽然开篇简单易懂,但结局发人深省。“不像迪士尼,比如《白雪公主》,没什么深度。”他说。

  宫崎骏最终成了走群众路线的好手。日本国产电影票房史的排行里,《千与千寻》304亿日元名列第一,《哈尔的移动城堡》196亿日元名列第二,《幽灵公主》193亿日元名列第三,《悬崖上的波妞》155亿日元名列第五。

  《千与千寻》创下的票房和人次纪录至今没有被任何一部影片打破。即使是最受欢迎的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截至2013年9月12日,《起风了》已获得逾100亿日元票房,观影人次超过810万人,目前仍在全日本逾330家影院上映。

  艰苦奋斗的故事(五):

  蒂芬·霍金

  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靠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仅震动了天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艰苦奋斗的故事(六):

  艾伦

  艾伦13岁时,父母离异,她选择跟着母亲一齐生活。婚姻的失败与生活的压力,让艾伦的母亲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一天早上,艾伦洗漱完毕准备到厨房去做早餐,刚走到厨房门口,她就看到母亲站在厨房的操作台前,这让她很疑惑,母亲已经很久没有给她做过早餐了。艾伦悄悄走上前去,看到母亲正准备用水果刀割腕,吓得她立即上前从母亲手中抢走了水果刀。从此,艾伦将家里的刀子全部藏了起来。

  为此,艾伦专门请教过医生。医生告诉她,要多开导病人,多给病人带来欢乐,以缓解病人的抑郁情绪。艾伦听从医生的话,每一天放学回家都要给母亲讲讲学校里的事,一开始母亲毫无反应。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艾伦就在语言与动作上下功夫,她发现故事讲得越幽默越能引起母亲的注意。之后,艾伦将取悦母亲作为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艾伦经常看书,好从书中发掘有意思的事情讲给母亲听。时间久了,这看似无意的举动,不仅仅让母亲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也让艾伦的口才得到了锻炼。从此,她爱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学校的晚会上,她常常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编成脱口秀表演给大家。

  大学一年级后,因为交不起学费,艾伦被迫选择了退学。为了维持生计,她开始四处打工,做过饭店的服务员、女领班、酒保,还做过油漆工,卖过吸尘器。一天,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咖啡馆正在招聘脱口秀演员,她很兴奋地前去应聘,并幸运地被录取了。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因为观众不认可而丢了这份工作。

  看到艾伦因为丢了工作十分沮丧,母亲安慰她说:“我以往看过的一本书上说,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功。因为你在这次挫折里,明白了下一次怎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日积月累,挫折就成了你成功的奠基石。”艾伦听了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于是重新鼓起勇气去找她喜欢的脱口秀工作了。

  在艾伦不懈地坚持和奋力下,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随所在的俱乐部到美国各地演出脱口秀。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电视台要举办喜剧小品大赛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这次大赛上,艾伦凭借机智的幽默和精准的表演一举夺魁,赢得“全美最搞笑的人”的称号。从此,艾伦的舞台从俱乐部转移到了电视台,她也从一个俱乐部里的表演者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喜剧演员的队伍。

  之后,艾伦凭借丰富的知识面与富有特色的机智幽默,被很多美国着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邀请做主持人的搭档,还参演过一些电影。可是她一向都是配角,这一度让她十分沮丧。

  1994年,艾伦出演了以她名称命名的电视剧《艾伦》。她的戏剧才华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并且获得了两项美国艾美奖提名。2003年,艾伦最终以自我的实力,争取来一档以自我名称命名的脱口秀节目——Ellen。这个节目一经播出便得到了很好的收视率。

  正所谓天道酬勤。如今,艾伦已经赢得了14个艾美奖。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100名人榜中,她排行第10。迄今为止,艾伦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主持过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和艾美奖的主持人。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挫折。有人将挫折当作绊脚石,退回了原点,而有的人却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最终迈上了成功的阶梯。

  艰苦奋斗的故事(七):

  逆境中茁壮长大的小草

  他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退休的天主教浸礼会牧师,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机会在教堂排演的剧目中登台表演。

  八年级的时候,他开始为演技疯狂,立志以此为业。毕业后,像其他想当演员的年轻人一样,他只身来到好莱坞,想要开拓自我的事业。

  然而,追寻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起初的那些日子里,他只能在环球电影院做引座员来赚钱糊口,他甚至无法负担起一间公寓的费用,与别人在阴暗拥挤的公寓楼合租,不得不在无数个夜晚睡在衣橱里做着自我美丽的梦。

  没有人支持,没有人理解,生活中充满了嘲笑和打击,没有机会,没有捷径,梦想像是上帝对他开的一个玩笑。在那些充满了绝望和迷茫的日子里,他的生活被沮丧占据,残酷的生活压力压得他喘可是气来。

  他曾一度想要放弃梦想,他想,算了吧,他可是是个普通的小主角,怎样能异想天开梦想成为大明星

  偶然的一天,他打算从阳台上的杂货堆里捡些废物卖了以支付自我的房租时,意外地发此刻露天的阳台一角,在那个堆满了杂物凌乱不堪的肮脏角落里,竟然生长着一株小草。仅有两三片叶子,纤细得犹如婴儿的睫毛,嫩绿的叶芽,在灰色的杂物堆里分外显眼,柔嫩的身躯,哪怕是一阵微风也会让它为之一颤。

  这样一株小生命,竟然生在这样一个没有足够水源和养分的地方却依然昂首挺立着,他很是惊讶,几乎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蹲在这株小草旁边,看着它一次次骄傲而倔强地挺起头颅,并欢乐地抖动着,像是在昂首挺胸地迎接下一轮强风的侵袭。

  他的眼睛湿润了,可是是一株渺小的草而已,竟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坦然应对命运的一次次打击并奋力给予最顽强的对抗。他心灵深处的某块柔弱被触动,他被生活的冷水浇熄的梦想之火又逐渐燃起。

  他开始付出更多的奋力,兼多份职,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的表演理论,最终,他有机会在一些戏中获得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主角,没有人会觉得这个演艺生涯并不出彩的小伙子会成为好莱坞的明星。

  他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在乎眼下的得失,只是奋力着,坚持着,当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的热情时他一次次地想起那株不畏风雨而奋力挺立的小草,因为他相信,唯有持之以恒地坚持奋力,才能化逆境为风景。

  最终,在大小银幕上出演了一系列不起眼的主角之后,他最终时来运转,他加盟美剧《绝命毒师》并担任男二号,这部剧在20xx年和20xx年两度拿下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配角的荣誉。

  他就是亚伦·保尔,一个没有显赫背景,没有出众外表但却有着一颗愿为梦想持之以恒的决心的人。

  当20xx年《绝命毒师》最终季的播出,人气一路飙升,亚伦·保尔也被选为商业动作片《极品飞车》男主角,成为准一线的大银幕男主角。

  很多人说亚伦的成功,可是是取决于他的狗屎运罢了,然而,当20xx年《极品飞车》一上映便取得成绩不菲的票房时,当电影院中,观众为主角亚伦·保尔开车滑过狭窄的街角,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开到每小时200公里的精彩表演喝彩的时候,那些说他走狗屎运的人都沉默了。

