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
抓住意象,经过知人论世、品字、比较、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明白明白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齐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应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应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应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教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本内容由 首页 / 整理]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述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我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并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我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应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天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明白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比较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包含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我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十分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我的一生遭遇,心境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仅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齐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齐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应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境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我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并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我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我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我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可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境。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当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异常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此刻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并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必须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样了却,怎样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景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能够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资料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日,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齐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那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天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以往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头让我们一齐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2):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构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必须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必须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资料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我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经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经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梦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明白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俭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齐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此刻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述?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述。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我异常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十分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异常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构成了一组比较。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那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资料。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那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应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我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可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能够写文章打响自我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明白。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之后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并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我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明白,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包含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明白它可悲,但不明白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齐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8、小结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境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此刻,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九、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登高教案(3):
教学目标:
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
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
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
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
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十分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样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能够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资料,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貌,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日就经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
二、整体感知
听名家朗诵。
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我写诗的要求十分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
《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到达一种极致。大家能够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杜甫这首诗贴合要求吗?
太贴合了。不仅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十分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十分地流畅天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
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
引申: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
三、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这些一项构成一幅宏阔的长江秋景图。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笼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悲凉
哪个字是关键?——“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可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落木、长江
“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
“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
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仅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那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应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举例: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
四、体悟情感
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我应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
万里——远离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无定;
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
独登台——羁旅孤独。
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
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我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
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五、总结
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日仍然要奋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
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
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
大——取象宏伟、境界空阔
深——感受丰富、情感深沉
写出《登高》这样登峰造极的诗歌的诗人,我当然要尊称他为“诗圣”、“情圣”。
登高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日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所以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应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我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团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此刻我们一齐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能够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十分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能够: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之后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我的处境,自我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天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包含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齐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能够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我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我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能够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我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后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快乐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十分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我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我壮志难酬啊!
这种被很使自我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能够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样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可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所以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到达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此刻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板书: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长江悲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无依悲苦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依
登高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本事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教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以往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以往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应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应对万里之遥的故乡,应对漫天飘洒的落叶,应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当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以往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我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构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头一个问题:
本诗描述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3)细品内涵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本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你是杜甫,应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境如何?
(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本题较开放,答案允许多样性: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动荡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3、板书小结
4、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5、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
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
教师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目凝神,假设自我就是诗人杜甫,经过想象诗中秋风萧瑟、猿啼悲哀、孤鸟盘旋、落叶飘零、江水奔腾等意象,感受杜甫身处肃杀凄厉、沉郁悲凉的意境,以及内心孤独凄凉、伤时忧国、消愁无门的境界。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可是,由于作者的处境、心境、视角不一样,秋天的色调也就不一样。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能够寄托喜悦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4)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六、全诗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资料,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5、分析技巧
2、诵读感悟6、想象联想
3、了解句意7、熟读成诵
4、细品内涵
七、本事迁移
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头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特点:“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我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我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背诵杜甫的《江汉》。
登高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经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经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到达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那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并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并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应对万里江天,应对孤独的飞鸟,应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齐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齐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述。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
飞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我的巢。还能够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我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并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我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当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比较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应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天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明白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此刻的“做客”不一样,那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那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并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齐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我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可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境,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并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我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我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向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那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当异常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异常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并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当喝菊花酒。可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并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必须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样了却,怎样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登高教案(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十分高。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气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
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能够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节奏
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能够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回:回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2、再读,读出情感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悲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赏析
3、品读,读准诗情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教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头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
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
师:请大家根据下头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
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我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情感抒发到达了高潮。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联更是一字一顿,构成了情感抒发的堵塞之感,这就是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生:齐读。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
4、赏读——缘景明情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探究合作。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我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天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天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师:短暂的生命应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师:前两联经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
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生:齐读后两联。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生:齐读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6、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到达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
四、拓展延伸
任务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有关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点,思考其带给我们的价值和启示。
明确:
766夔州《阁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阳《登岳阳楼》
769湘阴《登白马潭》
769长沙《楼上》
共同点:自身处境艰难,仍不忘国家和百姓。忧国忧民。
启示:古人云:“无事莫登高”,登高会触及诗人内心的伤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屡屡登高,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的渺小与虚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在登高诗中展现出自我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职责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种品格,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五、课堂检测
背诵《登高》
六、作业
1、熟背并默写全诗。
2、完成巩固案习题。
评测练习
一、情境性默写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经过环境描述,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述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头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岁暮
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之后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登高教案(8):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资料,那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本事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渗透必须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我从方法中提升本事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境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我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之后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天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并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一样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述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述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仅由于写了天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证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应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我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境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异常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我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并且对得天然妥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异常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证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明白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完成下头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日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之后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所以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向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我政治失意的痛苦心境,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述感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教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资料,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必须有所感悟,此刻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资料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我以往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能够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完美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我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我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我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期望春光永驻激励自我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仅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仅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我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奋力,去追求完美的人生梦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应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杯具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资料: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此刻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日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登高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头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异常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我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资料,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可是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述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登高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团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能够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能够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我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此刻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一样。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样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述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十分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比较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十分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齐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团体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一样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登高教案(11):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头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异常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我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资料,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可是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述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登高教案(1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色彩组合绘画登高的意境。
2、继续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活动准备
1、范例一幅、颜料(咖啡色、黄色两种,红色、黑色、蓝色等)、粗细不一样的笔
2、知识准备:登高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每年的重阳节,爷爷奶奶们都要登高,你明白什么是登高吗?
2、小结:重阳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们亲近天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动。
3、师:今日教师带来了一幅“登高”图,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引导幼儿欣赏图中人们登高的.情景。
(二)教师讲解示范
1、先用蓝色颜料画山,留出石阶的地方。
2、用深浅不一样的咖啡色画石阶。
3、在纸的角上画红色的、扇形的阳光。
4、用深浅不一样的黄色画阳光的光芒。
5、添画树和人。
(三)幼儿作画
1、提醒幼儿作画的时候注意画面的安排和整洁,并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儿大胆、有序地绘画
(四)、展示评价
展示登高图,请幼儿说说喜欢哪幅作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登高教案(13):
一、导入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景。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忙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那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可是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气。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十分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景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应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我,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比较、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一样,那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此刻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我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登高教案(14):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终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料,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理解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
二、了解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十分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
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佳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异常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三、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境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我的内心的感慨。
四、名家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1.背景补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有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资料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构成--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齐就是说感情异常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一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六、文体知识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①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②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七、巩固练习
1.下列诗句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
3.《登高》诗中的景物描述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一是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对仗圆浑天然,不见斧凿之痕。
二是叠字“萧萧”“滚滚”,突出了树叶飘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有韵律之美。
2.答案:观点一资料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观点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能够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观点三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3.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境,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的天然景物和猿啼声充满悲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洲,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天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题解
[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并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并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应对万里江天,应对孤独的飞鸟,应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终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不安、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那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资料?)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证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应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我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境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并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一样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述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我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境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异常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我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当喝菊花酒。可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并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必须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样了却,怎样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可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境,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并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我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我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向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那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当异常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登高教案(16):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
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
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
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
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
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十分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样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能够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资料,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貌,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日就经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
二、整体感知
听名家朗诵。
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我写诗的要求十分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
《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到达一种极致。大家能够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杜甫这首诗贴合要求吗?