  要明白,大部分的飙车戏,都不是特技,而是他本人的真实演出,但在此之前,他并非一个专业赛车手。

  然而,这部以真实感博得眼球和喝彩的影片,也是亚伦取得这个主角的条件,在影片中多场激烈的追逐竞赛中他必须自我出境参与很多真实的飙车场景,而不用任何电脑特效。

  为了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做好拍片准备,他在洛杉矶外的国际赛车场专门训练赛车技术,从普通轿车一向练到野马赛车。开爆无数车胎之后,亚伦已经能做到把高性能赛车一个甩尾停在摄像机镜头前一步之遥。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龙套主角,到好莱坞的当红小生,亚伦·保尔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决心以及常人无法理解的奋力一步步向自我的梦想靠拢,因为,他明白,人生向来如此,普通的人追求梦想不会有康庄大道,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小草,等待它的也许有风和日丽,但也要学会应对狂风骤雨,更重要的是,无论应对怎样的困境,学会坦然应对,在逆境中依然坚持不懈地奋力茁壮长大,那逆境,终将成为另一道美丽的风景。

  艰苦奋斗的故事(八):

  梁昭贤

  因为继承了父亲的低调,且在空调运作上的手法和父亲如出一辙,国内舆论在提到梁昭贤时,往往称其“小梁总”,把格兰仕也继续定位在梁庆德时代。但细心的格兰仕人发现,这位和父亲一样谦和、总是微笑着的“小梁总”,其实已把格兰仕悄然带向了和父亲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他,指挥若定,挥斥方遒,谈吐不卑不亢而又掷地有声;他,足智多谋,斗志昂扬,活力四射而又执著专一;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领导的格兰仕微波炉已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连续14年中国第一;他,为人低调,不善言谈,却把自我的目标定位到把格兰仕打造成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家电集团。

  他就是2009中国CEO年度人物、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微波炉冠军企业——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掌门人梁昭贤。

  “可怕的顺德人”

  30多年前,顺德桂洲镇的荒滩上,被大家称为“德叔”的梁庆德辞去公职,搭了几个窝棚开始创业。他和同伴们到附近的农家去赊购鸡鸭毛,做成鸡毛掸子拿到城里去卖。

  不久,梁庆德从镇里贷了30万元,成立桂洲羽绒厂,做外贸出口。而此时的梁昭贤,还是华南理工学院管理系的一名学生。

  梁昭贤说,一开始他对父亲的企业并无兴趣,但父亲却开始了对他的刻意培养。“记得在读书时的暑假,父亲硬是要我到当时的羽绒厂去劳动。烈日下,我赤脚在水泥板上来回走,难受程度可想而知。之后,我才慢慢明白,这是在锻炼我的意志和毅力。”他说。

  1987年,梁昭贤大学毕业,梁庆德却没有把他拉回到自我身边,而是放手让他去“闯世界”。随后,梁昭贤就到香港创立了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梁昭贤说,从自我上大学到加入格兰仕之前,他从未得到来自父亲的一丁点暗示——他将成为这个日渐庞大的产业王国的继承者。

  1992年6月,梁庆德将公司正式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这一年,国际羽绒制品市场日趋饱和,贸易壁垒日益加厚,因为一向拿不到自营进出口权,梁庆德不得不转身向自我完全不熟悉但却极具生长潜力的微波炉行业进军。也就在这时,梁昭贤毅然回到父亲身边,决定帮父亲撑一把,出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全面销售业务管理。

  正是这一年,邓小平南巡时于顺德生产“容声”牌冰箱的珠江电冰箱厂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此时,“科龙”、“容声”已经产生,而“美的”两年后也在那里开始了自我的创业故事。

  格兰仕并非一帆风顺。梁昭贤回忆说,当时父子二人赴上海请来技术专家,从东芝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还亲自到各地指挥销售,但效果并不梦想。1993年,不足1万台的销量使格兰仕备受同行嘲笑。一气之下,梁庆德在厂区中央竖起一块硕大的销量“耻辱牌”,直到次年上半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突破3万台,这块牌子才被员工摘下来。但紧之后,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而来,格兰仕厂区顿时一片汪洋。望着不期而至的“灭顶之灾”,梁庆德含着泪把手一挥:人员全部撤离,设备物资先莫管它。

  梁昭贤不仅仅亲眼目睹了创业的不易和父亲的良善情怀,更见证了格兰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摧枯拉朽之力。为挽回损失,大家一致要求实行两班倒,每一天工作12小时,机器24小时运转。水退后三天,第一条生产线开工,三个月后,全面恢复生产,当年年底,奇迹出现了——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突破10万台,跻身行业第一。

  以后的故事,便是无数报刊和MBA教材诠释了N次的“经典案例”:梁庆德举着价格屠刀和OEM(贴牌)利剑所向无敌,一举坐上了“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的宝座。到2000年,格兰仕生产的微波炉占至全球40%、国内70%的市场份额,格兰仕也一度成为“可怕的顺德人”和“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但对于年过花甲的梁庆德来说,事业的顺利传递和基业常青显然重于一切溢美之词。2000年6月,在格兰仕正如日中天之时,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前台交给儿子打理,自我则退到幕后,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调研和海外市场的拓展上。

  “太子”亲政

  和所有以往的“太子”一样,梁昭贤上任之初,无法立即得到全部人员的信服。但梁昭贤对此并无担扰,他的第一件大事是改善格兰仕的现金流。

  “在格兰仕,应收账款压到每个人头上。”格兰仕一位销售人员介绍道:“是下了死命令的,死命令就意味着必须要完成,以至于格兰仕甚至以往经过法律途径状告大主顾家乐福拖欠货款。”

  梁昭贤对财务的监督十分详细,每个月都仔细审读应收账款汇报表,发现问题立刻批示,督促完成。家电业内人士认为:“其他业内企业没有这么严格的组织框架和监控,这是格兰仕独特的执行本事。”

  为了彻底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梁昭贤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改先货后款为先款后货的付款方式的奋力。从先货后款改为先款后货,任何略知一二的人都会清楚其困难。开始的几年,梁昭贤和父亲逐一拜访了全国各地的重要代理商,建立个人关系,并给代理商设置了合理的回报,一齐降低代理商的风险。

  而此时,格兰仕的主要对手——LG和美的也都在奋力进行先款后货的改变。据一位熟悉格兰仕的人士回忆,当时格兰仕以往针对性地推出过一款198元的低价微波炉,用于轰炸市场。虽然其他商家也以往推出过200元以下的微波炉,但都有供应数量的限制,仅有格兰仕无限量供应。此举让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代理商,开始倒向格兰仕一边。

  经过三年的奋力,梁昭贤最终建立了先款后货的游戏规则,同时,在企业树立了自我的威望。

  在梁庆德时代,格兰仕更多提倡的是硬拼;而在香港学习过MBA课程的梁昭贤上任之后,思考得更多的是战略。上任后,他提出“伟大在于创造”的口号,并把“创新”上升为公司文化精神的核心。

  1997年,格兰仕的年销售收入可是11亿元,梁昭贤却把一年的利润大部分投入了美国研究中心的建设。三年后,格兰仕美国研究中心研制出“黑金刚”系列微波炉。2000~2004年,格兰仕的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开发出了数码光波微波炉、不锈钢空调、光波空调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掌握了微波炉核心零件——磁控管的核心技术。

  “格兰仕的持续壮大与企业自主研发本事的不断提升是成正比的。”梁昭贤说。在格兰仕的办公大楼里,梁昭贤的办公室在3楼,而技术中心在6楼,梁昭贤常常会突然出此刻技术中心,和员工聊天,询问工作进展,甚至了解员工近来的生活情景。

  “仅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梁昭贤执政后最让国内业界同行瞠目结舌的是他高调进军空调业——2000年9月,宣布投资20亿元,要在“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的基础上,再做“全球空调制造中心”;2003年10月,宣布追加投资20亿元,在广东中山圈地3000亩,打造“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中心”。

  此举一举打破了在梁庆德时代构成的“格兰仕=微波炉”,“只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做透”的专注形象,也把格兰仕推向了风口浪尖——国内空调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业内群雄盘踞,大鳄林立,和当初的微波炉市场早已无法同日而语,格兰仕空调并无好的切入契机,“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岂是格兰仕想做就能做到的梁昭贤中山圈地的豪言一出,“格兰仕疯了,梁昭贤疯了”的诟病声也跟着铺天盖地而来。

  坦率地说,梁昭贤转身空调虽然没有走出家电领域,完全贴合“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这一备受国内学者专家称赞的好模式,但要想在空调战场上“虎口夺食”,格兰仕在资金、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上显然并无绝对优势。并且也果然出师不利——格兰仕2001年本想借助大力促销一举冲入空调“三甲”,谁料中途遭遇竞争对手联名告状,活动被迫停止。格兰仕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为实现格兰仕新的战略大突围,梁昭贤选择了和父亲当年一样的“壮士断腕”,用的也是父亲以往屡试不爽的利刃——低价和OEM。对于外界的诘难,他只是一笑了之:“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危险!”他进一步解析:“英特尔老总葛洛夫有句名言:仅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进军空调还算不上冒险,要冒险我们完全能够像别的家电企业一样,造汽车,上IT,搞房地产……进一些暴利行业。我们只能算一种偏执行为。我认为的偏执,就是专业专注专心。仅有专,才能精;仅有专精,才能强大。”

  梁昭贤不讳言自我的“野心”,但也深知这条路绝非坦途。他告诉记者:“国内许多空调企业长大于暴利时代,又是上市公司,能圈钱于股市,他们敢于大把烧钱和赌钱,可我们不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赌命。”

  几年下来,格兰仕空调在国内尽管并没发挥当年微波炉的威力,但在海外市场却高歌猛进。2003年冷冻年度,格兰仕空调出口80万台,已超过海尔,进入空调外销三强,这一年,格兰仕的总体销售也首次突破100亿大关。2004年冷冻年度,格兰仕空调名列国产空调出口第一,跻身“世界一线空调品牌”行列。2005年5月,一期产能达650万套的格兰仕空调中山基地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世界最大空调研制基地正式启航。2007年,格兰仕空调实现全球产销量350万台,增幅同比超过20%。2009年,尽管宏观环境举步维艰,格兰仕空调仍画出了一条高昂的增长曲线,同比增长125%,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牌。目前,格兰仕已进入中国空调企业出口二强之一。

  “从优秀到卓越”

  因为继承了父亲的低调,梁昭贤很少理解媒体采访,在空调运作上的手法也和父亲如出一辙,国内舆论在提到梁昭贤时,往往称其“小梁总”,把格兰仕也继续定位在梁庆德时代。但细心的格兰仕人发现,这位和父亲一样谦和、总是微笑着的“小梁总”,其实已把格兰仕悄然带向了和父亲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这条路和过去尽管一脉相承,但却风光大异。

  在格兰仕微波炉生产厂区,“从优秀到卓越”的大横幅标语十分醒目。2002年,梁昭贤提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决定用10年时间实现这一跨越。

  热爱看书的梁昭贤通常早上8点就出此刻办公室,晚上10点以后离开。每一天,他都要翻读书报,哪怕出差,也要在包里放上一大堆的财经类报纸杂志。实际上,梁昭贤一向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是,格兰仕的路接下来如何走,也能够说,是“中国制造”之路接下来如何走。

  就在进入空调行业之后不久,梁昭贤又投资7亿元全面进军饮水机、电热水器、电暖器、抽油烟机、煤气灶具、电磁炉、消毒柜等小家电产业,并且重点制造高科技、高品质的高档系列。

  全方位进军小家电产业,无疑是筹划更大的发展空间。梁昭贤强调,格兰仕只是在家电业相关产业中展开多元化的建设。他认为,这种发展思路标志着格兰仕走向了成熟,因为目前格兰仕的品牌、网络、质量、人才、技术、管理、成本等均在国内家电业有明显优势。

  2007年开始,梁昭贤又着手自主开发高端冰箱、洗衣机,进军国际日用电器市场。2009年,因产销严重脱节,产能完全跟不上销售,格兰仕逆势投资超过10亿元扩建冰洗基地,新生产基地将拥有400万台冰箱、300万套洗衣机、150万台洗碗机的年产能,并拥有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产品的核心配套生产本事。

  “红字接单,蓝字出货”

  2008年,在金融海啸袭来,欧美市场出口受冲击的情景下,梁昭贤审时度势,提出了进取进攻策略,迅速转战中东等新兴市场,及时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增加性价比比较高的中低端产品的比重,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恢复。

  在梁昭贤进取进攻的战略下,从2009年1月起,格兰仕在非洲、南美洲、中东、俄罗斯等国的订单快速增长。而2009年格兰仕空调国内市场销售量也同比超过125%,生活电器增长300%,微波炉增长60%,在全行业整体不好的情景下,这个提升幅度成为行业亮点,格兰仕也一举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牌。

  梁昭贤与时俱进,十分时期,十分营销,十分管理,创造性地提出红字接单,蓝字出货。第一要让工人有活干,让机器转起来,哪怕是以红字接单都绝不能放过任何销售机会,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第二他强化管理,经过科学管理,经过经营生产,经过调动进取性,实现干毛巾能够拧出水。第三就是,蓝字出货,格兰仕各类产品都实现了高增长,这就是结果,这就是进取进攻的成果。

  格兰仕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至今已31年。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见证了格兰仕微波炉从中国第一挺进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奇迹”,而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更是成就了格兰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又一次凤凰涅槃。

  虽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格兰仕集团总是善于危中求机、愈挫愈勇。在梁昭贤的带领下,2009年格兰仕集团仍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金融危机中的奇迹。也正是由于在大环境不利的情景下实现逆势大增长,成功转型,格兰仕被媒体誉为金融危机中家电业成功突围的典范。而其执行总裁梁昭贤也被评为CEO年度人物,并成功荣登CCTV年度经济人物榜。