太贴合了。不仅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十分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十分地流畅天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
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
引申: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这些一项构成一幅宏阔的长江秋景图。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笼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悲凉
哪个字是关键?——“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可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落木、长江
“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
“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
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仅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那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应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举例: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
三、体悟情感
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我应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
万里——远离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无定;
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
独登台——羁旅孤独。
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
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我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
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总结
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日仍然要奋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
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
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
大——取象宏伟、境界空阔
深——感受丰富、情感深沉
写出《登高》这样登峰造极的诗歌的诗人,我当然要尊称他为“诗圣”、“情圣”。
登高教案(17):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资料,那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本事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渗透必须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我从方法中提升本事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境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我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之后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天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并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一样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述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述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仅由于写了天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证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应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我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境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异常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我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并且对得天然妥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异常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证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明白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完成下头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日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之后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所以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向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我政治失意的痛苦心境,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述感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教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资料,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必须有所感悟,此刻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资料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我以往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能够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完美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我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我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我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期望春光永驻激励自我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仅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仅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我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奋力,去追求完美的人生梦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应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杯具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资料:?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此刻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日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登高教案(18):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构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必须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必须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资料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我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经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经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梦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明白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俭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齐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此刻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述?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述。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我异常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十分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异常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构成了一组比较。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那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资料。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那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应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我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可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能够写文章打响自我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明白。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之后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并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我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明白,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包含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明白它可悲,但不明白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齐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8、小结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境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此刻,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九、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登高教案(19):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齐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异常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能够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景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日的这堂课让我们一齐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经过诵读,能够走进作品描述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齐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头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一样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资料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应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天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我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我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天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当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明白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齐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齐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那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必须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此刻,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仅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教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我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先杜甫“苦恨”的是自我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我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教师和大家一齐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异常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我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并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登高教案(20):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所以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应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我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团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此刻我们一齐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能够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十分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能够: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之后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我的处境,自我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天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包含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齐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能够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我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我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能够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我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后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快乐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十分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我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我壮志难酬啊!
这种苦恨使自我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能够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样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可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所以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到达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此刻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六)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板书: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长江悲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无依悲苦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依
登高教案(2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那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那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
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团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能够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能够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我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此刻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一样。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样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述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十分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比较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十分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齐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团体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一样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登高教案(2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
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十分高。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气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能够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能够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回:回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2、再读,读出情感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悲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赏析
3、品读,读准诗情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教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头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
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
师:请大家根据下头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
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
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我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情感抒发到达了高潮。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联更是一字一顿,构成了情感抒发的堵塞之感,这就是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生:齐读。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
4、赏读——缘景明情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探究合作。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我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天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天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师:短暂的生命应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师:前两联经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生:齐读后两联。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生:齐读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5、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到达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
四、拓展延伸
任务三:
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有关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点,思考其带给我们的价值和启示。明确:
766夔州《阁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阳《登岳阳楼》
769湘阴《登白马潭》
769长沙《楼上》
共同点:自身处境艰难,仍不忘国家和百姓。忧国忧民。启示:古人云:“无事莫登高”,登高会触及诗人内心的伤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屡屡登高,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的渺小与虚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在登高诗中展现出自我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职责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种品格,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高》
六、作业
1、熟背并默写全诗。
2、完成巩固案习题。
评测练习
一、情境性默写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经过环境描述,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述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头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岁暮
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之后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登高教案(23):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经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经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到达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那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并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并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应对万里江天,应对孤独的飞鸟,应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齐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齐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述。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
飞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我的巢。还能够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我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并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我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当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比较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应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天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明白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此刻的“做客”不一样,那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那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并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齐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我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可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境,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并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我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我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向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那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当异常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异常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并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当喝菊花酒。可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并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必须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样了却,怎样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登高教案(24):
一、导入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景。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忙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那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可是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气。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十分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景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应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
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我,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比较、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一样,那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此刻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我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登高教案(25):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构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必须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必须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资料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我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经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经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梦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明白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俭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齐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此刻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述?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述。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我异常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十分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异常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构成了一组比较。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那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资料。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那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应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我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可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能够写文章打响自我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明白。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之后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并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我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明白,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包含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明白它可悲,但不明白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齐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8、小结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境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此刻,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九、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