  艰苦奋斗的故事(九):

  习仲勋同志(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和林伯渠主席(时任陕甘宁边区主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的建制撤消,政府解散。),从冯塬开完会,带了一些同志到韩城了解情景,习仲勋书记找段洁(时任韩城县县长)和白耀明等同志谈话,他们汇报了当前一段时期的工作。听完汇报后,习仲勋同志说:“你们好好总结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有什么新的方法,群众有什么反映和要求”。听完习仲勋同志的讲话,段洁向他提了个意见,说地方上有人议论,说韩城县政府好像成了北寿寺县政府,因为我是县长,孙昶同志是副县长,贾德升同志是秘书。所以,县长、副县长、秘书都是北寿寺人,但北寿寺人从未得到任何优于其它地方人的待遇。在韩城地下党活动中,北寿寺人确实是做了必须的工作,孙昶同志在地方搞了十年地下党的领导工作。1946年,他进入边区工作,1948年中季组织上又派他回来担任副县长。习仲勋同志说:“这不是你们决定的,也不是我决定的,这是西北局决定的。这个问题你不要管,你只管认真负责的做好你们的工作,做好团结工作,这个问题我也解决不了”。习仲勋同志的一席谈话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公道正派

  ,也为新区(韩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艰苦奋斗的故事(十):

  李顺兴

  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农工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郑州市委副主委、郑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作为一个在职业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十余载的普通园丁,李顺兴的办学宗旨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目标是把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交通汽车类普通高校。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美丽的学校令记者印象十分深刻。雄伟的教学楼,青青的绿草地,学校里静谧而温馨,三两个怀抱书本匆匆走过的学生充满着自信与朝气。按照记者约定的采访时间,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李顺兴院长如约而至。他邀请记者先去参加一个活动。

  大责无垠,大爱无疆

  记者和李顺兴院长一齐走进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图书科技大楼会议室,进门的瞬间,座位上安静等待的学子,齐刷刷站起来鞠躬。

  原先这是49名贵州毕节地区的贫困学子和来自他们家乡的亲人——贵州毕节地区教育局局长余大亮、副局长谢祥贵在用一种最传统,也是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李顺兴院长和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感激之情。

  “几年来,学院一向在默默无闻地资助我们,无微不至地关爱我们。是她放飞了我们的梦想,是她成就了我们的期望。没有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我此刻或许仍在大山深处苦苦挣扎,没有学校,或许‘大学’这个词将永久地寄存在我的梦里……”2007级毕节地区贫困学子刘德韶的一席话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两位毕节地区教育局领导带着家乡人的问候与嘱托,专程来看望在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学习、生活的学子们。这些大山里走出的小孩激动又快乐地向家乡的亲人讲述着他们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从学习中的听课、实习,到生活上的吃饭、穿衣,再到课外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千言万语,话不尽一颗感恩的心。

  “大责无垠,大爱无疆”,李顺兴院长一向有一种使命感,认为自我应当以实际行动进取响应国家扶持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号召,支援西部发展,为西部贫困地区做点贡献。2005年4月,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资助贵州省毕节地区贫困大学生签字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资助协议,2005年到2009年5年期间,由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为来自贵州省毕节地区的100名贫困大学生供给免费教育,免除每位受资助学生的全额学费、实训费和住宿费,并且保证其平等就学环境,优先供给勤工俭学岗位,资助总金额高达200余万元。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有关部门将监督和协助毕节地区教育部门选拔受资助学生,负责这项计划的协调落实。这一连串的数字,使黄河岸边这所大学和贫困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紧紧联系在了一齐,也把辉煌成就耀眼地书写在了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校史上。

  签字仪式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桑国卫、时任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亲切接见了李顺兴,他们充分肯定了李顺兴院长的做法,并对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

  2008年5月,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来到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亲切看望毕节贫困大学生,勉励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德才兼备,秉承“修德、启智、博学、笃信”的校训,奋力学习,学以致用,回报社会。

  2009年3月29日,阳春三月的中原大地暖风和煦、草长莺飞,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迎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等领导的到来。陈宗兴亲切接见了在学院就读的贵州毕节地区贫困学子,在学院院委会主任、院长李顺兴的陪同下参观了学院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驾驶训练中心等基础教学设施,并对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办学成就和办学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阵阵如潮的赞叹,一声声亲切的勉励,一张张自信的面孔,让记者对李顺兴院长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多了几分了解。

  一个真正称得起教育家的人,如蔡元培、如陶行知,不但对自我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以身相许,并且充分发挥其生命智慧和执著精神,在教育领域从国情和现实状况出发做出自我的独特创造。李顺兴秉承了这些前辈教育家的精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克服千难万阻,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成为新时期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的成功实践家和开道者。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颗把教育视为神圣大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李顺兴说:“走进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每一个学生都像我的小孩,我要对他们负责。看着他们一个个有满意的工作,才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春来了,秋去了。拥有1.8万余名在校生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和成功输送了很多应用型技能人才,他们被企业争相聘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工作着。

  坚忍、执著、奋进、拼搏、有远大的梦想,又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记者眼中的李顺兴。

  订单式培养结奇葩

  多年来,李顺兴带领学院全院师生一步一个脚印,由郑州交通中专,发展到今日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此刻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已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特色鲜明、管理模式先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交通汽车类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获得与众不一样的谋生与创新本事”,“办大学必须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胆魄”。作为一位平民教育家,李顺兴深知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就必须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始终不渝的宗旨去贯彻。李顺兴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本事为本位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事结构需求向市场需求转变,仅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思路引导下,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长大。李顺兴以“校企合作模式”为载体,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结构、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认真论证,突出并深化“订单式”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这一正确理念指引下,学院确立了立足汽车、交通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经过与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互惠共赢的这一发展方向,解决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中,汽修领域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中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进取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长大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迅速地在全国走出了自我的特色。

  2004年6月24日,标志着校企合作成果结晶的“奇瑞班”正式揭牌成立。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共同进行“奇瑞班”的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进入奇瑞公司工作,实现了真正的“校企双赢”。

  2007年11月15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携手河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顺丰班”,将学院

  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8年1月11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又与河南长通运输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长通班”,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又打开一条就业的绿色通道。

  2008年4月23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订单式培养再结奇葩,学院握手河南省焊接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省焊接中心班”;

  2008年4月29日,“德中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学院引进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有奇瑞汽车、东南汽车、少林客车、河南路桥、河南高速、富士康、上海大众等87家知名企业,与学院签订长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协议,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实习、就业渠道越拓越宽。

  “我们更注重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浓厚的市场意识,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我们是对路的。作为一个办学者不关心广大学生的就业,那是一个失败的办学者。”李顺兴院长经常强调这一观点。

  学院课程设置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更注重学员实际动手本事的训练,在动手的同时逐步理解原理,从而激发学员主动寻求理论知识的愿望。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拥有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开设有大学生卫星专网,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不一样形式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加强了就业指导及技巧培训。

  大型招聘和专场招聘并举,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捆绑开发,逐步构成以汽车、交通类行业为主体,向机械制造、电气制造、物流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类行业辐射的良好就业格局。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来校视察时,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近年来,学院的就业率在全省高校一向处于领先行列。2008年4月,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人事厅联合授予“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团体”荣誉称号。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充分认可和赞赏,学院先后被授予“河南省礼貌学校”、“河南省十大诚信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团体”、“郑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办学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优秀单位”、“郑州市礼貌单位”、“郑州市大中专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郑州市高校学生管理示范性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贤人气象。智者风度

  “大学者,大师、大楼、大思想之谓也”。李顺兴院长对教育自有一番独到见解:当今的中国教育,尽管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实质上讲,还是一种从“知识本位”到“本事本位”的过渡。同加工物质产品不一样,教育是一项活生生的人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教育,也就是人格教育。

  为了贯彻“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李顺兴亲自书写了“修德、启智、博学、笃信”的校训。他要求每一个教师以教人做人为主线,从人的生存发展视角,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上去研究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本质问题。他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学会“做人”,关心他人,培养人格,净化心灵,构成较高的思想境界,仅有这样才能孕育出极大的创造力,才能经过对生命和社会的解读,找到自我的社会主角,由此成为振兴中华和净化社会环境的脊梁。

  在李顺兴院长的倡导下,学院进取开辟并深化第二课堂,不断完善学校文化设施、丰富学校文化资料,经过各种主题活动搭建科技文体活动平台,寓教于乐,把德育教育融合到学习、生活的每一部分,从精神文化层面引导大学生们健康长大。

  不管是酷暑夏日,还是三九寒天,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学生十几年如一日在郑州市内主要路口协助交警义务值勤。这已成为郑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春风化雨,德化润人。2007年,学院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优秀单位”。在健康、丰富、和谐的学校文化陶冶培育下,学生的思想境界、个人本事有了明显的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骄子。学生们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服务国家的先进事迹也被传为佳话。

  2006年10月1日,在校生叶龚在假期回家的途中,所乘客车遭遇车祸,他在受伤的情景下,不顾自我的伤痛一连救出十几人。这件事情深深感动了整个中原大地,叶龚随后被评选为“感动中原人物”、“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见义勇为青年”等。

  2007年10月,学院大学生杨亚磊在母校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推荐下,最终以52万余票名列河南赛区第二名,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2008年7月26日上午,他在七朝古都开封,成为第126棒火炬手,参加了奥运火炬传递活动。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有灵魂、有本事,并且能创造”,李顺兴院长注重为在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交流环境,鼓励学生搞发明创造,提高动手本事和创新意识。

  在校大学生仝长鹏等利用课余时间,研制出一台反恐机器人,获得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华社、羊城晚报、南京晨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

  在校大学生刘伟凭借作品“Q吧电话接听室”的新颖别致和高效实用,在河南省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决赛上,力挫群英,荣获创业计划银奖……

  打造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曾有人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院长,李顺兴对职业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独到见解,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其动向的把握,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应当采取的对策,无疑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短短时间内便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国务院温家宝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转变,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所以,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提高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李顺兴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学院办成人民满意的一流高职院校,他又带领全体教职工谋求与国际品牌教育机构的广泛合作。提出要用新的“大学观”武装全院教职工,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2008年11月12日,河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对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评估。12月29日,经评估专家组研究认定,河南省教育厅下发相关文件,确定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为“优秀”等级。这在学院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正以评估为契机,开始为申报本科院校做前期筹备工作,力图实现新的突破,为将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界的旗舰而奋勇前进!

  艰苦奋斗的故事(十一):

  在一次战役部署前夕,彭德怀同志一到韩城,就住在县政府。他来时带了一个秘书,一个警卫员,一个炊事员,一个饲养员,一行五人。过去我(段洁)在晋东南时候就听到彭老总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精神是十分动人的,皖南事变以后,彭德怀同志由西安到了晋南,这地方是唐支队,那是一个新成立的支队,同志们觉得彭总远道而来,沿路很辛苦,弄了些吃的,炒了成十个菜。彭总一看就问:“这是谁叫搞的是你们掏钱搞的还是叫我掏钱我一个月仅有五块钱津贴,全拿出来都不够,叫你们掏钱,你们比我的津贴还少。你们这样做我不赞成,我也吃不起。说罢,身子一拧就走了”。这个故事当时在太行地区流传很广,我早有所闻,所以彭总来了以后,我们先找了秘书问了问,对他的生活怎样安排。秘书说你们千万不要搞什么招待,准备一些吃的东西就行。我们明白彭总是南方人,喜欢吃鱼。便派人在黄河里抓了点鲤鱼送给他的炊事员。饭菜做好以后,他和秘书、警卫员、炊事员、饲养员一齐吃饭,他们亲密无间,好像形影不离似的。一些同志讲,彭总来了要异常招待一下,我说不能招待,招待要取得他的同意。我就把彭总在晋东南的那个故事讲了,大家听了深受感动。我们和彭总的秘书商量,给他安排住宿。当时没有适宜的房子,我把自我的房子

  腾出来,他不住。他说:“另外给我寻房子,你还有你的事情,不要妨碍你的工作。彭总的生活作风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件事情给我们新区工作的同志是个无声的教育,引起同志们广泛议论和对彭老总的敬仰。他临走时对我们说:“你们给我弄了点鱼,确实饱餐一顿,很好”。我们没有招待彭总,还受到彭总的表扬,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印象十分深刻。

  艰苦奋斗的故事(十二):

  让成功拐弯

  他的幼年十分不幸,6岁那年,他母亲便因病去世,是祖母把他带大的。因为经济拮据,他搬了三次家,换了三个学校。中学毕业考试,他排在全校倒数第七名,这意味着他将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拿毕业证的那天,他早早就出了门,一个人来到公园,在那里他看到一群同龄人在草地上玩,他走过去,原先是在玩“高尔夫”球,他提出参加。连续10杆,他都打进了洞。

  第一次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他回家高兴地告诉了祖母。接下来几天,他自我做了一根球杆,在自我家草地上练习。

  一天,祖母问他要不要去喜乐运动场,因为那里有一场顶尖级别的高尔夫比赛。他们等了好几趟地铁才有座位,祖母才坐了几站就突然要下车,说她的包放在家里了,他们约好了一个小时后在运动场门口见面。

  他感到很惊讶,到运动场,坐地铁都要一个小时,祖母怎样能到呢?结果他刚到,却发现祖母已在那里笑吟吟地等他。

  祖母说:我是走走过来的。因为那里到运动场只隔一座山,走路只需拐几个弯就到了。祖母摸着他的头说:“傻小孩,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又何必拘泥于哪种形式呢?你在学习上没天赋,但并不代表你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恍然大悟,也欣然理解了祖母的安排。在职业学校里,他选修的专业是高尔夫球。他克服了自卑,表现得异常奋力。在2000年佛罗里达州的职业比赛中一举成名。他就是吉姆·福瑞克,美国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星之一。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很多人都以为我将一事无成,但祖母发现了我在运动方面的天赋。她说,成功就好比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往同一个目的地,如果都去挤地铁,人就太多,也许很久才有自我的位置,就算赶到了也只能远远地站在别人后面。既然只是一个过程,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其他方式呢?很多时候走路只需拐几个弯就能捷足先登。”

  没有一种成功是能够必然实现的。只要你敢于放弃你不会的,敢于去坚持你所选择的,成功在拐弯后就会越来越近。

  艰苦奋斗的故事(十三):

  我们红星二场自一九五二年在哈密火石泉建场以来,一向听毛主席的话,按照党的指示办事。我们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与恶劣的天然条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战胜盐碱,改变了火石泉的面貌,当年白茫茫的碱滩上,如今树木成林,良田连片,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粮食。

  放羊艰苦奋斗精神盐碱荒滩变成良田

  火石泉的天然条件很差,在那里搞农业,困难重重,可是困难吓不倒红星二场的战士们。红星二场这支队伍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教二旅二团,以往参加过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的战斗。由于英勇顽强,和兄弟部队一齐,获得过“红星部队”的光荣称号。红星二场的同志们就是发扬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把碱滩变成了良田。

  要种庄稼先得要有水,可是水在遥远的天山,仅有劈山修渠,才能把水引到火石泉。这个工程很大,干渠全长三十七公里,光铺砌用石就要七万方。当时我们谁也没有修过渠,工具也是仅有一些挖战壕用的锨和十字镐。没有房屋,就盖地窝子;没有工具,就自我制造;没有技术,就边学边干。我们从春天干到严冬,最终在第二年开春前,全部用块石铺砌成了三十七公里长的红星渠,把天山的水有史以来第一次引到了火石泉。

  渠修成了,水引来了。可是,那里的土地,在一尺厚的碱层下,是半尺厚的固体芒硝,像铁板一样,用十字镐才能敲碎。在这样的土地上能不能种庄稼这又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当时,我们只明白用水洗碱能够治碱滩,可是不明白怎样搞法。我们按照毛主席自力更生的指示,大家一齐出注意想办法。洗一亩地碱,要灌二三十遍水,需要六七十天时间;第二年还需继续这样洗一次,才能洗尽。在这六七十天中,水不能离地,人不能离水,昼夜轮换不停,才能把碱压下来。碱滩上每百斤土中,包含十到四十斤盐碱,遇水就溶成红黑色碱液,同志们腿上被碱浸得裂开许多血口子,阳光一晒,直往外渗血,大家擦上点油,打了绑腿继续干。

  洗好碱指示开发碱滩的第一步,要是让碱地长出好庄稼,还要时刻防止盐碱“反攻”。开始我们没有摸透治理盐碱的规律,经历了许多波折。一九五六年,许多洗过碱的地又泛起碱来,全场将近一半地由于盐碱危害,缺苗严重,这一年粮食单产还不到一百斤。

  场党委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找原因,研究对策,号召全场职工:“盐碱从哪里攻来,就从哪里把它赶走,”全场上上下下拧成了一股绳,把猛打猛冲的勇劲同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从场长、政委到每一个职工,掀起了钻研治碱技术的热潮。杨振国组织的一块麦田,出苗不久,就出现了大块碱斑,麦苗很快枯黄了。他们想了个笨办法,逐块把碱扫出去,可是今日扫了明天又泛起一层。有一回他们扫过碱后,看到有的地方被踏实了,就用小铁耙松了松土。不想第二天凡是松过土的地方都没有泛碱,他们又作了一些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场长、政委带着技术员来到现场,和大家一齐研究原因,原先耙地切断了土壤的毛细管,碱也就上不来了。这个经验很快就全场推广了。

  在耙地防碱的同时,我们又采取了合理的灌溉,疏通了排水渠,平整土地等综合治碱措施,消灭了农田的许多碱斑,原先被碱侵占的农田,又长出了好庄稼。

  多施肥料精耕细作实现稳产高产

  盐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可是离稳产高产还有很大距离,怎样才能实现稳产高产呢大家一致认为,首先应当多施肥。全场职工除了勤积肥以外,还实行农牧结合,多养牛羊、多养猪。做到以田养畜,以畜养田。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了近田养畜,近田积肥。农场万亩载畜量折合成羊,一九六一年仅有三千多只,此刻已经增加到了七千多只;每亩土地施肥量也从一千九百多斤,增加到了三千二百多斤。全场一万七千亩耕地,已有一万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

  实现稳产高产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精耕细作。“寸土不让,一亩不缺!”这是全厂职工的行动口号。有一次,拖拉机队播小麦,有一块条田接行不严,场长发现有一个拳头宽的地方漏播种子,立即在地头召开了现场会,同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块条田漏播一行就是半亩地,全场七十多块条田就是三十多亩地。”结果,四个拖拉机手硬是人拉开沟器,用了一天半时间,全部把漏播的补上了。

  农场除了树立本场的精耕细作的旗帜外,还多次组织干部到兄弟农场学习先进耕作技术,活学活用,使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整地、播种到田管收获,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重盐碱地区的耕作方法。丰产条田越来越多,到一九六三年全场粮食平均单产到达三百八十三斤。

  一粒粮食十滴汗克服困难勇向前

  在实现稳产高产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我们有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连续两年遭到历史上少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一九六四年,麦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连续遭到了雪、雨、虫、病、风五大灾害的袭击。三月十九日,正当春耕播种的时候,下了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雨,历史三十六小时,地面普遍泛碱泛浆,延长了播种期,并且由于地面严重板结,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应对这种情景,全场职工毫不气馁。在场党委号召下,全场总动员,人人投入抗灾战斗,日夜奋战在田间。地面上结了一层碱壳,防碱耙耙不进去,同志们就在防碱耙上加上块石头,增加压力。许多同志拉得腿跑肿了,肩压肿了,为了夺取丰收,没有一个人叫苦。这样奋战了半个多月,才破除了土壤板结。正当麦苗起死回生之际,四月十八日又下了一场历史十八小时的大雨,造成土壤中层板结,影响麦苗根部发育。同志们又立即加强管理。六月份在四千二百多亩小麦地里,又发生了病害,同志们不顾劳累,进取防治。七月下旬,收割小麦时,哈密地区刮起了罕见的热风,连续五天五夜,黄熟的小麦,一碰就掉粒。同志们起早贪黑,抢收抢运,迎着热风前进。同志们都说:“往年是一粒粮食一滴汗,今年是一粒粮食十滴汗。”

  一九六四年,经过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夺得了较好收成,全场粮食总产三百七十一万多斤,比一九六二年增产将近一百多斤,单产到达三百斤以上。

  今年,旱情比较严重,水土不平衡,我们采用各种办法,节俭用水,防旱抗旱。去年冬季气温比较高,土地水分蒸发量大,跑墒快,给春播保墒带来了困难。针对这种情景,我们提前在二月七日进行整地保墒。因为土壤缺水,有的条田到处都是大小不等的土疙瘩,钢板作的镇压器都压不碎。同志们说:“大寨人能把几十万方石头砸掉,我们难道连土疙瘩都打不碎吗”拖拉机手们想发设法改善镇压器,提高了压土疙瘩的工效;同时还采取了土办法;用木榔头打土疙瘩。职工们自我动手,找材料,削把子,几天工夫就作了三百多把木榔头。各连队摆开打阵地战的架势,一段一段地打土,最终制服了土疙瘩。

  在防旱抗旱问题上,场党委号召打歼灭战。我们集中力气整修了总干渠;对干渠、支渠和斗渠进行了清淤,并用草泥整修了灌渠的进水口。我们集中三百人挖了一条引水渠,利用地下水二十二万多方。在浇水方面,我们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方法,实行岗位职责制,小麦亩用水量大大降低。经过全场职工奋力,在今年干旱严重的情景下,又一次夺得了丰收,全场一万零二百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四百斤。

  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

  我们征服盐碱、建立稳产高产田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各项工作中,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人的革命进取性充分发挥出来,就能无往不胜。十几年来,场党委十分重视做人的工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职工的头脑。为了使职工学习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我们反复组织学习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实践论》、《矛盾论》等毛主席著作。经过学习,活学活用,大大改变了职工的思想面貌,提高了职工的革命自觉性。

  场党委坚持经常对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职工的阶级斗争观念和社会主义觉悟。在新职工很多增加的情景下,我们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讲我军光荣斗争历史,讲南泥湾生产,讲农场艰苦创业。是老职工永久坚持政治青春,青年人决心在农场干一辈子。

  我们农场还深入开展了以“五好”为纲的比学赶帮超活动,抓活典型,表扬好人好事,激发职工向先进看齐,人人争当“五好”。全场涌现了许多标兵人物,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

  十几年来,我们在与大自然做斗争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和大寨相比,和一切先进单位相比,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进一步奋力。我们必须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革命,奋勇前进,不断地掌握天然规律,改造天然,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从“必然”走向“自由”,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艰苦奋斗的故事(十四):

  一切都会过去,灵魂浴火重生

  20xx年1月9日,一位黑人女子被警察带到了美国克萨斯州达拉斯附近的福特沃斯监狱。

  她的入狱引起全球轰动,因为之前她的身份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女田径运动员、号称“女飞人”的马里昂·琼斯。从上世纪90年代初,继格里菲斯·乔伊娜之后,琼斯在世界田坛一枝独秀、风光无限,1997年、1998年和20xx年三次获得国际田联最佳运动员和杰西·欧文斯奖,在悉尼奥运会上独得5枚奖牌,其中包括3枚金牌。可是,从20xx年,琼斯的人生命运坐上了跌宕起伏的过山车,急速翻转。

  这年10月,她受不了良心的自责和灵魂的呼喊,出人意料地主动承认从自我1999年开始系统地使用兴奋剂,并且在联邦调查人员调查兴奋剂事件时自我作了伪证。

  禁药丑闻打开了琼斯人生的潘多拉魔盒,而之后她还卷入了一齐伪造支票案,最终被法庭宣判入狱6个月,在悉尼奥运会上光芒万丈的那5枚金牌被剥夺,20xx年9月起的成绩也同样归零,更被美国田协处以禁赛两年的处罚。

  短跑女皇和其他女犯一样,换上棕色的囚服,开始了一种和以前天壤之别的生活模式。在那里,但就像其他的1200名女囚一样,在种种严格规章制度监控之下,除了呼吸之外,琼斯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自由。名称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往威震八方的女飞人被一个数码替代,那就是84868-054。

  琼斯的炼狱生涯拉开了帷幕。每一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先是去厨房帮工,上午去地里劳作,吃完午饭后还要去资料室一个号码一个号码修订各个地区的电话薄。

  忙一整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琼斯也只能得到96美分的报酬。96美分,这对以前的琼斯简直就算不上钱,但此刻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对于琼斯来说却有了全新的意义。琼斯思考着:走出高墙之后,自我的人生需要从哪儿重新上路。

  一天午时,琼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狱房,这时监管过来告诉她去接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个充满磁性的男性声音:“一切都会过去,相信自我,振作起来。我想你能够尝试回来后打篮球……”

  接完这个电话,琼斯很是激动,因为打电话给她的是自我的偶像、也是自我的北卡大学校友“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他还信任着逆境中的自我,而信任无疑是一种有生命的力气,滋润着她干涸的心田。

  琼斯当年在北卡大学读书时就是篮球高手,1994年她是当年北卡女子篮球队获得全国冠军的首发控球后卫。

  20xx年7月9日,琼斯刑满释放。她决定忘掉带给自我耻辱的田径,重新踏足她大学时喜爱的篮球运动,并师从于圣安东尼奥银星队主教练丹·休斯。

  媒体见面会上,震动队主教练里查森说了如下一段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一个以往做出过错误决定的人如何想在自我的下半生重新成为一个楷模。我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对这个故事的未来拭目以待。”

  没错,以往深陷“药罐子”丑闻的女飞人琼斯又回来了,同一片蓝天下的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她从体育圈获得了足够的成败荣辱,起起伏伏的是是非非中她依然选择回到体育这个熟悉的圈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即使这水以往被她染黑过,但换得活水又是一池清泉。

  巴西有句谚语:一切都已经过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34岁的琼斯重新站在起点,昂首挺胸地再出发,这将是她人生的朝阳,此刻蔚蓝的苍穹正洒下一缕叫做期望的阳光。

  仅有你的内心才能救回你自我的梦想。从短跑跌倒,从篮球爬起,以往的辉煌与传奇,以往的耻辱与酸楚,一切都已经过去。

  36岁的马里昂·琼斯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火凤凰,用一颗勇敢的心,让梦想重新上路,命无定数,强者终有可为。

  艰苦奋斗的故事(十五):

  他们都经历过民族危难,他们都渴望着国家复兴。一种朴素的阶级情感孕育出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在他们的血液中涌动,也成为了他们共有的基因。

  天刚蒙蒙亮,住在“小白楼”里的人们就起来吃饭了,撂下碗筷,赶忙进厂上班。

  那个时候,厂内没有通勤车,个人也没有自行车,公司仅有一辆中型客车专门接送留用的日本专家,干部工人都是徒步上下班,每一天至少要走一二十里路。那个年头,在班上很少召开大会小会,因为几个居住在一处的干部,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需要研究,在路上边走边聊就都解决了。

  恢复生产之初,鞍钢的“大白楼”是公司机关的办公地,“小白楼”是公司干部的住宿地。新调入的干部大部分住在那里,每家一个房间,大都为夫妻同住。采矿部主任刘克刚、范野萍夫妇,轧钢部主任吴铎、李彦夫妇,制造部副主任陈达、曲凤春夫妇,职工总会秘书长杨力森、张力夫妇,初轧厂厂长王敬桓、冯森夫妇等等,都住在那里。也有单身一人的,制造部总工程师杨树棠,家属在北京,那时北京还没有解放,暂时没迁过来,就是一个人住在“小白楼”里。

  当年在鞍钢,由于经济困难,也没有条件实行薪金制,工人每月发给100多斤高粱米作为报酬,勉强够一家人糊口。但对于那些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工人和家属们来说,能够得到这点“救命粮”,已经是很满足了。工厂也没有本事给工人发工作服,都穿着自家缝制的衣服,大伙在班上的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干部实行的供给制,穿的衣服都是统一供给的灰棉袄军装,吃饭在驻地的食堂,每一天的主食有高粱米饭、苞米面窝头或饼子,副食仅有咸菜,再有就是一碗大菜汤。厂内没有食堂,这些干部们早晨在“小白楼”食堂吃过饭后,领取自我的中午饭——苞米面窝头和咸菜,用手帕包起来随身带上,午间在厂内的炉子上烤一烤,喝杯白开水,就着咸菜,算是一顿午餐。

  坐落在三孔桥外铁东一侧的“三角楼”(原职工一宿舍),一座外形仿俄式建筑,建于1920年,日伪时期称为“井井寮”,是日本满铁职员宿舍。鞍山解放初,这幢楼经过修复改为招待所,调入鞍钢的第一批技术人员们就住在那里。以往担任过公司轧钢副总工程师的崔峰,194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决定投奔解放区,辗转到了东北,根据志愿被东北工业部分配到鞍钢,同行有五人,四男一女。他们于1949年1月到的鞍钢,就住在“三角楼”。他来的时候,住的人很少,有一批日本技术人员,绝大部分的家属早已回国,单身住在那里。不久,那里又住进了一大批技术干部,其中有老有少,老的像炼铁专家高其昌,年纪很大,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调到市里担任工业局局长,以往在鞍钢恢复生产中,与杨树棠、王之玺、孙照森、雷天壮等著名专家一齐获得一等功臣荣誉称号。随着入住的人越来越多,原先是两人居住一间,这时已经挤到四个人一间,单人床也并成了大铺。再之后,职工四宿舍(原“时尚”商城旧址)的前楼已经修好,他们都搬到了那里,又变回了两人一间,以后那里便成了技术人员宿舍。

  技术人员起初也实行供给制,吃的与领导干部一样待遇,都是高粱米、苞米面和咸菜。那一年的春节快到了,公司人事处按规定给每人发了20万元东北券(折合人民币2元)。因战争刚过,经济萧条,整个城里仅有铁西有一个露天新华市场。黄土场子上,小商贩们摆了许多地摊,出售的全是日本人走时扔下的“洋捞”,有旧衣服、旧书籍、旧唱片及家用品。这些技术人员们闲时常到那里去逛逛,因为兜里都没有钱,也就是瞧瞧热闹。这回最终有了钱,但也只能买一些手巾、肥皂、牙刷之类的日用品。过了春节,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照旧是一天三顿苞米面饼子、大菜汤。

  崔峰记得,技术人员集中到四宿舍后,伙食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是整天吃苞米饼子,有了细粮,还有了炒菜。由吃大灶的供给制改为薪金制,第一次发的工资是一张高粱米票。那时候,他们连个脸盆都没有,洗脸洗衣服都很不方便,他就用这张高粱米票换成了钱,到铁西市场上买了一只铸铜脸盆,很厚很重。宿舍里有了这么一个稀罕物后,大家都来借用,几乎成了轮班使用的家什。多年后,他深有感触地说:“长期的艰苦生活,吃穿都已养成节俭的习惯。”

  那时,铁东的市中心一带没有几户人家。过去那里是日本人的住宅区,他们撤出去后,门窗及地板全被拆卸一空,包括三角楼、北红楼、南红楼及实验小学周围的住宅,完全成了空架子。顺着八卦沟往东,仅有原昭和制钢所医院(今鞍钢总医院所在地)一处很大的建筑,但也变成了废墟,碎砖碎玻璃满地,杳无人迹。黄昏时分,周围很寂静,远远地还能够听到狼嚎。工人们大都居住在铁西一带。日本人从“久保田”(后为鞍钢铸管厂,现为千龙户小区)周围的住宅匆忙逃跑时,一些失业工人带家属搬了进去,谁占了就归谁。搬进去时,只见有的家饭锅里蒸的大米饭还是热乎的,被子都没有来得及叠起来,丢下的东西在地板上扔得乱七八糟。但大多数工人群众住的条件还是很差,如八家子、陶官屯等地的棚户区。

  在那个年头里,不论干部与工人,也不论老人与小孩,给大家留下的最深感受就是一个字——饿。按当时的职务和之后的级别,吴铎算是一个高级干部,也逃可是饥饿。当年,他30岁刚出头,正当壮年,身材高大,食量也大,猪腰子型的大饭盒,一次能吃满满一盒。之后实行薪金制,手里有了点钱,有一次,他最终下狠心吃了一顿馆子,改改馋,一下子点了120个饺子。坐在饭馆里,等了好长时间,比他晚来的客人吃完饺子都走了,可是他点的饺子还没有端上来,就问饭馆的伙计:“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给我上饺子”伙计说:“您那儿桌的人还没有来齐,所以就没有给您上饺子。”他说:“哪里有一桌人,就是我自我,怎样没有来齐我在那里,就是来齐了。”伙计听了直咋舌头,小声嘟囔道:“从来没听说过,一个人能吃120个饺子。”

  大家都在忍饥挨饿,都在克服困难,让享受着特殊待遇的高级专家心里也十分不安。王子祐193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来鞍钢前,在湖南大学矿冶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4月,东北工业招聘团团长张益民(由鞍钢化工部主任临时调任)特地到他家,与他促膝谈心,诚恳邀请他来鞍钢工作。到鞍钢后,组织上将他一家人安置在台町住一栋小楼,添置了全套家具,全家人吃小食堂。这让他寝食难安,找到公司经理李大璋提出,倒出一半房子,给其他同志居住。“只要我家小有饭吃、有住处,薪水可不要。”李经理笑着说:“优惠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政策……”

  工人群众缺吃的、缺穿的,怎样办“机器动起来,也就有饭吃了。”应对工人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最大难题,公司经理李大璋说:“要恢复生产,工厂开工,生产了东西,群众有了收入,生活也就会好起来。”

  鞍钢进入了恢复时期,工厂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能够听到充满豪迈活力的歌声。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已有4座高炉出铁,6座平炉出钢,中型等6个轧钢厂及制钉厂、钢绳厂先后恢复了生产。

  “解放初期的生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可是大家的干劲十足,热情很高。”杨树棠回忆道:“在那些艰苦奋战的日子里,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整天滚在一齐,大家亲如手足,不分彼此,同志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采矿部主任刘克刚在回忆中说:“他们就是在吃高粱米、啃窝头,上下班要走十几里路,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景下,都能对工作不顾难易、不辞艰辛、不计得失、不争待遇、不怕伤人、敢作敢为,夜以继日地工作。这种创业精神是值得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